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特色建筑群

 LuXin4164 2014-03-04

老北京独特的建筑群-----王府

  老北京作为一朝之都已有700多年历史。其历史文化悠久举世皆知。历朝历代都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其中,王府不仅是独特的建筑群,而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代封建帝王为了维护和巩固其统治,给自己的子弟封王赐爵,并赐给领地、赋予特权。但是元、明诸朝所封之王,其领地一般不在京城。虽然据说明朝时在北京有个“十王府”,但早已踪迹皆无,留下的仅仅是“十王府”的名声和王府井大街等地名。惟有清朝的统治者们,吸取了历代帝王封藩的教训,对自己的子弟们只封爵而不列土,即只给诸王一个空爵位,而不赐给他们领地。同时,还不准诸王离开京城,只允许他们在京城建府第。所以致使清朝的王府都集中在北京。大清朝近300年历史中,封王百余位,王府数量相当可观,在北京城形成了独特的建筑群体和文化群体。而且,王府是仅次于皇宫的建筑,所以在我国建筑史上也是代表性杰作。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如今北京城所能见到的昔日清朝王府已经不多了。就拿清朝所封世袭罔替的12家“铁帽子王”王府讲,如今只剩下一个恭王府,虽基本完整,但其不少建筑都是后来重新修建的,也非原汁原味啦。

在清朝近300年历史进程中,皇帝不断封王,王府也不断兴建。如“铁帽子王”原来只封8家,所以不少人提起清朝的“铁帽子王”,至今仍称“八大铁帽子王”。对于后来封的那四家,似乎大家兴趣不大。由于多少年来,人们只是从封建王朝的兴衰来看待社会变化,所以基本没有人去关注什么王府的建筑价值和文化价值,这大概也就是随着王朝的没落,王府也逐渐消逝的客观因素吧。

如今,你要让我一一介绍昔日那些王府的地址和情况,我认为已经没有什么意义啦。因为这些王府大部分消逝了,即便有留下支离破碎残迹的,人们面对这些也只能想个大概其。如前所说,就拿12家铁帽子王王府讲,除恭王府重新修建至今供人们参观外,其他已基本不存在啦。如府门建筑不同于其他任何王府,而且门前石狮是清朝所有王府中唯一一对儿卧姿的豫王府,如今在北京东单三条胡同内,人们也只能看到那对儿卧狮。王府改成协和医学院已近百年历史啦。再如郑王府,其内部一些建筑早就改成大学学校,解放后整个王府成了教育部办公所在地。其已旧貌皆非。

再如礼王府,它位于西城区西皇城根胡同,早已成了国家某部委办公地。除了王府内部分建筑的屋顶还保留外,整个建筑布局基本全变了。上世纪90年代,由于这里所在单位是我们单位的上级机关,所以我常来这里开会。每走进有战士持枪站岗的铁门儿,迎面就是一座简易楼,那就是办公楼。如果不知道这里是昔日王府,如果不看到那遗留的屋顶,你做梦也想不到这是昔日据说建筑面积最大的礼王府。

………………………………………………………………….

应该说,清朝王府基本都建在内城,这大概也显示皇帝对这些王爷的包容。其中,清朝皇太极的三个功勋卓著的弟弟,即那三位一奶同胞的兄弟、三个“铁帽子王”----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英亲王阿济格的王府皆位于皇城东侧不远处,而且似乎形成三角对应局势。睿王府在紧靠皇城的南池子胡同、豫王府在其东边的东单三条胡同、英王府在这两座王府北边,而且似乎居二者中间,即东华门大街上。可见王府随着所封之王的地位不同,在某些享有特权上还是有区别的。

说王府建筑独具特色,是因为它们既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又与老北京四合院、满族居住习俗有一定联系。其建筑一般是梁柱式结构,以木立柱,柱上架梁。其屋顶也造型丰富多样、变化多端,有歇山式、悬山式、硬山顶等。王府建筑一般还是大屋顶、高地基,建筑对称,独有韵味。其殿堂、园林景观、亭榭楼阁、假山叠石、花草树木等,也既具有中国传统建筑文化风格又各具特色,堪称中国古代文化瑰宝。如果谈起王府的衣食住行习俗和特征等,恐怕不是一篇文章能容下的。

北京城里王府的破坏,始于民国时期。随着清王朝的灭亡,王爷的地位和特权也下降,再由于其经济不支,不少王府改为它用,甚至卖掉。如豫王府就是于1916年卖给了美国的洛克菲勒。如今,当人们认识到王府的建筑价值、文化价值及经济价值时,残存的清代王府已经没有几座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