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江雅集:明清香具赏

 我爱祖国爱人民 2014-03-04

春江雅集:明清香具赏

1【文化典藏】明 胡文明款铜鎏金簋式炉

    款识:“云间胡文明制”六字篆书款 说明:胡文明系明代万曆年间人,擅长制做铜炉及手炉,艺高工精。与当时明代铜炉注重素雅的风格迥异。明清之际胡文明炉声明甚盛,时称“胡炉”。此簋式炉炉口微微外侈,边沿圆滑,束颈,鼓腹,两侧龙首环耳,底部有高圈足。颈部以鱼子纹为地,高浮雕十四种宗教法器,其上鎏金。腹部腹部光滑,有金带围一条。圈足上鱼子纹为地装饰螭龙带。耳部双龙刻画到位,局部亦有鎏金,十分精彩。

2【文化典藏】明 正德款阿拉伯文鬲式炉

    款识:大明正德年制

    说明:伊斯兰文化在中国由唐宋至明清不断繁荣发展,穆斯林人数也在不断的增多。尤其是进入明代,形成继元代之后穆斯林入附中原的新高峰。社会上出现了适应穆斯林文化需求的相关产品,阿拉伯文作为一种装饰开始在宣炉上出现并流行。此款宣德炉精铜而制,方厚唇,边缘起线,束颈。炉腹圆鼓,三面开光处浮刻阿拉伯文,地子浅刻鱼子纹,为常见明式阿文炉装饰之作法。炉足顺底自然而出,收做乳足。整器皮壳棠梨色,底款为“大明正德年制”六字楷书,字体清晰有力,款内亦有鱼子纹地。此炉体量厚重,造型大气,实为上佳文房香炉。

2014年03月

3【文化典藏】明 宣德款冲耳炉

    款识:大明宣德年制

    说明:冲耳炉颇有上古礼器之遗韵,后世也作为供奉用炉,在众多炉形中是较为经典的款式。此炉形制扁宽,双耳斜立,圆唇薄壁,腹部圆鼓,足部盘稳,腹底作“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宣炉造型大多近似,细微之处可见造型之优劣。此炉双耳并非完全竖直,而是向外略展,气势顿生。整件铜炉皮色青润,铜质精纯。叩击声色灵圆,实为上佳陈设雅炉。

 
 
 
 


4【文化典藏】明崇祯 崇祯己卯尧叟氏家藏款蚰耳炉 

    款识:崇祯己卯尧叟氏家藏 

    说明:此炉造型洗炼,圆浑端庄,其形厚重,转角圆润,分量沉重坠手,为蚰耳炉之大器者。平唇微侈,高束颈,垂鼓腹,圈足外撇。双蚰龙耳出颈曲折下收于腹部。蚰耳浑圆肥美,粗细适中富于变化。炉身光素无纹,包浆清润,炉皮色泽古朴自然。炉底中央方框内有减地阳文篆书“崇祯己卯尧叟氏家藏”,字体规正,清晰有力。尧叟氏其人或为明代福建莆田柯茂竹,字尧叟,万历十一年进士,授海阳知县,着有《柯亭诗文初稿》、《柯论》等。 

    目前所传世的铜炉中,广为流行的年款炉即是“大明宣德”款,在清代也有乾隆、雍正等年号炉,但崇祯年款并不多见,偶有一二也在市场上价格不菲。根据史料记载,玩炉之风最盛行的当属明代嘉靖至崇祯时期。此时的文人多参与到铜炉的设计与铸造中,将炉体的造型、线条的提炼推向极致。故有学说称,在明代晚期时才是真正的顶峰,而那时候的人们追摹先贤,将好的炉子或者创造年代冠以“宣德”之名。真实的情况却是当时集艺术美与工艺美于一身的私款铜炉为顶级之物,因此此件崇祯年款的蚰耳炉显得格外珍贵。不仅铸款标明了制作的时间,还将其制作人记录在内。就款识字体的书法而论,也是深得金石意味。 

    整器质地精良,从圈足外露的金黄色铜质可见一斑。亮金色色泽纯正,耀眼夺目。更为难得的是,其皮色内融,暗淡中发出晦光,细腻均

5【文化典藏】明崇祯 壬午冬子俊制款冲耳炉

    款识:壬午冬子俊制

    说明:此器以上等黄铜冶炼铸造而成,质地细腻。炉壁深褐近黑,器表光滑润亮。圆唇口沿,两冲耳挺立。颈部收,鼓腹垂,平底,三乳足足见平,露出金黄铜色。底部阳文“壬午冬子俊制”六字楷书款,为私家款炉。冲耳炉造型凝重,《炉谱》记载其为古代祭祀之用。整器线条圆润,无棱无角,手感舒适,古色古香。

6【文化典藏】明晚期 大漆香几

    说明:此几以白木作胎,通体髹黑色大漆,风格高古,漆层厚实。由因年代久远,漆面剥落,但仍保留着独特的韵味。整件家具上下协调一致,形如台座状,分为三部分组成。上层几面作方,四边攒框,中间饰面板。束腰与肩部合为一体,如意云纹肩饰做为牙板,并起沿线,之上又于镂空开光处刻琢回纹锦地。腿足曲折,从上至下内收外翻,最终承于双层开光托泥上。双层台座,厚薄适中,承托四足,如此做法颇有新意。但与整体配搭融合,并未有多余、不妥之感。整器颇具明代风韵,乃大美之物。

 
 
 
 

7【文化典藏】明晚期 玉堂清玩款戟耳炉

    款识:玉堂清玩

    说明:此炉以精铜为材,做工精良考究。炉口沿外撇,向下渐收成直腹,两侧对称戟耳,双耳精巧灵动,弧线流畅,线条方折,犹如兵器之刃口,给人刚毅的力度感。圈足撇出,如飞檐承銮状。炉底平滑,莹润油亮,底款篆书“玉堂清玩”款,笔划如柳叶,轻盈而不失法度。整器形体庄重,包浆古朴,皮色沉黄,局部赤金橙亮。明代将军铜印均为此类柳篆体。而此炉来源于四川明代将军后裔,这也印证了戟耳炉受古代军士偏爱之说。

8【文化典藏】13-14世纪 铁鎏金龙纹香熏

    说明:香熏以铁铸成,通体鎏金。形状长方,两端略大。上下皆有莲花瓣状盖,一为环钮可用于悬挂,一为镂空宝珠钮。香熏主纹为两条龙穿梭祥云之间,另装饰有法轮、如意结、火焰、莲花蔓草等佛教道教法器。纹饰镂空,层次分明。宝珠钮一段盖塞有旋转花式钮一颗,可调节松紧将盖塞固定或取出,用以盛放点燃的香料。香熏鎏金华丽,金水浓厚,当是官宦贵族使用之物。 

9【文化典藏】清 甪端铜香熏

    说明:此件甪端香熏以精铜为材,呈站立姿势。兽首高昂,双目圆瞪,阔口獠牙,兽角上冲。其腹部浑圆饱满,侧身饰祥云纹,兽尾直立,精气十足。甪端胸前有连杆,头部可翻开。腹内焚香时气从口部溢出。甪端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兽,民间多用其象征吉祥如意,风调雨顺。整器皮壳光润,样式大气,制作精良,立于案头焚香一柱颇为佳美。

 
 
 
 

10【文化典藏】清 宣德款点金桥耳炉

    款识:大明宣德年制

    说明:此铜炉造型仿宣德炉造型,样式古朴典雅,整体伴有大块金斑,犹如点点繁星坠入银河,闪闪发亮,璀璨生辉。炉作敞口,口沿之上起双桥耳,炉身圆鼓,底承三乳足。腹款作宣德六字楷书款。该器难得之处在于原配炉盖及底座。盖顶为玛瑙雕灵芝钮,盖面减地刻卷草回纹等式样,炉座亦为镂空如意云纹。整件炉子皮壳油润,点金自然,器物线条流畅。为书房陈设之佳器

【文化典藏】清 沉香山子、铜炉香具、承盘一套

    炉款:大明宣德年制

    香筒铭文:郁郁松杉一泾斜,古行接老僧家。游对忍踏落红雨,盛是南朝觉花。六十八翁北山人刀。

    说明:此组香道套装由香炉、香筒、沉香、承盘组成。香桶以长节竹段为材,皮壳油亮,局部泛红。筒身一侧以阴刻手法,镌刻诗句“郁郁松杉一泾斜,古行接老僧家。游对忍踏落红雨,盛是南朝觉花。”落款“六十八翁北山人刀。”运刀深琢浅刻,连贯而续,字字有力,行气十足。

沉香山子摆件天然无饰,山形高低错落,似绝壁悬崖,给人以小中见大,聚像于前之感。其香韵甘甜,油线清晰,经长期抚摸以形成浓厚自然变化的皮壳。原配紫檀木座子,镂空浮刻灵芝等吉祥纹饰,于山子相互映衬,实为上等品玩之物。

    另配象首耳铜炉,器形小巧,敞口束颈垂腹,作外撇圈足。双侧耳以大象首部为饰,刻划线条流畅,鬃发等清晰可辨。底款阳刻’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字体工整饱满,配红木底座。

诸多香具皆承放在叶形香盘之上。香盘以瘿木大料掏制而成,盘边折曲,生动有趣。面板木纹隐现,瑰丽异常。整套香具组构协适,浑然一体,为书房中点睛之物。

12【文化典藏】清 沉香山子、铜炉香具、承盘一套

    炉款:大明宣德年制

    香筒铭文:郁郁松杉一泾斜,古行接老僧家。游对忍踏落红雨,盛是南朝觉花。六十八翁北山人刀。

    说明:此组香道套装由香炉、香筒、沉香、承盘组成。香桶以长节竹段为材,皮壳油亮,局部泛红。筒身一侧以阴刻手法,镌刻诗句“郁郁松杉一泾斜,古行接老僧家。游对忍踏落红雨,盛是南朝觉花。”落款“六十八翁北山人刀。”运刀深琢浅刻,连贯而续,字字有力,行气十足。

沉香山子摆件天然无饰,山形高低错落,似绝壁悬崖,给人以小中见大,聚像于前之感。其香韵甘甜,油线清晰,经长期抚摸以形成浓厚自然变化的皮壳。原配紫檀木座子,镂空浮刻灵芝等吉祥纹饰,于山子相互映衬,实为上等品玩之物。

    另配象首耳铜炉,器形小巧,敞口束颈垂腹,作外撇圈足。双侧耳以大象首部为饰,刻划线条流畅,鬃发等清晰可辨。底款阳刻’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字体工整饱满,配红木底座。

诸多香具皆承放在叶形香盘之上。香盘以瘿木大料掏制而成,盘边折曲,生动有趣。面板木纹隐现,瑰丽异常。整套香具组构协适,浑然一体,为书房中点睛之物。

 
 
 
 

13【文化典藏】清 宣德款压经炉

    款识:宣德年制

    说明:此款炉直口平沿,束颈,腹部下垂,颈腹间对称双耳,耳尖上扬,轻巧美观。炉身作圆底,底承乳足。腹底刻阳文“宣德年制”篆书款。经炉又称“押经炉”,据宋代瓷器款式而制,由因压经炉形制高雅,所以为后世佛院广为仿效,成为礼佛的专门器物。其炉体形制简练,气势夺人分量颇为压手,置于案几之上,禅味十足。

 
 


14【文化典藏】清乾隆 铜鎏金仿古簋式炉

    说明:此炉造型仿商周青铜器簋,通体鎏金而成。炉为盘口,束颈,圆腹,高圈足,双肩附夔龙形双耳,龙尾成耳垂,造型轩昂沉稳。颈部和圈足分别装饰夔龙纹和凤鸟纹,炉身以兽面纹为主题,正中对称分布出脊,辅以云雷纹、夔龙纹、勾云纹和几何纹,布局繁而不乱,大气规整。夔龙、神兽、凤鸟的细节及辅纹细如毫发,舒卷流畅,足见铸造工艺之精良。原配木制炉盖及底座,皆镂空雕刻缠枝纹,炉盖上镶嵌南红玛瑙瓜棱珠。整器金水浓厚,富贵之气与暗黑色木盖座的深沉肃穆相得益彰,于朴实之中显华丽,带有浓郁的宫廷造办处风格。

15【文化典藏】清乾隆 宣德款洒金冲耳炉

    款识:大明宣德年制

    说明:此件铜炉样式端正古朴,通体洒金,造型凝练。圆唇微束颈,其上对称立冲天耳,耳瓣浑圆壮实。炉身圆鼓,体形充盈丰润。三乳足承于炉底,简洁精到。此炉器形硕大手感极其沉重,炉子皮壳手感光洁,叩击发声宏亮。此炉遍身赤金霞片,深入胎骨,盈实之余,光辉四溢,似朗月当空,又或隐于浮云之间,若离若现,精妙之极。炉腹底为减地阳文六字楷书款“大明宣德年制”,字体文雅大气,具官作风范。器型厚重,适用于厅堂或庙宇供奉之用。

16【文化典藏】清乾隆 紫檀西番莲纹香几

    该件香几选用上等紫檀木制做而成,几面四边攒框,中央嵌做瘿木面板。台面之下高束腰四面开光,内减地浮雕祥云纹饰。牙板上浅浮雕花卉纹饰,中间盘绕缠枝西蕃莲花纹,两旁饰卷草纹。四腿直矗于方形托泥之上,工精艺美,是上佳炉具配器。

 
 
 
 

17【文化典藏】清雍正 雁翎法盏炉

    款识:大清雍正年制

    说明:鼎彝之器最初皆是皇家使用的祭祀礼佛等物,器型有着一代代历史的传承。从上古的青铜器仿远古陶器,到中古时期宋瓷宋铜器追摹三代,再到明代宣德炉仿宋代诸大名窑,皆是一条在追摹古人风骨时融入新的元素与时代特色,将文化积淀传承,从而迎来新的辉煌。这个过程却都是在官方的领导下进行,可以说与民间文化是并行不悖的两条发展轨迹。

    到了明代晚期,教育的普及使得文人书生的数量远超前代。科举制度的苛刻条件让“学而优则仕”变的越发困难,因此也出现一大批纵情书画,沉醉于鉴赏古玩的文人雅士。他们参与到艺术的创作,也带来了明代晚期竹木牙角紫砂等诸多任务艺的繁荣。而香炉也在这一时期由于文人的积极参与到达极致。燃香置炉内,于烟雾氤氲中或挥笔,或阅籍,或沉思,其乐无穷;幽香缕缕,使得闺阁书房香暖素净,沁人心脾,令人神情愉悦。香炉作为晚明文人书房不可或缺之物,经过无数极富品味的读书人的改良提炼,各种款式的香炉自身的曲线、比例臻于完美,自然有灵,凝重精炼,韵味无穷。流传的一批私款香炉在选材、铸造、器型各方面毫不逊于官方之器。

    晚明的皇家审美已经收到民间文人文化的影响,继承明代传统的清代亦是如此。从清初各类文玩古物中多能看到其对明代文人影响下的艺术的延续。此件法盏炉即是这样一件铜炉精品。其精美的作工,炫丽的皮壳,端正的款识,一看即知带有皇家官造的气息。口侈,平唇,斜腹而下,仔细辨看,可觉筒身并非笔直的斜线,而是在中部微微内收,形成一个劲挺有力的曲线。两个雁翎耳层次分明,炉口下斜下而出,末端有翘角向上轻挑,耳身复又向下,弯折后连接炉身。耳部下有小耳垂,贴近炉身处浮雕两耳环。双耳虽是低垂的造型,却营造出向上腾飞的动态。底部圆起一周,三腿浑圆,向下渐收并向内翻卷而成弯足。底部内凹,铸造“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楷书款。字体清晰端正,笔力遒劲有力,毫无滞待。无论从远观整体还是品味细节,炉身的线条凝练概括到极致,恰到好处,不可增减一分。

    法盏炉的器型仿自元朝枢府窑款式,是道家施法时所用的法器。在宣德炉谱中,分有“雁翎法盏炉”、“悬珠法盏炉”和“连珠法盏炉”三种,宣德皇帝以此御赐天下道观。此炉周身赤红色皮壳,光泽可鉴,细腻如肌肤,抚之仿佛可以揉动。红皮下,铜色金光闪闪,宝光内含。持之十分压手,足见选用铜质的精良。整器虽官气十足,却丝毫不失典雅,可谓铜炉收藏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18【文化典藏】清早期 马槽琴炉、炉瓶、灰压、香筷一组

    款识:大明宣德年制

    说明:此套香具由炉、瓶、灰压、香筷四件套组成。炉子为马槽形制,方挺,两侧起折立方环耳,与常见之戟耳马槽炉略有不同。炉身四壁直立,底起四转角足,款识“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清晰。配红木炉盖与底座,盖面高起,四侧镂空,顶端出灵芝如意钮。座子低矮,与香炉风格统一。炉瓶为琮式,瓶身出双兽耳。内置银质灰压、香筷各一个。整套香具制做规整,大小适宜,是精巧的文房香道用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