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代桂林山水诗词

 洮河人 2014-03-04
 
 
 
历代桂林山水诗词
 
四愁诗
 
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从之湘水深。
侧身南望涕沾襟。美人赠我金琅玕,
何以报之双玉盘。路远莫致倚惆怅,
何为怀忧心烦

张衡:(78-139,汉·南阳人。创制世界上最早用水推动的浑天仪和地动仪。)
[赏析]
  诗人日思夜想的“美人”在桂林,想前往相会又因湘水太深而无法成行,只有侧身南望,泪落沾衣。“美人”辗转托人送给我“金琅玕”——一种美玉,我想回报她一双玉盘,可是路途太远,实在无法送到。宝物欲赠难致,心迹无法表明,感情难以倾诉,只好心怀忧伤,悲不自己。
 
咏桂树
 
南中有八树,繁华无四时。不识风霜苦,安知零落期。
 
范云:(451-503,南朝·梁·南乡舞阴人。)

[赏析] 

开头两句,诗人用直而概括的笔触,描绘了南国桂树的风采。“八树”者,原指月宫中的桂花树。诗的未两句,用拟人化手法,道出桂树四时繁华的原委:因为不畏风霜雨雪的摧残,所以也就不会有凋零衰败的日子。


送高三之桂林
 
留君夜饮对潇湘,从此归舟客梦长。
岭上梅花侵雪暗,归时还拂桂花香。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唐长安人
[赏析]
夜色茫茫,诗人与好友面对着浩涉的潇湘江流把盏辞行。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重逢佳期何在?惟悠悠的梦乡里盼望着游子从桂林返航的归舟。我想到,那时的桂林,漫山遍岭的梅花开得灿烂夺目,使岭上的积雪也黯然失色,你归来的襟袖里还沾着馥郁的桂花清香呢……              

寄杨五桂州
 
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
梅花千里外,雪片一冬深。
闻此宽相忆,为邦复好音。
江边送孙楚,远附白头吟。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巩县人。)
[赏析]
诗的前四句绘景,为后面的抒怀作铺垫。五岭(大庚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的气候炎热难当,惟独桂林清爽宜人。更何况在雪花纷飞的隆冬,万里之外有梅花飘香呢。后四句直抒胸臆,深沉感人。友人处在如此佳境中,使我日夜萦悬的心稍得宽慰,请他在这风雨飘摇之际(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努力报国,给乡邦带来佳音。我在岷江边送英才俊逸的段参乘舟远去,就托附他把这首忠贞的《白头吟》转交给挚友吧.

桂 林
 
城窄山将压,江宽地共浮。
东南通绝域,西北有高楼。
神护青枫岸,龙移白石湫。
殊乡竟何祷,箫鼓不曾休。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唐·河内人。)
[赏析]
前四句用描述语,点出桂林城窄、江宽、东面、西北、高楼,把桂林这座小城的景致淋漓尽致的烘托了出来。后两句是前两句的延续,在读者的眼里,一层层展现桂林这个“山水在城中,城在山水旁”的山乡水域那独特的自然环境。
 
题静江
 
桂林多洞府,疑是馆群仙。
四野皆平地,千峰直上天。
 
陈藻:(字无洁,宋·福清人。)
[赏析]
第一句写景,实中有虚;第二句言情,虚中有实,疏密得当,落笔有度。诗人把“桂林”的“洞府”和“神仙”缀合起来,既是为了“抒发”诗人的情怀,又恰到好处地将“桂林”的风貌反衬出来。
 
遍游桂林山岩
 
未暇骖鸾信不诬,玉簪罗带路纡萦。
桂林山水甲天下,绝妙漓江秋泛图。
 金武祥:(清·江苏江阴人。)
[赏析]
诗人下笔,不言桂林之美,而说韩诗中到此无暇乘鸾求仙之言实在可信。其言外之意令人咀嚼。第二句仍从韩诗“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融汇而来。写出出游时,山道水路回环曲折,联翩好景在峰回路转之际一一呈现在人的眼前,令人目不暇接。第三句用宋人王正功句借以说对桂林山水,前人早有定评,后人已不容置喙。末句把“漓江秋泛”称为“绝妙”是诗人泛舟江上的独特感受,比起春泛漓江,它更有韵味,更让人倾倒。
 
榕树楼晚眺
 
高阁登临快晚晴,好风吹送葛衣轻。
云中古寺疏钟动,树里斜阳远岫明。
被岸软沙眠乳犊,蘸波垂柳啭流莺。
归途缓踏溪桥月,何处渔舟短笛横. 
 
 李秉礼:(字放之,号七松老人。清·乾隆、嘉庆年间居桂林。)
[赏析]
首联七个字,便把时间、地点、作者心情、诗的主题挑明。之后是“快晚晴”的展开。“轻”堪称诗眼,极抒畅快之情。颌联运用了虚实、疏密、视觉与声觉等富于变化的对比手法,读之有深邃空间的立体感。尾联突然甩脱“眺”,形断而意联。
 
独秀山
 
孤峰不与众山俦,直入青云势未休。
会得乾坤融结意,擎天一柱在南州。
 张固:(唐·清河人。)
[赏析]
起句“孤峰”,得山之形,帖切自然。承句“直入”,得山之神,爽快洒脱。转、合两句在呼应起、承两句的同时,塑造了独秀峰那种孤傲、高耸、峭拔的伟岸形象,同时也表现了诗人自视才学超人的意趣,可谓一语双关。
 
叠彩岩登越亭
 
不到越亭久,榴花今几红。
江流寒泻玉,山色翠浮空。
百越薰风里,三湘夕照中。
行藏忠仗信,六合本同风。
朱晞颜:(宋·新安人。)
[赏析]
作者在首联中声言很久没到此,榴花年复一年盛开,似有叹忙里难偷闲,时光如梭之意。作为“承”的颔联是写实:清冷的漓江泻玉般奔腾,远山苍翠连天际浮于空中。颈联通常要求“转”。这里从写头转到写虚自然流畅。尾联理性的概括了:干什么都要靠忠信,这是世间永恒的风尚。

登叠彩山
 
嵯峨怪石倚云间,洞销烟霞六月寒。
我到登临花正好,凭栏指点几回看。
 
 刘台:(字衡中,明·巴县人。)
[赏析]
诗人只“嵯峨怪石倚云间”一句,就为我们描绘了叠彩山的总貌。接下来用“洞销烟霞六月寒”突出描写叠彩山风景区著名的风洞。三、四两句,写自己登临的季节,“花正好”,那么江山之胜,风景之美,正需要“凭栏指点”,慢慢来看。
 
登逍遥楼
 
逍遥楼上望乡关,绿水泓澄云雾间。
北去衡阳二千里,无因雁足系书还。
 
 宋之问:(字延清,唐·汾州人。)
[赏析]
诗以起句“望乡关”确立主题。颌句,诗人在若即若离之间回扣主题,言出心声。桂林以北的衡山有回雁峰,传说雁南飞至此而止。诗用此典,非仅典雅,使转句有所依附,且寓意深邃
 
七星山
 
岩岫碧孱颜,灵踪若可攀。
楼台烟霭外,松竹翠微间。
玉液寒深洞,秋光透远山。
凭君指归路,何处是人寰。
 
 张丛:(唐·咸通年间官桂管观察使。)
[赏析]
前三联全为末联埋下伏笔,以衬托设问的实而非虚。
 
簪带亭
 
上到青林杪,凭栏尽桂州。
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
沙际分鱼艇,烟中见寺楼。
不知垂去客,更得几回游。
 
 刘克庄:(1187-1269,字潜夫,号后村居士,宋·莆田人。)
[赏析]
诗的开头不言亭高,而用“上到青(音秒)”作衬托。至第二句才点明在此凭栏可将桂林一览无余。三四句承接前联总写桂林自然环境。五六句转为分写所见,鱼艇是动景,寺楼是静景,一动一静仍然紧扣山和水。两联对仗帖切工稳。结尾触景生情,却又不直抒对桂林山水的喜爱,而用感叹自己即将离此不能多游作结。
 
月牙岩
 
翠微峭拔倚天表,半轮月照桂江小。
岩头黄乌栖高枝,一声啼破千山小。
 
 周进隆:(字双竹,明·莆田人。)
[赏析]
诗的第一句就用生动形象的把“月牙岩”点了出来,。作者为体现拂晓“月牙岩”的静,用岩头黄乌的啼声来做陪衬,这样动静相生就更能体现“月牙岩”在天刚亮时的幽静了。
 
月 岩
 
题诗山寺不胜多,人力争如造物何。
安得短蓬岩下漱,长看清影照寒波。
 
 吴儆:(1125-1183,宋·休宋人。)
[赏析]
大有游人在岩下壁题诗,诗人看后无限感慨,感慨出于“人力”的诗词无论怎样雕琢,也难以与出于“造物”的山水相媲美。正因如此,诗人才不得不起羁旅无定,过客匆匆的叹惋。可是俗务所累,仁宦在身,无法停留。
 
和水月洞韵
 
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
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
 
 蓟北处士(宋)
[赏析]
起、承两句既是客观景物的再现,亦是其后两句诗中感情升华的铺垫。第三句是写景承上,抒情转下。末句不仅指水月洞,同时还指中天月、作者自身及南宋没落王朝,作者情感上的升华都付诸末句。
 
留别隐山
 
如云不厌苍梧远,似雁逢春又北归。
惟有隐山溪上月,年年相望两依依。
 
 李渤:(唐·洛阳人)
[赏析]
开头两句,诗人形象地把自己比作浮云和鸿雁,而且暗示自己原来从北方来到南方,现在又不得不离开南方回到北方。后两句诗人想象到最好变成月亮,才能年年与隐山相望永不分离。
 
西山凿池种白莲作
 
池开新白遍天涯,未许东风擅一家。
苍桂丛中苍桂树,碧莲峰里碧莲花。
波光分破湖子顷,瀑影斜飞水一洼。
待著阑干横残绿,浮萍开处见鱼虾。
 
 方信孺:(1177-1212,宋·莆田人。)
[赏析]
首联点题,称赞这莲花不来于“东风第一枝”的梅花那样可爱。颔颈两联把秀丽风景与莲花有机联系起来,使它们相映成辉,共同担负着装点美丽西山的使命。尾联写那一望无际、遍布天涯的莲花,待置了阑干后,这莲会比“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那清瘦孤独的梅花更胜一筹,更具绰约丰姿。
 
舜洞秋风
 
西风飒飒桂林秋,万叠云山舜洞幽。
晓气沉崖秋色冷,凉飙吹树桂香浮。
轻摇斑竹江头恨,远送苍梧天外愁。
一旦薰风随律变,露华山色满南州。
 
 吕思诚:(字仲实,元·山西平定人。)
[赏析]
前两句写季节与舜洞的特点。第三句,“冷”有萧条、冷落之意。第四与第三句一样写山上之景。颈联笔峰一转,把目光移向远方,江头斑竹迎风起舞,天上云朵随风飘荡,似在叙说着离别的愁恨。
 
送桂州严大夫
 
苍苍森八桂,兹地在湘南。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户多输翠羽,家自种黄柑。
远胜登仙去,飞鸾不暇骖。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阳人。)
[赏析]
首联点明严氏赴任之地是位于“湘南”的桂林。颌联以高度的概括力,极写桂林山水之美:那里的江河蜿蜒曲折,清澈见底,犹若青罗之带;那里的山峰拔地而起,峻峭玲珑,有如碧玉之簪。颈联写桂林迷人的风俗人情。许多人养有美丽的翠鸟,并以它作为税赋进贡朝庭;家家都种有清甜可口的黄柑。末联说到桂州赴任远胜过求仙学道或升官发财,同时流露出作者的艳羡之意。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河东人。)
[赏析]
起句“海畔尖山似剑芒”不仅道出了桂林山的秀丽,而且为下句“秋来处处割愁肠”作了有力的铺垫。由于有了上句,才能有依有托地咏出“割愁肠”的苦闷。第二句在承接起句上又进一步丰富了主题。绝句的三、四句艺术地运用了佛教中化身的说法,虚化地伸展了自己在诗中的感情:倘若自己能化身为千万个柳宗元,就可以站在千万个峰头上远眺自己的帮乡了。诗人把思念故乡、思念亲友之情,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出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