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八大趋势预示未来 2013量产车新技术启示录

 小小世界的你 2014-03-07

趋势一:自动变速箱仍有潜力可挖?

代表技术:Jeep自由光9AT变速箱

在无级变速和双离合的双重夹击下,大家一度认为传统自动变速箱(AT)的发展已经到顶。不过制造商ZF通过9AT,让自动变速箱再次回到关注当中。Jeep属于喝“头啖汤”的厂家,试想如果没有9AT,或许关注自由光的人将寥寥无几。

自从雷克萨斯在07年推出配备8AT的LS460后,变速箱挡位数纪录保持6年之长,直到去年9AT变速箱的出现。不过在8AT时代,已有人说过,自动变速箱最大的性能瓶颈并不在挡位数上。自由光某程度也有点“自打嘴巴”地证实了这点,因为在实际驾驶中,哪怕车速达到150km/h,这部车仍无法跳上第9挡。

我们不否认自动变速箱仍有很大潜力可挖,但不一定要通过挡位竞争来完成。比如当前车厂都通过增加液力变矩器锁止时间,来减少动力在液体传导中的流失,以从根源上提高自动变速箱效率。光这里就有很多值得研究的课题,比如在锁止时间增加后,如何保证换挡反应及平顺性。不过车厂对9AT的跟进态度倒是相当积极,比如路虎揽胜极光、奔驰新一代C级,甚至自主品牌里的长城H7,都有配备9AT的计划。

趋势二:自然吸气不会被涡轮增压取代

 

代表技术:马自达创驰蓝天发动机、本田地球梦科技发动机

说起涡轮增压,大家会立马想到同时兼顾强劲动力与低油耗,舆论上甚至已默认涡轮增压取代自然吸气乃大势所趋。不过也有媒体人站出来说,涡轮增压风行的本质是应付排量税,结构上并没太多先天优势,如果厂家以同样精力来做自然吸气,效果绝不比涡轮增压差。马自达和本田则直接用行动说话,分别推出了创驰蓝天和地球梦科技发动机。

这两套动力的最大特点,就是加速及油耗表现都不输于同级2.0T车型。在数据打平手的情况下,自然吸气在加速线性感、声线、可靠度等方面,都有自己的先天优势。加之自然吸气和涡轮增压的“楚河汉界”划分得越发清晰(分属日德),两者间最大的可能,则是像微软X-BOX和索尼PS那样,一直针锋相对,但谁也无法淘汰谁。

趋势三:涡轮增压升功率竞赛将愈演愈烈

代表技术:福特1.0T Ecoboost、凯迪拉克2.0T等

上面提到自然吸气发动机的逆袭,而涡轮增压阵型也是不断进行自我突破。当前涡轮增压发动机发展的一大趋势,就是不断刷新升功率纪录,将小排量低税率的优势发挥到极致。比如凯迪拉克的2.0T发动机,最大功率已达198kW之谱。福特则更为极端,直接把一台三缸1.0T发动机塞到新一代蒙迪欧腹中(仅限于欧洲市场)。当中最考验车厂实力的,不是谁能刷出更大的功率数字,这是坊间改装厂也能完成的事情。真正的难点,则在于升功率提升之余,如何保证动力的平顺性(尤其是涡轮迟滞),以及动力系统的可靠性。

趋势四:汽车电控革命爆发

代表技术:英菲尼迪线控转向

线控(by-wire)如同癌细胞一样,不断往汽车各个“器官”扩散。油门、刹车以及挡杆已相继失守,如今连方向盘也被做成了电控,“沦为”一个信号发送器。这类线控技术的最大好处,莫过于让执行部位脱离机械制约,从而能更快速地进行自适应调整。以英菲尼迪Q50的线控转向为例,它能过滤掉多余的路面反馈,提高方向盘安稳感。同时还能更快且更大幅度变换转向齿比,藉此做出传统转向难以企及的操控灵敏感。

线控技术现已成功“感染”全部驾驶操纵机构,接下来的发展趋势,无疑是这些线控技术普及到更广泛车型上。当前电子油门已成为标配,不过线控刹车仍只出现在一些混动车或高端车上,而线控转向更仅限于英菲尼迪品牌。

线控推广面临的最大问题,无疑是可靠性,毕竟刹车、转向都是些直接关乎驾驶安全的东西。因此我们看到,装备线控刹车的车型,都有一套机械刹车作为后备。此举无疑会推高制造成本,这也是线控刹车早在2005年推出(装备在奔驰SL500上),至今难在平民车型上普及的原因。

趋势五:车载系统将灭亡

代表技术:本田智能屏互联系统、福特Applink 2.0等

说实话,本田的智能屏互联系统做得仍不完善,目前只有HTC ONE一款手机可以完美支持。不过这套系统倒是给我们醍醐灌顶的感觉,既然车厂花大钱做出来的车载系统,功能乃至性能都不如智能手机,那为何不“能者居之”,让手机接管车载功能,车载系统则“降级”为手机的助手呢?

除本田外,福特也于去年发布了Applink 2.0,实质是通过Sync系统来语音控制手机里的功能。从发布会得到的信息来看,福特Applink 2.0对各种手机的兼容度很高。部分厂家在“手机化”方面,或许没有像本田、福特走得那么远,但其实已有类似思维渗入其中。比如长安刚装车使用的incall 2.0系统,其相比1.0最大的变化,就是不再给车载系统配单独的SIM卡,网络及通话流量都直接走用户手机路径。

这类技术推广的最大障碍,莫过于连接协议上的壁垒。本田智能屏互联系统的不完善就源于此,车载屏幕和手机的相互反向操作涉及到名为“Mirror Link”的协议,在前景未完全明朗的情况下,支持该协议的手机寥寥无几。

趋势六:安全争霸将从车内转到车外

代表技术:沃尔沃V40行人安全气囊

为何我会做这样的推断?原因如同学生考试,当语文、数学都有90分,但英语只有50分时,如果要想提升10分,我们无疑会先从英语下手。汽车安全某程度上说,就是一场应试,E-NCAP、IIHS、NHTSA等测试则是当中的考场。由于已考核多年,各车型在乘员保护项目上一般不会有太大的差距,如果要想在测试中和其它车型拉开距离,最直接做法则是在行人保护上下工夫。

沃尔沃V40就是借以行人安全气囊技术,刷新了E-NCAP历史最高得分。这无疑会刺激到很多车厂的神经,日后安全争霸的战场很可能将从车内转到车外。不过这也是充满人文关怀的事情,毕竟在道路使用中,真正的弱势群体是行人,但我们过去都一直着力于保护车内的强势群体,这是多么荒谬的事情啊!不过行人保护技术也有自己发展的障碍,因为车内的“强势群体”才是车厂的“金主”,而大部分人对“慈善”并没什么兴趣。

趋势七:自动驾驶将“渐进”实现

预示趋势:奔驰新S级智能驾驶(Intelligent Drive)等

新一代奔驰S级车身周围有超过20个摄像头、雷达,以及各类感应器。综合使用之后,这部车其实已实现了半自动驾驶。新S级不仅能自动保持前车距离,同时还能自动跟随前车进行小幅度转弯(高速公路上)。更神奇的是,新S级还懂得“看”道路标识,并自动调整巡航速度。

谈奔驰S级或许有点曲高和寡,但自动驾驶却是实实在在地向我们走近,比如ACC自适应巡航、自动泊车等系统已装备到越来越多的车型上。自动驾驶技术其实有点像前文提到的线控技术,情况形同“癌细胞”入侵,神不知鬼不觉地往车辆各个部分扩散。当用户真正“觉醒”时,整台车也已“病入膏肓”。

趋势八:照明LED化



代表技术:奔驰新一代S级全LED照明、奥迪A8L LED头灯等。

上一次汽车照明革命,是氙气大灯逐步取代卤素大灯。至于当前的LED革命,比氙气革命影响更为深远。因为LED在汽车中的适用范围更广,而不像氙气灯那样,仅局限在大灯应用上。LED革命有几个重要节点。时间往前大概至2007年,LED在不知不觉中,已开始“占领”汽车的后制动灯;随后以欧系厂商为代表,将LED技术运用到日间行车灯上;其中最为革命性的突破,要算奥迪将LED运用到汽车大灯上,之前很多人不相信LED会有如此大的照射能量(不能忽视的还有新蒙迪欧,将LED头灯下放到平民车上)。最近发布的奔驰S级则把LED革命再推至高潮,将此运用到车厢照明中,由此实现了全车照明LED化,此举可谓是对爱迪生的彻底背叛。

虽说LED有节能、反应速度快、寿命长等优势,但说实话,车主对此感受并不明显,比如传统车厢照明灯泡也不见得特别短命。我觉得LED的意义,有点像苹果iphone5S上的64位处理器,其实在为一些未来功能埋伏笔。当前我们已能看到一点端倪,比如奔驰新一代S级利用LED亮度可快速变化的优点,让车外照明能根据环境来调整光暗,比如夜间可以自发将刹车灯和转向灯的亮度调低,来缓解车灯对其它车辆驾驶员的“炫目”情况。另外,奥迪头灯之所以能做得如此具有视觉冲击力,其实也是拜LED特殊结构带来的设计自由度所赐(变化灯泡的排列)。(文章来源: 新车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