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颜色的河与人

 昵称14013429 2014-03-04

黄颜色的河与人

朱宪民 《 光明日报 》( 2014年03月02日   09 版)
2012年摄于河南
2010年摄于山东
《农村小学的劳动课》(吉林,1968)
2008年摄于河南

    作为一个摄影者,以纪实的手法表现作品的内容,诠释对生命、生活的理解,是我多年来对摄影艺术的追求。

 

    我对黄河文化情有独钟。我背着行装由黄河岸边走来,又背着相机向黄河岸边走去。在那里,我找到了艺术创作的根。我把“黄河人”作为自己的创作重点。那里的生活谈不上富裕,但祖祖辈辈生活在那里的人们苦中有乐,怨中有爱,落后中有进步。

 

    我拍摄的大都是系列照片,很少一张一张地发表。我也拍特写,但更多的是注重环境的衬托,尽可能把有时代特点、地域特色的背景拍进去,让观者能清楚地看到他们吃什么、穿什么、摆设什么……我很少逛庙会、赶热闹,拍的都是普普通通的人,平平常常的生活场景。我希望100年后的人们看到我的作品后了解到,原来100年前人们是这样生活的。

 

    拍好黄河是我一生的理想,这次我选出的照片都是在最近几年拍摄的。我深深地意识到:真正长存下来的是那些对生活、对历史有深刻把握的作品。身为摄影者,让我们按着各自对人生的理解,去定格变化着的大千世界和其中的人。不管起点在哪儿,不管名气大小,只要踏踏实实向前走,相信定有收获。(朱宪民 撰文/摄影)

 

问·摄影

 

    ①最早接触摄影的原因是什么?

 

    朱宪民(以下简称朱):最初只是工作,不是因为喜欢或爱好。

 

    ②对于摄影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

 

    朱:每个搞摄影的人都应该研究摄影存在的价值,摄影为什么被承认为艺术。对我而言,就是因为摄影是“真实”的。

 

    ③最欣赏的摄影师是谁?

 

    朱: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塞巴斯提奥·萨尔加多、约瑟夫·寇德卡。

 

    ④优秀摄影作品的必备要素是什么?

 

    朱:不可复制性。比如极致的美,因为极致就代表了不可复制。

 

    ⑤怎么看待胶片拍摄和数码拍摄?

 

    朱:数码拍摄是一场革命,迟早会替代胶片。

 

    ⑥在自己拍摄的作品中,对哪一幅是最满意的?

 

    朱:《农村小学的劳动课》。那幅照片是“文革”时期拍摄的,是那个时代的缩影。

 

    ⑦最喜欢的相机和镜头是什么?

 

    朱:我的拍摄设备一直在跟着时代变化,但最喜欢的镜头一直都是长焦镜头。

 

    ⑧除了摄影还喜欢什么?

 

    朱:没有了,我的生活很单调。

 

    ⑨对热爱摄影的新人有什么建议?

 

    朱:这是一个拼理念、拼思想的时代。拍一个东西前,要研究一下是否能做到极致,如何做到极致。

 

    ⑩好的摄影作品能给摄影圈之外的普通人带来什么?

 

    朱:回顾历史,回顾昨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