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古文明话雷泽--

 束薪叟 2014-03-08

千古文明话雷泽--- 李 永 文

黄河发源于昆仑山脉,涛涛东流,可以相象,黄河中下游的薮泽,一定是星罗其布。《禹贡》记载济水流域独多,仅山东西部、河南东部方300余里之中就有薮泽六处,即山东鄄城县南境的雷泽,钜野县北的大野泽,菏泽市的菏泽,河南滎泽县南的滎播及商丘东北的孟潴,中牟县西的圃田。明王船山氏《书经稗疏》“九泽”条云:“大陆一,雷夏二……”。可以说雷泽在诸多泽中是最著名的。雷泽又称雷夏泽,最早见于《尚书·禹贡》:“雷夏即泽,澭、沮会同。”《史记。夏本纪第二》也同此说。上古时期的雷泽,浩淼无际,它的成因是由澭、沮水汇合而成。唐孔颖达曰:“洪水之时,高原亦水,泽不为泽,雷夏即泽,高地水尽,此復为泽地。于泽之下言澭、沮会同,谓二水会合而同入此泽也。”清胡谓在“雷夏既泽,澭、沮会同”条下说:“澭者,河澭水也。其意以瓠子为澭,此则在兖域。韩汝节谓:‘而兖州自有澭、沮’,其说是也。……而诸儒皆莫之考,妄引他水,于经奚当焉。”胡谓又说:“窃谓澭、沮皆济水所出,而河不与焉。何则?济性劲疾,故屡伏屡见,皆自平地涌出。于荥播、陶丘之外复有此二源。《唐书·许敬宗传》云:‘济、濮(水)而至曹、濮(州),散出于地合而东’。雷泽县在曹、濮之间,而澭、沮出其西北,其为济水无疑。”
  
  东汉经学家郑玄也同此说。南朝梁裴骃《史记集解》引郑玄云:“澭水、沮水相触而合,入此泽中。”但是,雷泽历经了数千年沧海桑田的巨变,到唐、五代因澭、沮水源头淤塞,雷泽也逐渐消亡。王晦叔云:“《九域志》濮州有沮沟,既《禹贡》澭沮会同者,而源杳无踪迹。盖五代以后,河流经此,荡灭无存也。今州境有古黄河两道:一在州北,自开州流入,又东北经范县界,此东汉时流经,至唐宋皆行之;一在州东60里,自曹州流入,又北入范县,此五代以后决河所经也。州东南90里有成阳故城,与曹州接界,其西北有雷泽县,泽在县之西北,二源又在泽之西北,去县14里。河旧行州北,距二源颇远,故得无恙。迨梁末,段凝决河水以限晋兵,而决口日大,屡为曹、濮患。宋太平兴国8年,天禧3年河决,皆泛滥曹、濮间,二源适当其冲,为河所陷,久之河去而空窦淤塞,水不复出矣。”于是,历史悠久的雷泽,也随之从地域上消失了。
  
  历史上的古雷泽遗址在哪里?
  
  《地理志》云:“雷泽在济阴城阳县西北。”《括地志》云:“澭、沮在雷泽西北平地。”《集解》引郑玄云:“雷夏,兖州泽,今属济阴。”“雷泽在成阳。”又云:“濮州雷泽县本汉成阳,在州东南九十里。”(《元和志》少一里)。《续山东考古录》则云:“成阳城当在今州东南九十许里,与菏泽接界处。”《正义》云:“泽在雷泽县西北也。”《水经注》云:“其泽薮在大成阳县故城西北十余里,昔华胥履大迹处也。其陂东西二十余里,南北十五里,即舜所渔也,泽之东南即成阳县。”《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云:“雷泽在濮县东南,接菏泽县界。”《禹贡新解》载薮泽表云:“雷夏(兖),今涸,在山东濮县东南。”《中国历史地名辞典》则云:“雷夏泽,一名雷泽,在今山东菏泽县东北。”繁琐引摘诸文献资料,其本意是求证雷泽的方位所在,以上文摘,大体说法一致。文摘中的古雷泽县即汉成阳,在今鄄城县东南境。成阳城故址经考证在今菏泽市东北胡集。隋开皇十六年置濮州,治鄄城(今鄄城县旧城镇)。至明景泰三年(1452)因河患徙治王村,即今河南范县濮城镇。民国二年(1913)改称濮县。可以较准确的说,古雷泽的地望在今菏泽市胡集西北十余里,在今范县濮城镇东南七十里之间。即雷泽全在今鄄城县东南境内。雷泽的大体位置在今鄄城县的闫什、彭楼、郑营一带。
  
  雷泽著名天下的原因之一,就在于雷泽本身的神话传说。《山海经》说:“泽中有神,龙首而人颊,鼔其腹则雷。”故曰雷泽。《淮南子》亦说:“雷泽有神,龙身人首,鼔其腹而熙。”《五帝本纪·正义》引《山海经》则说:“鼔其腹则雷。”现代人不会相信会有雷神,但在上古时代人们对变化莫测的雷电观象尚不理解,于是把雷泽中出现的雷电自然现象加以神化,成为心目中的雷神。据胡集出土的明代重修《关王庙碑》载,元代关王庙侧还建有雷王庙,可见人们对雷神的崇拜。王充《论衡·龙虚篇》说:“雷龙同类。”因此,雷神亦就是龙神。更为神奇的是,人祖伏羲则生在雷泽。《竹书记年》说:“太昊之母居于华胥之渚,履巨人迹,意有所动。虹且绕之,因而始娠,生帝于成纪。”《路史·后纪一》说:“帝女游于华胥之渊,感地而孕,十三年生庖牺。”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太昊庖牺氏……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诗含神雾》释意的更清楚,“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宓牺。”庖牺、宓牺即伏羲太昊。伏羲的母族是华胥氏。《列子·黄帝》云:“华胥之国在 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盖非舟船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伏羲之母如何来到雷泽不得而知,但是,伏羲生在雷泽不但有文献记载,而且传说了几千年。伏羲是东夷族人,乃是史学界所公认的。伏羲有龙的遗传基因,所以说他是龙的传人应合情合理。《竹书纪年》笺按:“伏羲蛇形人首。”《北堂书抄》云:“太昊蛇形人首。”《路史·后纪一》亦云:“太昊伏羲氏……龙身牛首。”女娲与伏羲传为兄妹关系,其形象也是龙身人首。《路史·后纪二》云:“女皇氏女娲……蛇身牛首。”司马贞《史记·补三皇本纪·索隐》云:“女娲氏亦风姓,蛇首人身,代宓牺而立,号曰女希。”《太昊纪下·女皇氏》载,女娲生于“承匡”,“承匡”,山名,今属山东济宁。《寰宇记》云:“女娲生处,今山下有女娲庙。”济宁距鄄城雷泽相近,可以说雷泽是伏羲、女娲的诞生地及祖族圣地,鄄城雷泽是中华龙的传人的发源地之一,应无疑义。
  
  雷泽著名天下的原因之二,与上古五帝中的尧、舜在此活动与生活有关。
  
  帝尧,名放勋,姓伊祁氏。系轩辕氏黄帝五世孙,父帝喾,母庆都。汉《成阳灵台碑》载尧母:“游观河滨,感赤龙交而生尧。”《皇览》说:“(尧)甲申岁生于三阿南伊长儒家。”相传在今鄄城境。尧年十二佐挚封于雷泽南畔的陶,十五改封于唐。《尚书》传谓尧初为唐侯,后为天子都陶,故曰陶唐。《群经义证》:然则尧初居唐,及陟则居陶,故举其终始而称之曰陶唐氏。陶,即今定陶县。尧七十岁曾到雷泽东北的吉山访隐士许由,又到历山访舜,最终将帝位禅让给舜。《竹书纪年》云(尧)八十九年,作“游宫于陶”。次年“帝游居于陶”,一百年又“帝陟于陶”。尧去世后,《吕氏春秋》载:“尧葬于谷林,通树之。”《帝王世纪》载:“尧葬济阳成阳西北四十里。”《水经注》亦载:“今成阳西北二里有尧陵,陵南一里有尧母庆都陵,于城为西南,称曰灵台……城西五十余步中山夫人祠,尧妃也。”《括地志》载:“尧 陵在濮州雷泽(县)西三里。”宋熙宁元年濮州知州韩铎言:“尧陵在本州东雷泽县谷林山。”明王道《濮州帝尧陵祠碑》载:“竹林本谷林,其为尧陵也,盖无疑矣也!”《大清一统志·唐尧陵》载:“自金末河决,尧祀移于东平州芦泉山之阳,然尧陵自在谷林,不在东平。陵高四丈五尺,宽二十余丈,上有庙。”《通鉴》亦载:“帝(尧)崩于成阳,故城在今山东曹州濮州。葬谷林。”《曹州府志·舆地志》载:“尧陵在(濮)州东南六十里旧雷泽城西二里,陵高四丈五尺,宽二十余丈,南一里有尧母庆都陵,尧陵东,城西五十余步有中山夫人祠,尧妃也。”《通志》载尧陵原立有汉《修尧庙碑》、《帝尧碑》。今鄄城县城南7公里处谷林尧陵乃存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尧陵祭文碑》及清光绪二十九年(1909)《帝尧陶唐氏墓》碑。帝尧一生多在雷泽畔执政与生活,死后葬在雷泽西二里的谷林。尧“修身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平天下”为治国的准则。尧弘扬美德,敦睦九族,亲近百官,团结天下诸侯。尧治历法,选贤能,以天下为公,以百姓为重,推位让国,传贤而不传子。人们为了纪念帝尧,天下到处建庙,但是,“尧王虚葬八百墓,唯有真身在谷林”,乃是不争的事实。
  
  (尧王墓在鄄城县富春乡)
  
  尧子丹朱死后也葬于鄄城县旧城镇,《明兵部尚书苏祐曾作《重阳后二日登丹朱阜》诗载于州志。今地为河南范县辛庄乡丹朱村,遗址尚在。
  
  雷泽是圣地,其故土还造就了一位父系社会部落联盟杰出的领袖,那就是帝舜。《史记》载,舜的父亲曰瞽叟,“瞽叟姓妫,妻曰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墟。”《孝经援神契》亦曰:“舜生于姚墟。”《竹书纪年》同样记载:“生舜于姚墟。”姚墟在哪里呢?姚墟就在古雷泽东畔。东汉应劭在《地理志》注释中说:“姚墟与雷泽近,后世称为姚城。”《括地志》:“姚墟在濮州雷泽(县)东十二里。”《元和郡县志》也有同样的记载。唐玄宗、武则天时宰相姚崇奉旨巡查,东至雷泽平阳,亲到姚墟拜谒,并做《姚墟记》,文曰:“姚墟何方?皆曰:“西二里姚屯阝是也。”文中的平阳,即古成阳,(今菏泽市胡集)。也就是说菏泽胡集西二里,今属鄄城县闫什镇姚刘庄则是古姚墟遗址。舜生姚墟即此。笔者有幸拜读了清学者姚挀宗所修《姚氏百世宗谱》,其序云:“吾宗得姓之始,自大舜居姚墟,因以为氏,是姚即舜裔也。”又云:“遍探全国各省姚氏祖源,源远流长,上推虞舜。”几千年的变迁,姚墟已没有上古时的本来面目,但是《姚族宗谱》有证,帝舜后裔有人,已是铁的佐证了。
  
  帝舜出身平民,在故里姚墟,即雷泽附近生活了30年。最早记载见于《吕氏春秋·慎人》,书载:“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滨,钓于雷泽,天下说之,秀士从之。”《史记》载:“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
  
  舜耕之历山。《淮南子》云:“舜耕历山”,高诱注:“在济阴成阳。”《史记正义》云:“濮州雷泽县有历山。”《水经注》云:“雷泽西南十许里有小山,孤立峻上,亭亭杰峙,谓之历山。”罗泌《历山考》云:“今濮之雷泽(县)西北六十(疑为笔误,应为十六)里,有小山孤立,谓之历山。”《山东通志》云:“历山在县(菏泽)东北六十里,上有虞帝庙。”《曹州府志》云:“历山在府东北五十里,濮州东南七十里,即虞舜耕处,旧有舜祠。”《濮州志》云:“历山在州东南七十里,即虞舜躬耕之处。”尽管数字记叙不完全吻合,但历山方位大致相同。今鄄城县东南十九公里处有村名历山庙,考其地理方位,距曹州、濮州、菏泽之路程大体吻合。该村现有历山庙古遗址,并出土了元张须撰文的《虞帝庙碑》一通,清孙星衍《历山舜庙碑》也业已重立。庙址南北长二十四丈,东西宽十三丈五尺。1980年曾在此发掘出龙山文化时期的陶器碎片及文化遗物300余件。由此可以断定,历山庙村附近,古有历山即舜耕处。
  
  舜捕鱼之雷泽。前面已经论述,上古时期,人们以捕猎为主,因为那时候农业耕作尚不发达。渔猎则是对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补充。舜除耕作历山外,也捕渔于雷泽。《史记》云:“(舜)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据传说,舜教民结网,因此舜得到雷泽上人的尊敬。
  
  (历山舜王庙在鄄城县阎什镇历山庙村西,东距阎什镇2公里。)
  
  舜陶于河滨的陶丘,就在雷泽的西北方向。为了研究清楚陶丘,先探讨一下“河滨。”《括地志》、《元和郡县志》及《寰宇记》均载:“ 氵雍 ”、沮水出雷泽西北平地。”《禹贡新解》引王晦叔云:“二源适当其冲,为河所陷,久之河去而空窦淤塞,水不复出矣。”胡谓说:“(氵雍 ”、沮)皆自平地涌出。於荥播、陶丘之外复有此二源?《唐书·许敬宗传》云:‘济濮(水)而至曹、濮(州)散出于地合而东。夫曰散曰合,则非独陶丘一窦可知矣。”胡谓又云:‘又如管城泉水,新郑之溱水,管县之百脉水,历下之七十二泉,皆侧近荥济,从平地中涌出,盖亦此类。’引文已使我们十分明白,澭、沮水源于雷泽西北,自平地空窦涌出而汇入雷泽湖中,即《禹贡》所述“澭沮会同”也。引文中的“陶丘”,即雷泽西北,澭、沮水边的陶丘。
  
  《禹贡锥指》说:“兖少山,而丘颇多,其见于经传者,曰楚丘……皆在濮水之滨、桑土之野。”舜的家乡雷泽一带属兖州之域,地势低洼,为躲避水患,便在丘上定居制陶,于是便有了陶丘。
  
  鄄城西北9公里处,即葛庄集西1公里,有村名陶丘堌堆,是舜“陶于河滨”的陶丘。东南距雷泽西北境约12公里,距历山17公里。《濮州志·古迹考》:“在州(今范县濮城镇)东南30里武集里有陶丘堌堆。相传尧妃中山夫人葬处。”此处南距谷林尧陵仅10公里。此为尧子丹朱封地,丹朱墓在陶丘之北。
  
  今定陶县之陶丘与尧受封并建都有直接关系,《水经注》云:“陶墟(丘),滨带瓠河。”定陶在《禹贡》时期和魏汉时尚未有河(黄河)及瓠子河,所以舜制陶之陶丘理应不在定陶,而在今鄄城县陶丘堌堆。
  
  舜“作什器于寿丘”,即今曲阜东北。“贩于顿丘”,即今河南浚县西北20里。“就时于负夏”,即今河南濮州五星乡固堆村。舜帝故里在鄄城,论及舜耕渔陶,贩运生意及作什器之处亦均在雷泽附近。其生活活动之范围,近者数里,远者也不过200余里。雷泽哺育了虞舜,也锻练了虞舜,及至唐尧禅让于舜,舜成为英明的帝王。《史记》称:“天下明德,皆自舜帝始。”换句话说,雷泽是人类文明的理所当然的发祥地之一。
  
  雷泽著名天下的原因之三,是它哺育了历代灿若辰星的不朽人物。历朝历代英雄辈出,较为著名的如:
  
  计然 春秋战国时期葵丘濮上(今鄄城县旧城镇葵丘堌堆)人。葵丘,至今有遗址。然满腹经论,尤善出谋划策。然到楚国,楚平王问治国之策,然答曰:“用高尚的道德纠正低下的邪恶,就能使国家安定。要使人人注意道德修养,天下安定,关键在于君主一人。”后南游于越,范蠡拜他为师。越王勾践誓志报仇灭吴,问计于范蠡,蠡荐然于勾践,然献策曰:“一个国家要应付战争,必须有所储备,而储备战争物资又必须选择适当时机。”然讲述了“六岁穰六岁旱”“平籴”“积著”之理论。勾践很高兴地采用了然的治国策略。行施10年,国富民强,兵精粮广,逐灭吴称霸天下。
  
  孙膑 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齐国鄄邑人。《史记》载:“膑生阿、鄄之间。”据考,即今鄄城县红船镇孙老家。膑乃兵圣孙武后裔,好文尚武,幼习孙武兵法,后与庞涓同师于鬼谷子。涓先于膑下山做了魏国的将军,涓嫉妒膑本领比自己强,阴召膑至魏,施以毒计,处以膑刑。膑诈疯,暗会齐使至齐,齐将田忌待为宾客。膑受田忌赛马计赢千金。忌荐膑于齐威王。“围魏救赵”之役,大显身手,齐军在桂陵(今菏泽牡丹区)大败魏军。又过了10年,膑施“减灶计”迷惑魏军,马陵(原属濮州治,今莘县)一战,魏将庞涓拔剑自杀,齐军乘胜大破魏军,俘虏太子申。孙膑晚年回到鄄邑老家(今鄄城县宋楼乡孙花园)设馆授徒,钻研兵法,著成《孙膑兵法》,计89篇。
  
  (鄄城有孙膑旅游城,占地近千亩,气势恢宏,为国家3A景区)
  
  汲黯 西汉济阴郡鄄城人。汉景帝时为太子洗马。武帝即位,黯为谒者。时河南万余人苦于水旱灾害,黯以钦差身份发仓粟以赈灾,拜为中大夫,黯刚正不阿,性情耿直,据理诤谏,多次当众指责武帝过失。武帝欲用武力征服匈奴,汲黯认为战争兴师动众,劳民伤财,则主张和亲,右内使部中贵人的亲族多,很难治理,黯做右内史多年,终未出错。元狩五年(前118),朝廷推行五铢钱,民间偷铸以楚地为甚,武帝乃起用黯为淮阳太守,以阻通向楚地的要道,以治伪钱流通。初,黯伏谢不受,数召才赴任。竭力治淮阳,十年而卒,谥冢周公,葬于鄄城(今鄄城县宋楼乡观寺王庄北一里许有汲黯墓遗址)。汲黯与范文正公、包孝肃公、岳武穆王有功于陈,明时于陈州(今河南淮阳县)为之建“四贤祠”。
  
  吴隐之 东晋濮州鄄城人。官至度支尚书。著名廉吏。隐之善论谈、博文史,以儒雅标名。父早失,事母至孝。家贫寒,虽每日喝粥从不受不义之财。隆安中朝廷想革除岭南弊端,任隐之为广州刺史,假节领平越中郎将。赴任途中行至距广州20里处的石门,遇一山泉,名曰“贪泉”。当地人皆说喝了此泉水就会变得贪婪无比,隐之闻说认为纯属一派胡言,随即舀了贪泉的水就喝,并赋诗一首:“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上任后廉洁奉公,清简勤苦,始终不渝,成为历代官吏清正廉明的典范。
  
  王仙芝 唐濮州鄄城(今鄄城县旧城镇)人。唐末农民起义领袖。唐朝后期,朝政腐败,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在加之河患灾害,老百姓已无法生活。王仙芝聚众数千人,在河南长垣率众起义,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兼海外诸豪都统”,并迅速攻占濮州、曹州、郓州,队伍很快发展到数万人。雷泽西南冤句人黄巢起兵响应,合兵转战山东、河南一带,进而攻陷汝州,围攻郑州。南下湖北连克鄂州、乐州等七州。至乾符五年(878)义军在湖北黄梅被围,王仙芝战死,一代英烈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史可法 鄄城什集镇东史庄人。字宪之,号道林。明末进士,弘光帝时任兵部尚书。因清兵南进,明王朝被迫南下,在国家濒临绝境时,史可法挺身而出,督师扬州。在外无援军,内无粮草的情况下,坚守扬州七日,五次拒绝清帅多铎的劝降信,并大义凛然,表达自己抗清的决心,“鞠躬致命,克尽臣节”。终寡不敌众,扬州城破,史可法坚贞不屈,以身殉国。乾隆皇帝感其气节,为他题辞“褒慰忠魂”。
  
  还有宋代张咏,官至工部、礼部尚书。咏秉公执法,体察民情。李迪,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举进士第一,钦点状元,位于宰相。迪居官敢谏,直陈弊政。苏祐,明嘉靖进士,官至兵部尚书。祐智平兵变,痛歼夷敌。著《孙武子集解》,且诗文精炼。李先芳,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先芳才华横溢,以诗作著称于世。清代抗捐领袖王宗明,民国众议院议员彭占元,民国陆海空军总司令部顾问王鸿一,以及当代名著冀鲁豫边区的抗日县长,后任山东河务局副局长的刘传朋,国家劳动人事部副部长李云川,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会长杜子端,陕西省委书记李建国,著名影星李雪建等均是鄄城人的佼佼者。以上所述均是鄄城的一代名人,使雷泽为之增辉。
  
  总之,雷泽有着悠久的历史。雷泽是中华民族龙的传人的发源地,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雷泽也哺育了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及永垂青史的人物。如果要下好“龙文化”这盘棋,使“龙文化”得到进一步拓展和延伸,就应该深入地研究“雷泽”,这应是当代史学工作者和民间史学爱好者的一个新的课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