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密度精养乌鳢技术

 沧海桑田路 2014-03-05

       乌鳢是特种水产品中比较名贵的品种。乌鳢的养殖模式众多,有成鱼池中套养、混养、单养、集约化养殖和网箱养殖,其养殖经济效益十分可观。本文概述集约化高密度精养乌鳢的技术。
        1、养殖池的选择要求。(1)高密度养殖乌鳢要求池深2-2.5m,水深1.5-2m,塘埂顶面要高于水面50厘米以上。池塘面积要求一般在3-5亩为宜,能出高产。(2)设立防逃设施:乌鳢有跳逃特点,为防止乌鳢跳上堤岸,可在池塘四周的塘埂上用竹篱笆或鱼网围拦。(3)种青:根据乌鳢的生活习性和仿生态养殖的需要,应在池塘中栽种水草。种水草作用有:池塘中鱼虾喜在水草下游动,乌鳢隐蔽在水草下面可突然出击吞食小鱼虾;水草在高温时可为乌鳢避暑提供休息场所,水草可调节水质,增加水体溶氧量,并有防止乌鳢跳上岸的作用。种栽水草品种有空心菜、水花生、水葫芦、水浮莲等,水草种植面积不能超过养殖水面的1/5。(4)养殖乌鳢的水源:河水、湖水、地下井水、溪流水均可养殖乌鳢,地下井水应先经过曝气后再使用。水质要求中性或弱碱性。
        2、池塘清整:在养殖前15-20天左右,按每亩用生石灰100-150千克生石灰,用水现溶现用,均匀泼洒在池塘的每一角落,曝晒一周后进水,进水10天后即可放鱼种。已养殖过乌鳢的池塘,在消毒前,先用铁耙将埋于底泥的原乌鳢捉净,以防大乌鳢残食投放的乌鳢苗。
        3、投放鱼种规格要求:一般选择10cm以上的隔年鱼种,最好是16-20cm的鱼种,此规格的鱼活动能力,摄食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都较强。当年鱼种3公分以上,需经过分养。分养的方法有:一种是将鱼种先投放在面积小的泥池;二是在成鱼池中搭一网箱;三是在鱼塘边上围一角培养。先培育一个阶段,经1-2次分养后体长达10cm再放回成鱼池内饲养。鱼种选择除了要求规格整齐之外,还要求体质健状体表色泽鲜艳、鳞片完整,活动正常自如,对外界刺激敏捷等优质标准的鱼种。
        4、放养密度:合理密养是乌鳢取得高产丰收的关键。放养密度与鱼种的规格、饵料供应水深,水质的优劣等条件密切相关。如水深1.7-1.8米,水质一般,饵料供应充足,可每亩放养3000-6000尾。在乌鳢精养池中可投放少量鲢、鳙鱼的老口鱼种,以利调控池塘水质。
        5、鱼种投放时间:投放的鱼种宜当地生产的,当年鱼种投放在6-8月,1冬龄鱼种在3-4月放。下半年移动鱼种应在乌鳢停食前15-30d进行。华中地区一带,当年鱼种在5-6月投放,隔年鱼种,在3-4月投放池。鱼种下池前一般用2%-3%食盐水浸泡10-15min进行体表消毒。
        6、饲料选择与投放。高密度精养乌鳢的饲料为两类:一类是以野杂鱼为主的鲜动物饲料;另一种是专业饲料厂生产的乌鳢全价配合饲料。
        (1)鲜动物饲料:乌鳢成鱼养殖常投喂的鲜野杂鱼、小虾为主的动物饲料。淡水中的野杂鱼可捞捕 鲦鱼、麦穗鱼、鳑鮍鱼、棒花、小鲫鱼等;海水中的野杂鱼如:小带鱼、青(黄)鲇、管子鱼等。据生产实践统计,4.2-4.5千克淡水野杂鱼可喂养出1千克成乌鳢,海水野杂鱼需5.5-6千克养出1千克乌鳢。投喂野杂鱼必须保持新鲜,也可以在乌鳢专养池中投放一些自繁能力强的野杂鱼及鲫鱼、鲤鱼、罗非鱼等让其自然繁殖,供乌鳢自由摄食,也有养殖场在乌鳢养殖池上面,距水面1米高处吊1只黑光诱虫灯,吸引昆虫,昆虫落水可作乌鳢补充动物饵料。如果用畜禽屠宰下脚料,鱼干作动物性饲料喂乌鳢,效果显然不如鲜鱼好。
        (2)人工配合饲料。乌鳢的人工配合饲料。基本要求是动物性原料占48%,植物性原料占48%-57%,预混料(添加剂)占1%。
        7、投饲。投饲要做到定时、定位、定质、定量。定时:上午8:00—9:00,下午4:00—5:00,各一次。定位:设投饲筐,投饲筐用竹子围成方形,约9-16m2,固定在水面上,作投喂动物饲料用,投喂时抛投力要大,使火面激起水花,饲料漂晃水中,易引起乌鳢抢食场面,节省饲料至鱼不再抢食时应停止投饲。投饲人工配合饲料,应在池中用网片、竹子做成方形食台,食台距池边1-1.5米处,位水下30cm。投喂的饵料有沉性料和浮性料二种,目前一般使用浮性专用料。定质:应根据乌鳢身体生长发育不同阶段的营养需要,科学配制,且在用相当长阶段饵料配方不变;定量:鱼种放养初期,投喂小杂鱼量为乌鳢体重的8%-10%,鱼种长到150克左右时,投量降至6%,以后基本上按鱼体重的5%-6%投饲。投喂配合饵料一般掌握在按鱼体重量的5%-8%,并按鱼体生长作适当下调。
        8、巡塘。每天早、晚各一次巡塘,观察乌鳢的摄食、活动、疾病动向及水质环境变化等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水质恶化应立即更换新水、定时清洗食台;水草生长过盛,须部分清除,有浮头预兆出现要及时增氧,防逃设施损坏要及时修复,乌鳢活动异常或有死鱼时,要及时寻找病因,采取相应措施防治。
        9、防治疾病。乌鳢在自然环境里,其生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都很强。但在高密度精养的环境中,常因饲养者缺乏科学饲养管理经验,预防疾病措施不力,导致乌鳢免疫下降,易发生疾病。对乌鳢病应本着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1)要对池塘及鱼种彻底消毒;(2)优化水环境始终保证水质量;(3)打破传统养殖方法,采取科学饲养管理技术,其中要突出“生态养殖”、“环保养殖”以及“无公害养殖”。(4)定时泼洒晶体敌百虫可防治乌鳢的线线虫病、碘泡虫病、鱼鲺病等寄生虫病。在防治硫酸亚铁十分繁感,会造成药物中毒大量死亡,甚至全军覆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