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卢湾:公泰水果店,民国21年开设,时址亚尔培路霞飞路口(今淮海中路953号陕西南路口),1991年迁瑞金二路125号。经营四时鲜果,多为进口货,是上海水果零售行业中5大户之一。80年代,扩大南北货、炒货、蜜饯、饮料等商品的经营,设有批发部,批零兼营。说到卢湾,“公泰”是绕不过去的。

2、闸北:坐落于北苏州河47号的上海总商会旧址现巳成为“苏河湾”项目一大工地,现只剩孤零零的一座门框。今上传旧照一张,让朋友们怀旧一下。记得小辰光与家姐在河南路桥堍拍过一张,可旧照找不到了。

3、徐汇:淮海中路1074号近东湖路口,即现在嘉华中心门前有个象鼻雕塑的地方,过去有家西餐馆,名叫“天鹅阁西餐社”。解放后,“天鹅阁”由沪江大学毕业的曹国荣夫妇经营,打的还是意大利菜招牌,因此与“红房子”的法国菜和“德大”的德国菜形成了“三国鼎立”之势。文革前,“天鹅阁”很小,只有一开间门面。说是意大利餐馆,但主要是做咖啡和西点的生意。“天鹅阁鸡丝焗面”是招牌菜,当时只要五角钱一客,再配上一份三角五分的奶油蘑菇汤,就可以尽情享受“小资”情调的“意大利西餐”了。文革中,“天鹅阁”被迫卖大饼,文革后才开始卖匹萨――真正的意大利馅饼。八十年代初期,“天鹅阁”一改旧貌,不但扩大了店面,而且还搞了点仿古罗马式的装修:爱奥尼奥的壁柱、哥特式的拱窗、黄铜的蜡烛吊灯。改革开放后,各种正宗“西菜”纷至沓来,“天鹅阁”最终没能逃脱被兼并和淘汰的命运。
4、普陀:1930沪西电影院位于曹家渡长寿路万航渡路口,坐西南朝东北。原为俄国人奥飞姆开办的奥飞姆大戏院,1927年9月1日启用,专映电影,经理朱佐潮。1930年代一度演过沪剧。1939年日本占领时期改名沪西中华大戏院。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称沪西大戏院,经理梁润根,多演淮剧和滑稽戏。1951年由文化局租赁,改建为沪西工人剧场,史元善首任经理,3月15日揭幕,周信芳等参加并演出京剧《徐策跑城》。此后长期以演出淮剧为主,彼文艳、何叫天、马秀英等先后在此登台,为上海重要的淮剧演出场所。兼演京剧、越剧、沪剧。1960年代大修后改为沪西电影院,以放映电影为主。建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5、闸北:“泰山电影院”老照片(1980年代,如图)。

6、黄浦:在做“福州路”微博专辑中曾发过“时报馆”的老照片,许多朋友记得在1990年代初还见过这幢七级宝塔建筑,不知从那年它突然消失,心中总有说不出道不尽的滋味。今在此发一张1992年的宝塔建筑照片,或许这是它最后的影像,让大家留个念想。
《时报》创办于1904年,是戊戌变法后维新派在国内的第一份报纸,康有为的弟子狄葆贤和罗普分任经理和主笔,梁启超也参与策划,报馆位于福州路310号望平街(今山东中路)口。之后由于报馆面积狭小,不敷使用,狄葆贤于1921年建造报馆新楼。新楼占地1081平方米,建筑面积4981平方米。混凝土结构,共7层,通高25.64米。底层有欧式拱券门和爱奥尼克柱式装饰,东、南两立面均为西洋风格,上部还有巴洛克式山花装饰。在3层顶部辟有屋顶花园,种植花木,安放桌椅,供人游览息憩。东南转角处矗立中国传统风格的八角形塔楼,飞檐翘角葫芦顶,但门洞为欧式拱券装饰。塔身周围挑出阳台,供游人登高赏景。这幢中西合璧的建筑是当时上海一道奇特的风景。由于年老体衰,狄葆贤后来把《时报》盘给留学归国的黄伯惠。1928年,郎静山、黄伯惠等人在时报馆楼内成立了“华社”,这是我国南方第一个摄影团体。1929年,《时报》迁至浙江路小花园处,塔楼建筑由大东书局使用,但上海市民仍习惯称之为“时报馆”。解放后,这里曾作为外文和美术书刊的销售处。1998年建造百腾大厦。百腾大厦被高盛集团收购之后,于2006年1月1日起正式更名为“高腾大厦”,英文名为:“CROSS TOWER”。2010年9月,腾飞中国商业地产基金正式宣布收购高腾大厦。更名“腾飞浦汇大厦”。

7、黄浦:说到旧上海四马路(福州路)是不能不提“会乐里”的,“会乐里”不仅解放前的老照片少得可怜,就是解放后的照片也不多见。这次翻拍到一张1980年代的“会乐里”照片(弄名用隶书书写),发出来分享朋友们。


8、徐汇:上图1是从一本图集中翻拍下来的老照片,按原图标注,是“1960年代提篮桥公交站”。后经朋友们辨认,这张照片像是1950年代徐家汇的公交站。手头有一张(1980-1990)徐家汇照片(图2),现将两张放一起,大家看看像不像?

9、静安:这张1980年代静安寺旁街景照片很少见到,在静安寺东侧的“静安果品商店”就是如今久光百货大楼前广场处。记得读中学时,去南京西路常经过这条街,有时会从胶州路愚园路上一条弄堂(庙弄)穿到南京西路上。据《上海地方志》载,20世纪初,静安寺地区出现一批经销日用生活品的小商号,集中在庙弄(静安寺东侧,南京西路1634弄,见《百业指南》上图72、73)一带、静安老街(今华山路南京西路西南角)及静安寺门前两侧,附近较大商店有得利车行(1693-1697号)、正章洗染公司(1717号)等。还记得吗?愚园路胶州路转弯口过去有火车售票处(愚园路130号,解放前此地就是京沪铁路局上海客运营业所西区分所),售票处对面有一家邮局。

10、卢湾:红房子西菜馆,位于陕西南路37号(如图)。1935年意籍犹太商人设于霞飞路,原名罗威饭店。1945年,转让他人,迁陕西南路37号近长乐路口,改名”喜乐意"西菜馆。因外墙红色,习称“红房子”。1956年改红房子西菜馆。“红房子”以经营正宗法式西餐闻名国内外。1960年,周恩来总理品尝后,大为赞赏。刘少奇、陈毅、法国总统篷皮杜、丹麦首相安高?约翰森、美国总统布什等都曾光临品尝。著名菜肴有烙蜗牛、烙蛤蜊、洋葱汤、芥末牛排等,奶油寿司、烙明虾被评为国家商业部优质产品金鼎奖。“红房子”为卢湾区名特商店。

11、静安:解放初,中央决定于1955年3月在上海举办苏联经济及文化建设成就展。当时曾有三个地方作为馆址选择,一是文化广场,二是哈同花园旧址,三是大华农场。最后确定哈同花园旧址作为展览会馆址,但须全部新建。中苏友好大厦,自1954年5月4日动工兴建(图1:开工奠基),1955年3月建成,大厦由前苏联建筑艺术家安德列耶夫设计,在9万平方米土地上造起一座占地8万平方米的展览大厦,为古俄罗斯风格。大厦座北朝南,正南为大场,有大厦音乐喷泉。图2:建成后,大厦举办展览会场景;图3:1960年代南京西路南侧中苏友好大厦。

12、虹口:久耕里、寿椿里位于虹口区境南部虹口港西侧,东濒九龙路,西与峨嵋路相接,北沿海宁路,南与兴业里等毗连,占地1.89公顷,是区境最早的棚户简屋区。共有旧式2层住房和棚简屋2.48万平方米,居民1432户。有的屋龄已逾百年,解放前已大面积倾斜。1963年,房管部门曾投资38万元进行大修,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80年代初,房屋险情严重。不少人家屋内有三铺:床铺、地铺、吊铺。到处搭阁,有二层阁、三层阁、灶间阁、厢房阁、晒台阁,被群众戏称为“五阁大楼”,居民要求改造的呼声很高。动迁工作从1984年3月开始,1985年5月,动迁完毕。有630户迁往曲阳新村,有小部分安排在区内外其他基地。经过自行过渡,回搬久耕里的户数为原来户数的三分之一左右。至1993年10月,全部安置完毕。图为1980年代动迁前的久耕里外景和峨眉路418弄弄口。

13、徐汇:这是张人凤拍摄的上海街景照片,位于富民路长乐路口北望,路口的警察岗亭如今已拆除。接着我们来说说路口那幢白楼的故事。叶景葵先生在合众图书馆创办之始,主要做了以下几件事:一是确定自己同张元济二人担任合众图书馆的发起人,后考虑陈陶遗在江苏的声望极隆,又将发起人增至三人,同时多次函请时任燕京大学图书馆中文采访部主任的顾廷龙先生南下担任总编纂(后称总干事);二是于1939年5月成立合众图书馆筹备处,并租辣斐德路(今复兴中路)614号为筹备处办公场所,又得租界中心地二亩(即长乐路746号富民路口,如图)作为馆舍建筑之地。所以,这张老照片路口的白楼是合众图书馆馆舍旧址。


14、虹口:这两张照片,上图摄于1980年代,下图摄于1990年代。这个路口也有一幢老建筑,也有一个警察岗亭。岗亭先于老楼消失,随这条马路拓宽老楼也不见踪影了。您猜这是什么路口?前几天我发虹口老照片救火会里就有这幢老楼,解放前该楼是中央信托局虹口办事处所在地,解放后此建筑曾为燕记饭店,1980年代变佳音电视机修理部,后因海宁路拓宽工程此楼被拆。此照片为吴淞路海宁路口(西北角)。

15、南市:遗落在小南门外府谷街上的关帝庙旧址。据说门楣上的题字在若干年前的大修中还被重新描摹了一翻,也不知描摹的工人是否懂得其中意义,或只是出于对天地神明的一种乡土性的敬畏。府谷街,原名复善堂街,后取沪语谐音改今名。新北门另有一条甘谷街,原名观音阁街,今已不存。类似的例子南市还有不少。这条小街上还有一爿老字号混堂“丽水浴室”(50号)仍在苦苦支撑。最近又听说,董家渡新一轮拆迁又要掀起,这两家旧址能否保留,真难说!图为府谷街关帝庙旧址。
16、静安:上图是石门一路吴江路口南望,时在1980年代,照片是在S形天桥上拍摄的。从这个角度拍摄石门一路的老照片少见,如今这里已成大工地(下图),这样的街景一去不复返了。新旧对比,,令人感慨系之。
17、黄浦:新旧三张照片摄于不同的年代,但都在相同方位(西藏路南京路口南望)。1980(前进皮鞋店/金叶烟店)、1990(荣华楼)、2000(世贸广场)年代建筑的变化、商家的更迭,折射出时代的风貌。有句老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现在看来似乎不灵了,如今每隔10年就变化很大,有时甚至更快。在时代飞速进程中,人们除了赚钱,似乎无法静下来思考未来:这样的生活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吗?!
18、静安:金都大戏院(瑞金剧场),位于福煦路572号(今延安中路)近同孚路(今石门一路)口,由国华国泰影业公司制片商柳中亮、柳中浩兄弟投资,于1940年12月建成开业,称金都大戏院,专映电影。日伪期间,电影营业不佳,改演戏剧。1951年起,成为戚雅仙、毕春芳领衔的合作越剧团(后更名静安越剧团)主要演出场所。1955年改名瑞金剧场,除越剧外,沪剧、话剧、滑稽戏亦常在此演出。该剧场解放后经多次大修,1981年改建,扩建舞台,辟演员宿舍,观众厅2层连包厢共1104座。1998年因市政建设修建延安路高架,剧场部分被拆除。
19、静安:民国20年,程树仁在新闸路池浜桥(今新闸路701号)创办西海大戏院,次年9月9日启幕,设有座位1687席,民国30年被日军接管,专映日本电影,1956年公私合营,改名西海电影院。2010年初,为了配合轨道交通13号线被拆除。

20、徐汇:1960年代,襄阳公园的围棋活动处鼎盛期,每天到茶室奕棋的爱好者愈200人次,茶室内二十盘棋全告客满后,许多棋迷只得到外面凉棚或石凳上另辟“战场”。故公园被曰“围棋之园”。文革后,盛况不再。图为80年代公园围棋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