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实践研究

 初见了了 2014-03-09

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实践研究

吴红梅

 

                   内容提要: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中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细心的教师不难发现,基本上新课改的每一篇课文在学习目标中都有一点,那就是让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由此可见,小学生的朗读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令人遗憾的是,长期以来我们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急功近利,一直未能把这件最基本、最重要、最应该做好的事情做好。学生在朗读时存在着各种弊病,一是我们没有重视朗读教学,二是我们没有采取相应的办法进行指导。因此,对学生朗读弊病的成因进行分析,并采取一定的办法进行改进,是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做而且应该能做好的工作。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强化朗读能力的基础训练,逐步提高小学生的朗读水平。

那么,什么是 “朗读”呢?词典上的解释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显然,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不是这种简单的“念”,它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大法,是阅读教学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之一,是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最佳结合点。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教给必要的朗读方法,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发展语言,发展思维,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能增强学生的理解力和记忆力,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获得言表意达的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的朗读存在着以下一些常见的弊病:1.朗读时“多字、漏字”;2.朗读时“唱读”;3.“一字一顿”,速度过慢,读破句;4.速度过快,无法品味;5、口齿不清。6、颠倒词序、读错字。

 我根据学生在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对学生在朗读时的注意力、预习时间、内容理解程度、停顿划分等内容进行调查了解,从而归纳出这些朗读弊病产生的原因。

(一)朗读时“多字、漏字”。

 1.注意力不集中,没有仔细看课文。

 2.学生读得少,不熟练。学生预习不充分,在指名读课文时,经常出现这种情况。

(二)朗读时“唱读”。

1.学生对感情朗读的方法不够理解,对声音的轻重、速度的快慢掌握不好。

2.在低年级时养成的拖腔拖调的习惯没有及时纠正。

(三)“一字一顿”,速度过慢,读破句。

1.学生在朗读时的构词能力不强,导致语法错误。难以知道在什么地方停顿。

2.在低年级时养成用手指着读的习惯没有纠正。

(四)速度过快,无法品味。

 1.教师在布置任务时,只求速度,不求理解。

 2.品味朗读指导不够。

(五)口齿不清。

1、学生胆子小,对自己缺乏自信。

2、受家庭环境影响,说话朗读都好像嘴巴里含着东西。

(六)颠倒词序、读错字。

1、学生受习惯的影响,没有看清楚字词就凭主观意识读出来,往往这些词语就是相近的词,或是也可以颠倒词序的词。

2、急于求成,没有养成朗读的好习惯。

根据学生不同的朗读弊病,我对症下药,灵活运用一些方法,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1、给学生一一罗列朗读的好处,帮助学生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2、教师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学生朗读的欲望。3、采取激励机制,抓住学生在朗读时表现出来的成功之处进行表扬,使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4、经常进行各种朗读比赛。5、采用不同的朗读形式。

(二)、打好朗读基本功。①、要注意读音正确。②、断句要恰当。③、语调要自然。

(三)、范读领路,摹仿入境。范读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讲前范读。二是讲中范读。三是讲后范读。

(四)、采取多种朗读形式,使学生愿读,乐读。

(五)、注重“评读”,使学生读中求新。

    (六)、注重朗读评价。

(七)、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初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品读。

(八)、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读得入境。

 

 

正文

(一)、问题的提出

研究的背景:<<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中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细心的教师不难发现,基本上新课改的每一篇课文在学习目标中都有一点,那就是让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由此可见,小学生的朗读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令人遗憾的是,长期以来我们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急功近利,一直未能把这件最基本、最重要、最应该做好的事情做好。学生在朗读时存在着各种弊病,一是我们没有重视朗读教学,二是我们没有采取相应的办法进行指导。因此,对学生朗读弊病的成因进行分析,并采取一定的办法进行改进,是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做而且应该能做好的工作。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强化朗读能力的基础训练,逐步提高小学生的朗读水平。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实践研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总之,朗读是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古代教育家十分重视“吟诵”,认为只有通过诵读,才能进入文章的情景之中,体味出其中的妙处。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三分诗,七分读”,说的就是多读能加深理解。不难看出,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公认的从事语文教学的根本手段,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项长期而稳定的重要作业。

那么,到底什么是 “朗读”呢?词典上的解释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显然,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朗读,不是这种简单的“念”,它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大法,是阅读教学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之一,是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最佳结合点。①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教给必要的朗读方法,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发展语言,发展思维,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能增强学生的理解力和记忆力,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获得言表意达的效果。②

 令人遗憾的是,学生在朗读时存在着各种弊病。针对种种弊病,我试图分析这些弊病产生的原因,并结合朗读训练的基本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从而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使朗读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小学生朗读存在的常见弊病及成因分析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的朗读存在着以下一些常见的弊病:1.朗读时“多字、漏字”;2.朗读时“唱读”;3.“一字一顿”,速度过慢,读破句;4.速度过快,无法品味;5、口齿不清;6、颠倒词序、读错字。

 我根据学生在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对学生在朗读时的注意力、预习时间、内容理解程度、停顿划分等内容进行调查了解,从而归纳出这些朗读弊病产生的原因。

(一)朗读时“多字、漏字”。

 1.注意力不集中,没有仔细看课文。

 2.学生读得少,不熟练。学生预习不充分,要求读五遍的读三遍,要求读三遍的读一遍,有的甚至不读。在指名读课文时,经常出现这种情况。

(二)朗读时“唱读”。

1.学生对感情朗读的方法不够理解,对声音的轻重、速度的快慢掌握不好。

2.在低年级时养成的拖腔拖调的习惯没有及时纠正。

(三)“一字一顿”,速度过慢,读破句。

1.学生在朗读时的构词能力不强,导致语法错误。难以知道在什么地方停顿。

2.在低年级时养成用手指着读的习惯没有纠正。

(四)速度过快,无法品味。

 1.教师在布置任务时,只求速度,不求理解。

 2.品味朗读指导不够。

(五)口齿不清。

1、学生胆子小,对自己缺乏自信。

2、受家庭环境影响,说话朗读都好像嘴巴里含着东西。

(六)颠倒词序、读错字。

1、学生受习惯的影响,没有看清楚字词就凭主观意识读出来,往往这些词语就是相近的词,或是也可以颠倒词序的词。

2、急于求成,没有养成朗读的好习惯。

 在成因分析的时候,我觉得许多原因是肯定的,如朗读时“多字、漏字”肯定跟学生读得少,不熟练有关,碰到这些情况,我就没有再去用其他一些方法进行测量,这样做,也许会影响到成因分析的科学性。

二、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方法、途径。

根据学生不同的朗读弊病,我对症下药,灵活运用一些方法,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会激发起无穷的潜能,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读,喜欢读。让学生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朗读教学的第一要务。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为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我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

1、给学生一一罗列朗读的好处,帮助学生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

①、朗读可以帮助我们加强字音、字形、字义的结合。

②、朗读可以帮助我们读音正确。

③、朗读可以帮助老师,考查大家是否认识字,从大家朗读的气势、语调与断句恰当否可以查考出大家是否了解课文的意义与内容。

④、朗读可以帮助记忆。因为朗读的过程、经过:文字、眼、脑、口、耳、脑,所以可以帮助我们增强记忆。

⑤、朗读可以帮助文义的了解,因为朗读要用声调、气势,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来表达文字意义与感情。

⑥、朗读可以训练说话的语气,并从朗读中,欣赏文章内容叙述情境。亦可提升欣赏的境界,有些文体,例如诗歌、戏剧等,若用朗读,其欣赏的境界,自然比默读高。

2、教师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学生朗读的欲望。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可以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示范指导,无论放录音还是教师范读,都要根据课文的特点来确定示范的时机,教会学生处理重音、停顿,恰当运用的语气、节奏、音色等,对一些比较难读懂的文章或古诗,可以一开始就以示范引路,这样可以降低难度,放缓坡度。一般来说,当学生无法达到朗读要求或者是学生的朗读出现偏差时,教师可以范读,并作相关的提问,如:你们听听老师这么读,想想为什么要这样读?听老师用不同的方法朗读课文,几种读法中,你们最喜欢哪几种?为什么?……这样的提问必然引起学生的注意,引起他们的思考,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样,通过老师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范读,可以把文字上无法表达的内在情感通过语调的轻重缓急充分表达出来,或把学生吸引到优美的语境中,或使学生对语言有所顿悟,或给学生以整体的感知,或给学生树立朗读的榜样,或让学生对自己的错误有所反省,或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智慧的启迪……虽然朗读指导离不开一定的技术指导,但不能只靠“轻、重、停、连”等技术行为去支撑朗读,要先从文本中唤起内心的情感波动,产生情感共振,再在教师的示范点拨下,运用自身感悟到的朗读技法,表达自身感悟到的情感。“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只有情动于中方能声情并茂。③

3、采取激励机制,抓住学生在朗读时表现出来的成功之处进行表扬,使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 “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评价”。因此,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时,不能用自己阅读文本形成的标准,即“应该读出这样的感情”“这样读才是美的”等,来衡量一个学生朗读“好”与“不好”。而应立足文本的感情基调,以欣赏的眼光、朋友的口气、智者的明断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在学生互相评价时,也应该引导学生注意这一点。在不同的情况下,给予不同的评价。如:“读得很好,听得出你已将自己的理解读出来了。” “读要分出层次,首先是读通,将句子读顺口,不认识的字要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对于这一点,同学们做得很好……” “听你们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们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你的普通话真标准啊!能和播音员相比了!”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我还经常用这样的语言:“你读的真棒!”“哇!你真厉害,读的这么好啊!”让其他的学生一起夸一夸 ……对读得特别好的学生敲上一颗五角星,给他一个小奖品,使学生在不断的激励和表扬中,在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中得以发展。

4、经常进行各种朗读比赛。

①诗歌朗读比赛。诗歌是训练朗读的好材料,每学期的教材上都安排了一两首诗歌,如:二年级第一学期有《爸爸的老师》,第二学期有《夏天》、《在家里也该是个好孩子》;三年级第一学期有《爸爸,我恨死了你这把猎枪》、《瀑布》、《雨后》,第二学期有《春的消息》、《别人的妈妈》;四年级第一学期有《我骄傲,我是中国人》,第二学期有《祖先的摇篮》;五年级第一学期有《黄河颂》,第二学期有《长江之歌》等。一年级第一学期更是安排了许多朗朗上口的儿歌,便于学生朗读。每当教完这些诗歌后,我就在班里举行一次朗读比赛,先在小组内进行,选出好的学生在班级里比,每个人都可以是评委,给比赛的同学打分,最后得出一、二、三等奖和鼓励奖(凡是小组内推选出来的学生人人有奖,以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②课文精彩片段的朗读比赛。现在教材中有许多文章短小精悍,文质兼美,有的是名家名篇,教学目标中也是要求学生背诵积累有的精彩片段的。如:《桂林山水》、《火烧云》、《登泰山观日出》、《金香木花》、《美丽的小兴安岭》、《鸟的天堂》、《燕子》、《十年后的礼物》、《快乐的杉树林》、《开国大典》、《月光曲》、《烟台的海》、《荷兰的花》、《养花》、《天窗》等等,在教学这些课文时,请学生进行朗读比赛,帮助学生背诵积累。

③古诗文诵读比赛。每册教材都安排了8首古诗,高年级还适当的选了几篇短小、浅显的古文,在教时,我有时让学生在老师教之前进行读一读,考查一下学生的理解程度;教学之后,再进行诵读比赛,加深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

5、采用不同的朗读形式。为了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并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

①接读法:指名朗读,读到中途,另指名接着朗读下去。可提高儿童的注意力。

②抽签法:以抽签方式,决定谁来朗读。

③点名法:学生朗读完毕,由他点名一位接读。

④对话法(分角色朗读法):戏剧体裁文章,或是对话多的文章,用对话来分角色朗读。

⑤男女对读:一男一女交替的朗读。

⑥高低法:甲生用高音朗读,乙生用低音朗读。

⑦表演法:一边朗读,一边表演动作。

(二)、打好朗读基本功。

    要读好课文,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打好朗读基本功。即做到“六不”: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唱读,不读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读书也不例外,就这点来讲,我从小学一年级抓起,严格要求,学生读书时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并教给学生基本的朗读方法,打好朗读基本功。

①、要注意读音正确。注意字的四声和多音字,读书要标准,一个人读的时候声音要响亮清楚,集体读的时候稍微轻一点,要整齐。读完坐下后,请听的同学提出来读错的地方,共同订正。请学生重读数遍,直到正确为止。

②、断句要恰当。语句的性质与结构不同,朗读的声调因之而异。例如:

按语句的性质:

●、陈述语:声调要平。

●、疑问语:声调要由低而高。

●、祈求语:声调要缓和。

●、命令语:要爽朗,收音要速。

●、感叹语:要慢而沉重。

  ●、壮烈语等…,其语句表情则有所不同。

按语句的结构:

●、句号地方,要稍停,以示语句终结。

●、逗号地方,语气要和下文相接,停顿时间要短。

●、分号地方,上下的地方要各自一气读,以示文义上的类似,排比或相反的关系。

●、冒号的地方,要重读,以示结束上文或引起下文的作用。

●、破折号地方,上句收音要急促,下句第一字要响亮。

③、语调要自然。朗读的声调,要有抑扬顿挫,表现自然的感情和趣味。文章是有情感的,有喜悦的,声音就要清新悠扬、高亢的声调。希望的、激励的就要用阶升法,一句比一句强,一句比一句紧密,音较高扬。悲壮、哀痛的,就要用低沉缓慢、快速高亢,交替运用,表示痛苦、绝望。有时可抓住句中的动词,有时可抓住句中的数量词,有时可抓住句中的形容词……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的需要指导学生轻读或重读、语速较快或较慢。

学生知道了正确朗读的基本方法,打好了朗读的基本功,形成了朗读能力,那么把课文读流利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范读领路,模仿入境。

    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达到有感情,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范读。模仿是儿童的天性,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境,有的学生摹仿出来的东西一点也不亚于老师的“原汁原味”。学生模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识的积累,那么读书的能力也就形成了。例如,我曾听到一位朗读能力很强的教师执教的《丰碑》一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位教师的范读,她读课文时,声音时而低沉,时而高昂……当场所有的学生和听课教师都鸦雀无声,伴随着她的朗读,每个人都仿佛回到了红军过雪山的时代。当学生读课文时,他们也能初步地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由此可见,教师的范读不容忽视。

    俗话说,“打铁还要榔头硬”,教师的朗读水平高了,才能正确地指导,点拨学生,教师的表情朗读多了,学生的脸上才会显出丰富的情感。所以,我深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

范读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讲前范读。一般适合于情境教学的文章《丰碑》《军魂》等。我有幸现场聆听了清华大学附小副校长窦桂梅老师执教的儿童文学《我的爸爸叫焦尼》一课,在谈话引出父亲一词后,老师让学生把“父亲”含在嘴里,慢慢咀嚼一下,想想对父亲的感受,学生交流后,老师出现了一段话:“或许是快乐,或许是伤感,又或许是……心灵深处的感动。”接着,老师向学生介绍一本书——《我的爸爸叫焦尼》,这是一本图文并茂的书,多媒体出示图文,窦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文章,很快就把学生带入了文本中,把我们这些听课的老师也带入了文本之中。但老师不是一味地范读到底,而是在牵发学生的情感之后,指名学生接着读,这班的学生也真了不起,模仿着老师的语气语调读了下去。随着情节的发展,老师又请别的学生继续读……在文章的结尾,窦老师又配乐范读,把一个完整的故事呈现给了学生,呈现给了所有听课的人。老师的范读引发了学生的共鸣,把握了朗读的基调。

二是讲中范读。适合于范读课文中精彩的或重要的句段,多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学生毕竟还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虽然有了一定的朗读基础,知道有的句子中的关键词要读重音,有的要读得轻一点,但总不能运用自如,还得靠老师的指导与点拨,这时老师的范读就尤为重要。如: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重音,怎样读好重音,并能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找出重音,让学生懂得对句子中重音的表现处理。有的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重音就是读得大声、快而激昂。其实这是不一定的。重音的处理既要注重声音形式,又要注重内心体验;既要注重表层的技巧,又要注重语言环境中的内蕴。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如《别了,我爱的中国》一课,文中反复出现“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这句话在文章中出现了三次,分别统领和总结了全文的三部分内容。第一次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者起笔所作的抒情,把对祖国的依恋之情和对亲友的惜别之情,自然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第二次出现在船离岸之后,以中心句作结,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一草一木,对祖国深深地依恋之情。第三次在文章的结尾,集中地表达了作者要驱逐侵略者、早日报效祖国,并要为祖国的强盛而不懈奋斗之情。作者一咏三叹,把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一层一层表达出来,一层比一层强烈、深沉。因为这是一句感叹句,所以学生往往读得快而高昂,像在喊口号。其实,体验作者内心的沉痛与沉重,一字一句读得缓慢而低沉,字字有力,声声有情,更富有感染力。这时,老师的范读就帮助学生读好句子起了示范作用。

又如,在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文本,要教给学生适当的停顿。朗读中的停顿,指的是句子当中、句子之间、层次之间和段落之间的间歇。停顿体现为一种声音的间歇,但这只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实质是分中有连,断中有续,是文章思想更为活跃的时刻。停顿得长可造成“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效;停顿得短,可造成“银瓶乍破水浆迸”的境界;嘎然而止,可以使举座皆惊,产生惊堂木一拍之妙。朗读虽有停顿,但需要紧连的时候,应缩短标点的停顿时间。这种紧连并不是完全没有停顿,只是停顿后迅速衔接,甚至不偷气、不换气。同时,紧连并不意味着把每一个音节都缩短音长,一味地加快语流速度,应当成此处虽连,彼处有停,连中有停,停中有连的语流,使连接与停顿参差交错。如《飞夺泸定桥》中有一段话:“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传来了团长和政委的喊声:‘同志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呀!’英雄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奋不顾身,都箭一般地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去,和城里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这段话中,“千钧一发”四个字要停一停,反映出紧张的场面。“时刻”后面稍加停顿,以产生悬念的效果。“同志们”三个字要紧而相连,坚决有力,以显示必胜的信心。在“业”和“为”,“利”和“冲”之间,虽有标点,但因为紧连而缩短了停顿的时间。这样就会造成一往直前的气势和较好的动作感,比起一步一停要好得多。“英雄们”和“听”、“激烈的”和“搏斗”之间要适当停顿,使有声语言紧张而不仓促,动作感强而有层次。“召”和“更”、“身”和“都”、“火”和“冲”、“去”和“和”之间也要紧连。老师在指导朗读后范读,把学生带到烽火硝烟的战斗场面中,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再让学生学着老师的朗读读一读,效果不同一般了。

又如:教师要教给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朗读表现陈述、祈使、感叹、疑问等句式朗读时所表达的各种语气和感情,当学生不能用朗读传情达意时,老师就要示范。《穷人》一文,作者用朴实的语言,恰如其分地展示出渔夫和妻子桑娜同情、关心穷人的美好心灵,文中多处运用叹词,使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更加真实、感人。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好这些用了叹词的句子。如“唉,寡妇的日子真难过啊!”这句子真切自然地流露出桑娜对西蒙的同情,应读出关心、同情的语气。“嗯,你看怎么办……”这句子表明渔夫在和桑娜商量,征求她的意见,应读出思考、征求的语气。

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刚开始朗读时速度很慢,不知如何停顿,特别是较长的句子,往往读不好。我就给他们划好符号,教给孩子们停顿的方法。如:《小小的船》一课: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又如:教学古诗时,五言绝句往往是前二后三,第二个字拖音较长,七言绝句往往是前四后三,第四个字音拖得较长。

三是讲后范读。这种范读具有一定的欣赏性,品位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注意,要选择写景状物的文章。如:教学《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范读重点段,学生闭眼,静静地感受,头脑中形成一幅美丽的山水图,从而达到一种境界,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儿童的心灵最敏感,他们能准确捕捉到教师语言中“情”的信息,进而领悟“情”中之“理”。因此,教师以美的语言深入学生幼小心灵,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朗读的方式感染学生是激发学生审美情趣的—种重要手段。例如:在读“波澜壮阔”一词时,我向学生展示一幅浩渺无边的大海图,用雄壮、浑厚的重音朗读,让他们感染到大海喧闹的动态美;在读“水平如镜”这词时,则用轻柔的声音读西湖的水,让他们感染到那种无声无息的恬静的美。文中的排比句是重点朗读部分,我采用接力读法,形成—浪高—浪的感觉,特别透过包含感情的“真”字,领会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和热爱之情。而且,排比句有它的节奏美,读起来又流畅,又有气势,这更衬托出桂林山水的美。儿童的思维是直观的、形象的,他们的注意常常指向那些能引起兴趣的对象。课文语言的音韵美,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加上语调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感到审美的愉悦。

(四)、采取多种朗读形式,使学生愿读,乐读。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主要以读为本,以读代讲,避免烦琐的教学分析。如果一味地讲,不讲求形式的多样,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和高年级的学生都是很厌烦的事,所以在朗读时可采用指名读、自己选段读、小组齐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读、小组合作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引读、帮读、领读,配乐朗读……等多种形式,但有一点需注意,低年级的学生喜欢竞赛、表演的形式,高年级的学生喜欢速读、品读等。此外,教师要注意不能让学生为读而读,应提出不同的要求,体现出读的层次性。

在这么多的朗读形式中,我觉得教师创设情景的引读非常重要。

例如:我校一位老师是这样引导学生朗读《军神》中的一个片段的:

师:读“手术前”一段,我们感受到了刘伯承坚强的意志,手术中呢?来,

请你读。

师:告诉大家,在读这段话的时候,你心里有什么感受?

师: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他忍受着常人不能忍受的疼痛?

师:你是抓住了重点词句来理解是吗?

师:什么是“一声不吭”?

师:三个小时的手术,在拒绝麻醉的情况下,把息肉一刀刀割掉,他一声不吭,他忍受着常人不能忍受的疼痛,带着感受再读一读这段话。

师:会读书的读到一个句子就会浮现出很多情节,假如我们就站在手术台旁,第一刀割下去,第二刀,第三刀……你看到了什么?

师:当我们眼前看到这些情景的时候,你仿佛又听到了哪些声音?

师:当你看到这些,听到这些声音的时候,你内心有什么感受?

师:现在,刘伯承在你眼中是个什么样的人?

师: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读这段话。

这位老师指导的可贵之处在于要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的理解生成感受,用边读边想象来唤醒学生读书的感受。更可贵的是:当学生生成了自己的感受以后,她没有要求学生把刘伯承强忍疼痛的感受读出来,而是要学生带着这种感受再去读书。因为阅读感受往往因阅读主体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以及自身阅历的不同而不同。我们不能要求学生读出“千人一调”的感受,更不能把老师的成年人的感受强加给学生,并要求他们读出来。

《黄河颂》是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是在抗战时期写成的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抗日热情的诗歌作品。《黄河颂》也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同时也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谱曲。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以其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黄河颂》在体裁上是一首颂诗,着眼于以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诗中,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歌颂黄河气势宏伟,源远流长,并且要以黄河为榜样,像它一样的伟大坚强。冼星海曾称赞它:“充满美,充满写实、愤恨、悲壮的情绪,使一般没有渡过黄河的人和到过黄河的人都有一种同感。歌词本身已尽量描写出数千年来的伟大黄河的历史了”。确实如此, 全诗气势恢宏,层次分明,并且有明显的关键词语可作为思路梳理的依据。首先,进入“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由一个“望”字来统领。而 “望”的内容,既有写实的成分,也有雄奇瑰丽的想像,条理清楚,角度不一:先是近镜头特写“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再是俯瞰全景式的总写“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然后是纵向描写黄河的流向“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最后横向展开到黄河流域两岸“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接着,开始赞颂黄河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真正进入“颂”的阶段。“啊!黄河!”反复出现三次,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历史贡献;像一道天然屏障保卫着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地理优势;最后由实到虚,歌颂黄河流域宽广,泽被众生,并且代表中华儿女发出要向它学习的誓言。

整首诗语言和抒情方式还是较为浅显的,而且它情绪慷慨激昂,是小学高年级学生感受诗歌魅力,进行诵读的好材料。

教学《黄河颂》时,我学习了别人的教案,在自己的课堂中引导学生读出感情。把握诗歌的基调是在预习中有布置,课堂中更是有落实。在特别的意境之下,学生通过跟读感受到诗歌激昂、豪迈的情感基调,有利于接下来他们自己的诵读表达。继而朗读的深入指导,则通过师生共同寻找重音词,合作探究文字内涵,配黄河颂音乐朗诵等形式,不断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艺术美,从而积聚起越来越强烈的情感,朗读起来也将愈加有味儿。在反复的朗读中,学生便能很快记诵。现将《黄河颂》的教案摘录如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黄河

2、抽多名学生读“黄河”一词。

3、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说说有关黄河的诗句,表达对黄河的印象或感受。

4、师:是啊,五千年来, 黄河以其雄浑的气魄,高远的形象,一直为人们所歌颂。黄河,她是我们中华民族、华夏儿女的母亲河,它孕育了五千年中华古国的灿烂文化。(播放黄河气势磅礴的画面。)抗日战争时期,一位诗人带领抗敌演出队行进到了黄河边上,望着一泻千里、波澜壮阔的黄河, 使他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与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于是,他挥笔写下了豪迈的颂歌!

5、板书补全:黄河(颂),齐读。

说明:

《黄河颂》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了黄河伟岸的形象。课始,请学生用词、句、诗等不同的语言来颂扬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不仅表达了自己心中已有的黄河形象,而且还可引发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形成一种强烈的阅读期待心理,拉近与文本的距离。

二、把握基调

1、音乐起,诸画面集中定格,教师引读全文,学生跟诵。

说明:

借助画面、音乐的力量,辅以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可大大渲染气氛、感染情绪,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此时他们会自然而然地跟诵全诗,课堂学习进入一个小高潮。

2、学生归纳整首诗的基调。(语调激昂、感情豪迈)

3、学生同桌合作朗读,注意音、调、情感的把握。

4、选取喜欢的小节进行个体朗读展示,并进行简洁地评价。

三、深入悟读

(一)理清脉络,把握重点

1、本课的题目是《黄河颂》,题眼是什么?( “颂”) “颂”是什么意思?

2、显然,诗歌在“颂黄河”的主要内容是哪些?从哪里看出?(啊!黄河!”)

(二)以读带悟,感受黄河的英雄气概

1、在诗歌的开头这一节,作者并没有直接去颂黄河,而是在描写黄河的英雄气概,如果在其中找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 ( 望)

2作者“望“到的是一条怎样的黄河呢?引读:我站在高山之巅——

3、再轻声读读,思考:哪些词形象地表现出了黄河的英雄气概?用“——”划出。(重点理解“金涛澎湃”。)

4、怎样才能读出黄河的宏伟的气势来呢?师生共同寻找重音词,学生练习。

①“望黄河滚滚”: “望”应该拖长一点

②“奔向东南”:“奔” 读得快而用力。

③“劈成南北两面”:“劈”要读得干脆有力。

5、让我们一起通过朗诵来展现黄河母亲波澜壮阔的英雄气概吧!学生齐诵。

说明:

学好诗歌最重要的方法是学会有感情的颂读。本环节让学生以不同的形式,根据不同的要求进行朗读,可不断促使学生领悟诗歌的精神。朗读中对于重音词的把握,教师可自己读也可以请学生范读,这样有利于快速掌握朗读的技巧,表现诗歌的感染力,促进对文本的感悟。

(三)以悟促读,感受黄河的伟大精神

1、朗诵得真好!这就是黄河的气概:一泻千里,气势宏伟。见到黄河的如此气魄,诗人对它的赞颂之情也油然而生,喷薄而出!引读三个“啊!黄河!”的内容。

2、这就是诗人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的颂歌。

3、小组合作学习,媒体显示要求:

①再读“颂黄河”的内容,根据三处"啊!黄河!" 把这部分分为三个层次,想想作者分别是从哪三个方面歌颂黄河的?以小标题形式在相应处做好旁注。

②采用抓关键词的方法选择一个方面的文字内容理解。重点词或词组为:“摇篮”、“哺育”、“ 英雄的故事”、“民族的屏障”、“铁的臂膀”。

在学生对不同层次的内容进行梳理后,我又进行了朗读指导:三个方面的朗诵方法一样吗?为什么?

第一个“啊,黄河!”写到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应该读得深情点儿。
第二个“啊,黄河!”写到了它像一个巨人,应该读得既深情又坚定。
第三个“啊,黄河!”写的是黄河为中华儿女做出的贡献,感情最浓厚。读到最后一句时感情达到最高峰。

4、分层朗读

1)指名轮读。

2)分组轮读。

5、深化激情,理解黄河精神

1)黄河滋养了中华大地,作为她的儿女,我们要学习她的榜样——(引读)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齐读誓言)

2)同一句话连读两遍,你有什么感受?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起到了强调作用,不仅表达了对黄河精神的赞颂,更让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充满了抗战必胜的信心。

2)作为祖国未来建设的接班人,值得我们学习的黄河精神还有哪些?

6、师生合读全诗。

说明:

“颂黄河”运用了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盛赞了黄河精神,突出她的伟大坚强。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与老师合读全诗,相信更多了一份崇敬与敬仰。

四、总结全诗
1、其实,《黄河颂》不仅仅是一首颂诗,它还是一段歌词,学生读注释,并补充《黄河大合唱》等相关信息。

2、抗日救亡运动中,无数的革命者正是在《黄河大合唱》这样的作品感召之下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和平、安宁、幸福的生活。

3、伟大的黄河,哺育了英雄的中华儿女,让我们为祖国自豪、为祖国歌唱。(配上《黄河颂》音乐 ,抛开书本,试诵全诗)

说明:

配乐诗朗诵时,可安排领读、个别读、齐读等不同形式互相穿插。而在伴奏音乐中可以听出黄河奔流的力量,充满感染力,可大大推助学生朗诵表演的气势,同时学生也将在这样的诵读总进一步体会到黄河的英雄气概与伟大精神。此时,读与悟已是浑然一体。

4、用一句话发出此时此刻你对黄河的赞叹之情。

   同样,在教《长江之歌》时,可以运用相同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朗读。

   诗歌如此,在其他题材的文章中,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揣摩作者内心活动,引导学生读好句子。

如:《莫泊桑拜师》一课的第7小节,福楼拜一连问了福楼拜九个问句,在

指导学生朗读这九个问题中,教师适时地加入福楼拜的内心活动:“不,不不!怎么能说没有东西好写呢?(师:真的吗?)那富丽堂皇的马车,跟装饰简陋的马车是一样的走法吗?(师:好像不一样。)烈日炎炎下的马车是怎样走的?(师:这,我没注意。)狂风暴雨中的马车是怎样走的?(师:我只等了三天,还没有等到刮风下雨呢?)车上坡时,马怎样用力?(师:呀,这也要观察。)车下坡时,赶车人怎样吆喝?(师:哦,观察时还要用耳朵听。)他的表情是怎样的?(师:原来,观察还要这么仔细呀。)这一些你都能写得清楚吗?(师:现在,我肯定写不清楚。)你看,怎么会没有什么好写呢?(师:看来,观察真是一门大学问啊!)”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福楼拜的循循善诱,懂得要写好文章必须仔细观察,老师的引读使学生更深入地感悟了人物的品质。

人物语言能反映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反映一个人的思想动态,如果把语言领悟好,就能很好把握人物思想,帮助理解文章中心。比如《人生的开关》一课中大毛说的第一句话是:“给我多记一点,我拿了钱分你一半。”由此引导学生结合课文1—3小节探究大毛的话为什么对“我”的诱惑力这么大。由“我”的内心活动“是呀,张叔是按我记的数字给民工发钱的,只要笔下轻轻一画,不出力不流汗就能来钱,天底下原来还有这样便宜的事!不过,张叔会不会发现呢?…..就算不知道,但是我这么做,对得住张叔吗?”了解到作者面对这么大的诱惑内心的激烈斗争。在这关键时刻,妈妈的一句话“吃了不该吃的要拉肚子的。”决定了我的选择。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读懂这句话,能很好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而张叔的富有哲理的话“你要是想昧心多拿一点,最后会连一点也拿不到。”的理解又能很好达到作者的写作目的。在这里我引导学生结合说这话的背景,和对句子的理解,学生体会就比较深刻了。

我是这样设计第5、6小节的引读,让学生体会大毛的语言和“我”的心理活动:

师:听了大毛悄悄对我说的话(“给我多记一点,我拿了钱分你一半。”)我想——生:张叔是按我记的数字给民工发钱的,只要笔下轻轻一画,不出力不流汗就能来钱,天底下原来还有这样便宜的事!

师:是啊!大毛的话极具诱惑,只要笔下——生再读:轻轻一画,不出力不流汗就能来钱,天底下原来还有这样便宜的事!

师:不过,我还是担心——生:张叔会不会发现呢?

师:大毛扔在一旁鼓动我——生:“不会。柴是一车车拉走的,少个三五百斤谁也不会知道。

师:大毛没说动我,我还在担心——生:“就算不知道,但我这么做,对得住张叔吗?”

师:可大毛又说——生:“咳!你真是的,柴是公家的,又不是张家的,有什么对得住对不住的?”

师:由于大毛的蛊惑,我的心开始动摇了,我心想——指名学生说(预设:只要给大毛轻轻地一画,多记他的砍柴磅数,矿上就会多给他钱,而我就能轻松地分到钱,可以早点挣够钱上大学,这是多便宜的事;可我觉得这样做对不住张叔,因为我力气小,即使整夜砍柴也攒不够上大学的钱,张叔特地把过磅记数的美差给我,是对我的信任,我这样虚报冒领是不诚实的,岂不是辜负了张叔对我的信任)

师:但我心里总觉得有些不踏实不对劲。我又想——生:我要把这事说给娘听。

师:娘怎么样?——生:娘听了坚决反对。

师:娘说——生:“吃了不该吃的会拉肚子的。”

师:我听了娘的话——生:没有理会大毛。

通过老师的引读,让学生揣摩作者矛盾的心理进行朗读,更好地把握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

整篇文章可以通过教师的引读把握基调,指导学生正确、有感情地朗读,文中的一个片段也可以通过教师的引读使学生更好地读出作者的内心世界,进而深入理解文本,那么,对于句子的朗读,是否也有必要教师引读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在教学《一条大蟒蛇》时,当卡达叔叔连人带蛇滚进了溪流,“我”不知道他怎么样了,急得拼命叫喊——(“卡达叔叔!卡达叔叔!”)我引领学生进入几种情境,读好人物的语言。

师:所有的担心、焦急、恐惧都化成这样的呼唤——生:“卡达叔叔!卡达叔叔!”

师:半分钟是如此漫长,满心焦虑却无可奈何的我还是喊着——生:“卡达叔叔!卡达叔叔!”

师:溪水哗哗流着,我的心被冲得冰凉,我的喊声渐渐嘶哑无力,可还是不放弃地唤道——生:“卡达叔叔!卡达叔叔!”

学生就能把握好人物的语气,读好句子。

在卢雷老师执教的《团圆》这一课中,为了让学生读好“看,快看呀,那里有很多人耶!”卢老师让学生站起来读,学生不敢放声读;卢老师又让学生不要看着书读,学生还是没读好;卢老师又让学生用手指着远处读,学生很害羞地弯曲着手臂读,仍然没有读出文中主人公毛毛快乐的心情;卢老师把学生带到讲台前,让学生伸直手臂,瞪大眼睛朝前面看,再读,学生在老师一步步地引导下,终于读好了这句句子。原来,指导学生读好句子也可以创设情境,配上动作、神情啊!

在窦桂梅老师执教的《我的爸爸叫焦尼》中,老师重点指导学生朗读了一句句子:“这是我爸爸,他叫焦尼!”这句话分别出现在五个场景中:热狗店、电影院检票口、餐馆、图书馆和站台。窦老师是这样引导学生朗读的:

不认识的人

1、热狗店

师:这是哪里?(学生接“是车站”)。卖热狗的阿姨狄姆认识吗?

生:不认识。

师:仔细看图,把你看到的感受说说。

生:瞧,狄姆抬着头,看着阿姨,一脸高兴的样子,而且他一手拉着爸爸,一手指着爸爸,对阿姨说这句话的。

生:他好不容易见到了爸爸,心里一定好激动啊,我从他的眼睛里看出那份特别的喜悦,他一定要告诉这位阿姨,尽管不认识她。

生:“他是我爸爸,他叫焦尼!”我想,他跟阿姨说的时候,语气一定是坚定的。

2、电影院——

师:这是在检票口,看到检票的伯伯,认识吗?

生:这位老伯伯,狄姆也不认识。狄姆要看自己最喜欢看的动画片,看他仰着头看伯伯的样子,就能想象他说这句话时的兴奋。

生:狄姆一定大声跟伯伯说,怕他听不见。他爸爸的手搭在他肩上,狄姆不认生,也像在热狗店一样,微笑介绍自己的爸爸。

师:那就把你们看到的,感受到的,送进这句话中,让我们听听狄姆是怎样告诉陌生人的!

生:狄姆的心情那么好,因为是爸爸和他一起看电影,而且看的是最喜欢的动画片,所以他一定很高兴地对伯伯说。(学生朗读:“他是我爸爸,他叫焦尼!”

很有味道。)

师:原来,狄姆语气那么坚定!那么高兴。再读!(“他是我爸爸,他叫焦尼!”)

(二)认识的人

1、吃比萨——

师:进了比萨店,狄姆的动作可跟前面不一样了,这是为什么?

生:因为这个哥哥可不是陌生人了,而是跟他住同一座公寓楼的、熟悉的哥哥。你看他的动作,两只手握住围巾,挺着胸脯,一定是用很自豪的语气告诉哥哥的。

生:狄姆的胸脯挺得直直的,他非常骄傲地告诉哥哥他是和爸爸一起来的。这还没有完,瞧,还跪在椅子上,大声叫“我爸爸要付钱啦!”他太自豪了。

2、图书馆——

师:在图书馆,这位大姐姐狄姆当然认识。(演示课件,把狄姆的手放大。)一般情况下,都是父亲给自己,可这里是儿子狄姆对认识的大姐姐竖起了大拇指。狄姆内心十分骄傲。

师:那就再次把你们看到的,感受到的送到这句话中读读!

生:“这是我爸爸,他叫焦尼!”(学生带着表情,很自豪的样子读。)

生:“这是我爸爸,他叫焦尼!”(学生加上动作,读得语气是那样骄傲。)

(三)擦肩而过的人

师:送爸爸走了,站台上,狄姆又说了这句话,那是对站台上一位擦肩而过的叔叔说的,仔细看画面,他又会怎么说这句话呢?

生:我猜狄姆心里很难过的,有一种依依不舍的心情。毕竟爸爸不在身边,只和他呆了一天。但是,他还要告诉别人,这是我爸爸,他叫焦尼。

师:那就带着你的体会,再读读这句话。

生:“这是我爸爸,他叫焦尼!”(不仅自豪骄傲,还有依依不舍的心情!)

生:原来,这句话虽然简单重复,却是在不同场景,不同的人群面前说这句话的

啊,有不认识的,还有认识的,擦肩而过的,有男的,女的,老的,少的。而且每一次狄姆的心情都不一样。

师:原来,因为简单的表达(板书),我们很容易地懂了它、记住了它。可走进

    画面中看看,品品,却获得了这么多丰富的感动。怪不得书中取这个名字呢。

(五)、注重“评读”,使学生读中求新。小学生朗读水平还不高,但他们能进行一些初步的评读。当一名学生读完后,另外一些学生就能公正地给予评价。如:教学《荷叶圆圆》一课,当一名学生读完第一自然段时,我让其他学生当小老师,评一评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有个学生站起来说:“她读课文时声音很响,也很流利,但没有感情”。这时我就追问一句,“你能有感情地把这一段读给大家听吗”?这位同学欣然同意了,当她读完后请其他同学再点评,有位学生说“老师,她读这一段时,读得非常有感情,声音响亮,还加上了动作,我觉得很好”。然后,教师让其他同学模仿这位学生的语气读一读这段,效果很好,由此可见,如果将评读训练到位,相信在读与点评中学生们已初步掌握了朗读的技巧,朗读能力会不断提高的。评读的方式还有很多,教师要结合本班的实际水平,结合不同的课文,因人而宜,因文而异。

(六)、注重朗读评价。

    前文已提过,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朗读评价。朗读评价,应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聆听,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优点,多给予恰当的表扬,少一些批评,多一些微笑和鼓励,少一些单一的评价及评判,学生们树立了能读好的自信心,会读得更精彩。在我们的教学中,教师们评价时经常爱说的是:“你读得非常好”,“你读得真不错”之类的话,其实,教师应用心聆听学生的朗读,切实发现他们朗读中的优点,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都给予肯定。低年级中,表扬的语言就较多,如:“棒!棒!你真棒!”“送给某某一个大礼炮”,学生们就会说:“砰——啪——”,“送某某一串小鞭炮”,学生们就会说:“小鞭炮,啪啪啪,送给我们的某某某”,还有送给学生一朵大红花,学生们就对着某同学笑嘻嘻地做成花朵的样子。……学生们在教师的鼓励中会树立自信心,读的兴趣就会高。但也不能一味地表扬学生,在学生确实读得不够好的时候,还是应该明确指出的。只不过形式上可以活泼一点,轻松一点。幽默的评价就能调节课堂气氛,能启迪学生的智慧,

(七)、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初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品读。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从读得正确到读得流利,再到读得有感情。教学中,要充分给予学生读书时间,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把课文读熟,再在教师的指导下,边读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带着对文章的情感读文,让自己的情感在读书声中流淌。在《白银仙境的悲哀》本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有些教学环节我采用了以读代讲的策略,而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组内朗读,自练,指名朗读、集体读,配乐读,教师的引读,前后文的串读。不同的形式源于不同的目的,配乐读是为了激发学生情感,陶醉于幽美的景色中,更陶醉于优美的语句中;教师的引读、串读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勾连文本之间的练习,并暗示本章的内在结构;自读——指名读——集体读,是自我语感形成,体验感受文本内容并渐次提升的过程。当然这些形式的朗读从本质上还赋予了学生美的体验,从情感上有了一种共鸣,心中升腾起淡淡的憧憬。

《小珊迪》本篇课文以对话展开故事情节,人物品质都是通过对话、语言得以凸显,在教学中朗读显得极为重要。小珊迪乞求“我”买火柴时可怜的话语;小珊迪看见“我”时那真诚的话语;小珊迪临死之前那令人动情的话语无不使我们动容。在教学中学生富有个性的朗读,使学生在把握课文基调的基础上,达到人文相悦的审美境界。

二年级有篇课文《只有一个儿子》,我根据“以读为本,读说结合,在读中体会,在说中感受,引导学生主动感悟,自主实践”的教学思想,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通过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讲究一种潜意识地理解。如:三个妈妈走走停停,手都拎痛了,水直晃荡,腰也快要折断了。我着力在朗读上加以指导,让学生读出语气。学生能读出语感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就基本到位了。其次,设计情景说话,运用学生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如:三位妈妈听了老爷爷的话,回到家会对自已的儿子怎么说,怎么做?儿子听了妈妈的话,会有什么反应?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个儿子,会怎么做?让学生大胆想象,并根据我提供的语言材料:妈妈抚摸着儿子的头,语重心长地说:“              ”规范而灵活地表达自己的理解。这种语言实践很好地体现了“在情景中感知,在实践中感悟”这一教学策略,不仅使学生的听说、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培养,而且也促进了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课文,学生就能更深切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我是这样设计课文重点段的教学的:

首先,我将重点句出示在黑板上,引导学生读通、读顺,为理解句子作准备。

接着,我让学生自己默读重点句,找找有关的动词,了解第三个是怎么做的。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圈出相关的动词。

当学生了解到“跑到、接过、提走”这三个词写出了第三个儿子当时的表现后,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这些词告诉我们第三个儿子要干什么呀?又说明了什么呢?”

学生:“这告诉我们这个儿子一心想帮妈妈做事。”

我:“你说得很对,如果能抓住这些动词来说就更好了。”(我再次回身点黑板上圈出的三个动词)

(学生静静地思考着)

(过了一会儿,五、六个学生举起了手)

学生:“这个‘跑到’说明孩子很急切。”

我:“看着妈妈拎着这么重的水桶,孩子急切地跑到妈妈跟前,这说明这孩子怎样?”

学生1:这孩子很懂事。

学生2:这个孩子很心疼妈妈,不想让妈妈受累。

学生3:这个儿子懂得关心妈妈。

我:“说得好,再来看看其他两个动词,你怎么理解?”

……

我:“第三个儿子真懂事,能急切而主动地帮妈妈做事。那么该怎么读好这一节呢?”通过抓字词体会后,最后教师引导有感情地读读这一节。通过反复朗读,用声音来表达感情,更好地感悟课文所表达的思想。

(八)、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读得入境。

    将录音、录像、投影等多媒体引进课堂,用生动形象,直观的课件吸引学生快速入境,让学生从中领悟课文的内容,情感。如:教学《小小的船》,利用课件展示一个晴朗而美丽的夜空,有星星一闪一闪的,有弯弯月儿高挂,一个小女孩坐在月亮上,望着美丽的星空,这多美啊!学生们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此时教师引导,如果是你,你这时看到了什么?最想做什么??(此时学生就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遨游在美丽的星空)体会到文中的美景,再读课文时,学生就能读出情感了。最后结束课文时,把一首《小小的船》歌曲教给学生,他们一边唱歌,一边表演,在唱做之中,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大瀑布的葬礼》这篇课文讲述了塞特凯达斯大瀑布发生变化前后的不同景象,以及这一举世闻名的大瀑布是怎样被葬送的原因。说明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已是人类自下而上所面临的大事。 

课文语言优美,感情充实,是进行环境教育和语言积累的好教材。如描写瀑布恢弘气势的语句:原来,塞特凯达斯瀑布曾经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瀑布,汹涌的河水从悬崖上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尤其是每年汛期,塞特凯达斯瀑布气势更是雄伟壮观,每秒钟有1万立方米的水从几十米的高处飞流直下,落地撞开万朵莲花,溅起的水雾飘飘洒洒,水声震耳欲聋。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许多游客。人们在这从天而降的巨大水帘面前,流连忘返。(随机播放录像,给学生以身临其境之感)当学生在感受瀑布雄伟壮观的同时,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朗读来感受它的美,展示它的魅力。在不知不觉中思维得以训练,语言得以积累。学生从文本和画面中真切地感受瀑布昔日的雄伟壮观。描写瀑布枯竭的句子:它在群山之中无奈地垂下了头,像生命垂危的老人,形容枯槁,奄奄一息。(播放录像,真实感受今日的奄奄一息)。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自然而然地生发一种情感:我们要保护环境,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现在,我们的教学中,有现成的多媒体课件,也可从网上下载一些精品课文的课件,自己也学了有关PPT的制作方法,可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制作或选用一些课件。

    不言而喻,多媒体的引进,使课堂教学更加形象,更能吸引学生,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也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每一位语文老师都明白,打开课本,翻开教参,几乎每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中都有这么一条:“能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能用普通话正确地朗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

可见,朗读在我们的教学中有多么多么重要。但是,每一位语文老师也都明白:

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不管怎样,“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只要我们有耐心,有恒心,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还是不难实现的。。

(三)、研究的初步结果与分析

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任教的已毕业的学生90%能拿到文章自己朗读,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读错字,不颠倒词序,不唱读,不读破句,也没有一字一顿的现象,口齿清楚,声音响亮,语速适中,基本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也能读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也促进了理解能力和记忆力的提高,语文的综合能力较强了,在五年级第二学期期中区质量调研中,我班35位学生有22位学生语文得A,合格率100%,期末考试中又有23位学生得A,最低分七十多分,遥遥领先于同年级其他五个班级。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师》、《语文课程大纲》,浏览了网上好多篇有关朗读指导的文章,特别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易进和河南省濮阳市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王庆华关于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对话——我们需要真正的“书声琅琅”

①②引用了梁本湖《浅谈对小学生的朗读指导》中的一段话。③引用了《小学语文朗读指导有效策略分析》的一段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