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多年生木本棉花树——开远木棉传奇

 梦泽赤子 2014-03-09
 



 

    开远木棉传奇

    ●通讯员 汪翰明

    开远于二十世纪初发现并栽培的木棉,既不是我国目前北方大量种植的棉花(草棉),也不是普遍生长于我国南方亚热带的攀枝花(又名“木棉花”),而是一种多年生木本灌木,开远有人称之为“洋棉花树”。此种植物发现于开远,繁殖于开远,推广于开远及周边地区,为全国仅有。此种木棉所结棉桃与草棉相似,但棉花纤维较之草棉细长且韧性好,可单株种植于山坡荒野或屋旁路边空地,且一年可采收两次。在棉花紧缺的抗战时期,曾被云南省政府乃至中央政府有关部门视为宝中之宝,大力扶持推广种植,多达7万多亩,年产量最高时达到50多万公斤。但是,此种木棉现在在开远几乎绝迹,仅在一些偏僻的地方找到了20多棵。

   木棉独株被发现

    1918年农历4月间,付植(付毓南)先生在开远(阿迷)城西郊西门龙潭吕祖庙遗址下面的一块荒草丛中发现了一棵被砍去了树干的树桩,树桩侧发出了一根约二尺长的枝条。树桩四周杂草丛生,桩上枝条极其衰弱。付植毕业于省立甲种农业学校,时任实业局局长。他对植物比较熟悉,但从未见过这种树木,深感诧异!于是就精心培育,进行除草、松土、施肥、灌溉。枝条逐渐长得繁茂起来,并开花结出了棉桃。至六月下旬,陆续吐絮,很像田里种植的草棉,棉桃大,絮纤维长于草棉且韧性也佳。付植视此事为奇遇,欣喜若狂!全部收得籽棉约半两、饱满良种百余粒。

 付植极其珍惜这百余粒种子,播种在实业局的苗圃地里,精心管护,树苗茁壮成长。第二年夏季雨水充沛时,他将这些苗移栽到西门龙潭林场,成活了40株。一年以后,这40株树就开始结桃吐絮,而且一年结桃两次,两次共收得籽花40多斤。付植将皮棉和文字说明报送省农林厅审核鉴定。

    省农林厅认为,这是一种独特的棉种,极好,大有推广种植的必要。

    1921年,省厅即派人来开远筹备建立了木棉种植场,专门繁殖籽种供推广种植之用,并委任张用光担任场长,付植兼任襄赞,租用了南门外的40亩旱地,种植了5000株木棉,这算是大规模繁殖木棉种子的开端。

    木棉推广种植获得巨大效益

    由于此种木棉的质地优于普通棉花,可用于纺细纱、织细布、做电灯线及轮胎,所以销路很好,种的人家也越来越多,田地边和房前屋后皆可看到繁茂的木棉树。有的农家只要种几十棵木棉,就可满足全家人做棉被、棉衣所需之棉花。少数种的时间长、水土好的木棉,高达几米,树冠庞大,一棵就可收获籽花四五公斤。

    木棉逐步推广的成功,更引起了省政府的重视,省经济委员会常务委员缪云台于1936年春命所属开蒙恳殖局局长杨文波发展木棉种植。当时的中央政府也对开远木棉引起了重视,中央农业实验所于1936年秋派留美博士冯泽芳①到云南开远考察,时间长达一年多。他鉴定此种植物为离核木棉,与埃及木棉同种,在云南开远生长后因气候暖热而变化为多年生棉。中国的其他地方并无栽培,也绝非可以从埃及随意引种即可获成功。他撰文报告其植物学上的地位和经济上的重要价值,极力主张推广。他还对付植发现培植此棉种的事迹给予了高度评价,赞美付植为“今日木棉的始祖”。

    1938年春,冯泽芳博士任中央农业实验所云南工作站主任,率奚元龄、陈仁两人实施木棉的研究推广工作。冯泽芳提出了建立西南长绒棉区的口号,鼓励云南省政府对木棉种植加以重视,力促此木棉在中国推广。该年秋,中央农业实验所副所长沈宗瀚亲自赴滇考察木棉,并在《新经济》刊物上发表论文《抗战期间棉产问题》,提出了建立西南长绒棉区的主张。因此,开远木棉当时在全国棉业界引起了很大反响。在1940年前后,全国许多农业科技界的著名人士及记者,在全国和省厅级的20多种刊物上先后发表论文及报道多达60多篇。《中国棉讯》民国37年5月还出版了木棉专号,刊载了木棉方面的文章数十篇。冯泽芳博士写信给他的下属说“斯字棉、德字棉②和木棉是我的3个孩子,我爱木棉同爱我的小女儿一样”。可见他对开远木棉热爱到了何等程度!他在论文中说,推广木棉的目标是年产木棉20万担,并建议“在华南一带也推广木棉”。中央生产局美籍顾问罗沛(美国著名棉纺专家)到开远视察后认为:此种木棉系东亚仅有的特产,为高贵的细纱原料,应极力扩大种植面积,木棉的前途有极大的希望。

    云南省建设厅与各有关方面联合,于1939年1月成立了“云南省木棉推广委员会”,由张天放③任委员会主任,杨家鹏等任副主任。并且由富滇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等四大银行共同组织木棉贷款银团,缪云台、张天放二先生主持其事。

    中央农业实验所于1939年7月在开远城南门外一片荒地上开辟木棉场30亩。冯泽芳与奚元龄、傅植南等人亲手将木棉苗一株株种下。第三年,这些木棉长势很好,产量较高,棉农和各界人士极为赞赏。

    为大力推广木棉种植,张天放、冯泽芳、陈侃生、孙方、付植、杨家鹏等专家还在开远农校专门办了一期木棉推广培训班。省建设厅还专门发文通知各县派出学员来学习。

    1942年以后,开远的农民及机关团体、军队掀起了种植木棉的高潮。在此期间,“裕滇”和“云南”两个纺织厂在开远办起了“裕云木棉厂”,云南木棉公司办起了木棉厂,此外还有国民党陆军十八师也办起了“裕国农场”,六十军办起了“先农棉场”,开蒙恳殖局也种木棉3万余株,私营棉场更多,各类木棉场最多时达到333个。种植面积发展迅速,1941年仅种4998亩,至1947年总计发展到54267亩。开远周边的蒙自、建水、弥勒及华宁县的盘溪以及更远的金平、元江等18个县也都种植了木棉。据统计,开远及其他县种木棉最多时已累计达到7万多亩 。年采收籽花总计50多万公斤,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据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的资料记载:“木棉的年生产价值比当时国民政府支付的全年农林经费还多出了1/3。”

    开远木棉大片种植的主要分布区是:坝子东面冷水沟一带的旱地、小龙潭布沼坝、大庄、羊街、城南门外一带,另有许多荒地和田头屋脚零星种植,没有占用良田,对民生极为有利。木棉花开季节,开远漫山遍野白茫茫,一派银装素裹的景象。

    开远木棉发展较快的时期是抗日战争的后期。当时,中国北方的绝大部分地区以及中国南面越南、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都被日本侵略者所侵占,未被日本占领的西南地区的人民及搬迁到重庆的国民党中央政府供应前线所需要的大量棉花来源被截断,“原棉缺乏,云南离核木棉正是宝中之宝。”开远离核木棉此期间的大量种植,对于抗日战争军需民用棉花的供应起了很大作用。开赴抗日前线的“滇军”所用的棉衣棉被,有许多就是开远木棉做的。抗日战争胜利后,开远木棉仍有大量种植,棉场种植的有大量出售,农民种的或自用或交售,好处良多。

    1950年,云南全省解放,省军管会派人来开远接管解放前所办的试验、示范、生产的九大木棉场,成立临时管理委员会,管委会制定了新的木棉发展规划。1950年秋,云南省农业厅成立,临时管理委员会更名为“云南省农业厅开远木棉试验场”。西南军政委员会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在颁布土地改革政令中特别写了“保护木棉”的条款。1951年省政府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仍拨出一笔专款发展木棉。其后,抽调专业技术人员组建成“云南省木棉推广队”,并发放木棉贷款(粮),鼓励和扶持农民种植木棉。

    1954年,省农林厅拟加快木棉发展步伐,责成木棉试验场在开远举办大型木棉现场展览会,邀请适于种植木棉的地区有关人员前来参观学习。不巧,当年遇罕见重霜,正开花结籽的木棉被严重冻伤。会议无奈休会。1955年冻伤后新萌发的木棉长势喜人,省农林厅又决定再次举办展览会,正在筹备时又遇大霜冻害,展览会又夭折。两次大冻害之后,省农林厅采取两大措施:一是抽调技术人员组成 勘研组,到全省无霜地区勘测,试种、示范,准备另辟新区;二是在开 远加强研究,选育早熟、避霜、丰产的优良品种。经过两年的努力,获得了初步的成果。

    1956年,中央农业部在开远举办“木棉技术人员训练班”,抽调前来学习的有福建、广东、广西和云南保山、怒江、德宏、思茅、西双版纳等地的农技干部,准备把木棉种植在全国范围内无霜区推广。

    开远木棉的结局

    我国大力发展北方草棉种植,新品种棉花产量高、成本低,质量接近开远木棉。而云南的甘蔗生产又显出许多优势。中央进行了种植区的宏观调整,决定北方发展棉花(草棉)种植,减少甜菜(榨糖用)种植;云南发展甘蔗种植。因此,撤消了云南省在开远设立的木棉试验站,于1956年9月组建了省甘蔗试验站。从此,曾被称为“国宝”的开远木棉停止了种植。有关部门决定,在怒江棉站种植少量木棉,以保留物种。此后的许多开远人都见不到更不知道开远木棉了。

    近年,开远木棉这珍奇的现代植物“化石”,通过市政协提案被挖掘出来,在一些偏僻的地方找到了20多棵木棉。2007年,中国棉花研究所的几位专家先后几次来开远实地考察了这些珍贵的木棉,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赞扬市创新办提出的“木棉上山,利民保生态”的思路。其后,三鼎公司总经理熊伟在他的果园基地成片培育了数十亩木棉。不久的将来,人们又可见到木棉的笑脸。

    注:

    ①冯泽芳博士解放前后曾长期担任中国棉花研究所所长职务。

    ②“斯字棉”、“德字棉”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国引进在北方种植的棉花(草棉)新品种。

    ③张天放先生解放后曾担任云南省副省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