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明帝

 修和 2014-03-06

1 人物简介 

  汉明帝

  中国东汉皇帝刘庄,字子丽。汉光武帝刘秀第四子,母光烈阴皇后阴丽华。建武四年(28),生于元氏(今河北元氏西北),公元57-75年在位,凡十九年。年号永平(58-75)。

  初名阳,封东海王。建武十九年(43),立为皇太子,建武中元二年(57)二月,即皇帝位。明帝即位后,一切遵奉光武制度。明帝及其子章帝(75-88)在位的三十年间,政治清明,社会经济繁荣,国家相对稳定,史称明章之治。汉明帝热心提倡儒学,注重刑名文法,为政苛察,总揽权柄,权不借下。他严令后妃之家不得封侯与参政,对贵戚功臣也多方防范。同时,基本上消除了因王莽虐政而引起的周边少数族侵扰的威胁,使汉族和少数族的友好关系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永平十六年,命窦固、耿忠征伐北匈奴。汉军进抵天山,击呼衍王,斩首千余级,追至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取伊吾卢地。其后,窦固又以班超出使西域,由是西域诸国皆遣子入侍。自王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至此,西域与中原断绝关系65年后又恢复了正常交往。次年,又复置西域都护。

  此外,随着对外交往的正常发展,佛教已在西汉末年开始传入中国,明帝听说西域有神,其名曰佛,于是派使者赴天竺求得其书及沙门,并于洛阳建立中国第一座佛教庙宇白马寺。明帝之世,吏治比较清明,境内安定。加以多次下诏招抚流民,以郡国公田赐贫人、贷种食,并兴修水利。因此,史书记载当时民安其业,户口滋殖。光武帝末年,全国载于户籍的人口为2100多万,至明帝末年,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激增至3400多万。永平十八年,明帝病死。死后葬于显节陵。

2 人物年表 编辑本段

  公元28年,刘庄出生,初名刘阳。封东海王。

  公元43年,刘庄被封为太子,并改名庄。

  公元57年,刘庄即位,是为汉明帝。

  公元58年,其子汉章帝出生。

  公元62年,永平五年,下诏诸窦为郎吏者皆携家属归故郡

  公元69年,刘庄命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王景、王吴负责治理黄河。

  永平十四年楚王英谋反事发,被株连以至死、徙和系狱的京师贵戚和诸侯更达数千之众。

  公元73年,刘庄下令由南匈奴及乌桓、鲜卑等少数民族组成的骑兵部队,出塞北征,揭开了东汉政府同北匈奴战争的序幕。

  公元75年,刘庄病逝。

  永平(18)58-75

3 家庭关系 编辑本段

  

3.1 皇后

  明德马皇后

  明德马皇后

  

3.2 妃嫔

  贾贵人生汉章帝刘炟

  阴贵人生梁节王刘畅

  

3.3

  刘建千乘哀王

  刘羡陈敬王

  刘恭彭城靖王

  刘党乐成靖王

  刘炟孝章皇帝

  刘衍下邳惠王

  刘畅梁节王

  刘昞淮阳顷王

  刘长济阴悼王

  

3.4

  刘姬母不详,永平二年封获嘉长公主,适杨邑侯将作大匠冯柱。

  刘奴母不详,三年封平阳公主,适大鸿胪冯顺。

  刘迎母不详,三年封隆虑公主,适牟平侯耿袭。

  刘次母不详,三年封平氏公主。

  刘致母不详,三年封沁水公主。适高密侯邓乾。

  刘小姬母不详,十二年封平皋公主,适昌安侯侍中邓蕃。

  刘仲母不详,十七年封浚仪公主,适軮侯黄门侍郎王度。

  刘惠母不详,十七年封武安公主,适征羌侯世子黄门侍郎来棱,汉安帝尊为长公主(武安长公主)。

  刘臣母不详,建初元年封鲁阳公主。

  刘小迎母不详,元年封乐平公主。

  刘小民母不详,元年封成安公主。

4 主要事件 

  

4.1 子以母贵 策储继位

汉明帝刘庄本是光武帝刘秀的四儿子,在其上有长子刘疆。刘庄由新野的阴丽华所生,刘疆则是定恭王的外孙女郭氏所生。在这两个女人之间,刘秀倾心的是阴丽华,然而这时阴丽华没有生育,郭氏却有了一个男孩。考虑到传宗接代的责任,建武二年(26年),刘秀立郭氏为皇后,立阴丽华为贵人。同年,刘疆被立为皇太子。

  天下还未平定时,刘秀率军征讨彭宠,阴丽华也随军远征。在行军途中,阴丽华怀孕了。建武四年,在元氏,阴丽华生下一个男孩,这就是后来的明帝刘庄,当时起名叫刘阳,封东海王。

  汉明帝

  刘阳因是阴丽华所生,所以很得刘秀的宠爱。少年时代,他师从经学大师桓荣学习,10岁时,就能背诵和理解古典名著<春秋>。刘秀觉得儿子很了不起,简直是神童。而较早地在刘秀身边学习和观察政务活动,又增加了刘阳的才干。建武十五年(39年),刘秀下令检查天下的垦田和户口,并命令刺史、太守们逐一汇报。到汇报这一天,12岁的刘阳站在刘秀身后,观察上报官吏的神色。刘秀仔细检查着文书,翻着翻着,在陈留县的吏牍中发现了这样一句话:“颍川、弘农可问,河南、南阳不可问。”刘秀莫明其妙,问下面的官吏们,大家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这时,站在刘秀身后的刘阳得到父亲的准允,站出来说: “河南是首都所在,中央高级官吏都住在这里;南阳是陛下的故乡,陛下的亲戚多居住于此。因此对这两个地方的田亩数字,负责检查的官员们当然不敢多问。”刘秀恍然大悟,惊叹12岁的孩子有如此锐利的眼光。于是有了以刘阳为帝位继承人的打算。

  这时,郭后由于失宠,心中颇有怨恨,时时讽刺阴丽华和刘秀,更促成了刘秀废长立幼的决心。但皇太子刘疆并没有什么过错,于是刘秀决心先废黜郭后再说。于是在建武十七年(41年),刘秀以“怀势怨怼、数违教令”的罪名,废黜了郭皇后,另立阴丽华为皇后。皇太子刘疆觉得母亲被废,大势已去,不得己上书刘秀,请求让位,出镇藩国。刘秀因为刘疆毕竟没有过错,不忍心批准,刘疆又拜托亲近大臣,为其表白诚心。刘秀觉得时机成熟了,于是在建武十九年(43年),下诏封刘疆为东海王,立东海王刘阳为太子,改名为庄。这一年,刘庄16岁。建武中元二年(57年),刘秀去世,刘庄正式即帝位,是为明帝,时年30岁。

  

4.2 整肃纲纪 镇压异己

刘氏汉家天下在西汉后几位皇帝的时候,大权旁落于外戚手中,最终导致王莽专权篡汉。经过王莽改制和随之而来的社会动乱,国家的礼仪制度遭到破坏。所以光武帝刘秀去世时,诸王及大臣们前来奔丧毫无法度,朝廷里一片乱哄哄。明帝的兄弟们在宫殿中与明帝并肩而坐,一点也不把这个新皇帝看在眼里。为了树立威信,明帝命令秉性刚直、举止威仪、执法如山的太尉赵熹主持丧事。赵熹不负重托,仗剑入朝,将与明帝坐在一起的诸王请下殿阶,加入到大臣的行列里,以辨明君臣之别。并且整顿宫卫制度,王国官吏不得随便出入宫禁。朝廷的秩序这才逐步安定下来。此外,明帝不论对身边的下级官员还是对三公九卿这些重臣,都监督很严,每有过错,就当面训斥。永平朝的吏治为此十分严正,为后世的史家所称道。

  不过,对明帝以第四子的身份继承大统,他的众兄弟们很不服气。明帝的同母弟山阳王刘荆,伪造大鸿胪郭况(郭皇后的弟弟)的手笔,写信给东海王刘疆,劝其举兵以取天下。刘疆是胆小怕事之人,忙将送信的使节和信件原本押送到京城洛阳,交给明帝查办。明帝暗中侦知此信系山阳王刘荆所为,为免激起更大的骚动,将刘荆一案秘而不发;对阴、郭二皇后,明帝同等礼敬;对前太子刘疆,明帝也关怀备至,其待遇远高于一般的王侯。在人事上,明帝委任开国元勋高密侯邓禹为太傅,同母弟东平王刘苍为骠骑将军,光武朝太尉赵熹保留原职,使宗室、功臣、官僚集团都有了自己的政治代表,增加了政权的稳定力量。与此同时,明帝还发布诏令,赐天下民爵,安顿流民,减免刑罚,照顾鳏寡孤独,最大限度地缓和社会矛盾,巩固自己的统治。

  明帝并非一味采取退让政策,一但其统治巩固,他就开始严厉镇压反对派,强化自己的专制统治。永平十三年(70年)发生的楚王英狱,就是明帝给诸侯王势力的一次沉重打击。楚王刘英,是光武帝刘秀与许美人所生。因许美人不得宠,所以刘英也受到冷落,封在僻远之地,封地也很小。当时,佛教渐渐地传入中土,刘英在百般无聊中对佛教产生了兴趣,数次访求佛法,希望仗佛氏灵光,佑护己身。这一年,有一个叫燕广的人到朝廷上书,弹劾刘英与渔阳人王平、颜忠等借信奉佛教为名,造作图书,图谋不轨。明帝得到报告,马上命令宗正(管理皇族事务的中央官员)派员查证。派出去的官员不久汇报说,楚王刘英招集奸猾,捏造图谶,图谋篡位,罪证确凿,请求判处刘英死刑。明帝得到报告,宣布剥夺楚王刘英的王爵,命其迁往丹阳泾县。刘英行至丹阳,自杀身死。同案犯颜忠、王平在洛阳狱中由于受不住狱吏的严刑拷打,胡乱招供,牵连许多无辜。这些人中,有隧乡侯耿建、郎陵侯臧信、护泽侯邓悝、曲成侯刘建等。四人与颜忠、王平素昧平生,互不认识,但明帝这时已把往日对宗室诸王隐忍的仇恨倾注在楚王英狱上,所以对颜忠、王平所招的人,不分罪证是否成立,一律穷治,下面的官员奉承上意,造成了众多的冤狱。后经侍御史寒朗的谏阻,使明帝顿然清醒,改弦更张,亲临洛阳监狱查核案情,释放无辜千余人,使朝野安定了下来。

  

4.3 躬亲政务 内外皆修

汉明帝刘庄少小聪颖,处处精明。即位以后,他躬亲政务,事无巨细,都要过问。一日,明帝赐给西域使者10匹丝绸,负责登记的书郎误为百匹,并将记录转交给大司农入账。明帝索要记簿查看发现错处后大怒,急召尚书郎重新进殿,要当场施以重罚,命令左右将其按下,自己手持大棒,狠狠打去。尚书台的长官钟离意在宫外听说,急急进殿,叩首求情说:“过误乃小失,不足以施重刑。郎官是我的属下,陛下要处罚就处罚我好了,亦足惩戒百官。”明帝的怒气才渐渐平息下去。有一天,郎官药崧犯了微小的过失,明帝抄起木棒就要敲打,以示惩戒。在明帝的躬亲政务和严格督责之下,其时纲纪整肃、吏制谨严,诸政颇多绩效。

  汉明帝

  当时,黄河的河道南移,改从东宛(今山东境内)入海。由于没有堤防约束,下游常常泛滥成灾。为了恢复农业生产,永平十二年(69年),明帝命令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王景、王吴负责修治黄河。王景、王吴率领几十万民工和士兵,先用“堰流法”修成浚仪渠,并从荥阳至干乘海口千余里间修渠筑堤,从而使河、汴分流。黄河受新筑堤防的约束,水势足以冲刷沙土,通流入海。

  在对付周边游牧民族的侵扰问题上,由于社会的安定和国力的恢复,明帝一改光武时期的守势,采取积极进攻的战略。永平八年(65年),北匈奴骑兵进攻河西诸郡,焚烧城邑,杀掠甚众,人民深受其害,以至河西城门昼闭。永平十五年(72年),北匈奴又侵犯河西,而且胁迫西域小国随同入寇。面对北匈奴势力的猖狂侵扰,耿秉上奏说:“中国虚费,边陲不宁,其患专在匈奴!以战去战,圣王之道。”明帝有志于北伐,十分赞同耿秉的意见。是年,明帝派遣窦固和耿秉出屯凉州(东汉治陇县,今甘肃清水县北),作为北伐的准备。永平十六年(73年),明帝命令诸将率同南匈奴及乌桓、鲜卑等少数民族组成的骑兵部队,出塞北征,揭开了东汉王朝同北匈奴战争的序幕。这次出征,窦固西出酒泉,在天山(今新疆吐鲁番城北)击败匈奴呼衍王部,追至蒲类海(今巴里坤湖),占据了伊吾卢城(今新疆哈密县)。

  为了巩固军事活动的成果,窦固命令假司马班超和从事郭恂到西域诸国开展外交活动。班超和郭恂率领36人,先到鄯善,在鄯善国击杀匈奴派往该国离间汉与鄯善国关系的100多名使者,迫使鄯善王声明从今以后依附汉朝,永无二心,并且纳子为质。班超随着质子回到首都洛阳,明帝下诏提升他为军司马,命令其继续经营西域。从此以后,西域遂成中原统一帝国的一部分,得到长足的发展。

  

4.4 修制守礼 崇儒纳佛

汉明帝崇尚儒学,他命令皇太子、诸侯王及大臣子弟、功臣子弟,都要读经。又为外戚樊氏、郭氏、阴氏、马氏诸子弟立学校于南宫,聘任高明的经师传道授业。明帝在“五经”之中,又独重孝经,倡导“以孝治天下”,甚至命令期门、羽林的守卫士兵都要背诵孝经。对礼仪制度,明帝也非常重视,他亲自与东平王刘苍讨论,制定了祭祀天地和祖先的仪式,按等级建立了一套天子、王侯、百官的车服制度。

  明帝还十分提倡尊师重道,明帝为太子时,曾跟博士桓荣学过<尚书>,即位以后,仍尊桓荣以师礼。桓荣以少傅调任太常,明帝常常亲临太常府中,听桓荣讲课。桓荣的学生们请明帝讲解,明帝谦虚地笑着说:“老师在座,不必问我。”桓荣这时年已逾80,常常生病不起,明帝亲自派太医去为其治病。桓荣寿终,明帝亲执弟子礼,作孝服为其举哀。明帝这样做当然是出于师生之谊,然而更重要的是为天下树立表率,向社会倡导一种尊师重道的风气,以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伦理道德及政治统治。

  在汉明帝时期,佛教渐渐传入中土。明帝虽然因佞佛而镇压了刘英等人,但这不过是相机行事,实质上并不一意反对,而是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传说明帝有一次睡觉,梦见一高大的金人,头顶上放射白光,降临在宫殿的中央。明帝正要开口诘问,那金人又呼的一声腾起凌空,一直向西方飞去。梦醒后,百思不得其解。第二天朝会时,他向群臣详述梦中所见,大多数人都不知其由。博士傅毅进言:“臣闻西方有神,传名为佛,佛有佛经,即有佛都。从前武帝元狩年间,骠骑将军霍去病出击匈奴,曾缴获休屠王供奉的金人12座,安置在甘泉宫中,焚香致礼。久经战乱,那12座金人早己不知去向。今天陛下所梦见的,也许就是佛的幻影呢!”一席话引起了明帝的猎奇思想,于是派郎中蔡愔西往天竺,求取佛经。蔡愔一路风尘,尝尽千辛万苦,到了大月氏,与大月氏僧人摄摩腾、竺法兰一起,用白马驮着佛教经典回到了洛阳。明帝就命令在洛阳城中建造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用以储藏佛经,讲授佛教。

  永平十八年(75年)秋天,明帝染病,不久病逝于洛阳东宫前殿,享年48岁。遗诏吩咐“丧事从简,不准奢费”。当年,葬于显节陵,谥号“孝明帝”,庙号“显宗”。

5 评价

  永平18年,汉明帝刘庄去世,在位18年,享年48岁,庙号显宗。后汉书中说明帝性褊察。就是脾气暴躁。他的性格根本不象父亲光武帝和母亲阴丽华。但刘庄确实是一个非常勤政的皇帝,史载“乙更尽乃寐,先五更起,率常如此”。驾驭下有术,大权不旁落。即位后继续执行了光武帝的休养生息政策。他的为政风格和清雍正很接近,都是对手下的官吏非常苛切,对百姓却恰好相反。在神武不可测的汉世祖刘秀一文中曾将光武,明帝的关系比成康熙之于雍正魏文帝称“明帝察察,章帝长者”。后人也多论明帝不够宽和。明帝用王景治黄河,直到东汉末黄河也没决口,有惠于民啊。在两汉24帝中,明帝逊色于汉高,汉文,光武,也许比景帝强些。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

6 相关故事 

  

6.1 夜梦金人

汉明帝

  东汉永平七年(公元六四年)的一天夜里,汉明帝刘庄作了一个梦。他梦见一个身形高大,项有日光的金人,在空中飞行,最後落到自己的殿庭之前。而自己见到金人後,心里十分愉快。第二天早上,明帝召集群臣解梦。太学闻人傅毅回答说:“周昭王时,西方有佛出世,其身长一丈六尺,遍体金色。陛下梦中所见的金人,或许就是佛吧!”博士王遵接著加以证实,说道:“按《周书异记》这本书里的记载,佛出世时,天地间呈现了许多祥瑞,周太史苏由见後曾预言,佛的声教将在一千年後被及此土。臣以年代推算,苏由预言的正是现在。陛下梦见的,想必是佛无疑。”

  汉明帝

  明帝念念不忘自己梦中见到金人时心中感受到的欢乐,听了两位大臣的解说後,决定派遣使臣到西方去寻求佛法。西行求法的使臣有中郎将蔡愔,博士秦景、王遵等十八人。他们辛辛苦苦赶到与天竺毗邻的月氏国时,遇见了正在弘扬佛法的天竺沙门摄摩腾和竺法兰,便恳请两位沙门到汉地传法。於是蔡愔、秦景等一行人偕同摄摩腾和竺法兰,用白马驮著佛经佛像,一起东还,终於在永平十年(公元六七年)回到洛阳。

  相传摄摩腾等人带来的佛像,是优填王造的第四个佛像。形貌与汉明帝梦中的金人一般无二。明帝见後十分高兴,下令把佛像安放在南宫清凉台供养,佛经则收藏在兰台石室里,两位沙门住在招待外国人的鸿胪寺中。第二年,明帝又下诏书,令在城西雍门外建造精舍,作为两位梵僧居住、译经的场所,其遗迹就是现在洛阳市的白马寺。此後外来僧人增多,处处修立佛寺,佛教在中国迅速传播。

  历史上,长期以明帝感梦求法作为佛教正式传入中国的开始。从现有资料考察,汉明帝感梦求法的传说还是比较可信的,但它不是佛教传入中国的开始。《魏书·释老志》有如下记载: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二年),大月氏使臣伊存向博士弟子秦景宪口授<浮屠经>。可见,佛教早在公元前就传到了中国。明帝感梦求法的故事,反映出佛教在传入内陆後的七十馀年里,已经有了进一步的流传,甚至影响了贵为一国之主的皇帝的思想和行动。最初,外籍僧人的译经活动、寺塔的建立,都是在汉朝皇室的扶持下进行的,这一切为佛教在中国的深入发展拉开了序幕。

  

6.2 犹尊桓荣以师礼

桓荣,字春卿,汉代永城龙岗人。少年时曾游学长安,习《欧阳尚书》,拜博士九江朱普为师。因贫穷无所倚,经常出卖劳力以糊口,但他勤学不倦,15年不曾回家。

  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进门后,往往拉着老师枯瘦的手,默默垂泪,良久乃去。当朝皇帝对桓荣如此,所以“诸候、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7 相关景区 编辑本段

  显节陵

  汉明帝显节陵,位于河南省洛阳市邙山以南,俗称“大汉冢”。史书记载,地宫用虚文画着日、月、鸟、龟、龙、虎、连壁、偃月等,非常壮观。可惜的是显节陵曾经被盗,丢失了很多奇珍异宝。现在陵前留有龚松林所立的“汉明帝显节陵”石碑一通。登上冢顶,周围陵墓星罗棋布,非常壮观。寝殿、园省在东。园寺吏舍在殿北。

  汉明帝

  白马寺

  白马寺位于中国河南洛阳城东12公里处,古称金刚崖寺,号称“中国第一古刹”,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第一所官办寺院。它建于东汉明帝永平11年(公元68年),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相传,汉明帝刘庄,“夜梦金人,身有日光,飞行殿前,欣然悦之。明日,传问群臣,此为何神?”有臣答曰,此神即“佛”。明帝即派遣大臣蔡愔、秦景出使天竺(今印度)寻佛取经。蔡情、秦景取回了佛经佛像,并与天竺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东回洛阳,藏经于鸿胪寺,并进行翻译工作。次年建寺,名白马寺。寺址在汉魏洛阳故城雍门西1.5公里处。白马寺,在我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尊为“释源”和“祖庭”,享有独特的地位。

  汉明帝

  白马寺原建筑规模极为雄伟,历代又曾多次重修,但因屡经战乱,数度兴衰,古建筑所剩不多,人民政府为保存这一著名文化古迹,曾进行过多次修葺。现有五重大殿和四个大院以及东西厢房。前为山门,山门是并排三座拱门。山门外,一对石狮和一对石马,分立左右,山门内东西两侧有摄摩腾和竺法兰二僧墓。五重大殿由南向北依次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毗卢殿。每座大殿都有造像,多为元、明、清时期的作品。毗卢殿在清凉台上,清凉台为摄摩腾、竺法兰翻译佛经之处。东西厢房左右对称。整个建筑宏伟肃穆,布局严整。此外,还有碑刻40多方,对研究寺院的历史有重要价值。

  现存白马寺坐北朝南,是一座长方形的院落,占地约4万平方米。寺大门之外,厂—场南有近年新建石牌坊、放生池、石拱桥,其左右两侧为绿地。左右相对有两匹石马,大小和真马相当,形象温和驯良,这是两匹宋代的石雕马,是优秀的石刻艺术品。白马寺的山门为明代所重建,为一并排三座拱门,代表三解脱门,佛教称之为涅之门。部分门洞券面上刻有工匠姓名,皆为东汉遗物。寺内现存五层大殿,坐落在一条笔直的中轴线上,两旁偏殿则互相对称。天王殿,正中置木雕佛龛,龛顶和四周有50多条姿态各异的贴金雕龙。龛内供置弥勒佛,即“欢喜佛”。他笑口大开,赤脚打坐,形象生动有趣,令人忍俊不禁。殿内两侧,坐着威风凛凛的四大王,是佛门的守护神。弥勒佛像之后是韦驮天将,佛教的护法神,昂然伫立,显示着佛法的威严。

  白马寺山门东走约30多米,有一座十三层的齐云塔,直插云霄。齐云塔始建于五代时期,原为木塔,北宋末年金兵入侵时烧毁。金朝大定年间重建此塔,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