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影视摄影大事记

 老生书斋 2014-03-04

作者:屠明非   引自《电影技术艺术互动史——影像真实感探索历程》

 

在19 世纪,有很多人对照相术的发明做出过贡献,发明者众多,这里只列举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几个人。而且,对于这一段历史,各种史料说法不一,即使是比较权威的史料也有前后矛盾的表述。本文力求摘录有共识的、表述准确的史料。

贾比尔(Geber,或Gabir,或Dschabir Ibn Hajjam,750 ~ 815 年),阿拉伯的炼丹术士,发现了硝酸银的感光作用。大阿尔伯图斯(Albertus Magnus,1193 ~ 1280 年),欧洲哲学家、科学家及神学家。他的著作中提到白色的硝酸银在太阳的作用下变黑的理论。这一时期欧洲炼丹术盛行,化学因此而发展。此后直到19 世纪,不断有人进行硝酸银或氯化银的光化学实验,并试图以此记录人物或景物的影像,但影像的存留时间十分短暂,遇光后便逐渐消失。

阿洛伊斯· 塞内费尔德(Alois Senefelder,1771 ~ 1834 年),奥地利演员和剧作家,于1795 ~ 1796 年发明了石印法(lithography)印刷术。这一时期,欧洲的出版业发展迅速,书籍需要大量插图,在石印法发明之前,书籍的插图先由画家画出图案,再由工人手工雕刻成印刷版。石版画的基本方法是在非常光滑的石板上用沥青或油笔作画,然后倒上酸性溶液,被沥青覆盖的地方石板完好,而没有沥青的地方石板被溶液所腐蚀,因而成为随图案凹凸变化的石版画。类似的腐蚀制版方法也可以使用金属或木质板材,比起雕刻制版效率提高了许多。塞内费尔德的发明虽然和照相术没有直接关系,但是沥青加酸性腐蚀液的制版法给后来的感光材料发明者提供了灵感,而且沥青也是早期照相术实验中的感光物质。约瑟夫· 尼塞福尔· 尼埃普斯(Joseph Nicéphore Niépce,1765 ~ 1833 年),法国物理学家。在石版画发展需求的驱使下,尼埃普斯探索利用黑匣子将景物转变成影像的方法,他的实验始于1814 年,并于1816 年得到了第一张影像。这是一个负像,记录在卤化银感光纸上。此后尼埃普斯一直在尝试各种照相和感光的方法,直到他1833 年突然去世,他的发明还不为世人所知。尼埃普斯的实验包括:改进镜头、制作照相机,并尝试各种获得影像的方法。尼埃普斯的主要贡献在于被称作“晒版画(或日光蚀刻法)” (heliography)照相工艺。基本原理是利用沥青经阳光照射会变硬,未照射的地方较软容易受到酸的腐蚀的特性,制作出凹凸不平的“版画”。

1822 年尼埃普斯拍摄了一幅名为“桌上的物体”的景物,影像被记录在一块涂有犹太沥青的玻璃上,这幅照片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期的摄影作品。尼埃普斯继续他的实验,1824 年用照相机拍摄了一幅石版画,曝光时间为5 天; 1824 ~ 1826 年使用沥青经硝酸溶液腐蚀,在铜版上得到影像;1826 年尝试在照相机里用淀粉和植物马利筋固定住锡感光板上的影像,并拍摄了住宅窗外的景物;1828 年在涂布沥青的银板上经碘蒸气获得影像;1829 年与达盖尔一起改进照相机,增加通光量,使影像更清晰;1830 年与路易· 达盖尔一起尝试利用薰衣草精蒸馏后的残留物直接得到正像的方法,但不成功;1831 年,尼埃普斯与达盖尔继续利用薰衣草精蒸馏后的残留物作为感光物质,在曝光不到8 小时后,得到了影像,他们将这个方法称为 “physautotype”。

路易· 达盖尔(Louis Jaque Mandé Daguerre,1789 ~ 1851 年), 法国人, 从小就有过人的绘画天赋。年轻时从师于巴黎著名的舞台背景画家伊尼亚斯· 德戈蒂(Ignace Eugene Marie Degotti),德戈蒂专门制作大型舞台背景,且艳丽逼真。达盖尔是他出色的弟子。当时法国流行一种娱乐用的观景器,将不同的透明画片叠放在观景器里,可以得到不同的景象效果,很像传统动画工艺中多层重叠的赛璐珞 片。达盖尔将观景器透明画片叠合的方法应用到他的布景设计中,在舞台设计方面大获成功,并进一步发明了透景画。透景画由活动的巨幅布景和变幻多端的照明组成,内容是自然风光或室内景物。比如画面首先呈现出一个安静的小山村,然后乌云压顶,忽而电闪雷鸣、狂风暴雨,犹如山崩地裂。这种透景画同样成为巴黎上流社会争相传颂的奇观,给予观众前所未有的临场感和视觉震撼。达盖尔并未就此满足,他的下一个目标是要将大自然永久记录下来,但是作为画家,他在科学方面研发能力有限。巴黎一家著名的光学器材商店的老板舍瓦利耶(Chevalier)成了牵线搭桥的中间人,他首先将一个到过店里的无名年轻人发明了照相术的故事讲给达盖尔听,并把年轻人留下的药液也交给了达盖尔。达盖尔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在1825 年宣布,他捕捉到了光线。这时的影像还只是暂时固定。又是舍瓦利耶使达盖尔和尼埃普斯得以相识,并最终导致两人合作研制照相术。达盖尔1835 年在一次意外中发现了水银蒸气的显影作用,于1837 年发现了盐的定影作用,由此研制出银版照相术。该照相术的发明专利由法国国家收买。1839 年8 月19 日,法兰西科学院和艺术院郑重宣布了照相术的诞生,并将银版照相术命名为“达盖尔法照相术”(Daguerreotype)。此时如果在强烈的阳光下,照相的曝光时间可减少至4 ~ 5 分钟。达盖尔法照相术的工艺过程大致如下:在密闭箱内以碘蒸气熏染银板(或镀银铜板),使其成为具有感光特性的碘化银;银板在照相机内曝光;将曝光后的银板以水银蒸气熏染,银板上曝光处形成白亮的银汞合金因而产生影像。这种照相术的优点是影像清晰,缺点是照片(金属板)仅此一幅,无法拷贝复制,且材质娇嫩不易保存。伊波利特· 巴亚尔(Hippolyte Bayard,1801 ~ 1887 年),法国人。他首先在纸上得到负像,后来转入直接拍摄正像的研究中。1839 年5 月,巴亚尔致信法兰西科学院报告了他的摄影发明。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一重要的发明被人为地搁置下来。因为政府已经决定帮助和支持达盖尔的银版照相术,不愿意再公布另一个完全不同的照相方法,以免干扰他们的推广计划。巴亚尔的照相方法也被成为“光学绘画”(dessins photobenes)。

威廉· 塔尔博特(William Henry Fox Talbot,1800 ~ 1877 年),英国人,一个富有的庄园主,同时又是研究数学和语言学的学者。塔尔博特1833 年在意大利旅游时,被那里的风光所吸引,他想画几幅写生画供欣赏。塔尔博特不是画家,只好借助于暗箱在玻璃屏上铺纸描绘。暗箱很容易晃动,使线条描绘不准,塔尔博特又没有素描的功底,画出来还是不像样。于是他有了要让大自然的风光自己留在纸上的念头。塔尔博特想到,世界上形形色色的景物归根到底是凭借光线的明暗所显现的。于是他从光化学入手进行实验,只有一年就取得了初步的进展。他将高质量半透明的写字纸浸在食盐溶液里,再用硝酸银浸染,使纸上产生具有感光性能的氯化银,这样就制成了最原始的纸基感光材料。1835 年,塔尔博特用自制照相机放入上述照相纸曝光,之后将已曝光的相纸再放到盐酸溶液中浸泡定影,得到一张负像,相当于现在的底片。塔尔博特再用一张感光特性很强的照相纸覆盖在底片上,经同样的曝光洗印过程后得到正像。这种负-正工艺的好处是一张底片可以反复印制多张拷贝,不过因纸基粗糙,反复印制质量欠佳。

1839 年2 月,当塔尔博特得知法兰西科学院将要公布达盖尔发明的照相术时,就赶紧把自己的发明寄给英国皇家科学院,并同时在报刊上公布。所以,塔尔博特的照相术反而比达盖尔的更早公布,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公布的照相术”。他的照相术被命名为“塔尔博特法”(Talbotype process)或“卡罗法(或碘化银法)”(calotype process)。在当时,小照片比大照片的感光时间短很多。1841年前后,用卡罗法拍一张半身像大约需要曝光1~2 分钟;一张风景照大约需要3 ~ 7 分钟。约翰· 赫舍尔(John Frederik Willim Herschel,1792 ~ 1871 年),英国科学家。他在1819 年发现使用硫代硫酸钠(或称大苏打、海波)可以把卤化银溶解于水的方法。当他得知达盖尔和塔尔博特在各自实验自己的照相术时,便提出用硫代硫酸钠定影的方案。达盖尔和塔尔博特都听取了他的建议,改进了自己的照相工艺,这种定影法沿用至今。弗雷德里克· 阿切尔(Frederick Scott Archer,1813 ~ 1857 年),英国人,一个由雕工转行的雕塑家。

1851 年,阿切尔公布了他的新法照相术。新的照相术被称为“火棉胶照相术”(collodion process)或“湿版照相术”(wet-plate process)。该方法是将一种经过多次加工处理而得到的携带了碘化银、溴化银感光晶体的火棉胶涂布于玻璃之上,经曝光和显影定影后得到玻璃板负像的照相方法。火棉胶法所得到的影像和达盖尔法的一样清晰,成本却不足达盖尔法的十分之一,且可以像卡罗法那样反复印制,感光度又比前两者高,因此一经问世,便导致达盖尔法和卡罗法退出市场。但是火棉胶要现配现用,必须在其干燥前的大约20 分钟内使用,所以也称为“湿版法”。它给摄影造成不便,迫使一些风光摄影师转入室内拍摄。阿切尔几年后死于贫困,他的发明并没有为他带来经济利益。阿切尔对摄影的贡献在于完善了“负-正”这一现代摄影工艺,并为胶片制造和后期冲洗加工工业奠定了基础。在1851 年前后,一幅大型风光摄影使用湿版法需要30 秒~ 2 分钟。 J.M. 托帕诺(J.M.Taupenot,1824 ~ 1856 年),物理学家。

1855 年将湿版工艺改进为干版工艺,方法是在火棉胶的配方里加上蛋清,使火棉胶变成多孔的海绵状、强吸水性物质,其中的碘化银晶体不再会因为胶层凝固板结而失去感光性能。干版比湿版的感光性能要差一些,但是摄影师可以方便地携带到野外拍摄了。当时使用干版法拍摄一幅外景照片需要2~10 分钟。理查德· 马多克斯(Richard Leach Maddox,1816 ~ 1902 年),英国摄影家及物理学家。

1871 年马多克斯在英国摄影杂志上撰文,提出溴化镉和硝酸银可以混合于明胶 之中涂布在玻璃板上的明胶-银盐法(gelatin-silver process)。明胶在当时是一种广泛用于糖果制造业的食品材料。1878 年,英国摄影家查尔斯· 贝内特(Charles Harper Bennet)改进了明胶干版工艺,使银盐明胶乳剂的感光度得到提高。明胶感光材料对光更敏感,曝光后的感光性能可以在数月乃至数年内保持稳定,是一种理想的感光材料。在以后100 多年中,明胶银盐感光材料的性能在不断改善,颗粒越来越幼细,感光度越来越高。乔治· 依斯曼(George Eastman,1854 ~ 1932 年),美国人。乔治· 依斯曼8 岁时由于父亲去世,家庭出现经济困难而辍学,14 岁成为银行职员。依斯曼24 岁时有一次到圣多明各旅行的计划,同事建议他把沿途的风光记录下来。当时的照相机有微波炉那么大,要架在结实的三角架上才能拍摄,为了湿版的制作和处理,除了瓶瓶罐罐、玻璃板、盛满水的水壶以外,还要有遮光的帐篷,“那简直是只有马才驮得动的东西。”依斯曼取消了圣多明各的旅行,但却因此全身心地转向摄影,并专心致志地探索简化照相过程的方法。依斯曼参阅了英国杂志上摄影师们自己配制明胶乳剂的方法。有三年时间,他白天在银行上班,晚上回家在母亲的厨房里进行实验,终于在1879 年设计出涂布乳剂的机器,可以快速大量生产干版出售给其他摄影师。1881 年,依斯曼与亨尼· 斯特朗(Henny A. Strong)合作,成立了“依斯曼干版公司”,并从银行辞职,全职经营自己的生意。依斯曼在1884 年实验出一种纸质负片,用作感光材料的纸基在蓖麻油中浸泡后,柔韧性非常好。有了这种纸基,依斯曼将感光玻璃板改进为胶卷。此时,依斯曼致力于简化摄影过程的雄心已接近成功。接下来,依斯曼要改造照相机,与胶卷配套,进而实现“人人都能摄影”的愿望。

1888 年,依斯曼设计出第一台安装胶卷的快照式相机,取名为“柯达”(Kodak),并配上“你只管按动快门,其他的事我们来做”(you press the button,we do the rest)的广告语。柯达照相机事先装好了一个胶卷,摄影师完成拍摄后,将照相机送回依斯曼的商店里,由店员取下胶卷并为客人冲洗加工。柯达第一台相机推出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依斯曼的快照方式就变得非常知名,也为电影胶片的诞生埋下伏笔 。

1889 年,纸质片基被更为优秀的赛璐珞复合透明片基所取代。关于赛璐珞作为感光材料片基的技术曾经引起过依斯曼与另一位美国人汉尼巴尔· 古德温(Hannibal Goodwin, 1822 ~ 1900 年)长达十几年之久的专利之争,最终在1914 年,即古德温去世4 年后,以古德温胜诉而告结束。1892 年,依斯曼公司更名为纽约依斯曼柯达公司。无论如何,柯达公司在以后一个世纪里成为了感光材料生产加工的巨头,柯达的品牌无人不晓。乔治· 依斯曼在奋斗30 多年、致力于简化摄影装备并把摄影变成一种产业之后,终于在1912 年踏上圣多明各之旅,完成其作为摄影师的宿愿。

—— 参考文献:吴钢,《摄影史话》;张铭,《感光材料的性能与使用》;吴甲丰,《写实主义绘画》;http://www./;http://www.kodak. com/;http://www./;http://en./ 图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