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导学案的编写与思考(导学案讲座一之2)

 佳梦书屋 2013-09-16
 

2013-03-20 11:21:11|  分类: 墨痕教书|字号 订阅

 
 

导学案的编写与思考(导学案讲座一之2)

主讲人:钟炜(四川省自贡市荣县教研室主任)  时间:2012年9月27日

编者按:本人对“导学案讲座”分为四个系列:一导学案综述,二数学导学案,三高中数学导学案,四初中数学导学案。对每个系列分为若干个专题,每个专题分为几个版块。

本文《导学案的编写与思考(导学案讲座系列一之专题2)》分为五个版块:一是如何编写导学案;二是导学案编写的误区;三是以“学”为出发点,编写“生本”导学案;四是导学案编写过程中的反思;五是关于提升导学案编制质量的几点思考。致谢各位原作者和诸位读者。

版块一:如何编写导学案

原作者:李靖广西省崇左市宁明县) 来源:教师继续教育网日期:2011年11月17日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逐步推进,怎样编写出高效、实用的导学案,这是一线教师最为困惑的问题,也是影响课堂教学改革能否顺利推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能否达成的关键环节。下面就导学案的编写,向各位老师交流如下:

一、实施导学案的意义

1、通过“学案导学”这一策略,能够解决“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参与、自主学习为主体地位的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实现两个前置:即学习前置和问题前置。使学生能够在学案的引导之下,通过课前自学、课堂提高、课后链接等环节的调控,降低学习难度。而教师则借助“学案导学”这一策略,能够将教材有机整合,精心设计,合理调控课堂教学中“教”与“学”,从而极大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反馈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什么是导学案

1、导学案是经教师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制定的,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编写的,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讨、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它是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自主发展的路线图。

2、导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它将知识更新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潜移化。按照学生的学习过程设计,将学习的重心前移,充分体现课前、课中、课间的发展和联系,在先学后教的基础上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3、一份好的导学案能体现四个特点。

⑴问题探究是导学案的关键。能起到“以问拓思,因问造势”的功效,并能帮助学生学会如何从理论阐述中掌握问题的关键。

⑵知识整理是导学案的重点。初步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独立地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整理归纳,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⑶阅读思考是导学案的特色。学生通过阅读,养成习惯,形成能力,获取知识。

⑷巩固练习是导学案的着力点。在探索整理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进行一些针对性强的巩固练习。

三、编写导学案的指导思想

1、导学案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应是学习教材的有效辅助材料。它的编写必须符合新课改的指导思想,在形式、内容和问题的设计中集中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外时间,导学案能引导学生自主高效的学习、练习、研究,是课外学习的“良师益友”;课上时间,导学案能进一步引导学生合作、讨论、展示,是教师了解学情、透析疑点的“重要依据”。

2、只有站在“新课改、新理念”的角度编写导学案,才能真正实现学习方式和教育方式的根本性改变,真正实现“高效课堂”的目标。

四、“导学案”的编写原则及要求

1、编写导学案的学习内容时应注意的五个原则。课时化原则;问题化原则;参与化原则;方法化原则;层次化原则。

⑴课时化原则。在每个学科新教材中,一些章节的内容用一课时是不能完成的,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实际的上课安排,分课时编写导学案,使学生的每一节课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有计划的完成学习任务,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⑵问题化原则。问题化原则是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释,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导学案的编写要遵循以问题为线索的原则。通过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让学生真正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

⑶参与化原则。通过对导学案的使用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激励人人参与的热情,提高人人参与的能力,增强人人参与的意识,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这就是所谓的参与性原则。相信学生,敢于放手发动学生,只要教师敢于给学生创设自主互助学习的机会,其学习潜能将会得到更有效的挖掘。

⑷方法化原则。导学案中应体现教师必要的指导和要求。教师指导既有学习内容的指导与要求,又有学习方法的指导。如在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要明确、具体地告诉学生看教材哪一页的哪一部分,用多长时间,达到什么要求,自学完成后教师将采取什么形式进行检查等。

⑸层次化原则。在编写导学案时将难易不一、杂乱无序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各层次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认真研究导学案的层次性。学案要有梯度,能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认识教材、理解教材。能引领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深入。还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使优秀生从导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要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导学案的编制要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⑴是吃透教材是基础。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媒介,导学案的编制必须深入研究教材,紧紧围绕三维目标的要求,提炼知识脉络,把握重点,研究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拓展提升点,找准关键,研究学法,探寻规律,深挖情感因素。

⑵是要对教材进行“二度创作与开发”。对导学案的设计要从教材的编排原则和知识系统出发,把握好对教材的“翻译”、“开发”和“二度创作”。把教材中深奥的、不易理解的、抽象的知识,“翻译”成能读懂的、易接受的、通俗的、具体的知识,帮助学生更易更有效地进行学习。

⑶是紧扣目标抓落实。导学案的编写要围绕单元教学要求和课后练习,每课设置有适宜的学习目标。整个导学案要以学习目标为中心,紧扣学习目标的落实来设置学习问题和学习过程。

⑷是逐级生成讲实效。一节课的好坏,不是学生停留在对课本知识的复制和学会上,更重要的是看课堂上学生的思维碰撞,对问题的质疑,文本的批判,动态的生成。导学案所涉及的课堂内容,要分层探究,有序引导,体现知识的逐步生成过程,要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螺旋状上升。

五、导学案的基本组成及具体要求

导学案的组成: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知识链接、学法指导、学习内容、学习小结、达标检测、学习反思,共设置八个环节。

(一)学习目标

1、学习目标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目标的制定要明确,具有可检测性,使本节内容的当堂检测题能够与之相对应。

2、学习目标设置的具体要求:

⑴数量以3-4个为宜,不能太多;

⑵内容一般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

⑶可在目标中将学生自学中会涉及的重、难点以及易错、易混、易漏等内容作出标注,以便引起学生高度重视;

⑷目标内容应明确具体,而且可操作、能达成。教师需面对所教学生的实际水平,按照预设的教学目标,准确地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定位。学习目标既不能过低,使学生达不到基本的学习要求。又不能过高,造成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也很难达到。如果目标确定的不适度,学生很难实现高效学习。

3、学习目标:学习目标中不要用“了解、理解、掌握”等模糊语言,要用“能记住”、“能说出”、“会运用”、“解决”、“问题”等可检测的明确用语,并指出重难点。

(二)知识链接

1、知识链接即课前小测,有的老师命名为:前置测评、诊断检测等。

2、该环节的作用:扫清学习新知识的障碍,为新知学习做好铺垫。

(三)学习内容

1、学习内容是导学案的核心,要体现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

2、学生的自主学习,包括学生自主读书、独立思考、自主操作、自主练习等在内的由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3、导学案的作用:提出学习要求、划定学习范围、指导学习方法、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等。

(四)学法指导

有两种常见的形式:第一种是本学科的研究方法。如数学教材的各个章节都有意识、有步骤地渗透了归纳、转化、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与方法。第二种学法是学生平时普遍的学习方法。如:阅读的技巧、做笔记的方法,自主学习的方法、小组合作的技巧等。

(五)学习小结,即知识结构整理归纳。

导学案上最后一个问题一定设计为本节知识的体系建构。按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归纳出知识线索,具体的知识点要尽可能留空由学生来填。与其他章节知识联系紧密的,在归纳出本节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要体现与其他章节等知识的联系。同时还要有引导学生对学习方法进行归纳。

(六)达标检测

达标检测题的编写及使用的具体要求:

1、题型要多样。量要适中,不能太多,以5分钟左右的题量为宜。

2、紧扣考点,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

3、难度适中,即面向全体,又关注差异。建议可设置选做题部分,促进优生成长。

4、规定完成时间,要求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5.注重及时反馈矫正,学困生要及时辅导跟进。

六、导学案编写流程

1、导学案要经五步生成,基本流程为:先由主备人“个备”,然后返回学科组“群议”,结合大家的建议再由第一主备人修订,分给任课教师,由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再“个备”,最后结合实际的授课经历,做课后修订。

2、导学案在设计时要求老师要能够深入浅出,要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学生要能够浅入深出,摸着“石头”过河,步步为营,逼近目标。

3、一般导学案要包括学习目标、重难点预设、学法指导或知识链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测评反馈、课后反思几个环节构成。

4、本着一课一案的要求,每个导学案的分量要适宜,不要过简,也不要过繁,要合乎实际操作,有实效。尤其要精选习题,坚决杜绝“题海”战术。所编制的导学案的容量以学生预习时间不超过30分钟为宜。

七、编写、使用导学案还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编写高质量的导学案是一节课成败的基础,它能体现教师的“支架”作用。使用时要求教师语言简练、开门见山、直击要点。作为教师要清楚何时点拨、点拨什么内容(易错知识点、易混知识点、方法、规律、知识结构、注意事项、拓展等)。

⑴教师在编制导学案时,必须把握好对教材的“翻译”,把教材严谨的、逻辑性极强的、抽象的知识,翻译成能读懂、易接受的、通俗的、具体的知识,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给出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好老师要能够深入浅出,设计导学案要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层次梯次化,梯次渐进化。

⑵我们的学案设置为ABCD四层。

①A层为基础知识层面,“识记类内容”,作为理科一般为教科书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公式的简单呈现;语文则主要是生字的读音和含义,重点词的解释和应用收集整理。

②B层“理解级”,是在A层的基础上进行的简单应用。理科主要是一些基础题结合基础知识的练习,语文则是对文本大体分析,如文章的中心思想,故事的大体过程,对人物的大体认识。

③C层为“应用类”,是进一步的知识运用,理科侧重于解题思路的理清和解题规律的归纳,此时常常会设置一两个一题多解的题目,使学生尽快形成一定的解题能力。语文则是重点语句的整理,在人物特点塑造上的作用,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理特征,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④D层是拓展延伸,为“拓展级”。理科是一些与实践相结合的题目,把知识结合实际生活问题的解决在一起,一般比较难。语文方面则是布置学生结合文章的写作手法进行的个人小创作。

⑶四个层级的内容面向不同的学生,AB层级要求所有学生必须人人过关,重点考查后进生。C层则主要面向的是中等以上的大部分学生,D层则是面向一些优等生,课堂的精彩常常有他们来升华。当然,学案的编制没有固定的标准,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2.导学案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必须从有利于学生学习操作的角度思考创作,要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在导学案可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增加“加油站”“温馨提示”“友情链接”等补充说明、信息提供、方法指导的栏目。

3.应根据不同的课型编制不同的学案,如新授课中的预习性学案、复习课中的检测性学案、专题性学案等。

4.多一些激励的话语。如:试试你的身手,你最行!做一做,你一定能过关!

温馨提示:比比看,哪个小组办法多等。

5.课后反思、不断完善。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⑴解决问题的能力情况。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就采取个别辅导的方法单独解决,如果是大面上的问题,则下阶段要强化训练此知识点。

⑵反思教学方法是否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⑶知识点的训练程度与知识点的难易程度是否匹配。

⑷某个教学环节失误的原因是重、难点把握力度不当,还是对学生的指导、点拨不到位。

⑸某个教学环节的成功是偶然还是必然等。

6、《高效课堂22条》作者李炳亭老师对避免导学案习题化有句精辟的比喻,习题集不刻意要求知识之间“相互往来”,题和题之间是“陌生人”,而导学案知识之间要“相互走动”,是心连心、手牵手,相互关照的“血脉兄弟”。导学案,首先要承载的是“培养学习能力”,而能力要来自于思维能力,找出和发现知识规律,像一条“绳”,顺着这头捋下去就能找到结果。

版块二:导学案编写的误区

原作者:fengj_2008的博客  日期:2012年6月8日

误区一:导学案编写教案化

教案的着眼点在与教师讲什么和如何讲,它是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教”;导学案的着眼点则在于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编写导学案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探究的活动,他不是教案的翻版,他需要教师从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出发,按照从易到难,从表面到本质,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规律,有层次安排学习内容。他还要求教师有创新精神,提出的问题要从课程标准出发,但又不拘泥于标准,要有利于帮助学生突破常规思维局限,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但事实上,我们很多老师在编写导学案的时候往往受到教学中思维定势的影响,把教案的条框详细化,就变成了所谓的“导学案”。试想,这样的导学案,怎能摆脱“教授化”的影子,怎能在课堂上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

误区二;导学案编写作业化

从性质上看,导学案是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的手段,而习题或考卷则是检测学生学习水平与能力的手段。从内容上看,习题只是导学案的一个组成部分,有些教师认为“导学导学案”不过是教学内容习题化,所以,他们在设计“导学案”时没有经过认真研究,只是吧教材内容简单的编织成一个个的习题,甚至机械照搬课本内容,连编排顺序都完全一样,认为这就是“导学案”。教师如果按这样的“导学案”进行教学,必定会造成学生去抄课本,死记硬背教学内容,简单机械的寻找答案,整堂课就成了师生对答案的过程,根本无法实现“导学案导学”教学的优势。所以导学案绝不是单纯的另外一份额外的家庭作业,要防止把导学案搞成又一本“练习册”,从而加重学生的负担。

误区三:导学案编写的共性化

导学案编写应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循循善诱,要让优等生看到挑战,中等生看到激励,学困生看到鼓励。要让每一个学生能参与并学有所得,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独立学习的自信心,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一个积极健康的学习心态。所以,我们在预设导学案时必须基于全体学生,既要为全体学生的发展与提高而预设,又要能让全体中的每一位在通过他们的合作探究后有所提高。我们应该依据“三个目标”分层而设,使班级中的每一类学生每一位学生都能实现“三维目标”的前提下张显出属于他自己的个性,决不能采取“一刀切”

误区四:导学案编写的“好高骛远”

导学案的编写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学习目标不能过高。有的老师在编写时,往往不考虑“学情”,学习目标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情况,长期这样下去,必将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所以编写导学案必须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注意各知识点的把握层次。

版块三:以“学”为出发点,编写“生本”导学案

来源:中国教师报  日期:2010年6月17日

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指南针,是学生学习的起点,也代表着需要“达到”的目的地。导学案应体现以“生”为本,以“学”为出发点。一份好的导学案既能承载学生的学习目标,又能强化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是一个学科知识的循环系统。它能保证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知识,并逐步升华为一种学习能力。从本期开始,“问道”栏目围绕导学案的编制与使用等问题进行系统解读,敬请关注。

本期对话嘉宾:

刘爱军 中国教师报全国教师培训基地高效课堂研究中心副主任

徐 利 山东省茌平县杜郎口中学数学学科主任

汪兴益 安徽省铜都双语学校副校长

刘元伟 河南省南召现代中学副校长

刘玉静 河北省沧州派尼小学教师

一、编写导学案的一般原则和要求

一节课的好坏,不是学生停留在对课本知识的复制和学会上,更重要的是看课堂上学生的思维碰撞,对问题的质疑,文本的批判,动态的生成。

1、问:导学案与传统的教案和讲学稿相比有本质上的区别,那么区别主要表现在哪里?

刘爱军:导学案是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如果用一个比喻来概括,导学案就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自主发展的路线图。好的导学案能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潜移化。导学案与传统的教案和讲学稿不同。导学案的制定是基于学生的“学”,而非教师的“教”,所解决的重点问题是“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力求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主人地位上来。学案是师生共同参与、良好互动的载体。而传统的教案和讲学稿是从教师的“教”出发,重在解决“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强调的只是传授的结果而非学生“学”的过程。

2、问:导学案更多关注学生的“学”,在编制导学案过程中需要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又有什么样的具体要求?

⑴刘元伟:导学案编写应遵循这样几个基本原则:一是主体性原则。导学案设计不同于教案,必须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留给学生时间,让学生自主发展,学生作为课堂唯一的主人,其主体地位应凸显出来。二是导学性原则。导学案重在引导学生自学,要做到目标明确,流程清晰,要求具体,操作方法明了、实用。三是探究性原则。导学案的编写要有利于学生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所以一开始设计内容不宜过于复杂,要逐步深化,体现阶梯形。四是创新性原则。导学案的编写要充分预设学生的学情,要满足不同学生学习的个性需求。因此,导学案的编写要彰显个体风格,具有创新性,切忌千篇一律,照抄照搬。

⑵刘爱军:导学案的编制要遵循以下基本要求:一是吃透教材是基础。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媒介,导学案的编制必须深入研究教材,紧紧围绕三维目标的要求,提炼知识脉络,把握重点,研究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拓展提升点,找准关键,研究学法,探寻规律,深挖情感因素。二是要对教材进行“二度创作与开发”。对导学案的设计要从教材的编排原则和知识系统出发,把握好对教材的“翻译”、“开发”和“二度创作”。把教材中深奥的、不易理解的、抽象的知识,“翻译”成能读懂的、易接受的、通俗的、具体的知识,帮助学生更易更有效地进行学习。三是紧扣目标抓落实。导学案的编写要围绕单元教学要求和课后练习,每课设置有适宜的学习目标。整个导学案要以学习目标为中心,紧扣学习目标的落实来设置学习问题和学习过程。四是逐级生成讲实效。一节课的好坏,不是学生停留在对课本知识的复制和学会上,更重要的是看课堂上学生的思维碰撞,对问题的质疑,文本的批判,动态的生成。导学案所涉及的课堂内容,要分层探究,有序引导,体现知识的逐步生成过程,要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螺旋状上升。

⑶汪兴益:刘爱军老师谈的重视对教材研读和开发问题,我们一直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今天的教材已由过去“结论性知识”呈现模式转向“猜想、探究、验证”呈现模式。因此,教师要基于学科课程标准,把教材当作素材、范例、凭借,通过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依托导学案,引导学生“走进教材”、“跳出教材”。当学生能够带着问题、矛盾、困惑、方法、理解走向自我、走向同伴、走向教师的时候,就意味着“用教材教”的教学思想,能通过导学案得以充分彰显。同时,教师要充分占有教学资料并能创造性地处理运用。我校为各备课组配置了丰富的学科教学资源,要求教师建立《备课资源文件夹》,如语文学科的资源有:①课程标准②工具书(词典、辞海)③说文解字④中外文学史⑤文学概论⑥文学漫画书籍⑦教辅资料;数学学科资源有:①课程标准②中外数学史③趣味数学④数学词典⑤学科专业书籍⑥教辅资料。

二、分层导学案照顾到所有学生

导学案在设计时要求老师要能够深入浅出,要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学生要能够浅入深出,摸着“石头”过河,步步为营,逼近目标。

1、问:导学案由哪些基本结构组成?其具体的编制流程是怎样的?

⑴刘玉静:导学案一般包括学习目标,重点难点预设,学法指导和知识链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与展示,当堂检测,课后反思几个部分。其中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当堂检测包括基础达标、能力提升、拓展延伸,要体现对当堂知识进行巩固、提升、延伸。为了给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导学案可设计“方法小贴士”、“温馨提示”、“特别推荐”等栏目。

⑵刘爱军:导学案要经五步生成,基本流程为:先由主备人“个备”,然后返回学科组“群议”,结合大家的建议再由第一主备人修订,分给任课教师,由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再“个备”,最后结合实际的授课经历,做课后修订。导学案在设计时要求老师要能够深入浅出,要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学生要能够浅入深出,摸着“石头”过河,步步为营,逼近目标。一般导学案要包括学习目标、重难点预设、学法指导或知识链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测评反馈、课后反思几个环节构成。本着一课一案的要求,每个导学案的分量要适宜,不要过简,也不要过繁,要合乎实际操作,有实效。尤其要精选习题,坚决杜绝“题海”战术。所编制的导学案的容量以学生预习时间不超过30分钟为宜。

⑶徐利:我们杜郎口中学的学案编制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遵循的原则是由易到难和由简到繁,把知识问题化,以适合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为最好。我们的学案设置为ABCD四层,A层为基础知识层面,作为理科一般为教科书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公式的简单呈现;语文则主要是生字的读音和含义,重点词的解释和应用收集整理。B层是在A层的基础上进行的简单应用。理科主要是一些基础题结合基础知识的练习,语文则是对文本大体分析,如文章的中心思想,故事的大体过程,对人物的大体认识。C层是进一步的知识运用,理科侧重于解题思路的理清和解题规律的归纳,此时常常会设置一两个一题多解的题目,使学生尽快形成一定的解题能力。语文则是重点语句的整理,在人物特点塑造上的作用,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理特征,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D层是拓展延伸。理科是一些与实践相结合的题目,把知识结合实际生活问题的解决在一起,一般比较难。语文方面则是布置学生结合文章的写作手法进行的个人小创作。四个层级的内容面向不同的学生,AB层级要求所有学生必须人人过关,重点考查后进生。C层则主要面向的是中等以上的大部分学生,D层则是面向一些优等生,课堂的精彩常常有他们来升华。当然,学案的编制没有固定的标准,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三、防止把导学案搞成“练习册”

习题集不刻意要求知识之间“相互往来”,题和题之间是“陌生人”,而导学案知识之间要“相互走动”,是心连心、手牵手,相互关照的“血脉兄弟”。

1、问:“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是导学案的编制原则,但绝不是“知识习题化”。如何规避导学案编制习题化倾向?

⑴刘爱军:有些教师认为导学案不过是教学内容习题化,所以,在设计导学案时没有经过认真研究,只是把教材内容简单地编织成一个个习题,甚至机械照搬课本内容,连编排顺序都完全一样。教师如果按这样的导学案进行教学,必定会造成学生去抄课本,死记硬背教学内容,简单机械地寻找答案,整堂课就成了师生对答案的过程,根本无法实现“学案导学”教学的优势。所以导学案绝不是单纯的另外一份额外的家庭作业,要防止把学案搞成又一本“练习册”,从而加重学生的负担。

⑵汪兴益:知识习题化会直接把学生误导到做习题上去,从而把教材抛到一边,失去“导学”作用。导学案不仅要避免“知识习题化”,也要避免“知识过度问题化”。也就说,教师预设问题时要适当留白,不能将所有的知识问题化工作全部由教师包办。所谓问题留白,就是要把更多的问题留给学生,由学生提出,因为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⑶徐利:《高效课堂22条》作者李炳亭老师对避免导学案习题化有句精辟的比喻,习题集不刻意要求知识之间“相互往来”,题和题之间是“陌生人”,而导学案知识之间要“相互走动”,是心连心、手牵手,相互关照的“血脉兄弟”。导学案,首先要承载的是“培养学习能力”,而能力要来自于思维能力,找出和发现知识规律,像一条“绳”,顺着这头捋下去就能找到结果。

那么在导学案编写中教师要遵循以问题为线索的原则。这里所指的问题既包括学生探究新知识过程中的引导性的问题,还包括引领同学们提升解题方法和技巧的问题,当然也包括学生必需的训练题。所以我们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多设计一些课本上没有现成答案的问题,让同学们去思考、去动脑、去想法,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

举个例子:我校徐立峰老师在设计《马说》的导学案时曾经这样设计问题:看到《马说》这个题目,你能想起与“马”有关的哪些成语、故事、歌曲?“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你还能想起哪些古代文体?类似的问题还可以设计成,你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请说一下你的理由。你喜欢文中的哪句话?请结合这段话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版块四:导学案编写过程中的反思

原作者:王超超  日期:2011年12月8日

来源:(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壶江初中

经过学校小班化的培训,我对小班化教学有了初步认识,小班化要求彻底颠覆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导学案为抓手,开展学习活动。说实在的,对于小班化教学我也只是停留在这次的培训,心里也没数,特别是在导学案的编制上,遇到了很多问题,有理论上有盲区,有操作有困难,导学案的编制质量不高。通过这次编写,我明白了导学案的内涵、导学案编写的意义,导学案编写的原则、编写的要求、导学案的使用;我还明白了这次导学案的编写,给了我一次重要的学习机会。

一.确立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

首先,在编写导学案时,老师要把角色转变,把导学案的“学习目标”和传统教案中的“教学目标”区分开来。“学习目标”应体现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出发点是为学生学习指明方向。注意“学习目标”的表述程度,编写“学习目标”时应少一些概括性的语言,要让学生看得懂,具有可操作性,语言必须做到准确、具体、通俗易懂。

二、编写好预习作业,做足课前准备工作。

课前预习环节是课堂延伸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能否通过课前预习为课堂学习做足准备,我认为,编写几条科学合理的预习作业显得尤为重要。

三.导学案应对科学探究过程做出学法指导

新课程以学生为主题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究和与同学的交流合作进行只是的建构和归纳。此时,导学案的引导作用就尤为重要。

四、“课堂检测”画龙点睛

导学案的“学习目标”已经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要求,学生经过一节课的学习有没有达到这些要求呢?他们可以通过做一些题目来检测自己。老师在编写“课堂检测”题目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1)题目要与目标对应。最好是针对每一个目标出一道题目,学生可以根据题目答案的错对直接检查自己学习目标的完成程度,这种方法既快又好。(2)题目要“少而精”。课堂巩固要有时效性。即当堂练习,当堂讲评。除去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每节课至多余留10分钟左右的时间给师生进行“课堂巩固”

另外,编写好导学案之后一定要进行备课组的集体备课,利用团队力量来斟酌导学案的各个环节的衔接及重难点的处理方法,做好修改和完善工作。导学案在 “教与学”的课堂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不断的反思和改进才能发挥它的巨大潜能为教学服务。

版块五:关于提升导学案编制质量的几点思考

原作者:(广东省)广州市第八十中学 何淑红  日期:2010年11月3日

摘要:针对导学案编制中存在的容量偏大、习题化倾向、缺少分层和生成性不够等问题,提出通过推动教师建立适应课改的生本教育观和平等的师生观,把握导学案编写应从学生实际出发的编制原则和加强对学科特点与高考要求的把握等方式提升导学案编制的质量。

关键词:生本意识,根本原则,学生实际。

随着课改的深入,导学案的一般定义逐步被教师们理解接受,即导学案是学生的学习方案,是课堂的有效载体,是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案,是学生的学习路线图、方向盘、指南针,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随着课堂实践的反复检验、校正,教师们编写的导学案的质量不断提高,开始向“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的优质导学案靠拢,但,当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必须面对与破解。

一、导学案编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各科导学案容量普遍偏大。课改初期,每天5—7张大容量的导学案使得学生叫苦不迭,导致了学生自主学习时间的缺乏、导学案完成质量的低下及抄袭现象的产生,直接影响课堂上讨论、质疑、展示的高效,也使少数师生产生对课改的彷徨、怀疑和否定,现在虽有所改善,但问题并未消失。

2、部分导学案问题设计的导向感不强,有习题化的倾向。有些教师对导学案的性质与作用理解不到位,把导学案仍当作改换了形式的训练卷,在设计导学案时,机械照搬课本内容,把教材内容简单地编成一道道的习题,缺少坡度,这样的导学案无助于学生按图索骥完成对教材内容的独学和思维品质的提升,反而容易引导学生简单机械寻找答案,死记硬背教学内容,课堂成了师生、生生对答案的过程,根本无法体现导学案“导学”、“导思”的优势。

3、部分导学案还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分层。大多数导学案都能把导学案中的题目按A、B、C、D四个等次进行分层,但部分导学案的分层显然缺少对学生学习状况的准确了解和把握,对知识难易程度的分层也显得有些草率。

4、对导学案的使用生成性不够。学案只是一种预设,在使用过程中关键还要看老师怎样利用学案去引导学生,促进其生成和利用其生成,这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在实际的听课中发现,如果师生交流的过程,只是一个简单的对答案的过程,就会缺少生成和创新。例如,对小说《项链》的结尾是小说的高潮还是小说的结局?学生出现分歧,这是个很好的意外,如果抓住这个意外,引导学生开展充分的讨论交流,形成思辨性的课堂,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锻炼学生的质疑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智慧的生成与发展。遗憾的是,教师没有抓住机会,而是自己把问题拉过来,对学生进行了一番讲述,或者说是灌输,又回到了老路。在我们的课堂中,这样的现象还时不时地出现,从思想层面上讲,是教师不舍得“撤退”,下意识地抢占课堂话语权,从操作层面来讲,教师对课堂组织过程中的适时介入、引导点拨还显得生涩,“什么时候导?”、“导什么?”“怎样导?”还是困扰教师课堂实际操作的问题,可以说,教师的课堂组织状况反过来影响了导学案的使用效率。

要取得课改的进一步成功,要打造理想中的高效课堂,提升导学案的编制质量是前提与关键之一,值得深思与探讨,这也是本文的意义所在。

二、关于提升导学案编制质量的几点思考

(一)推动教学理念的重整内化,帮助教师建立适应课改的教育教学观。

1.提升教师的生本意识。

⑴导学案的量降不下来等种种课改中产生的问题,乃至“为什么要课改”、“课改为了什么?”这样的问题,深究起来,似乎都可以归结为一点,即教师对基础教育存在的根本问题认识不足及学生在学习中应有的地位认识不清导致的,教师的生本意识有待提升。

⑵生本教育创始人郭思乐教授认为,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的根本问题,就是以生命活动的名义否弃了真正的生命活动,因而失去了学习者生命活动的支持。他把普遍状态下的中小学教育教学称为“以模拟生命活动来控制生命活动的仿生教育教学”,他认为,这样的教育教学扭曲了教育的本真,消解了教育发展人的根本意蕴。只有从研究怎样教到研究怎样不教,才能真正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以生为本,应当是以人的生命成长为本。

⑶郭思乐强调:我们需要把我们的方法论,从最热心的对生命活动提出细致问题的仿生,转向靠生——全面地依靠学生,依靠生命的精彩,“靠生”就是我们上面说的“不教”

⑷学生的学习是一种人的基因所蕴含的机能性的行为。教育教学提升人的成果最终要通过学生的学习机能的反应才能实现。而学习的机能反应是托天性的机体活动,不可取代。这就是为什么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的真正主体,学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和最基本的过程。教是为了学,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者、服务者、导引者。一切知识和技能,归根结底是由学生学会的。

⑸必须切实提高我们自身的生本意识,课改以及导学案编制才具备了真正的理论支撑,我们才会真正地考虑导学案在学生自主学习中应当具备怎样的作用,才能自觉地为导学案“瘦身”,留给学生充裕的自主学习的时间,才能针对学生实际学习状况进行分层;只有对教育理念的认知上升到这一步,我们才能由始至终地尊重与关注学生作为生命个体所获得的真正发展,由始至终地认识到教育最大的功能实际上是唤醒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才能控制住考试功利引发的焦虑,不使用导学案对学生进行另一种形式的控制与占据。策略上,管理层要始终给予教师足够的理论培训与实操指引,引导教师克服怯弱、惰性,拿出与传统课堂决裂的勇气和决心。

2.减少教师的惯性驱动。

⑴教育太苦,学生厌学,教师厌教,于是“绝地反击”的杜郎口中学引发了课堂改革的“蝴蝶效应”。处于相似的困境,怀揣对理想教育的憧憬,我们提出了“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教学理念,探索出“352”高效课堂模式,然而,就像一个习惯拄杖而行的人,一下子被拿掉拐杖一样,教师与学生都很难真正摆脱传统教学的惯性,源于长期传统课堂养成的习惯与心理情感思维的定势——撤退后的不放心与彷徨感,以及对学生自主课堂的无可把握感,使教师习惯性地成为自己口头宣讲的教育理念的对立面,成为与学生争抢课堂主权的竞争者,甚至“复辟”传统课堂。

⑵教师“教”的机会的减少,“讲”的时间的压缩,课后作业的消失,引发了教师内心深处的忧虑,出于职业良心与职业惯性及分数评价的压力,教师们很自然地把这种不放心体现在了学案的容量上,用“大包围”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时间的抢占,巩固与维护本学科的教育教学成效,但随后产生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却不可避免地消解了课改给师生带来的幸福感,产生对课改的彷徨、怀疑、否定。要制止这种惯性,需要管理者与教师自身的共同努力,管理者在强化培训、规范管理的同时,也应具备“以慢求快”,关注长远的意识和胸怀,不揠苗助长,而是静待花开。而教师则应把 “以生为本”的教育观、“平等民主”的师生观,“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观重整内化为工作准则与终身追求。

 

(二)把握”从学生实际出发”的根本原则,提升导学案编制的质量。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经提出这样的命题:“如果我不得不将所有的教育心理学原理还原为一句话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我国著名教育学者余文森教授更是把“一切教学都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作为他所认定的教学铁律。而导学案编制的根本原则也应是“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一般来说,导学案编制应当把握以下三个原则:

1.要重视对学生原有知识状况的了解。

导学案是帮助教师了解学情的依据,而编制一份导学案之前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其实更为重要,直接影响导学案的“减量增质”,比如,如果认识到粤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淡化了语法知识,而对诸如动词、名词、主语、谓语、单句、复句等词法、句法知识不甚了了的高一学生将在学习文言文和培养较高层次语言理解能力和组织表达能力时遇到障碍,高一语文的导学案就应渗透语法知识,或补充编制语法学案。又比如,如果认识到对小说情节的概括实际是高一小说阅读教学的基点,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大有裨益,那么就把它作为重点,而不必面面俱到地在每一篇小说新授课学案中落实小说教学的各种要求。一些导学案体型庞大的原因,确实是一些教师在编制导学案时忽视了对学生原有知识状况的了解,或只是凭过往经验进行假设。

2.问题设计要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规律。

以山东兖州一中李平老师的语文导学案《我与地坛》为例,她在对课文文段进行局部探究时,这样设题:

当史铁生全身心地融入地坛中时,他开始专注于这里的一草一木、昆虫雨露,请朗读第五段中的景物描写(从“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至结尾),这段景物描写跟作者对生命的感悟之间有何联系呢?如: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到这世上的小昆虫,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蚂蚁想透了什么?“疾行而去”有什么作用?写“瓢虫”象征什么?“蝉蜕”又象征着什么?露水一句的含义?为什么能听到草木生长的响?选取任一句作答。

这道题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与情感体验,学生们纷纷沉入文本,并且调动自己原有的生活体验对景物描写进行分析,形成激烈的辩论与碰撞,而教师则适时点拨小结,引导学生思考景语与情语的关系,把握散文的特征,形成景物鉴赏的规律性知识,而且教师很好地使用了导学案,促进了学生在堂上的动态生成。

3.问题设计要注重层次性。

这里涉及两个问题,一是体现目标的层次性,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层次的问题设置,如设置A\B\C三个目标层次的问题,要求全体学生在自学时完成A、B两级目标,学有余力的同学思考C级目标,满足学生的全体参与性。二是知识难度的层次化,问题设计要从易到难,由浅入深,每个小问题的解决正好处于学生当前力所能及的范围,或者说现有发展区与最近发展区之间,引导学生从具体熟悉的问题为起点,逐步向陌生、抽象的认识迈进。这样在探讨问题中产生顿悟,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增强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从而培养创造性思维。

比如一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讲解溶质、溶剂、溶液概念的导学案中,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将深紫色的高锰酸钾放入水中,有什么现象?(2)将固体碘加入酒精中,又有什么现象?(3)从上面实验现象中概括出什么是溶质、溶剂、溶液?(4)以上溶质是固体或液体,那么溶质可否是气体呢?举例说明。

(三)把握学科特点与高考备考要求,提升导学案编制质量。

1、从确定学习内容的角度来说,导学案编写者应当熟知本学科的课程标准,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找准本学科的核心知识,并把培养引导学生具备学科考核要求的思维能力作为导学案编写的目标,同时由于高考终极考核的需要,对考纲要求也应相当熟悉。这样才能保证导学案设题的精度,避免 “披着导学案外衣”而行“题海”战术的情况出现。

比如,以语文学科为例,必须认识到语文不是科学,这是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最大差异,语文是植根于生活、生命的学科,它的任务是锤炼思想和思维,提高语言和文字能力。实践和研究表明,人的语文素养,基本上不是靠教而是靠学,教师的启蒙,只是用来呼唤学习者的本能,实现学生的自主的学:阅读、写作、说话和生活实践。因此,语文的导学案,完全可以摒弃过多地对课文的条分缕析和对解题方法的盲目崇拜,而应把重心转移到导读、导思、导写上。例如给莫泊桑的《项链》续写结尾这样的一道开放式的题目,就足以引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情感的体验和思维的碰撞,开启想象,下笔千言,也就可以替代许多不必要的分析人物形象、掌握刻画方法等类型的题目,这些问题,完全可以在其它课文中进行解决。这样就能真正减少导学案的量,同时留出了足够的让学生阅读与思考的空间,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较为完整的文本体验和情感体验,完成“先学”,也就是解决现有发展区问题,然后通过群学、讨论、质疑、点拨,引导学生解决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又比如在导学案中设置时事热点与新闻综述,引导学生完成300字以上的时评,而且在课堂中提供思想碰撞、交流辩论的平台,这样学生的“听、说、读、写”都将得到磨练。

2、我们还需要认识学科备考和学科学习的关联与区分。高考承担的任务,高考为特定环境所制约的特定形式,决定了它只能在一个相当狭窄、相当基本的层面上对学科进行考查。例如,语文高考考查的古文阅读,只是一般性地读懂浅易文言文,侧重词句,不重义理;高考考查的古诗鉴赏,只是前鉴赏,读懂古诗、将古诗“泡”开成一篇短文,答题就有了基础;高考考查的作文,也是命题作文,这与真正意义的自然、自由的写作,有着重大的差异。可是,这薄薄一张试卷上的有限考查,却需要雄厚的认识水平、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支撑。认识水平、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则来源于学科“小语文”和生活“大语文”的源头活水。语文没有学好,高考很难考好。不过也存在着相当数量的学生,语文学习并不差,但语文高考却考不出水准。因此导学案承载了学生终身发展与高考成功双重使命,在编制时,必须把握学科特点和研究高考出题动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