分享

天津市红桥区大胡同发展模式渐疲态 将进行物流外迁

 汇文聚智 2014-03-03

  编辑动机

  日前,红桥区对大胡同地区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仓储物流秩序专项治理行动,旨在配合实施大胡同物流外迁工程。同时,在区政府的协助下,一家专门从事大胡同商贸区电子商务业务的电商公司——天津正能量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注册成立,目前,这家公司已经开始对大胡同的各类商品资源进行整合,进行上线商品的筛选,初步将在天猫开设服装、家居用品、鞋类三个业态,之后还将开设母婴用品、家用电器和珠宝配饰等三个业态。这一系列动作,都显示着作为华北地区最大的小商品批发零售集散中心的大胡同商贸区在历经三十余年的发展之后,再次迎来了“飞跃”的时机。

  萌芽

  从地摊到商厦

  大胡同现雏形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天津市红桥区大胡同地区还是一片危简平房,锅店街、估衣街等老商业街坐落其中。但到了1983年,“大胡同单街子日用工业小商品市场”正式成立了。这个地摊形式的市场仅存在了不到两年,就迎来了第一次环境提升。1985年,大胡同市场进入露天柜台的阶段,400个1.5米×1.8米、由三角铁焊接而成的柜台摆满了2000平方米的市场。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私营商业迎来了飞速发展的契机。而大胡同正好为这些私营商户提供了一个摊位稳定、管理规范的销售平台。于是,伴随着这股经济发展的浪潮,大胡同也经历了从地摊到柜台,再到半封闭大棚阶段,继而升级为批发商厦。

  王英(化名)在“大胡同”经营服装已经超过20年。1992年7月1日,王英至今还对这个日子记忆犹新:“这天,大胡同商厦正式开业。”王英说,自己在4楼有个柜台,是因为在商厦开建的时候,他就参与了筹资,“2000块,在当时也不算是小数目了。”

  此前一年,红桥区意识到大棚已经不能满足“大胡同”的发展需求,因此决定投资建设这座“批发商厦”,规划建筑面积18300平方米,摊位1300个,可以安置从业人员2400人。正是这座商厦,成为今天大胡同商贸中心的雏形。

  成长

  “南有义乌北有大胡同”

  最初,王英在“大胡同”4楼经营的是服装类。王英说,开业初期,“大胡同”规划一、二层是“小百区”,主要经营的是小商品,三楼以上为“大百”,“主要就是服装。”

  虽然当年出门“打货”要坐绿皮火车,而且托运也不太方便,王英仍然对那段日子颇为怀念:“头一年就赚了有两万块钱吧,那可是个‘争当万元户的年代’。”

  作为华北地区发展最早的小商品集散地,“大胡同”曾一度与义乌相提并论,被客户形容为“南有义乌,北有大胡同”。

  当时,在“大胡同”经营服装的商户,大多从上海、广州、常熟等南方的服装批发市场进货,而客商则大多来自河北、内蒙古等华北省区市,“后来,还来过蒙古国的客户……”两年后,王英的弟弟王文(化名)也“下海”到“大胡同”开始经营服装。

  1993年,一位外籍华人决定在该地段投资,1996年,天奕商城正式开业,建筑面积达到5万平方米,可以容纳2000余个摊位和精品屋。随后,天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泰丰公司投资兴建了大胡同地区的第三座大型商厦——天津都行,建筑面积达到6万平方米,可以安排3000余个摊位,而且还建了停车场。这三座商厦的相继开业,奠定了大胡同地区的商圈地位。2000年1月,红桥区组建了大胡同集团。

  随着21世纪的到来,天津万隆集团决定进军“大胡同”。这是一片总占地面积13.6公顷的土地,由12座建筑19个单体组成,建筑面积约30万平方米,中心部位还包括一个7000平方米的广场。随后,为了统一管理万隆大胡同商业中心,大胡同集团与万隆集团共同组建了万隆大胡同置业公司。

  根据当年的资料,早在2001年,“大胡同”的部分主体尚在建设中,就实现了全年成交额突破50亿元的目标。至此,大胡同商贸区的格局初步形成。

  发展

  从商场到商圈的蜕变

  如果说,从1983年开始的20年,完成了大胡同商贸区的主体建设,那么“十一五”期间,“大胡同”无疑完成了一个从商场到商圈的蜕变。

  2008年2月18日,红桥区在海内外公开招商,面向全球转让大胡同集团公司100%的股权。最后,一位浙商出价1.45亿元成功入主大胡同。

  随后,政府一方面对商贸区内的百年商街——估衣街进行提升改造,一方面积极建设“大胡同”的餐饮配套设施,引进了听香时尚餐厅、真功夫、肯德基、德克士、李先生、永和大王、大福来、耳朵眼等8个知名品牌餐饮企业落户,引进具有A级资质的鸿潮快餐公司,开辟可用餐面积达3990平方米,解决了每天近5万经营、购物人员就餐问题。

  而投资1000余万元改造后的估衣街在区域内东西横贯,以传统的风情旅游购物为特色,不仅引进了耳朵眼、正兴德、同升和等一批知名老字号企业,还引进了大光明眼镜、红都服装等特色商品店,被列为天津市AAA级旅游景区,日客流量在高峰时可达2万人,日交易额达到30万元。同时,估衣街的改造也带动了东马路一侧载体和锅店街内老字号店铺的业态提升,成为商贸区的一大亮点。

  而大胡同商贸区的总贸易额也发展到120亿元。

  现状

  便捷网络交通 如同双刃剑

  如今的大胡同,已经成为华北地区最重要的小商品集散地,占地面积超过46公顷,经营摊位近8400个,其中包括300余家地区品牌代理商,从业人员有5万余人,高峰时日客流量可达30万人。

  第一代在“大胡同”练摊的小商贩中,有很多已经离开了这里。像王英和王文一样始终坚守在“大胡同”的“老人”已经不多了,而他们也在感慨,“和以前已经不一样了。”

  “有些厂子已经合作了十几年,彼此都有了信任,再有新品,他们会发个图片过来,我们选好了,他们就直接发货过来。”王文说,这种模式起码有五六年了,“最初是发彩信,后来是用电脑发邮件,现在都是用微信,越来越先进,也越来越方便了。”

  王文所说的“先进和方便”,主要体现在网络和交通发展的便捷上。

  但也正是这两方面的便捷,最终形成了“大胡同”进一步发展的阻碍。随着网络购物平台的成熟,线上购物对线下销售形成了明显的冲击。王文印象中,最初感受到的冲击是前几年网络平台第一次提出“双11”概念的时候,“这几年,每年生意都下滑,11月原本是旺月,现在也不太看得出来。”

  为了应对这种变化,王文的儿子和儿媳从2012年也开始进行线上销售,以弥补店里的业绩下滑。而类似的情况,在大胡同并非少数。“现在,起码有上百家商户开了网店,线上线下同步销售。”大胡同管委会副主任赵国庆说。

  另一方面,在为众多“大胡同”商户带来交通便捷的同时,多年来盘踞在大胡同的各种长途客运车、物流货运车、出租车、大小货车,也不可避免地带来多种隐患。“目前,‘大胡同’周边的长途客车线路起码十几条,而物流公司则多达30余家。”

  这些车辆随时随地停靠,不仅致使该地区交通不畅,也长期堵塞消防通道,造成安全隐患。无疑,大胡同那种“现场、现金、现货”的经营模式,曾经一度处于领先地位。而历经三十余年的发展之后,这种模式渐渐显出疲态,大胡同商贸区将走向怎样一个未来?(撰文 记者 吴彦 通讯员 郝桢 任宏斌 稿件统筹 骆文靖 李国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