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史之乱造成超过三千三百万人死亡的说法,是否可信?

 pgl147258 2014-03-04

唐朝当时的总人口也不过五千来万。就是说死亡人数是总人口的五分之三。

链接:

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wars_and_disasters_by_death_toll

wiki 参考文献地址:

http://necrometrics.com/pre1700a.htm#AnLushan

yolfilm的回答(8票)】: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數字出來,要懂得中國儒家知識份子的邏輯,要說服皇帝輕傜役,減稅負,還人民以養生的空間,最好的辦法,就是在奏褶中誇大數字。 

類似的例子,曹魏準備南征蜀漢,大臣就給上奏,「關中戶數,十去其七」,勸皇帝打消念頭。

這十去其七,其實只是虛數,是中國古文中常用的成語,可以在很多醫書中,看到這個字眼,說吃啥藥有效,「服之,病氣十去其七」。

官員上奏皇帝,「關中人口,十去其七」。都是虛的。不能按這奏表,真的把戰前戶部的統計數字,真的乘以3/10,然後,得出結論來。 

總之,唐安史之亂,流民眾多,戶籍保甲制度破壞,那是事實,但,不可能有三千萬人口的死亡。、邏輯、數學上去想,就知道不可能。 

PS:

把和talich的討論,從評論中搬出來:

一、稅法的改變:

唐代的戶數減少,有一個重要原因,

就是稅法改變,早期實施租庸調法,安史之亂後,實施兩稅法。簡單地說,租庸調法就是以戶為單位,帶有人頭稅的性質,因為把土地和家庭捆在一起,所以,戶數多是正常,許多地主為了掩藏自已的土地,也會灌水。

兩稅法的本質,有點像是分類收稅,把國民分三六九等,然後依其收入分類收稅,這時,戶數一定會縮水。

兩種稅基不同,有很多歷史學家認為,租庸調法時,戶數是虛的。實施兩稅法之後,戶數才變正常。所以,不能光看數字呀,可查租庸調法和兩稅法的不同。

當然,我不是歷史專業,說這種太高深的問題,一定見拙,請原諒囉。

二、戶數減少,一定代表人口消滅了嗎?

安史之亂有一個重大的特徵是,少數民族在裏面起到的作用。我覺得安史之亂前後,唐朝對於少數民族的政策是否改變,也要放在一起考慮。 (換言之,也許是少數民族被請出去了,不再歡迎混居。)

有個例子可以舉列,唐朝後就是五代十國,我看過史書中有提過,五代十國,關中(長安咸陽一帶)人口,不到四十萬戶。這數字也是誇張到嚇人的地步,要知道關中東起潼關,西到寶雞,那是幾百公里的中國菁華地帶,卻不足四十萬戶人口。 

是全部被消滅了嗎?

有很多近代的史學家討論過這個問題,最近的例子,是解放後,郭沬若一行人到西安考察,也是寫下了西安人口銳減的文章,可要知道,西安,甚至整個陝西在抗戰或是國共內戰時,並未受到太大的衝擊。

那些人口到哪去了?加上河南逃難進西安的外入人口,整個西安仍給郭沫若等人「空城」的感嘆。

我覺得,戶數這個問題,有太多的變因在裏面,我不是史學家,無能回答。 

但,用邏輯和常理來推論,減少三千萬人口的災難,是不可能發生的。我上面舉的例子,就是要說明,歷史上,和安史之亂類似的戶數銳減例子也層出不窮。難道每次都是死滅數千萬人? 

我只能說,人長著腿,他跑了,不代表是被埋了。這是我的看法。

最後,說一個不好的反例,一直到今天,整個陝西人口,也才3800萬,這可是包含了關中、陝南漢中,以及陝北偌大的土地……。

【郭骏熹的回答(7票)】:

中国古代统计人数用的不是XXXX人这个概念,而是用的XXXX户这个概念。

    所以盛唐时期有900万户,而不是9000万人。

    那么一户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这里不可忽略的是唐代的尊卑观念,唐代的贵族仍然有蓄养奴隶的习惯,而奴隶大多不被统计在人口内的,这和唐代的税赋制度有关,唐代税赋以户为单位征收,有税就有田,所以奴隶·佣人·婢女之类是没有纳入户籍的。后期大量有田之户放弃户籍加入地主的户籍成为佃农也是因为地少税重,不如并入一户。

    也就是说,唐代的一户,很可能不止5·、6人而已,很可能一个大户就有上百人。

    那么这么算来,900万户也是个相当大的人口量了。

    何况,盛唐时期边关开放,雇佣兵,商人,泊客,留学生,来往频繁,大量外来人口长期驻留。

    在这样的情况下,安史之乱就不仅仅是政权内部谋权篡位那么简单了,首先安禄山的军队主力就是突厥契丹各族杂牌雇佣军,而后期唐军反攻的主力又是吐蕃和西域各族雇佣军。这些雇佣军打的是以战养战,一路打一路烧杀抢掠,十不存一的情况很普遍,掳掠妇女儿童青壮年回去当奴隶也很正常,所以中原以前的贵族和居民大都被迫南迁。事实上从五胡乱华开始,中原人就不断南迁,将楚地的越人挤到了更南边去。

   那么回到问题的主体,安史之乱造成超过三千三百万人死亡的说法,是否可信?

   我认为是可信的,即便有差距也不会太大,但是关于盛唐人口仅5000多万人的说法就不能认同了。

【曾晓曦的回答(5票)】:

关于古代人口的问题历来是争论的话题。关于盛唐的人口数量,从6000万到9000万的说法都有,而现代日本学者甚至提出了1.4亿的数字。这些数字的差异主要来源于中国古代户籍、税收制度的问题,僧道、奴婢、士兵、失去土地的佃农等等未计入史书统计的部分。不同的历史研究者对于这部分人数估算不同,所以关于盛唐人口数也有很多不同的数据。

受限于英文水平,对于LZ给出的内容只能简单的看一下。3300万这个数字,大概上就是用安史之乱前的人口数减去安史之乱后人口数得出的。同时,文献中也指出了安史之乱后1690万的人口统计是偏低的,战乱后统计数据的大幅下降主要是由于基层机构被毁坏一空,人民流离失所导致的。同时,战乱年代的婴儿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也必然会导致人口差异。增长率和盛唐比肯定是大大的下降。

3300万这个数字,严格的说,是安史之乱导致唐朝政权纳税人口减少的数量。实际死亡人数是根本不可考的,至于野史中的数据,更多的只能作为参考,尤其在数据计算上,如果只做单纯的加减,是很容易得出一些令人惊悚的数字的。

【宋燕的回答(2票)】:

可信。这个数字是根据唐时在籍户口数统计的,尚有奴婢、部曲、工、乐户、宫人等非编户不算在内,实际死亡数字只比这个多,不比这个少。隋唐时期进行过几次人口普查(大索貌阅、括户等),其数字是相对比较精确的,不是随口说的。

具体可参阅这里:http://rcs.wuchang-edu.com/Resource/Book/Edu/JCYGJS/TS090044/0005_ts090044.htm

岑仲勉的《隋唐史》里有更详细的表格,也可参阅。

【孙某昊的回答(1票)】:

《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楱荆,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

所以,感觉这个说法还是有一定可信度的。

【王宇的回答(1票)】:

应邀

会死亡一些,但是死亡3000万,是不可能的。

我个人倾向直接因战争死亡的人数只有大概几十万这个量级。

安史之乱,主要是攻城,取唐王朝而代之。当时城市化率并不高。关于屠城的记载很少。人民可以逃散、隐匿山林。

但是安史之乱对唐政府地方行政机关破获严重。大户、藩镇隐匿大量人口。唐政府户籍统计基本上无法反映当时的人口了。即便这样户籍统计中江南、湖广人口增长明显。

安史之乱使唐朝人口迁徙,南方人口开始赶上北方。

如果单独看战乱破坏严重的地区,十不存一我相信。但地是死的,人却是活的

【伍帝州的回答(0票)】:

这个应该可信

这场战争打了8年,年年都有征战

老百姓基本处于颠沛流离中,疾病,温饱,以及各种自然灾害,使死亡率大增,对应的是出生率大减

貌似基本历朝历代,都有这样的事情

话说平太平天国使人口减少了1亿多,战争打了13年

悲剧的中国历史

【赵良亮的回答(0票)】:

这是一个前后的人口数量相差比。这里面包含了减少的人口出生,增加的战乱伤亡,还有后期的统计遗漏。应该是很不准确

【李陶冶的回答(0票)】:

如果按照史料记载或类比推算,得出什么样的结果都是可能的,估计有个翻番的误差不奇怪。个人认为没有这么多,我的计算方法是抽样,找了10个生在那个年代的人,大概只有1个死于安史之乱。数据较少样本也不具备普遍性,所以也可能不准,不过大家也不妨按照此方法试试。

【卢茂军的回答(0票)】:

统计上是指损失的纳税人口,古代以户为单位纳税,所以死亡3300万是不太可能的,但是离家破户只会多不会少。

【李游的回答(0票)】:

我以前也看过相关的书籍,确实古代的人口是按多少多少户来计算的,不太科学,具体数目根本搞不清。就我估计,冷兵器时代不至于死这么多人吧

【如是我闻的回答(0票)】:

想问一下认为真的

【死亡】了3300万的知友们,你们可知用现代化的飞机、坦克、大炮、毒气弹等等,打了14年的抗日战争死了多少人(日本人的手段比安、史叛军温柔吗?),冷兵器时代的安史之乱能和这比吗?

损失了这些人口有可能,死亡这么多绝无可能,请注意这两者间的区别!

原文地址:知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