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做一个百折不挠的人

 喜欢收藏001 2014-03-06

虔谦

开篇

我们都是有缺点的小人物。 我们每天都在迎接生活的各种难以穷尽的挑战:细到一根针头,中到一栋房子,大到 ...... 这还只是物质的方面,精神方面,就更加复杂了。

这是一个以真实经历和体验为基本主体的人生系列。开始写这个系列之前,我大孩子经过勤奋的努力,继夺得了州的比赛资格后,又一举夺得了全国的演讲比赛资格。我们由衷地为他的人生飞跃而欣喜自豪。而我自己,继几年前完成了从古代汉语到IBM中型机的转换之后,从绿色屏幕到网络屏幕的技术更新也初见成效。我已经利用点滴时间设计了第一个公司网站的网页。至于写作方面,梦想也在一点点成真。

家里,经历七个月的折腾,终于完成了加建和装修,房子,已然是旧貌变新颜。

孩子他爸是主功臣。而我自己,也有小小的贡献在里头。

也就是这么多了。

百折不挠,听起来好象很震人,好象说的都是大人物。不,百折不挠不只是适用于那些大人物,著名人物,尽管我们都知道,几乎所有大人物都是从小人物开始的:从奴隶到将军,从穷光蛋到百万富翁,从家庭妇女到千万富婆,从重症犯者到体育健将……等等。 仅仅做一个小人物,与世无争的小人物,也需要百折不挠。我们可得有这个心理准备。这是由人生的属性决定的:人生,是一个战场,是一场撕杀 (不仅与外界撕杀,也与内心撕杀)。 所有艰难困苦的字眼,用来形容人生都不会过分。

就说夫妻关系的调节,也需要这精神。

做一个百折不挠的人,和做一个好人一样,实在是太不容易了,它需要的要素几乎是全方位的。它需要一个人从心态到胸怀;从价值观到道德标准,从意志到韧性等等方面的提升、端正和锤炼。 有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就是一个人的信念,他/她的主心骨。这信念的重要性从现实主义到浪漫主义,贯穿了人生的血肉基础和灵魂华顶;这世界上不知道有多少人动过“其实不想活”的念头。我就有过,而且不止一次。

那一个星期日,我开着沉重的车到了教会,心里一片灰色。

当我步出教会时,我的心里已经豁然开朗。我意识到,自己之所以产生 “其实不想活”的念头,竟是因为自己没有意识到:我在这个世界上的重要价值之一是,我是来服务的,不是只来索取的。

写到这里,也要顺便说一句,做一个百折不挠的人,也要求我们原谅自己。我们自己就象别人一样,需要原谅,需要机会和鼓励,也需要在身心方面的休生养息。

打心眼里,我希望自己既是一个百折不挠的人,也是一个很从容安详平和的人。

做一个百折不挠的人 - 命运

我们家祖辈都是不识字的劳工,知识分子历史,始于父亲。

看父亲的回忆录,他的中学念得不是很顺,一会儿在安海上,一会儿在泉州上。后来遇到了党组织的人,要他 “献身革命”在安海建地下团。那时候年轻,热情高,也不怕危险,就答应了。十六岁的父亲建立了安海第一个地下团支部。只奔革命,书也没念好。 安海解放后,父亲回到了家乡。就在老家邂遘了我母亲。两人一见钟情一拍即合,从此经常在一起。

作为女儿,我见证了父母的坚贞爱情;他们给我做了美好爱情的第一道真切生动的实例脚注。

当时老家还是满保守的,党组织更看不惯两人成天在一起。父亲不仅被组织记过,还因此被惩以脱党的处罚。

那时这样的处罚可是非同小可 (事实也证明它影响深远),本来关系密切的战友们同伴们这时候都对父亲冷眼相看。

这样下去是没有出路的了。 父亲不甘心就这么下去,想杀出一条血路,于是想到了上大学。

上大学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光是文凭就构成了考试资格的一大障碍。父亲只有高中三年学历,勉强可以用同等学历资格参考。母亲只有初中一年下肆业学历,连“同等学历”资格也够不上。

为了上这大学,父亲携母亲乘脚踏车冒大雨两进漳州城,一进泉州城。最后遇见贵人张昌汉,一张同等学历证明为父亲和母亲打开了厦门大学的入学考试机会大门。

工夫不负有心人,大考之后,父母同时被厦门大学中文系录取,从此走上了学问之路。

母亲的大学成绩名冠全班,就是生我姐姐的那一个学期,也仍然成绩斐然。两人毕业后先是被分配到北京电影学院,后来到了安徽省艺术学院及出版界;最后为了就近照顾日益年迈的爷爷奶奶,父母申请回到了老家,任教泉州华侨大学。

父母的知识、经历和素养对我有着自然的影响。 他们除了和我分享学问并灌输给我许多思想之外,也促成我读了许多书籍。

我常在想,人生,是有命运的;从一定的角度上讲,人生就是命运在演绎。人,生来就是在一定的环境和人生链接中的。 这环境和人生链接就是命运的一部分。假如当初父亲不是这么坚持要杀出条血路,假如不是这么两天之内冒大雨赶赴泉州和漳州, 假如没有贵人张昌汉的帮助,假如没有去上大学而是继续爷爷的石匠或牙医之路,今天的我,肯定是另番光景,另种人生。

我不知道这道命运线对我是否就一定好,也许一生呆在小小的安海我会比现在快乐。真的说不好,说了也没有太大的意义。接受这个命运,把这个架构下的人生推向极致或者是进行到一半,这就是每个人能动的选择了。我大概是选择了前者。

说来,父亲也是个不服输的人。他一辈子在外经历了大大小小的政治运动,在内要照顾年纪渐大的爷爷奶奶和一生病弱的母亲;我想,父亲光是背我母亲走过的路就不知道有多少……他一生所承受的压力和重负是难以言喻的。他常跟我说:我非常累,因为我一个助手都没有。

就如本系列第二节开篇里说的:人类一代一代周而复始地重复着同样的人生艰辛。生老病死,柴米油盐,我们的艰苦,父辈祖父辈都尝过,只是换了个方式而已。面对这样的人生,一个人必须百折不挠。

父亲也是这样的人,面对生活的考验和煎熬,他一直都是个乐观的人,一个挺得住的人。 父亲对我的许多教诲,迄今仍然让我受益匪浅。他以具体实例而不是泛泛而谈地教导我的东西起码如下:

不要自以为是

不要好为人师

不要总要人家来理解

不要忘本

要坚强

要吃苦耐劳

要谦虚

要有神论不要无神论

要热爱家乡和祖国

点点滴滴,萦绕在耳,温暖在心,启示警醒,我永生难忘,一辈子都会带着它。

做一个百折不挠的人——爷爷】(上)

不管人类的科技文化进步有多迅猛,人类似乎一代一代周而复始地重复着同样的人生艰辛。 生老病死,柴米油盐,我们的艰苦,父辈祖父辈都尝过,只是换了个方式而已。

我爷爷的籍贯是惠安的土寨村。 因了爷爷,我们才成了惠安根的安海人。

我很后悔早年没去惠安看看。那时候,我记得心里有几分看不起惠安,觉得那个地方土里土气,没文化。尽管也听人说惠安人特别是惠安女人特别的能吃苦耐劳,当时并没有能够提起我的兴趣和自豪感。

爷爷是家中长子,底下有两个弟弟。

爷爷的大弟弟,也就是我叫二叔公的,长的精干,还炼就了一身好武艺。他南拳打得很好,什么劈砖斩石的也都干过。小时候我亲眼见他在我家厅堂里练武,真的跟香港早期武术电影里看的差不多。我的两位堂叔叔也都跟着练了一身好武艺。

大概上面有大哥担待着,二叔公从年轻起就风流十足,也不怎么负起家庭的责任。后来居然还玩起枪来了。结果擦枪走火打死了村里的帮派头子的亲戚。

这下祸闯大了。二叔公没几天就落入了帮派的手里。

碰巧奶奶认识那帮派头目的妹妹还是小姨子,两人好象还是结拜姐妹。奶奶也很果敢,凭着这么一层关系,亲入虎穴为小叔子说情。

人是放了。不过惠安也呆不下去了。那帮派还扬言再来。于是二十五岁左右的爷爷,肩上挑着一个担子,一头坐着他深爱的母亲我的曾祖母;另一头坐着年幼的大女儿,我的大姑,连夜离开了土寨村。

一家人跟着爷爷南下,路过安海这个小镇,爷爷看上了这块宝地,就带着全家住扎了下来。

爷爷此举,也就决定了父亲和我的命运。

在惠安的时候,爷爷是个石匠。到了安海,打石大概赚不了多少钱了。于是爷爷开始转行学起了补牙。 爸爸和我说过,爷爷奶奶由于时代的限制无法上学,没有文化。但是爷爷心底对读书始终有着渴望和景仰。聪明能干的他假如能有读书的机会,不知能做出多少了不起的事来。 完全白手起家,靠着自学,爷爷成了镇上出色的牙医。

由于爷爷起的头,后来我的二叔公,二叔公的两个儿子,我的大姑和大姑丈和大表哥等都相继学起了补牙并把它当成了长期谋生的职业。

爷爷有个小弟弟,也跟着全家到了安海。到了安海后,不知通过什么途径沾染上了鸦片,上了瘾,人成了个废人一般。

爷爷个性很强,脾气很大。知道了小弟弟这般境况后一不做二不休把他关在了我们安海老家的阁楼上。

那个阁楼其实空间满大的,我还有印象。小时候上去还觉得挺好玩的。有一回奶奶养的猫还在上头生了三只小猫。

少年气盛的三叔公被大哥关在上头,又喊又叫的挣扎让人听了难受。 爷爷就是不妥协,不理他。奶奶心肠软,天天把饭菜端上去伺候他吃。

不知三叔公在上头被关了多久,好象是以月算的。等他从上面下来了以后,他的烟瘾就烟消云散了。

这些事情,大都是从爸爸那里听来的。

三叔公恢复正常了以后,家境也不是太好。爷爷听说金门生意好做,就为这小弟弟整治了一整套的补牙器具,传授给他这门谋生的技能,并亲自送他到金门去讨生意。

不料,海峡两岸长期分离,兄弟一别竟成诀别。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大概八零年代中期,三婶婆从台湾找家找到了安海。她回家的时候,爷爷已经不在人世了。三婶婆一进家门,一个扑通就跪倒在爷爷的像前大哭起来。

她告诉奶奶,告诉爸爸和众亲人们,假如不是这位威严而又慈祥的大哥,她的先生早就是废人一个。

三婶婆带了许多东西来和家人分享。包括什么电视机,项链戒指什么的。她说这点东西,报答不了大哥恩情的万一。

(爷爷的故事讲不完

【做一个百折不挠的人——爷爷】(下)

和爷爷一样,奶奶也出生于劳动家庭。小时候我常纳闷,为什么隔壁那位老太太的脚那么小,为什么奶奶的脚那么大。我问过奶奶,奶奶说:“我们是拖磨的人。” “拖磨”意思就是“操劳,劳作”。

爷爷和奶奶的姻缘,应该是爷爷先相中了奶奶。有一次奶奶讲起这事,还带着几分腼腆地说: 当时咱很穷,没有好衣裳穿,你爷爷还是相中了咱,托了人来做媒。

你也许不相信,一个七十多岁的女人,回忆起少女时代的幸福情事,脸上仍然会焕发出来那种甜蜜和不会消失的青春内蕴。提起爷爷托人来提亲的事情,奶奶的脸上就是那样的神态。

奶奶始终感恩戴德的一件事,就是爷爷一生只和她好,只娶她一人。这个事有时让我心酸,有时让我感动。

和爷爷不同,我三叔公娶了俩,二叔公娶了仨。

二叔公的原配好象没有生育。后来二叔公认识了二婶婆。据说二婶婆年轻时满好看的。婚后生了我大堂叔。那原配因了丈夫的另娶而痛苦不堪,她最后是吞金自尽的。

二婶婆的好日子也不很长,很快二叔公又看上了更俊美的三婶婆。

从我知道二婶婆的那天起,在我的印象里她的眼神就总是忧郁的。而二叔公的看她的眼神,就从来都是冷漠的。

当男人心已冷漠,万马难追回。

爷爷奶奶一直收容着二婶婆。

我从小和爷爷在一起,尽管他也对奶奶发脾气,但是在我的心目中,爷爷就是一个好男人。我无法想象他会对第二个女人感兴趣。 这也许是因为他在整个家族中责任重大,他无暇顾及其他。不过我想更重要的还是一个人的本色和品性。 爷爷是一个纯粹的、人格一致的人。

直到今日,七十多岁的父亲每次提起爷爷来,都会象小孩那样哭起来。他说这辈子最大的憾事,就是没能让爷爷过上一天享福的日子,有时还惹他伤心。 他常回忆着爷爷亲自送他到厦门大学上学的情形。

“你读过朱自清的《父亲》吗?”爸爸问。

“读过。”

“你爷爷送我去读书的情形,几乎和朱自清笔下的父亲一模一样。他自己节俭,送我去读书的路上却很舍得花钱。他给我买了那么多东西,问寒问暖。当他转身离开的时候,我才发现,父亲那么瘦,背都有些弯了。其实那时他才四十几岁。”

这个系列会叫“做一个百折不挠的人”其实也是爷爷给我的灵感。因为爸爸就是这么形容爷爷的。爷爷是个坚强的人。他晚年多病,八十多岁了,他几乎是一直工作到最后一天的。

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上都有着一份责任。 人活世上,就两样东西:爱和责任。爷爷,虽然不会说出这些冠冕堂皇的字眼:爱啊责任的,他兢兢业业,刻苦克勤,忠诚地完成了他的使命。 他的一生,没有替自己图半点福享。伺候曾祖父母后就是照顾兄弟姐妹和自己的儿孙们,维护着我们这一家子人,帮助着远近的宗亲。

就是这么一位纯粹的,慈爱的,坚强的男人, 赢得了我们整个家族远近亲戚的由衷尊敬和爱戴。爷爷,一个普通的根植惠安的人,他的品德,塑造了我的心灵;他也再一次让我重新思考我的人生:爱,和责任。

做一个百折不挠的人 (4)命运

我们家祖辈都是不识字的劳工,知识分子历史,始于父亲。

看父亲的回忆录,他的中学念得不是很顺,一会儿在安海上,一会儿在泉州上。后来遇到了党组织的人,要他 “献身革命”在安海建地下团。那时候年轻,热情高,也不怕危险,就答应了。十六岁的父亲建立了安海第一个地下团支部。只奔革命,书也没念好。 安海解放后,父亲回到了家乡。就在老家邂遘了我母亲。两人一见钟情一拍即合,从此经常在一起。

作为女儿,我见证了父母的坚贞爱情;他们给我做了美好爱情的第一道真切生动的实例脚注。

当时老家还是满保守的,党组织更看不惯两人成天在一起。父亲不仅被组织记过,还因此被惩以脱党的处罚。

那时这样的处罚可是非同小可 (事实也证明它影响深远),本来关系密切的战友们同伴们这时候都对父亲冷眼相看。

这样下去是没有出路的了。 父亲不甘心就这么下去,想杀出一条血路,于是想到了上大学。

上大学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光是文凭就构成了考试资格的一大障碍。父亲只有高中三年学历,勉强可以用同等学历资格参考。母亲只有初中一年下肆业学历,连“同等学历”资格也够不上。

为了上这大学,父亲携母亲乘脚踏车冒大雨两进漳州城,一进泉州城。最后遇见贵人张昌汉,一张同等学历证明为父亲和母亲打开了厦门大学的入学考试机会大门。

工夫不负有心人,大考之后,父母同时被厦门大学中文系录取,从此走上了学问之路。

母亲的大学成绩名冠全班,就是生我姐姐的那一个学期,也仍然成绩斐然。两人毕业后先是被分配到北京电影学院,后来到了安徽省艺术学院及出版界;最后为了就近照顾日益年迈的爷爷奶奶,父母申请回到了老家,任教泉州华侨大学。

父母的知识、经历和素养对我有着自然的影响。 他们除了和我分享学问并灌输给我许多思想之外,也促成我读了许多书籍。 

我常在想,人生,是有命运的;从一定的角度上讲,人生就是命运在演绎。人,生来就是在一定的环境和人生链接中的。 这环境和人生链接就是命运的一部分。假如当初父亲不是这么坚持要杀出条血路,假如不是这么两天之内冒大雨赶赴泉州和漳州, 假如没有贵人张昌汉的帮助,假如没有去上大学而是继续爷爷的石匠或牙医之路,今天的我,肯定是另番光景,另种人生。

我不知道这道命运线对我是否就一定好,也许一生呆在小小的安海我会比现在快乐。真的说不好,说了也没有太大的意义。接受这个命运,把这个架构下的人生推向极致或者是进行到一半,这就是每个人能动的选择了。我大概是选择了前者。

说来,父亲也是个不服输的人。他一辈子在外经历了大大小小的政治运动,在内要照顾年纪渐大的爷爷奶奶和一生病弱的母亲;我想,父亲光是背我母亲走过的路就不知道有多少……他一生所承受的压力和重负是难以言喻的。他常跟我说:我非常累,因为我一个助手都没有。

就如本系列第二节开篇里说的:人类一代一代周而复始地重复着同样的人生艰辛。生老病死,柴米油盐,我们的艰苦,父辈祖父辈都尝过,只是换了个方式而已。面对这样的人生,一个人必须百折不挠。

父亲也是这样的人,面对生活的考验和煎熬,他一直都是个乐观的人,一个挺得住的人。 父亲对我的许多教诲,迄今仍然让我受益匪浅。他以具体实例而不是泛泛而谈地教导我的东西起码如下:

不要自以为是

不要好为人师

不要总要人家来理解

不要忘本

要坚强

要吃苦耐劳

要谦虚

要有神论不要无神论

要热爱家乡和祖国

点点滴滴,萦绕在耳,温暖在心,启示警醒,我永生难忘,一辈子都会带着它。

做一个百折不挠的人 (5) 名字里有条路

做一个百折不挠的人:我的名字里有条路

有人说, 人来世上, 纯属偶然。

我宁愿相信, 那不是真的。 我宁愿相信, 人来世上, 总有个原因。

听父亲说, 母亲当年因着奶奶抱来哥哥的缘故, 采取了许多措施……她不想再要孩子.

不知缘何, 亲爱的妈妈要了我;不知缘何, 有了我……

听姑姑说, 我出生的那一刻, 门外街上不知为了什么, 鞭炮大响. 姑姑说: 当时她想, 这个女娃肯定是个啥人物.

我听了后, 也乐意这么想,  尽管我现在, 十分不想成为啥人物;我也不再相信什么大人物这个概念。

奶奶告诉我, 我的生日,在农历的二月, 那一天里, 奶奶总要给我煮鸡蛋面吃。 

好香的面呵, 好香的鸡蛋! 让我回味到今天......

妈妈则说, 我的生日是三八妇女节。

我后来用了妈妈的,  因为毕竟, 我是妈妈生的, 尽管妈妈, 好象从来没顾上给我过生日, 好象她记得, 可又不记得这个日子。 (妈妈, 我不怪您, 真的, 因为我爱您还来不及……)

也因为, 在我心里, 一直认为, 三八妇女节, 好象有点特殊的意义。

我从来没有忘了农历的二月里的那个日子和奶奶从来没有误过的那一碗鸡蛋面。  这个日子的份量其实从来就没有亚过三月八号, 假如不是比它更重。说来,我其实是越来越喜欢二月,一年里最冷的季节,蕴藏着最深邃的希望和力量。

我是在路上出生的。 妈妈没有算好日子, 在从安徽回老家福建的火车上, 她肚子就开始痛了。

好不容易熬到了厦门, 来不及去医院, 姑姑就带她到了邻居家。 邻居是朋友, 是个医生。 我就在她家出生了。

我永远忘不了这家人, 我的恩人。 

她家在厦门思明西路,  我爱思明西路。

后来, 我就有了我的名字: 明路;是姑姑给的名字。

我也真的喜欢那个名字, 非常的喜欢。 后来我从姓名学家那里了解到, 那名字意味着远离我深爱的家乡, 意味着出远门, 意味着千难万阻。

我说:我不怕。

......

就这样, 世界上有了一个我。  一个人, 一个女孩, 一个梦。

那梦, 首先是一个人的梦;

她也是一个女孩的梦, 一个女人的梦。

几十年后的今天,我才明白,有梦,不一定有梦圆;但是有梦,一定有梦碎。

几十年后的今天, 我才坚信,

这个我, 一经诞生,

她就永是, 她不会消失。

那个梦, 不管在现世里如何存在法,是圆是碎,她是最真实的 ----

在一个美妙的时空里, 

她实现, 她存在,真实地实现和存在。

也许是因为我的名字里有个“路”,也许是因为我也真的远离了我温暖的家,我原始的窝,走得那么远、那么远;即便是到了美国,为了工作,我还是得再度离开家,寄宿他处 --- 我特别喜欢《红军不怕远征难》这首歌,我常常在驱车出远门的路上哼着它: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巍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虔谦写于

做一个百折不挠的人:出国前夕

出国前夕  

上个世纪晚期的那一天,,我登上了中国民航从上海飞往洛杉矶的航班。那是我第一次坐飞机。

当时,在中国年轻一代中掀起了出国热,而美国是这股热流流向的主要目标。这不仅仅因为美国比较容易去,也因为美国在这代年轻中几近完美的形象。

我也不例外。

我记得陆启发在他的《双喜》一书里写到:在他前往美国的途中,他看着月亮和那颗明亮的星星,他没有对着星星许愿。他说他就要到美国了,他没有理由再许什么愿。

我理解陆先生的意思。在我心底,我也有类似的感觉。能去美国,已经是美梦成真,还有什么好苛求于生活的呢?美国是天堂,比起其他移民来,我还算是幸运中的幸运者:我不是逃难逃到美国的;而是从容不迫地奔赴我认为是地上天堂的国度。

赴美国以前,我在北京一家学院当教师。我住在一间约140平方米的房间里。这在当时算是相当大的了。我也相当满意,只有一点:这个房间在一层,面对着公共洗手间,显得阴暗潮湿,空气郁闷。

我怎么也不会忘记,我先生和我买了一套当时满时兴的组合柜,那套组合柜在现在看来都是相当不错的,从设计、外观、实用性到耐用性。我把它的主要部分往房间中间横放,一间房俨然就成了两间房。里面放书桌和床,外面放餐桌和沙发。由于我们多吃食堂,餐桌基本就成了我的办公桌。记得我在那上头 “挑灯夜战”,读了不少的书,也写了许多的文章,包括思考性的和文艺性的。

日子过得从容而平静。我一个星期大概只上三天班,其他时间全部自己支配。当时领的月薪是九十五元,外加些奖金,算是不错的了。我时时都会往家寄钱。当时主要是寄去给疼爱我、对我恩重如山的爷爷和奶奶。

我也忘不了,爷爷就是在那期间过世的。

尽管日子过得并不坏,我耳边却时常听到人家在谈美国如何如何的好,住房如何的宽敞美丽加舒适,栋栋都是洋楼别墅。我的学院外国留学生很多,所以特别经常地听到这一类的消息和谈论。

我心生羡慕,羡慕那么可爱舒适的居住条件和环境。

很快,我先生到了美国,并申请到了自费留学。

我心动了,随即开始了申请和一系列的争取。

就这样,我来了,我到了美国。

先我之前,已经有不少认识的人到了美国,有的我知道他们并没有打算回国。我知道这一趟是出远门,短期是回不来的了。所以房子整理得比较彻底,有些认为是重要的,比如日记/家书什么的,都提前交给了北京的老乡代保管。(顺便提一下,这一交托,没想到一托/拖就是这许多年。直到不久前我才重回北京探望我的老乡。)

飞机起飞时,想着很快要和先生见面,心里很是激动、兴奋和欢喜。当时并没有决定就留居美国,只知道前面的路很远,感慨自己还真中了姓名学的预测,竟然要远离自己的祖国了。

还有一事值得一提,就是如果我晚那么三两个月,我出国的事或许就耽搁了下来。那一耽搁,事情就难说了。也许就来不了美国,或也许……也许我的历史就得改写。

移民往事:“洛杉矶欢迎你!” 

移民往事:“洛杉矶欢迎你!”

当我第一次双脚踏上美国的土地时,感觉空气是清新的、温柔的。我的心里充满新奇和向往。

不过,首先要过移民局这一关。我不知表格里我填错了哪一栏了,结果导致我被移民局扣留了两个多小时 --- 他们怕我在美国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浪汉,麻烦制造者。当时心里有些委屈,也有些慌和怕,怕还没见到先生,就被遣送回国。

还好,看来那些移民官还是尽力在了解情况,帮我解决问题。两个小时后,我走出了移民局,迎面看到的是很大的横幅:欢迎来到洛杉矶。我感到了宽慰。我隐约地感觉到,我在异国他乡的奋斗算是就这么开始了。日子不会轻松,但是只要有温情,只要有暖气,我可以挺得住。

我先生在机场等候多时,尽管有些焦急,见我时他还是满脸笑容。

“怎么会办了那么久?”他问。

“好象是有个地址填错了。”我说,“我真怕极了,怕我会被送回去。”

“有什么好怕的,”他说,“这不是好了。”

先生领我去见了他的同学朋友们。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告诉我:小叶想你都想疯了;听说你要到了,他高兴得都坐立不安!

我知道。我们分开一年半多了,尽管邮资对我们来说有些贵,我们还是常常都有通信来回,互相鼓气。

我来之前,先生和一些留学生合租一个大房间。那是学校附近的一个区,秩序非常恶劣。有天半夜,还有歹徒想撬门进来抢东西。

为了迎接我,先生刚刚从那里搬了出来,在一个比较安静的地方和另一个小家庭分租一个房间。

我得说,我有些失望。不是说来美国都住洋楼别墅一样的房子吗?这地方,不要说只是个普通公寓,离别墅还差得远,还跟人合住!我最不喜欢的就是跟人合住。进房一看,连张床都没有,只有两个垫子往地上那么重叠放着。也没有象样的家具,甚至没有张象样的椅子。比起我们在北京的那间70平米的房子,这里也没有好到哪里去。

后来我才知道,有许多人反差比我还大。他们原来在国内的居住条件非常好,简直象住别墅似的。到了美国,反而要和人 “雅房分租”;更不用说要干许多苦力活了。

到了打开行李的时候了。我先是把随身带来的五十美元交给先生 --- 这是我的全部财富了。先生接了过去,很是高兴。那个时候,五十美元,能帮我们度过好几个天。

接着,我打开了那两个大箱子。我真是尽量的塞,什么都带:被子,碗,杯子,甚至还有一把刀!

说起刀,就想起了也是那一次我带来的一把小剪刀。那是爷爷给我的,说剪指甲特别好用。这会儿,那把剪刀就在我的膝边。它是我的传家宝。

听说中国式厨用菜刀美国买不到,所以我才带了来。其实没过多久,我就在华人超市看到有卖的。

先生见到我带来的东西满心欢喜。

“我做什么呢?”我问。我知道,我来了就要打工,要支持先生读书的。

“明天我带你去办工卡。” 那时所谓工卡,就是指社会安全卡。

很快,也见了我们的同屋。他们是越南华侨,听说是逃难来的。厅的正中间摆着佛像和香炉,特利莎,就是女主人,就在那里烧起香来。我因为小时候见烧香见多了,倒也不觉得怎么奇怪。先生告诉我,特利莎整天做着六合彩梦。

“什么六合彩?”我问。

先生满费一番工夫的才让我明白什么叫六合彩。 

有时候,假如陈先生,就是男主人,在六合彩涨到很高时忘了买票了,特利莎会跟他急。

那会儿,我只感到,我没有那个命,还是赶紧打工要紧。

可是侥幸心理谁都会有一点,在美国,可以走向两个极端:一个是特别的踏实;另一个就是特别的幻想,尤其是在现实很不顺的时候,脚步会忍不住往有六合彩买的地方去……

后来,我也买过六合彩,买过许多次;还到赌城拉过两百元的老虎机。今天,在尝遍了餐馆侍应生、旅馆清洁工、快餐店跑腿、保姆、管家、店员、教师、小老板、工程师等等的职业后,我依然在打工。

我将把我来美后一路的坎坷和经历见闻编辑成书,让它作为我们这一代海外华人的真实记录载入历史。

从IBM 到C#:好想再当一回全职学生!

十二年前,我开着我的深红色小丰田,沿着踏沙大道去上IBM中型机课。那是我IT 职业的起点。

那个课上了四个月,实习了两个月,之后,我便踏上了漫漫寻职路。

记得那课堂上,老师说:这是比较老的一种语言,不过,应该够你们在IT行业里工作五年。五年后,你们自己会跟上时代,更新自己的技术。

老师说得很对。我在IT 行业的这十多年来,是IBM中型机不断遭淘汰,系统置换声音不断的十年;也是我们IBM 中型机程序员不断面对技术更新换代挑战的十年。十年时间,在IT 行业,简直是古今变化一般。尽管如此,由于DB2数据库的稳固性和系统的巨大,淘汰IBM中型机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使多少公司的IT 主管伤透了脑筋。钱填进去百万,系统还是置换不成。

虽然主系统置换不成,但是局部的置换还是非常成功的。这样,就要求在我们在主系统和子系统之间进行系统对话和连接。这是一个无休止的工程。而我,就是这个工程的主工程师。

这项繁重的工程,不仅要求我有过硬的主系统知识和技术,也必须对其他系统的语言和架构有所了解。由于工作的需要,也由于我的出色成果和主动的要求,公司决定送我去培训。学习的内容不再是IBM,不再是我做了十多年的AS400,而是微软的 Visual Studio .Net,语言是VB 和C#。

这一次,我没有四个月的时间学习,也没有一个真正的老师站在我跟前讲课辅导。我只有五天时间,坐在电视录像前,一边听/看着录像,一边利用有限的练习空间做练习。

这个培训,让我体验到双重电脑技术的“人格分裂”:一是在IBM和微软系统之间的分裂;二是在微软系统语言中VB 和 C#之间的分裂。我是接触过VB的,也用它写过简单程序。但是后来已经不时听到人说C# 比 VB 好,比VB 专业。上个星期在另外一个 ON SITE培训中,我更听到我们的培训员说:所有VB 程序员很快都要面对转型 ------ 就是由VB转向C# ------ 的选择。 

我举棋不定了一阵:是选择我比较熟悉的VB 还是选择我完全没有接触过,但是更有前景的C#?

我选择了C#。

学了五天,对比起来,我更喜欢C#,因为它更严谨。

尽管经历和体验着技术上的“人格分裂”,我却是这样的喜欢这全新的语言,它神奇美妙。我又是这样的享受这不用接电话,不用回电邮,不用被老板催工的日子;我真的好想,好希望能再当一回全职学生!

然而那是不可能。我没有登陆公司界面去查我的邮箱。五天不在,不知邮箱里积攒了多少信件,不知有多少事情等着我去解决。不仅如此,五天的培训,老板们指望着我马上就能开始用新语言编写系统程序!

天方夜谭是吧? 老板可不这么看。不说别的,他告诉每个人:我是他见过的最聪明的人,极富于创造性。

我的头脑热不起来。我只学习了 VS 的基本架构,我计划再回去接受更专门一点的,和网路相关的内容。五天,再给我五天的时间;我只需要再当五天的全职学生...... !

厦门,姑姑和大表姐

我厦门姑姑常说她很后悔的一件事, 就是没有坚持在我出生后一个月内将我入户厦门。 我只在厦门住了一个月, 就回老家了。 从此入籍老家小镇, 想要重回厦门可就几乎象登天了。 

别说是姑姑,我自己也一直觉得比较遗憾。 不过,小时候还是常常坐车去厦门玩的, 那里有我姑姑, 姑丈和众多的表兄姐妹们。  我们在一起度过了许多难忘的无忧无虑的时光。 在儿时的记忆里,  鼓浪屿, 日光岩, 淑庄花园, 集美镇, 难普陀等地真是美如画, 还有就是厦门市内的不算太宽太大却是很富南方气息的街区。

一晃几十年, 最近的六年之内我回了两趟厦门, 再次被她的美丽温柔和安详所征服。  厦门已是焕然一新。 月光下的海沧大桥金装银裹, 凌空飞起; 环岛路则是素朴从容, 石镂玉焊, 在蓝波翠林之间洁白伸展......

厦门地处海峡前沿, 对岸的金门有个写着 "三民主义统一中国" 巨大字幅, 站在厦门海边依稀可见; 而厦门也在岩石上写着 "一国两制统一祖国" 的大字回敬, 目的也是让对岸能清楚看到。 历年的两岸风云变幻, 反而造就了厦门人独特的安详性格。  按说, 厦门人是最有理由惶惶不可终日的. 可是不论是紧张的对峙还是热络的交往, 厦门人总是安然处之, 日子一天天过, 楼房一层层高, 一切有条不紊的进行, 晚风里涛声中, 总有切切细语, 不断朗朗欢笑。

厦门人,在我眼里,轻声细语,非常的斯文。我有个大表姐,就是我厦门姑的大女儿。她说话也是典型的厦门语调:轻柔的,跟一串和谐的音符似的。可谁知道,她中学毕业后赶上上山下乡,只身奔赴闽西北偏僻山区,在那里落户达九年之久。

那时候,每每听姑姑和姑丈讲起大表姐如何受苦,夫妻俩十分的心疼女儿。 爷爷奶奶每次见了厦门姑都要问:阿君回城有消息了没有?

我心里也惦念着我的这位秀气的大表姐。可是每次见了她,只见她笑,乐观的笑,从来不提山区农活的一切苦,不提对异乡的一切不适应。

后来我读知青回忆录,才知道有多少女孩子到了山区的第一天是在放声大哭里度过的。

我问过大表姐,她说:总得从光明面去想,要不然日子要怎么过?

多少年了,我心里始终敬佩我的这位外柔内刚的大表姐。

我对厦门始终有着绵绵的思念和特殊情感,不仅仅因为她是我的出生地,不仅因为她的英姿和秀丽, 她的安详和从容, 甚至也不仅仅因为她的坚韧,还因为她那一份爱: 亲人的情, 老乡的意。 忘不了姑姑在最困难的时候, 在她自己的女儿也急需牛奶的情况下给了我两袋奶粉; 忘不了姑姑给我做的每一件衣服每一条裙子; 忘不了姑姑的话:你表妹有的, 你也会有.....

去年秋天,再度来到厦门,站在林荫街区里,看到不少人家有了小车,也看到纯风犹在,人情依然。 和姑姑散步时,时有街坊邻居驻步聊上几句。听说我是美国来的厦门的侄女,都亲切热忱地向我问好。

我在那条幽静淳朴的林荫路上站了许久, 和往来的人们频频点头微笑。 祝福你, 祝福你厦门。  姑姑每提叶落归根, 虽然我神驰天堂, 厦门, 你永远是我人间的梦寐故乡。

‘做一个百折不挠的人——爷爷】(上)

不管人类的科技文化进步有多迅猛,人类似乎一代一代周而复始地重复着同样的人生艰辛。 生老病死,柴米油盐,我们的艰苦,父辈祖父辈都尝过,只是换了个方式而已。

我爷爷的籍贯是惠安的土寨村。 因了爷爷,我们才成了惠安根的安海人。

我很后悔早年没去惠安看看。那时候,我记得心里有几分看不起惠安,觉得那个地方土里土气,没文化。尽管也听人说惠安人特别是惠安女人特别的能吃苦耐劳,当时并没有能够提起我的兴趣和自豪感。

爷爷是家中长子,底下有两个弟弟。

爷爷的大弟弟,也就是我叫二叔公的,长的精干,还炼就了一身好武艺。他南拳打得很好,什么劈砖斩石的也都干过。小时候我亲眼见他在我家厅堂里练武,真的跟香港早期武术电影里看的差不多。我的两位堂叔叔也都跟着练了一身好武艺。

大概上面有大哥担待着,二叔公从年轻起就风流十足,也不怎么负起家庭的责任。后来居然还玩起枪来了。结果擦枪走火打死了村里的帮派头子的亲戚。

这下祸闯大了。二叔公没几天就落入了帮派的手里。

碰巧奶奶认识那帮派头目的妹妹还是小姨子,两人好象还是结拜姐妹。奶奶也很果敢,凭着这么一层关系,亲入虎穴为小叔子说情。

人是放了。不过惠安也呆不下去了。那帮派还扬言再来。于是二十五岁左右的爷爷,肩上挑着一个担子,一头坐着他深爱的母亲我的曾祖母;另一头坐着年幼的大女儿,我的大姑,连夜离开了土寨村。

一家人跟着爷爷南下,路过安海这个小镇,爷爷看上了这块宝地,就带着全家住扎了下来。

爷爷此举,也就决定了父亲和我的命运。

在惠安的时候,爷爷是个石匠。到了安海,打石大概赚不了多少钱了。于是爷爷开始转行学起了补牙。 爸爸和我说过,爷爷奶奶由于时代的限制无法上学,没有文化。但是爷爷心底对读书始终有着渴望和景仰。聪明能干的他假如能有读书的机会,不知能做出多少了不起的事来。 完全白手起家,靠着自学,爷爷成了镇上出色的牙医。

由于爷爷起的头,后来我的二叔公,二叔公的两个儿子,我的大姑和大姑丈和大表哥等都相继学起了补牙并把它当成了长期谋生的职业。

爷爷有个小弟弟,也跟着全家到了安海。到了安海后,不知通过什么途径沾染上了鸦片,上了瘾,人成了个废人一般。

爷爷个性很强,脾气很大。知道了小弟弟这般境况后一不做二不休把他关在了我们安海老家的阁楼上。

那个阁楼其实空间满大的,我还有印象。小时候上去还觉得挺好玩的。有一回奶奶养的猫还在上头生了三只小猫。

少年气盛的三叔公被大哥关在上头,又喊又叫的挣扎让人听了难受。 爷爷就是不妥协,不理他。奶奶心肠软,天天把饭菜端上去伺候他吃。

不知三叔公在上头被关了多久,好象是以月算的。等他从上面下来了以后,他的烟瘾就烟消云散了。

这些事情,大都是从爸爸那里听来的。

三叔公恢复正常了以后,家境也不是太好。爷爷听说金门生意好做,就为这小弟弟整治了一整套的补牙器具,传授给他这门谋生的技能,并亲自送他到金门去讨生意。

不料,海峡两岸长期分离,兄弟一别竟成诀别。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大概八零年代中期,三婶婆从台湾找家找到了安海。她回家的时候,爷爷已经不在人世了。三婶婆一进家门,一个扑通就跪倒在爷爷的像前大哭起来。

她告诉奶奶,告诉爸爸和众亲人们,假如不是这位威严而又慈祥的大哥,她的先生早就是废人一个。

三婶婆带了许多东西来和家人分享。包括什么电视机,项链戒指什么的。她说这点东西,报答不了大哥恩情的万一。

(爷爷的故事讲不完

【做一个百折不挠的人——爷爷】(下)

和爷爷一样,奶奶也出生于劳动家庭。小时候我常纳闷,为什么隔壁那位老太太的脚那么小,为什么奶奶的脚那么大。我问过奶奶,奶奶说:“我们是拖磨的人。” “拖磨”意思就是“操劳,劳作”。

爷爷和奶奶的姻缘,应该是爷爷先相中了奶奶。有一次奶奶讲起这事,还带着几分腼腆地说: 当时咱很穷,没有好衣裳穿,你爷爷还是相中了咱,托了人来做媒。

你也许不相信,一个七十多岁的女人,回忆起少女时代的幸福情事,脸上仍然会焕发出来那种甜蜜和不会消失的青春内蕴。提起爷爷托人来提亲的事情,奶奶的脸上就是那样的神态。

奶奶始终感恩戴德的一件事,就是爷爷一生只和她好,只娶她一人。这个事有时让我心酸,有时让我感动。

和爷爷不同,我三叔公娶了俩,二叔公娶了仨。

二叔公的原配好象没有生育。后来二叔公认识了二婶婆。据说二婶婆年轻时满好看的。婚后生了我大堂叔。那原配因了丈夫的另娶而痛苦不堪,她最后是吞金自尽的。

二婶婆的好日子也不很长,很快二叔公又看上了更俊美的三婶婆。

从我知道二婶婆的那天起,在我的印象里她的眼神就总是忧郁的。而二叔公的看她的眼神,就从来都是冷漠的。

当男人心已冷漠,万马难追回。

爷爷奶奶一直收容着二婶婆。

我从小和爷爷在一起,尽管他也对奶奶发脾气,但是在我的心目中,爷爷就是一个好男人。我无法想象他会对第二个女人感兴趣。 这也许是因为他在整个家族中责任重大,他无暇顾及其他。不过我想更重要的还是一个人的本色和品性。 爷爷是一个纯粹的、人格一致的人。

直到今日,七十多岁的父亲每次提起爷爷来,都会象小孩那样哭起来。他说这辈子最大的憾事,就是没能让爷爷过上一天享福的日子,有时还惹他伤心。 他常回忆着爷爷亲自送他到厦门大学上学的情形。

“你读过朱自清的《父亲》吗?”爸爸问。

“读过。”

“你爷爷送我去读书的情形,几乎和朱自清笔下的父亲一模一样。他自己节俭,送我去读书的路上却很舍得花钱。他给我买了那么多东西,问寒问暖。当他转身离开的时候,我才发现,父亲那么瘦,背都有些弯了。其实那时他才四十几岁。”

这个系列会叫“做一个百折不挠的人”其实也是爷爷给我的灵感。因为爸爸就是这么形容爷爷的。爷爷是个坚强的人。他晚年多病,八十多岁了,他几乎是一直工作到最后一天的。

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上都有着一份责任。 人活世上,就两样东西:爱和责任。爷爷,虽然不会说出这些冠冕堂皇的字眼:爱啊责任的,他兢兢业业,刻苦克勤,忠诚地完成了他的使命。 他的一生,没有替自己图半点福享。伺候曾祖父母后就是照顾兄弟姐妹和自己的儿孙们,维护着我们这一家子人,帮助着远近的宗亲。

就是这么一位纯粹的,慈爱的,坚强的男人, 赢得了我们整个家族远近亲戚的由衷尊敬和爱戴。爷爷,一个普通的根植惠安的人,他的品德,塑造了我的心灵;他也再一次让我重新思考我的人生:爱,和责任。

做一个百折不挠的人 (4)

我们家祖辈都是不识字的劳工,知识分子历史,始于父亲。

看父亲的回忆录,他的中学念得不是很顺,一会儿在安海上,一会儿在泉州上。后来遇到了党组织的人,要他 “献身革命”在安海建地下团。那时候年轻,热情高,也不怕危险,就答应了。十六岁的父亲建立了安海第一个地下团支部。只奔革命,书也没念好。 安海解放后,父亲回到了家乡。就在老家邂遘了我母亲。两人一见钟情一拍即合,从此经常在一起。

作为女儿,我见证了父母的坚贞爱情;他们给我做了美好爱情的第一道真切生动的实例脚注。

当时老家还是满保守的,党组织更看不惯两人成天在一起。父亲不仅被组织记过,还因此被惩以脱党的处罚。

那时这样的处罚可是非同小可 (事实也证明它影响深远),本来关系密切的战友们同伴们这时候都对父亲冷眼相看。

这样下去是没有出路的了。 父亲不甘心就这么下去,想杀出一条血路,于是想到了上大学。

上大学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光是文凭就构成了考试资格的一大障碍。父亲只有高中三年学历,勉强可以用同等学历资格参考。母亲只有初中一年下肆业学历,连“同等学历”资格也够不上。

为了上这大学,父亲携母亲乘脚踏车冒大雨两进漳州城,一进泉州城。最后遇见贵人张昌汉,一张同等学历证明为父亲和母亲打开了厦门大学的入学考试机会大门。

工夫不负有心人,大考之后,父母同时被厦门大学中文系录取,从此走上了学问之路。

母亲的大学成绩名冠全班,就是生我姐姐的那一个学期,也仍然成绩斐然。两人毕业后先是被分配到北京电影学院,后来到了安徽省艺术学院及出版界;最后为了就近照顾日益年迈的爷爷奶奶,父母申请回到了老家,任教泉州华侨大学。

父母的知识、经历和素养对我有着自然的影响。 他们除了和我分享学问并灌输给我许多思想之外,也促成我读了许多书籍。 

我常在想,人生,是有命运的;从一定的角度上讲,人生就是命运在演绎。人,生来就是在一定的环境和人生链接中的。 这环境和人生链接就是命运的一部分。假如当初父亲不是这么坚持要杀出条血路,假如不是这么两天之内冒大雨赶赴泉州和漳州, 假如没有贵人张昌汉的帮助,假如没有去上大学而是继续爷爷的石匠或牙医之路,今天的我,肯定是另番光景,另种人生。

我不知道这道命运线对我是否就一定好,也许一生呆在小小的安海我会比现在快乐。真的说不好,说了也没有太大的意义。接受这个命运,把这个架构下的人生推向极致或者是进行到一半,这就是每个人能动的选择了。我大概是选择了前者。

说来,父亲也是个不服输的人。他一辈子在外经历了大大小小的政治运动,在内要照顾年纪渐大的爷爷奶奶和一生病弱的母亲;我想,父亲光是背我母亲走过的路就不知道有多少……他一生所承受的压力和重负是难以言喻的。他常跟我说:我非常累,因为我一个助手都没有。

就如本系列第二节开篇里说的:人类一代一代周而复始地重复着同样的人生艰辛。生老病死,柴米油盐,我们的艰苦,父辈祖父辈都尝过,只是换了个方式而已。面对这样的人生,一个人必须百折不挠。

父亲也是这样的人,面对生活的考验和煎熬,他一直都是个乐观的人,一个挺得住的人。 父亲对我的许多教诲,迄今仍然让我受益匪浅。他以具体实例而不是泛泛而谈地教导我的东西起码如下:

不要自以为是

不要好为人师

不要总要人家来理解

不要忘本

要坚强

要吃苦耐劳

要谦虚

要有神论不要无神论

要热爱家乡和祖国

点点滴滴,萦绕在耳,温暖在心,启示警醒,我永生难忘,一辈子都会带着它。

做一个百折不挠的人 (5) 名字里有条路

做一个百折不挠的人:我的名字里有条路

有人说, 人来世上, 纯属偶然。

我宁愿相信, 那不是真的。 我宁愿相信, 人来世上, 总有个原因。

听父亲说, 母亲当年因着奶奶抱来哥哥的缘故, 采取了许多措施……她不想再要孩子.

不知缘何, 亲爱的妈妈要了我;不知缘何, 有了我……

听姑姑说, 我出生的那一刻, 门外街上不知为了什么, 鞭炮大响. 姑姑说: 当时她想, 这个女娃肯定是个啥人物.

我听了后, 也乐意这么想,  尽管我现在, 十分不想成为啥人物;我也不再相信什么大人物这个概念。

奶奶告诉我, 我的生日,在农历的二月, 那一天里, 奶奶总要给我煮鸡蛋面吃。 

好香的面呵, 好香的鸡蛋! 让我回味到今天......

妈妈则说, 我的生日是三八妇女节。

我后来用了妈妈的,  因为毕竟, 我是妈妈生的, 尽管妈妈, 好象从来没顾上给我过生日, 好象她记得, 可又不记得这个日子。 (妈妈, 我不怪您, 真的, 因为我爱您还来不及……)

也因为, 在我心里, 一直认为, 三八妇女节, 好象有点特殊的意义。

我从来没有忘了农历的二月里的那个日子和奶奶从来没有误过的那一碗鸡蛋面。  这个日子的份量其实从来就没有亚过三月八号, 假如不是比它更重。说来,我其实是越来越喜欢二月,一年里最冷的季节,蕴藏着最深邃的希望和力量。

我是在路上出生的。 妈妈没有算好日子, 在从安徽回老家福建的火车上, 她肚子就开始痛了。

好不容易熬到了厦门, 来不及去医院, 姑姑就带她到了邻居家。 邻居是朋友, 是个医生。 我就在她家出生了。

我永远忘不了这家人, 我的恩人。 

她家在厦门思明西路,  我爱思明西路。

后来, 我就有了我的名字: 明路;是姑姑给的名字。

我也真的喜欢那个名字, 非常的喜欢。 后来我从姓名学家那里了解到, 那名字意味着远离我深爱的家乡, 意味着出远门, 意味着千难万阻。

我说:我不怕。

......

就这样, 世界上有了一个我。  一个人, 一个女孩, 一个梦。

那梦, 首先是一个人的梦;

她也是一个女孩的梦, 一个女人的梦。

几十年后的今天,我才明白,有梦,不一定有梦圆;但是有梦,一定有梦碎。

几十年后的今天, 我才坚信,

这个我, 一经诞生,

她就永是, 她不会消失。

那个梦, 不管在现世里如何存在法,是圆是碎,她是最真实的 ----

在一个美妙的时空里, 

她实现, 她存在,真实地实现和存在。

也许是因为我的名字里有个“路”,也许是因为我也真的远离了我温暖的家,我原始的窝,走得那么远、那么远;即便是到了美国,为了工作,我还是得再度离开家,寄宿他处 --- 我特别喜欢《红军不怕远征难》这首歌,我常常在驱车出远门的路上哼着它: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巍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

虔谦写于 

做一个百折不挠的人:出国前夕

出国前夕  

上个世纪晚期的那一天,,我登上了中国民航从上海飞往洛杉矶的航班。那是我第一次坐飞机。

当时,在中国年轻一代中掀起了出国热,而美国是这股热流流向的主要目标。这不仅仅因为美国比较容易去,也因为美国在这代年轻中几近完美的形象。

我也不例外。

我记得陆启发在他的《双喜》一书里写到:在他前往美国的途中,他看着月亮和那颗明亮的星星,他没有对着星星许愿。他说他就要到美国了,他没有理由再许什么愿。

我理解陆先生的意思。在我心底,我也有类似的感觉。能去美国,已经是美梦成真,还有什么好苛求于生活的呢?美国是天堂,比起其他移民来,我还算是幸运中的幸运者:我不是逃难逃到美国的;而是从容不迫地奔赴我认为是地上天堂的国度。

赴美国以前,我在北京一家学院当教师。我住在一间约140平方米的房间里。这在当时算是相当大的了。我也相当满意,只有一点:这个房间在一层,面对着公共洗手间,显得阴暗潮湿,空气郁闷。

我怎么也不会忘记,我先生和我买了一套当时满时兴的组合柜,那套组合柜在现在看来都是相当不错的,从设计、外观、实用性到耐用性。我把它的主要部分往房间中间横放,一间房俨然就成了两间房。里面放书桌和床,外面放餐桌和沙发。由于我们多吃食堂,餐桌基本就成了我的办公桌。记得我在那上头 “挑灯夜战”,读了不少的书,也写了许多的文章,包括思考性的和文艺性的。

日子过得从容而平静。我一个星期大概只上三天班,其他时间全部自己支配。当时领的月薪是九十五元,外加些奖金,算是不错的了。我时时都会往家寄钱。当时主要是寄去给疼爱我、对我恩重如山的爷爷和奶奶。

我也忘不了,爷爷就是在那期间过世的。

尽管日子过得并不坏,我耳边却时常听到人家在谈美国如何如何的好,住房如何的宽敞美丽加舒适,栋栋都是洋楼别墅。我的学院外国留学生很多,所以特别经常地听到这一类的消息和谈论。

我心生羡慕,羡慕那么可爱舒适的居住条件和环境。

很快,我先生到了美国,并申请到了自费留学。

我心动了,随即开始了申请和一系列的争取。

就这样,我来了,我到了美国。

先我之前,已经有不少认识的人到了美国,有的我知道他们并没有打算回国。我知道这一趟是出远门,短期是回不来的了。所以房子整理得比较彻底,有些认为是重要的,比如日记/家书什么的,都提前交给了北京的老乡代保管。(顺便提一下,这一交托,没想到一托/拖就是这许多年。直到不久前我才重回北京探望我的老乡。)

飞机起飞时,想着很快要和先生见面,心里很是激动、兴奋和欢喜。当时并没有决定就留居美国,只知道前面的路很远,感慨自己还真中了姓名学的预测,竟然要远离自己的祖国了。

还有一事值得一提,就是如果我晚那么三两个月,我出国的事或许就耽搁了下来。那一耽搁,事情就难说了。也许就来不了美国,或也许……也许我的历史就得改写。

移民往事:“洛杉矶欢迎你!” 

移民往事:“洛杉矶欢迎你!”

当我第一次双脚踏上美国的土地时,感觉空气是清新的、温柔的。我的心里充满新奇和向往。

不过,首先要过移民局这一关。我不知表格里我填错了哪一栏了,结果导致我被移民局扣留了两个多小时 --- 他们怕我在美国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浪汉,麻烦制造者。当时心里有些委屈,也有些慌和怕,怕还没见到先生,就被遣送回国。

还好,看来那些移民官还是尽力在了解情况,帮我解决问题。两个小时后,我走出了移民局,迎面看到的是很大的横幅:欢迎来到洛杉矶。我感到了宽慰。我隐约地感觉到,我在异国他乡的奋斗算是就这么开始了。日子不会轻松,但是只要有温情,只要有暖气,我可以挺得住。

我先生在机场等候多时,尽管有些焦急,见我时他还是满脸笑容。

“怎么会办了那么久?”他问。

“好象是有个地址填错了。”我说,“我真怕极了,怕我会被送回去。”

“有什么好怕的,”他说,“这不是好了。”

先生领我去见了他的同学朋友们。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告诉我:小叶想你都想疯了;听说你要到了,他高兴得都坐立不安!

我知道。我们分开一年半多了,尽管邮资对我们来说有些贵,我们还是常常都有通信来回,互相鼓气。

我来之前,先生和一些留学生合租一个大房间。那是学校附近的一个区,秩序非常恶劣。有天半夜,还有歹徒想撬门进来抢东西。

为了迎接我,先生刚刚从那里搬了出来,在一个比较安静的地方和另一个小家庭分租一个房间。

我得说,我有些失望。不是说来美国都住洋楼别墅一样的房子吗?这地方,不要说只是个普通公寓,离别墅还差得远,还跟人合住!我最不喜欢的就是跟人合住。进房一看,连张床都没有,只有两个垫子往地上那么重叠放着。也没有象样的家具,甚至没有张象样的椅子。比起我们在北京的那间70平米的房子,这里也没有好到哪里去。

后来我才知道,有许多人反差比我还大。他们原来在国内的居住条件非常好,简直象住别墅似的。到了美国,反而要和人 “雅房分租”;更不用说要干许多苦力活了。

到了打开行李的时候了。我先是把随身带来的五十美元交给先生 --- 这是我的全部财富了。先生接了过去,很是高兴。那个时候,五十美元,能帮我们度过好几个天。

接着,我打开了那两个大箱子。我真是尽量的塞,什么都带:被子,碗,杯子,甚至还有一把刀!

说起刀,就想起了也是那一次我带来的一把小剪刀。那是爷爷给我的,说剪指甲特别好用。这会儿,那把剪刀就在我的膝边。它是我的传家宝。

听说中国式厨用菜刀美国买不到,所以我才带了来。其实没过多久,我就在华人超市看到有卖的。

先生见到我带来的东西满心欢喜。

“我做什么呢?”我问。我知道,我来了就要打工,要支持先生读书的。

“明天我带你去办工卡。” 那时所谓工卡,就是指社会安全卡。

很快,也见了我们的同屋。他们是越南华侨,听说是逃难来的。厅的正中间摆着佛像和香炉,特利莎,就是女主人,就在那里烧起香来。我因为小时候见烧香见多了,倒也不觉得怎么奇怪。先生告诉我,特利莎整天做着六合彩梦。

“什么六合彩?”我问。

先生满费一番工夫的才让我明白什么叫六合彩。 

有时候,假如陈先生,就是男主人,在六合彩涨到很高时忘了买票了,特利莎会跟他急。

那会儿,我只感到,我没有那个命,还是赶紧打工要紧。

可是侥幸心理谁都会有一点,在美国,可以走向两个极端:一个是特别的踏实;另一个就是特别的幻想,尤其是在现实很不顺的时候,脚步会忍不住往有六合彩买的地方去……

后来,我也买过六合彩,买过许多次;还到赌城拉过两百元的老虎机。今天,在尝遍了餐馆侍应生、旅馆清洁工、快餐店跑腿、保姆、管家、店员、教师、小老板、工程师等等的职业后,我依然在打工。

我将把我来美后一路的坎坷和经历见闻编辑成书,让它作为我们这一代海外华人的真实记录载入历史。

从IBM 到C#:好想再当一回全职学生!

十二年前,我开着我的深红色小丰田,沿着踏沙大道去上IBM中型机课。那是我IT 职业的起点。

那个课上了四个月,实习了两个月,之后,我便踏上了漫漫寻职路。

记得那课堂上,老师说:这是比较老的一种语言,不过,应该够你们在IT行业里工作五年。五年后,你们自己会跟上时代,更新自己的技术。

老师说得很对。我在IT 行业的这十多年来,是IBM中型机不断遭淘汰,系统置换声音不断的十年;也是我们IBM 中型机程序员不断面对技术更新换代挑战的十年。十年时间,在IT 行业,简直是古今变化一般。尽管如此,由于DB2数据库的稳固性和系统的巨大,淘汰IBM中型机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使多少公司的IT 主管伤透了脑筋。钱填进去百万,系统还是置换不成。

虽然主系统置换不成,但是局部的置换还是非常成功的。这样,就要求在我们在主系统和子系统之间进行系统对话和连接。这是一个无休止的工程。而我,就是这个工程的主工程师。

这项繁重的工程,不仅要求我有过硬的主系统知识和技术,也必须对其他系统的语言和架构有所了解。由于工作的需要,也由于我的出色成果和主动的要求,公司决定送我去培训。学习的内容不再是IBM,不再是我做了十多年的AS400,而是微软的 Visual Studio .Net,语言是VB 和C#。

这一次,我没有四个月的时间学习,也没有一个真正的老师站在我跟前讲课辅导。我只有五天时间,坐在电视录像前,一边听/看着录像,一边利用有限的练习空间做练习。

这个培训,让我体验到双重电脑技术的“人格分裂”:一是在IBM和微软系统之间的分裂;二是在微软系统语言中VB 和 C#之间的分裂。我是接触过VB的,也用它写过简单程序。但是后来已经不时听到人说C# 比 VB 好,比VB 专业。上个星期在另外一个 ON SITE培训中,我更听到我们的培训员说:所有VB 程序员很快都要面对转型 ------ 就是由VB转向C# ------ 的选择。 

我举棋不定了一阵:是选择我比较熟悉的VB 还是选择我完全没有接触过,但是更有前景的C#?

我选择了C#。

学了五天,对比起来,我更喜欢C#,因为它更严谨。

尽管经历和体验着技术上的“人格分裂”,我却是这样的喜欢这全新的语言,它神奇美妙。我又是这样的享受这不用接电话,不用回电邮,不用被老板催工的日子;我真的好想,好希望能再当一回全职学生!

然而那是不可能。我没有登陆公司界面去查我的邮箱。五天不在,不知邮箱里积攒了多少信件,不知有多少事情等着我去解决。不仅如此,五天的培训,老板们指望着我马上就能开始用新语言编写系统程序!

天方夜谭是吧? 老板可不这么看。不说别的,他告诉每个人:我是他见过的最聪明的人,极富于创造性。

我的头脑热不起来。我只学习了 VS 的基本架构,我计划再回去接受更专门一点的,和网路相关的内容。五天,再给我五天的时间;我只需要再当五天的全职学生...... !

厦门,姑姑和大表姐

我厦门姑姑常说她很后悔的一件事, 就是没有坚持在我出生后一个月内将我入户厦门。 我只在厦门住了一个月, 就回老家了。 从此入籍老家小镇, 想要重回厦门可就几乎象登天了。 

别说是姑姑,我自己也一直觉得比较遗憾。 不过,小时候还是常常坐车去厦门玩的, 那里有我姑姑, 姑丈和众多的表兄姐妹们。  我们在一起度过了许多难忘的无忧无虑的时光。 在儿时的记忆里,  鼓浪屿, 日光岩, 淑庄花园, 集美镇, 难普陀等地真是美如画, 还有就是厦门市内的不算太宽太大却是很富南方气息的街区。

一晃几十年, 最近的六年之内我回了两趟厦门, 再次被她的美丽温柔和安详所征服。  厦门已是焕然一新。 月光下的海沧大桥金装银裹, 凌空飞起; 环岛路则是素朴从容, 石镂玉焊, 在蓝波翠林之间洁白伸展......

厦门地处海峡前沿, 对岸的金门有个写着 "三民主义统一中国" 巨大字幅, 站在厦门海边依稀可见; 而厦门也在岩石上写着 "一国两制统一祖国" 的大字回敬, 目的也是让对岸能清楚看到。 历年的两岸风云变幻, 反而造就了厦门人独特的安详性格。  按说, 厦门人是最有理由惶惶不可终日的. 可是不论是紧张的对峙还是热络的交往, 厦门人总是安然处之, 日子一天天过, 楼房一层层高, 一切有条不紊的进行, 晚风里涛声中, 总有切切细语, 不断朗朗欢笑。

厦门人,在我眼里,轻声细语,非常的斯文。我有个大表姐,就是我厦门姑的大女儿。她说话也是典型的厦门语调:轻柔的,跟一串和谐的音符似的。可谁知道,她中学毕业后赶上上山下乡,只身奔赴闽西北偏僻山区,在那里落户达九年之久。

那时候,每每听姑姑和姑丈讲起大表姐如何受苦,夫妻俩十分的心疼女儿。 爷爷奶奶每次见了厦门姑都要问:阿君回城有消息了没有?

我心里也惦念着我的这位秀气的大表姐。可是每次见了她,只见她笑,乐观的笑,从来不提山区农活的一切苦,不提对异乡的一切不适应。

后来我读知青回忆录,才知道有多少女孩子到了山区的第一天是在放声大哭里度过的。

我问过大表姐,她说:总得从光明面去想,要不然日子要怎么过?

多少年了,我心里始终敬佩我的这位外柔内刚的大表姐。

我对厦门始终有着绵绵的思念和特殊情感,不仅仅因为她是我的出生地,不仅因为她的英姿和秀丽, 她的安详和从容, 甚至也不仅仅因为她的坚韧,还因为她那一份爱: 亲人的情, 老乡的意。 忘不了姑姑在最困难的时候, 在她自己的女儿也急需牛奶的情况下给了我两袋奶粉; 忘不了姑姑给我做的每一件衣服每一条裙子; 忘不了姑姑的话:你表妹有的, 你也会有.....

去年秋天,再度来到厦门,站在林荫街区里,看到不少人家有了小车,也看到纯风犹在,人情依然。 和姑姑散步时,时有街坊邻居驻步聊上几句。听说我是美国来的厦门的侄女,都亲切热忱地向我问好。

我在那条幽静淳朴的林荫路上站了许久, 和往来的人们频频点头微笑。 祝福你, 祝福你厦门。  姑姑每提叶落归根, 虽然我神驰天堂, 厦门, 你永远是我人间的梦寐故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