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客家人的端午习俗:插青避邪驱祟保平安

 寒江读舟 2014-03-09
    农历五月五日    端阳节,客家人户户门首和窗牖,都插上桃枝、蒲艾等青枝。据老人们说插青可以逢凶化吉,遇难呈祥保平安。这种风俗起源于唐末,是纪念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        
    人们传诵着这样一个故事:        
    黄巢青年时期很有抱负,想跻身仕途,改革弊政,为民效命。曾题菊花诗:  "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  以言志抒怀。        
    不料,仕途险阻,考进士落第,一腔义愤再题菊花诗:  "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  字里行间豪气逼人,透出领袖人物的勃勃雄心。因此,朝廷说他的诗是反诗,图谋不轨,将他画影图形到处缉拿。        
    黄巢被逼得走投无路,于唐僖宗乾符二年(  875)  率众响应王仙芝发动的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乾符五年(  879  )王仙芝战死后,农民军由黄巢做领袖,民间称  "  黄巢作反  "  。        
    黄巢的义军,所到之处都宣布唐王朝的罪状,严惩贪官污吏, 救济贫苦民众,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和拥护,经过十六年征战,于  880  年攻克京城长安,建立了大齐政权,此是题外话。        
    黄巢为了确保义军官兵的家属和管辖区域的群众能正常生产生活,平安度日,曾暗传号令:户户插青作为记认,有记认者,就要受到保护。        
    878879    年,义军进入福建、广东、客家地区,攻城略地。逃避战祸的平民,填街塞道。一位年约三十的妇女,手里牵着个六七岁的男孩,背上背的孩子却有十余岁,凑巧经过黄巢骑的战马旁。黄巢见她牵小背大,悖乎情理,觉得好奇,于是下马询问原委。那妇人不认识黄巢,平时只听过官军说他有隔山摇剑取人首级之绝技,是个杀人魔王。面前这个军官模样的人却很和气,于是妇人答道:   "  启禀将军,听说黄巢造反,要杀尽城中百姓。小妇人的郎伯(即丈夫的哥哥)因战乱而死,嫂嫂失散,下落不明。我背着的就是他们的骨血,护着他是要为哥嫂留下根苗。而这个牵着的小孩是小妇人自己所出,倘有万一我还可再生。故此,做出牵小背大,反乎常理之事。还请将军见怜。  "      
    黄巢闻言,深受感动,非但不怒,反而宽慰妇人:  "  义军造反,只反官府反朝廷,不杀百姓。你切勿相信谣言。我就是黄巢,你看像官军所说的    魔王    吗?请大嫂记住,找到了落脚的地方,就在门首或窗户边插上青枝做个记号,自会得到义军的保护,断无侵扰杀戮之虞。  "      
    这位妇人离开黄巢后,在逃亡的路上逢人便说,把这个秘密告诉了无数的避乱者。        
    五月,端午节这天,义军攻破了城池,出榜安民号令军士加强巡逻,保护城内外百姓。巡逻中,军士们发现,城内外百姓家家户户门首及窗户都插着桃枝、艾条等青色记号,城外山野人家甚至有挂一段野葛藤于门首的。在义军的保护下,生产生活秩序很快得到了恢复。        
    之后,黄巢起义军在南征过程,所到州县都能看到插着青枝绿叶记号的百姓之家。百姓见义军到来,便自愿杀羊担酒犒赏义军。        
    经过一千余年的历史演变,端午节插青成了南方客家人的风俗。人们只知插青可以避邪驱祟保平安,却很少有人知道该风俗的起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