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养生妙文大观(文章五篇)

 业余养生馆 2014-03-09
名联里的养生法
 
    古人给我们留下的联语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其中不乏吟咏养生之道的名联。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在老家自撰自书厨房门联:“青菜萝卜糙米饭,瓦壶井水菊花茶。”此联既是他平日经常食素的生活写照,也道出了饮食清淡有益健康的道理。

    清代名人翟公栾自撰的“静亦静动亦动,五脏克消失欲火;荣也忍辱也忍,平生不履于危机”的养生联,蕴含着动静相宜,宠辱不惊的养生之道。

    清代文学家纪晓岚将“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的对联书于客厅以自勉自娱。近代名僧苏曼殊,撰“乾坤容我静,名利任人忙”的养生联悬挂在舟山普陀寺。清末四川江津才子钟云舫,于新都宝兴寺题了一副借佛劝人养生的楹联:“你眉头作什么焦,但常守分安贫,便收得和气一团,常向众人开笑口;我肚皮这般样大,总不愁吃忧穿,只讲个包罗万象,自然百事放宽心。”还有张之洞的“无求便是安心法,不饱真为祛病方”。这些对联都指出了知足、无求、豁达以养生,知足常乐,无求品高的道理,值得品味与借鉴。

    北宋名相寇准的“但知行好事,不用问前程”;明清之际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养生莫善寡欲,至乐无如读书”;以及清代进士顾光旭的“成事莫如为善乐,百花争比读书香”等联语,都分别阐述了寡欲养性、寡欲为善、为善施德、读书静心、读书求乐的养生之道。特别是对于老年人来说,晚年多动脑筋读书求乐尤为重要。
 
               文章来源:家庭医生报    作者: 周杏生
 
 
 
 
    清代大学子纪晓岚,享年81岁,对养生之道颇有见解。

    他的《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中记述有这样一段故事。赤城县一个名叫冯巨源的教育官员,在赤诚的山中遇到一位相传的是生于元代的老人,便向仙人求教养生之道。

    老翁说:养生如果像按照棋谱中规定的步子下棋,必然失败。也好比照搬中医方剂书中的方子治病,病一定治不好。必须因人而异,辨证施治,不能生搬硬套。对于学习各种养生之道也是如此。如练习吐纳、导引,要有缓急先后,如果稍一失调,要么结为痈疽(毒疮),要么气血停滞,发生关节肌肉痉挛。

    冯问到容城彭祖的房中术能否延年的时候,他回答说:这是一种邪道,练习不得法者,灾祸立至,不但不会长生,反而会短命。即使是真得其法,也不过仅仅使人壮盛,壮盛之极必有溃决之患。就如非法聚财,一时成为暴发户,也绝不能长时间享用。

    冯问及服食(指服食药饵)延年的方法如何时,老翁回答说:方士所服食的药饵,只不过是草、木、金、石。草木不能永远不朽,金石不能不被大自然风化、锈蚀。这些东西尚不能永不消失,而想凭借它们的“余气”(药力)怎么反而会获得长生不老呢?

    冯又问:“得道者真的不死吗?”回答说:“神仙”可能不死,但随时又可能死亡。有生必有死,这是大自然的基本法则。炼气存神,都是想方设法对抗自然的。炼得好也许能达到气聚神亦聚的目的。但是,一旦疏忽大意,则气消而神也消,气和神都没了,死亡当然就发生了。

    目前市面上有不少号称能“延年益寿”、“永葆青春”、“驻颜养肤”之类的保健食品、药物、饮料销售,书摊上也摆有一些有关“房中术”或“房中保健药方”之类的书籍。中老年朋友人人都愿意健康长寿,但欲达此目的,保健之法必须得当,盲目信之,有损无益。你是否可以从纪晓岚的这段论述中得到一点教益,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去辨别一下,大千世界中,何术可以健身,何法又可延年呢?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容小翔
 
 
 

从容养生

 

 

    明代养生学家吕坤在《呻吟语》中告诫人们:天地万物之理,皆始于从容,而卒于急促。并说:事从容则有余味,人从容则有余年。提出了从容养生的观念。

   
 从容,即舒缓、冲和、泰然、大度、恬淡之总和。从容之人做事不急不慢、不躁不乱、不慌不忙、井然有序。面对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不愠不怒、不惊不惧、不暴不弃。虽遭挫折而不沮丧、虽然成功而不狂喜。从容,不仅反映了一个人的气度、修养、性格和行为方式;而且是一种符合人的生理、心理需要的有节律的、和谐、健康、文明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方式。


        
文章来源:家庭医生报   作者:齐国源

 

 

 

 

淡泊养生寿自长

 

 

 

  养生、健身已经越来越受到世人重视,养生之法近几年也广为推广。但现代人健身依旧是重体育锻炼而轻修行。在先秦《庄子》中就有《养生主》一章。老子和庄子是道家,属一个思想流派。汉以来才逐渐形成了道教,崇尚炼丹术。道教养生学的要义就在于主体顺应客体的规律。现代有人认为,淡泊养生也属道教养生的组成部分。

  诸葛亮在《戒子书》中谈到“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志远”。“淡泊明志”可使人领略人生,顿悟人生;“宁静志远”可让人胸襟开阔,潜心修炼,达到物我两忘的“空灵”境界。

  七情是对情感活动的总结,七情调摄得当,人体身心健泰;七情太过,是致病之源。备受历代养生学家推崇的“致虚极,守净笃”是老子主张的养生思想,能诠释上述养生境界。庄子认为,大地生我,最终是要归纳我的。人本来“无”,到了还要归于“无”。生要活得潇洒自在,不追逐名利,不为物欲所累;老了应坦荡地回归自然。这样就能凡事看得开,无忧生忧死之虑。唐代名医孙思邈极注重修心养性,他将人体的精、气、神喻为灯油,人的生命犹如灯光。若灯芯用大炷,油易尽,灯易灭,若灯芯用小炷,则油有余,灯难熄。生命如灯,精、气、神是“生命之油”,只要注重修心养性,淡泊处世,顺其自然,“生命之油”便消耗得慢,生命自可延长。

  人生旅途中,既有顺境也有逆境。应在顺境时保持平和心,逆境时注重平常心。所以,活得健康需要淡泊宁静的心态,工作时以入世的心态积极认真拼搏,休息时以出世的心态把一切都放下,让心境处于一种淡泊自然状态。据调查,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工作都相当艰苦,但他们的寿命都很长,因为他们的情绪始终是愉悦的、恬淡虚无的。

  淡泊集气质、修养、智慧、境界于一体,须自我修炼,去除一切私心杂念,返朴归真,简朴、淡泊、宁静,不被物欲所累,为社会为人类做出积极的、无私的奉献,使生命之光得到进一步升华。       (中国中医药报  朱本浩)

 

 

养生:低调的奢华

□ 王国玮北京中医医院

 

     养生”,听起来很古老却又很年轻,即时尚又很奢华。二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已建立了完整的“养生”理论与“养生”方法,可谓历史悠久。“养生”为什么又年轻呢?在战争年代,内忧外患的中国近代史及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再提“养生”就不适时宜了。而在丰衣足食之时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人们又想起了“养生”,掀起了一股“养生”热潮。岂不知“养生”是一种低调的奢华。

  首先,“养生”不是什么人都做得来的,那种半信半疑的人士做不来;那种急功近利的人是做不到的;那种没有理解“养生”真谛的人是做不对的;那种没有毅力的人是坚持不了的。这样看来,高调“养生”的人只能是一种时尚,只能是随波逐流的弄潮者,他们不能真正理解“养生”,也达不到“年近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的“养生”真谛。

  真正“养生”者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学习中医“养生”理论与思维,在无欲无求的精神世界里摆正人生的位置,是坚持不懈地、周而复始地养成健康习惯与方法的结合,是平和的心态与和谐人生的一种体现。而不是简单学习“养生”的皮毛理论加之1-2种“养生”之术就达到“养生”的目的了;也不是只求一时之用,而变成时尚“养生”之人,更不是高调“养生”走向“热之极、便是火”的“养生”之路。

  “养生”是一种低调的、长期的人生之路,它的奢华在于很多人因各种原因走不到它的终点,所以说,“养生是一种低调的奢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