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三次人口迁徙

 lzc2010 2014-03-04

闯关东

清入关后实行民族等级与隔离制度,严禁汉人进入满洲“龙兴之地”垦殖——颁布禁关令。满人倾族入关,关东人口剧减。顺治开始,满境分段修千余公里“柳条边”篱笆墙。

三次高潮

19世纪,黄河下游连年遭灾,破产农民不顾禁令,冒着危险“闯”入东北,此为“闯关东”来历。至1840年关东人口突破300万人。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边疆控制日益削弱,沙俄不断侵蚀黑龙江边境,清政府采纳了黑龙江将军特普钦建议,于咸丰十年(1860年)正式开禁放垦。1897年全部开禁。

沙俄修铁路,征用民工60万。

1910年关东总人口增至1800万人。

民国年间(1912年——1949年),“闯关东”洪流澎湃,新中国前夕达到近4000万人现在关东大多数汉族居民的先祖大多属于山东、河北、山西等省份——黄河下游地区的。

走西囗

山西人“走西口”,约从明代中期开始,其高潮出现于明末清初,直到清朝末年,这个时期走西口的人口数量最大,前后经历了大约三百年的历史。

为什么山西人要走西口?有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就是由于山西当时人口比较多,而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而草原阿拉坦汗欢迎山西等地的饥民,让其帮助当地发展经济。

元朝灭亡之后,以元惠宗(顺帝)妥欢帖睦尔为首的蒙古部众被迫退到上都(今多伦县西北正蓝旗东上都河北岸),史称“北元”。自此蒙古封建主和明朝在中国北方长期对峙,蒙古各部之间亦纷争不断。历经170多年的风云变幻,成吉思汗第十七代孙阿拉坦汗(俺答)占据了河套地区。

阿拉坦汗贤达开明,为发展地区经济,他积极主张改善与明朝的关系,实现通货互市,并多次派使者与明朝谈判;可是明朝嘉靖皇帝一次一次拒绝阿拉坦汗的诚意,并杀害使者,最后导致阿拉坦汗不得不和明朝兵戎相见,率蒙古铁骑旋风般穿越草原,包围了京畿重地,迫使明朝不得不作出妥协,于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与阿拉坦汗在大同签订了“隆庆和议”,实现了北元与明朝间的通货互市。

明朝与阿拉坦汗通货互市后,便有许多穷苦边民以及因参与反对朝廷而遭官府缉捕者,为逃生或避难,纷纷越过长城,到“口外”谋生存。阿拉坦汗出于为我所用、发展地方经济的目的,便敞开胸怀接纳了他们,给他们提供土地和毡帐、耕畜和牛羊,让他们从事农牧业生产或铁匠、木匠、毛匠等手工业劳动。由此揭开了 “走西口”的序幕,也实现了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在河套地区有机融合的一次飞跃。

第二种情况:

到了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先后出兵平定西北叛乱,杀虎口又成了供应大军粮草的后勤基地。所以这一带来往的客商很多,最终造成了这个地方一度的商业繁荣。口外反倒成了晋商的发祥地。

专家认为西口特指山西右玉县晋蒙交界处的杀虎口,明朝时称“杀胡口”。因为杀虎口位于长城的另一要塞张家口以西,所以就有了“东有张家口,西有杀虎口”的说法。

下南洋

大规模迁徙:

1.西汉末年,一批汉儒学者、军政官员数千人逃往越南;

2.南北朝时,五胡乱华,中原人士纷纷移居印度支那;

3.唐朝后期,黄巢袭击广州时,广东人争相逃往东南亚;

4.元灭南宋时,大批遗臣遗民也落难到此。

5.明末清初,大量的难民、被清兵打散的农民军、抗清失败的明军余部以及不愿侍奉清廷的明朝遗民,掀起了移民东南亚的高潮。明亡后,高、雷、廉三州总兵陈上川、副将陈安平等率领兵将家眷3000余人、战船50余艘到达越南南部的湄公河三角洲,这块地方因此被称作“明乡”。1659年,跟随永历帝流亡缅甸的官兵眷属,有的逃亡暹罗 (今泰国 ),有的被安置在缅甸边远地方,今天缅甸北部的桂家与敏家都是这些官兵的后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