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数字时代为中国地图学发展开辟新图景

 wttwzx 2014-03-07

数字时代为中国地图学发展开辟新图景

2014-02-25 09:04:15作者:张春海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浏览次数:20 网友评论 0 条

 数字时代为中国地图学发展开辟新图景 ——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廖克

  “作为中国国家地图集总编纂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自然地图集》的主编,我也一直关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的进展。现在总算第一册出版了,希望第二、三卷也能早日出版。这样中国国家地图集就能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是一部全面反映我国人文与自然发展的地图巨著,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现实意义。我想4月回国时一定能够获得并仔细拜读。”我国著名的地图学家、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廖克,在回信中这样向记者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第一卷出版的消息,令他感到非常高兴。

  廖克先生,是位“一辈子从事地图学研究的学者”。1961年,他毕业于苏联莫斯科大学地理系地图学专业,在专题与综合制图、遥感与计算机制图、地图分析与应用的理论研究、方法技术体系的建立,以及大型国家与区域地图集设计编制、学科建设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开拓性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发表论文130多篇,专著5本,主编论著9部,是全国地图学界主要学术带头人之一。

  对于这样一位地图学界的老前辈,记者只是抱着试下一看看的心态发出电子邮件表达采访请求。没有想到,发出邮件的第二天,正在美国的廖克先生打来越洋电话,表示接受文字采访,后来如期写来了洋洋洒洒的数页。 

  地图学人才培养不容忽视 

  中国社会科学网:地图学史属于一个多学科、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在您看来,研究作为自然科学史分支之一的中国的地图学史,其最主要的意义何在?

  廖克:地图是空间信息(环境信息)的载体和传输工具。地图的产生和发展同人类活动和社会需求密切相关。地图的内容、形式和编制方法也随着科学与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水平和对自然的认识,也直接或间接反映在地图的广度与深度上。因此,研究中国地图和地图学史,论证、考证、评价我国古代地图的产生和发展,地图测绘与制图技术的演进,以及中国近现代地图学的最新进展和新中国地图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总结地图和地图学发展的成功经验与历史启示,对当前和今后我国地图事业和地图学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地图学史也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和中国科学技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中国地图文化的记载、传承和传播反映了中华民族在地图方面对人类文明所做出的伟大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网: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地图学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时期。推动我国的地图学及地图学史的研究,您有哪些建议?

  廖克:中国地图学和地图学史的研究,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特别是近30多年的迅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总体上已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而在大型综合地图集与专题地图集的编制出版方面已居世界领先水平。现对今后我国地图学和地图学史的研究提出几点建议。

  首先,应重视和加强地图学的理论研究。

  一门学科的建立,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地图学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学科,容易忽视理论的研究与探索。尤其在一些地图生产部门这种倾向更为突出。这些部门的技术人员只是按照技术指标完成生产任务,很少有机会参加学术会议和撰写技术性总结文章。甚至某些科研单位与高等院校完成不少重要的地图编制,但很少发表有份量的理论与方法的总结性论文。地图学的理论与方法往往来源于地图编制实践,但必须从大量的地图编制实践中,将所积累的丰富经验,经过系统总结和概括提炼,形成一定的原则和规则,又用其指导地图编制实践。其中有一些问题,是地图学中的关键问题,都需要系统地进行研究和探索。我国地图学界对现代地图学的一些理论与方法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和探讨,如对地图投影、地图概括(制图综合)、专题与综合制图、遥感制图、计算机制图等的理论与方法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其次,应重视和加强地图学人才的培养。

  地图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地图事业和地图学发展的关键。中国地图学和地图事业能够迅速发展并取得了巨大成就,就是因为1949年后培养了一大批地图学专业本科和中专毕业生,其中武汉测绘学院地图制图系、解放军测绘学院制图系、南京大学地理系地图学专业、南京地质学校地图制图专业以及各高等院校地理系,20世纪50-60年代毕生的学生,都成为各地图科研、教学与生产单位的主力和骨干。但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计算机制图、遥感制图迅速发展,尤其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迅速发展,其应用领域不断拓宽,吸引了许多年青人。在地图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等专业的本科生、硕士与博士研究生中,出现了重视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忽视地图学课程的倾向。某些从事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专业人员,由于缺乏地图学基本知识,在设计和制作遥感应用与地理信息系统的成果地图或电子地图时,往往表现形式贫乏,甚至出现各种错误。更令人担忧的是,有的学校撤销了地图学专业。目前地图学专业人才已出现断层,今后地图学专业人才将越来越缺乏。

  再次,在加强地图应用研究的同时,应重视地图知识的普及。

  我国上世纪70年代以来,编制出版了一大批全国与省市区各种类型的地图集及系列地图,其中大中型地图集就有200多部。而且每年还不断有新的地图集与单幅地图出版。但是这些地图利用率并不很高,多数用图者就是一般的浏览一下,了解大致内容,或为出差、旅游检索地名与交通路线,地图的利用很不充分,地图利用潜力还非常大。一些地图工作者往往只注重地图的编制,对地图应用的研究也重视不够。

  信息化与知识经济的世纪为地图学发展注入新动力 

  中国社会科学网:在21世纪前20年,知识经济、“数字地球”与地球信息科学迅速发展,新兴技术层出不穷,信息时代的特征更为明显,这种局面对我国的地图学发展提供了哪些机遇与挑战?

  廖克:21世纪是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世纪,中国地图学既面临信息时代高新技术的机遇与挑战,又受到市场与商品经济的冲击,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向地图学提出越来越多的要求。同时随着人们物质与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群众对地图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第一,抓住“数字地球”机遇,发挥地图的功能和作用。

  我国“数字地球”战略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在中央各部门和各级政府的积极支持下,已取得了较大进展,全国正实施“数字省区”、“数字流域”、“数字城市”、“数字社区”的宏伟计划,各项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以及各部门的应用均已取得较大进展和明显成效。陈述彭院士提出:“今后要发展三大系列的地图及其信息产品。其中第一类就是适应全球化需求,依托‘数字地球’战略的全球系列地图,主要应用于导航定位、轨道跟踪等时空变化及全球变化的动态描述。同时发展人文统计数据与对地观测空间数据整合与匹配的网格地图。还有服务于地区性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组合地图’;以城镇为主体,测绘超大比例尺的规划管理与工程设计平面图。”

  第二,专题与综合制图进一步向纵深发展,研究编制各种应急地图。

  今后应重点深入发展资源、环境、灾害、疾病、海洋、城市以及人口、经济、人文等部门专题地图,并使区域与部门专题地图更进一步向综合制图、系统制图、动态制图与实用制图的方向发展。

  地图的设计与编制将为解决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防灾减灾与全球变化对策提供科学依据。要创造更多更好的地图表现形式,深人反映各部门的调查研究成果,加强基础信息的深入分析与深层次开发,编制更多的评价地图、预测预报地图、规划地图,从而进一步提高地图的科学性与实用价值,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与科研、教学单位的需要。

  第三,为适应市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应进一步扩大地图应用领域与范围,增加地图新品种。

  除继续编制出版全国性与区域性大、中型科学参考地图集外,应大力加强普及性地图与地图集的研究和开发,设计编制出版更多符合各阶层广大读者需求的地图新品种。改进地图设计,提高地图视觉效果,研究设计广大读者感兴趣的立体图型,如透视写景鸟瞰图、互补色立体图、高分辨率航空或卫星正射影像地图等。

  第四,大力发展多媒体电子地图、互联网地图、车载导航电子地图和移动通讯电子地图。

  随着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作为空间信息图形表达形式的互联网地图越来越受到各网站和广大用户的欢迎。目前大多数地图网站都是交通路线图,内容相近。今后应增加自然和社会经济方面的专题地图。现在车载导航地图迅速推广,无线移动通讯(手机)地图也迅速发展,移动通讯地图可以提供类似车载GPS导航与互联网地图的查询功能以及语音提示等更人性化的服务。今后应设计适应小屏幕的电子地图符号系统,以便快速识别与浏览阅读。使更多家庭和个人都学会通过互联网络和移动通讯工具查阅自己所需要的地图。(本网记者 张春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