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运六气推算方法 +五运六气与疾病+ 解读六气 +五运六气 消渴 中医诊断

 johnney908 2014-03-09

五运六气推算方法  

一、运气推演的主要内容 

(一)五运的正常与失常 
  平气:运太过而被当年司天之气所抑或运不及而得当年司天之气的资助。 
  如戊辰年(1988)火运太过而得司天太阳寒水之气的抑制。[乙酉年(1975)金运不及但得司天阳明燥金之气的资助(该年为太乙天符岁会)] 
  又如辛亥年(1971)水运不及,但得北方亥水资助;癸巳年(1953)火运不及,但得南方巳火资助。 
  另外:若岁运不及之年,其交运的日干或时干与运同属,亦为平气之年。如丁丑年(1997)木运不及,但交运时日(大寒日1997年1月20日)壬戌,丁、壬同运,故亦为平气。[甲申年(2004)交运为2004年1月20日己亥,甲己同运,但甲申为阳土太过,故不属平气。] 
  平气之年气候比较正常,亦较少疾病流行。 
  太过:岁运为阳干之年则为太过之年。岁运太过若得到司天之气的抑制,亦可为平气之年。 
  岁运太过,主要出现本脏及其所胜之脏的病变。 
  不及:岁运为阴干之年为不及之年。若得司天或在泉之气的资助则为平气之年。 
  岁运不足,除本脏之气为所胜之气所抑制而致病之外,亦会出现"己所胜"之气"轻而侮之"的病变。 
  胜复:岁运不及,为相胜之气所胜,胜气当令一段时期后,被抑的不及之气会产生相生之气来报复胜气。如岁木不及,燥气大行以后,会产生火气来复。 
  另,岁运太过,亢盛失常以后,亦会出现胜己之气出来报复的情况。 
  在胜复情况下,气候变化较大,病变亦比较复杂。 
  郁发:五运之气受到制胜而过度被抑制,则可郁极而发。如木运过胜,土气过度受抑,则可郁极而爆发。 
  郁发时气候常有剧烈的变化,发过之后则气归于平。其病变则与郁发之气有关,如土郁之发多病心腹胀满、肠鸣下利、呕吐霍乱、痰饮、水肿等病。 
(二)六气的主客变化情况 
1.主气的常变 
  六气正变(常):主岁之气,应时而至。说明气候比较正常,疾病亦不会有太多的异常。 
  六气胜复(变):主岁之气未至而至,是为太过,太过则本气过亢而所胜之气受病。所胜之气又会产生复气,复气过甚亦会使气候和疾病出现较大异常。 
2.客气的司天、在泉 
  司天和在泉之气对一年的气候和疾病亦有较大影响。一般来说,司天主要影响上半年,在泉主要影响下半年。 
3.客主加临 
  客气加临于固定不变的主气之上,按其五行生克关系判断其常变顺逆。客主相同或相生为常为顺,相克则为逆。君相二火则以"君位臣则顺,臣位君则逆"。 
(三)运气合治的周期变化 
  五运5年(10年)一个小周期,六气6年一个小周期,运气合治,故30年为一纪,60年为一周,其德、化、政、令全部出现。掌握60年的运气格局纪能推算任何年份的气候和疾病情况。(七篇大论,特别是《六元正纪大论》有了推算。) 
二、运气推演举例 
  例1:癸未年(2003年) 
  运:少徵火(阴火不足,伏明) 
  气:太阴湿土司天;左间少阳相火,右间少阴君火。 
  太阳寒水在泉;左间厥阴风木,右间阳明燥金。 
  [交司时刻:初运起于壬午年(2002)大寒日(农历12月18日癸巳亥时初刻) 
五运格局: 
  客运:火(少徵)土(太宫)金(少商)水(太羽)木(少角) 
  主运:木(太角)火(少徵)土(太宫)金(少商)水(太羽) 
六气变化格局: 
  初之气(大寒\惊蛰 1.20\3.21)客气厥阴(风木);主气厥阴(风木) 
  二之气(春分\立夏 3.21\5.21) 客气少阴(君火);主气少阴(君火) 
  三之气(小满\小暑 5.21\7.23)客气太阴(湿土);主气少阳(相火) 
  四之气(大暑\白露 7.23\9.23)客气少阳(相火);主气太阴(湿土) 
  五之气(秋分\立冬 9.23\11.23)客气阳明(燥金):主气阳明(燥金) 
  终之气(小雪\小寒 11.23\04.1.21)客气太阳(寒水);主气太阳(寒水) 
运气特点:火运不及;太阴湿土司天。气化运行后天,阴专其政。 
运气合参:运生气--小逆。 
客主加临:客主相得。 
气候:上半年寒湿流行,下半年偏寒燥。 
病况:二之气温疠大行,证兼寒湿。 (2000年庚辰"三年化(金)疫") 
  初之气:风湿相薄;血溢,关节痛。 
  二之气:湿热蒸薄;温疠大行。 
  三之气:应热不热,多雨湿;身重浮肿,胸腹满。 
  四之气:湿热;腠理热,血暴溢,浮肿。 
  五之气:干燥寒冷;皮肤病,寒性外感。 
  终之气:寒冷;关节痛,腰背痛。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凡此太阴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后天,阴专其政,阳气退避......民病寒湿,腹满身......愤胕肿,痞逆寒厥拘急。......(初之气)民病血溢,筋络拘强,关节不利,身重筋痿。(二之气)其病温疠大行,远近咸若。(三之气)感于寒湿,则民病身重胕肿,胸腹满。(四之气)民病腠理热,血暴溢,疟,心腹满热,胀,甚则胕肿。(五之气)寒气及体,君子周密,民病皮腠。(终之气)感于寒,则病人关节禁固,腰脽痛,寒湿推于气交而为疾也。......" 
例2:甲申年(2004年) 
  运:太宫土(阳土有余,敦阜) 
  气:少阳相火司天;左间阳明燥金,右间太阴湿土。 
  厥阴风木在泉;左间少阴君火,右间太阳寒水。 
  [交司时刻:初运起于癸未年(2003)大寒日(农历12月30日己亥寅时初刻] 
五运格局: 
  客运:土(太宫)金(少商)水(太羽)木(少角)火(太徵) 
  主运:木(太角)火(少徵)土(太宫)金(少商)水(太羽) 
六气变化格局: 
  初之气(大寒\惊蛰 1.21\3.20)客气少阴(君火);主气厥阴(风木)。 
  二之气(春分\立夏 3.20\5.21)客气太阴(湿土);主气少阴(君火)。 
  三之气(小满\小暑 5.21\7.22)客气少阳(相火):主气少阳(相火)。 
  四之气(大暑\白露 7.22\9.23)客气阳明(燥金);主气太阴(湿土)。 
  五之气(秋分\立冬 9.23\11.22)客气太阳(寒水);主气阳明(燥金)。 
  终之气(小雪\小寒 11.22\05.1.20)客气厥阴(风木);主气太阳(寒水)。 
运气特点:岁土太过,雨湿流行。少阳相火司天,气候炎热(湿热)。 
运气合参:气生运顺化。 
客主加临:客主相得 
气候:先天,比较平和。 
病况:疫病流行可能性小(初之气温病乃起)。 
  初之气:风温;温病乃起。 
  二之气:火受郁,潮湿温暖;头痛身热,咳逆,呕吐,疮疡。 
  三之气:暑热盛;热中,疮疡,咳呕,喉痹目赤,善暴死。 
  四之气:燥湿同化,凉乃至;腹满身重。 
  五之气:寒乃来,雨乃降;寒邪为病。 
  终之气:多风气雾露;心痛,咳嗽。 

五运六气与疾病


  五运六气是古代中国关于空间运变节律性周期的认识。五运六气是中医理论的精华,是人类认识的高峰。五运六气对于指导摄生和治疗都具有重大意义,在疫疠的预测与防治中的作用只是其一个方面。很难设想不精通五运六气,如何了解中医的理论纲纪。时至今日,如果还认为五运六气是封建迷信,或只是“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或只是“古代朴素的气候学”,那么不仅是一般的认识偏见,而且是缺乏起码的生活常识。
  
  为了普及对五运六气的认识,必须解决用现代语言的表述。简单地来说,地球自传出现日节律昼夜阴阳,地球公转出现年节律四季循环。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每过一个节气,地球所处的空间位置就有变化,气候与生命节律也随之变化。每过四个节气,变化就更明显。于是全年分成六个阶段而称作六气。地气随天气变化而作出反映,相对缓慢将近1个节气。于是全年形成五个阶段而称作五运。
  
  一年六气的六个阶段是:从大寒至春分为初之气,从春分至小满为二之气,从小满至大暑为三之气,从大暑至秋分为四之气,从秋分至小雪为五之气,从小雪至大寒为终之气。五运的五个阶段分别延长近一个节气。
  
  由于太阳自旋,行星都在运动。地球每年公转所处的空间位置都会逐渐推移,所处空间态势也会发生变化。每年常规的五运六气变化称作主运、主气,每年不同的五运六气变化称作客运、客气。客运、客气影响主运、主气称作加临。影响全年的最大客运称作大运。影响上半年,特别是三之气的客气称司天之气。影响下半年,特别是终之气的客气称在泉之气。
  
  五运木、火、土、金、水,六气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太阴湿土、少阳相火、阳明燥金、太阳寒水,相当于序号。所不同的是,这些序号与A、B、C、D、E不同,分别具有特定的涵义。
  
  行星自传,并环绕太阳公转,太阳亦自传,并率诸行星环绕银河中心公转。地球受太阳系运动的影响,每公转60次,就会形成一个周期。甲子纪年就是对这一周期的反映。所以每年的五运六气及其加临都依之循环往复。
  
  《黄帝内经·刺****》所说“刚柔失守”、“不迁正”、“不退位”、“三年内发大疫”,是指主时气运不按规律递迁,该就位的不就位,该退位的不退位。2003年就是这种情况。时空效应异常,就会引起多种变化,如生命空间失中,生命运动方式失和,生命能量信息场失通等,皆可为疫疠的发生造成适宜的内外环境。这种环境下有利于致病微生物的繁衍。
  
  温疠的发生还与君相二火客临有关。2003年癸未,不及火运主岁,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二之气少阴君火客临,少阴君火主气,所以《黄帝内经》称“大火正,温疠大行”。所谓“非典”是温疠的一种,属于肺疠,或称金疠。该年4月我们曾将其运气分析、流行趋势、发病率、死亡率,以及病机、治则、方药、预防等寄有关领导部门。当时预测小满前会终止流行。因为三之气太阴湿土客临,温邪受到抑制而难以伸展。
  
  世界卫生****有关负责人曾于2003年表示SARS随时都会重新****,不排除当年冬季再次流行的可能。但2003年五之气为阳明燥金客临,终之气为太阳寒水客临,没有火疫温疠发生的条件。所以我们当时预测2003年秋冬不会有所谓“非典”流行。
  
  2004年甲申,太过土运主岁,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初之气少阴君火客临,《黄帝内经》谓“温病乃起”。当有类似温疫的传染病,如******等出现,但无大规模流行。二之气太阴湿土加临,不会有所谓“非典”流行。实验室感染是人为造成,散在发生多系局部原因。三之气少阳相火加临,但土运太过,湿气偏盛,虽有温病发生,亦无流行趋势。该年易伤脾胃,病势多湿热。
  
  2005年乙酉,不及金运主岁,阳明燥金司天,少阴君火在泉。二之气少阳相火客临,《黄帝内经》谓“疠大至”。易发肝疫,病情急暴,病势燥热。终之气少阴君火加临,亦可有温病发生。
  
  2006年丙戌,太过水运主岁,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初之气少阳相火客临,可有温病发生,但不会流行。该年易伤脾胃,病势多寒湿。
  
  2007年丁亥,不及木运主岁,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终之气少阳相火加临,易发温疠。该年肝脾易伤,病势多风燥。
  
  2008年戊子,太过火运主岁,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五之气少阳相火客临,易发温病,但不会流行。该年易伤心肺,病势多热燥。
  
  2009年己丑,不及土运主岁,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二之气少阴君火客临,温疠大行。该年易伤脾胃,病势多寒湿。
  
  2010年庚寅,太过金运主岁,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初之气少阴君火客临,易发温病,但不会流行。该年易伤肝胆,病势多燥热。
  
  2011年辛卯,不及水运主岁,阳明燥金司天,少阴君火在泉。二之气少阳相火客临,终之气少阴君火客临,温疠大至。该年易伤脾胃,病势多燥热。……
  
  值得说明的是,五运六气并不是仅指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而且人们所说的气候,只是指可感觉的气候。空间运变方式,时间周期节律的不同,可造成时空态势、时空效应的不同。从而引发包括物质演变、能量转化、信息传递等在内的多方面变化。人的生命运动也随之变化,包括作为其主宰方式的生命之神,作为各种运动方式的生命之气,作为其载体的生命之形。形也不仅是有形的人体器官****的结构与功能,而且包括诸如微粒流、能量流、信息流,及其微粒场、能量场、信息场等微观生命世界……
  
  
  
  
  关于疫疠的预防
  
  疫疠的预防除了避免接触传染源外,主要在于个人的摄生。《黄帝内经·刺****》所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就是指安神定志,意识清静,真气贯丹田,得其从来,复得其往,合五藏元真,上出于脑,然后可以进疫者之室。正气内充,发见于外,邪气难侵,而疫病不染。
  
  邪气不是指病毒,而是指生命运动方式的失和。生命运动方式的失和不发生,致病微生物就无繁衍的机会。所以,预防的根本在于生命之神的守中,生命之气的调和,生命之形的通达。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并与微生物和谐相处。而不应该以杀死,甚至消灭微生物为目标。
  
  调理饮食、起居、精神,以及进行导引、按摩、运动等都是摄生的重要方面。所以,除上述调神、调息等主要方法外,素食为主、五味调和、禁忌烟酒、起居有节、精神安宁、心情淡泊,清静寡欲、劳逸适当、坚持运动等都是有效的摄生方法。盲目使用消毒液、无端滥用药物、过分摄入营养品、保健品等,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解读六气


  六气是什么?六气是指风、寒、暑、湿、燥、火这六种各有不同特征的自然气候现象,简称为“六气”。 


  六气是大地上的风云变幻,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气候现象,六气虽然有各自的表现特征,形成各自独立的性质功能,但从本质上分析,六气共同由阴气阳气相互运动变化而制造出来,阴气阳气在相互消长的量变过程中,由量变引起质变,在不同的质变范畴内,形成六个各个特色的波段,这些波段分别以风、寒、暑、湿、燥、火为特征,在地球的近地大气层上显示出来。


  六气有这样的特点,它主要确定在以一年时间为基础,对全年进行分段统管的六气变化,而出现在每月支、每日支、每时支周期上的变化,则不称为六气。六气的具体统治方式,是在每一年当中,将四季划分为平均的六个时段,风、寒、暑、湿、燥、火各占有其中的一个时段,每个时段的时间为两个月。古代人将统治这六个时段之气,按照排列顺序分别称之为初之气、二之气、三之气、四之气、五之气、终之气,初之气统管正月和二月,二之气统管三月和四月,三之气统管五月和六月,四之气统管七月和八月,五之气统管九月和十月,终之气统管十一月和十二月。


     虽说阴气阳气的相互运动变化在制造出六气,但又是谁在制造这阴阳运动变化呢?追根寻底,是天上的五运在幕后策划,天上五运之气被地球吸收后,再经过转化,于是生成了六气,人们应该注意到这样的天地对应关系,在一年之中,五运之气制造出初运、二运、三运、四运、五运,按顺序统辖每一年中的相关时空,受到五运的影响,地上产生出初之气、二之气、三之气、四之气、五之气、终之气,与其遥呼相应,在天运和地气之间,金运和燥气有相同性质,木运和风气有相同性质,水运和寒气有相同性质,火运和火气有相同性质,土运和湿气有相同性质,暑气的本质为火,因此它也和火气一样,同火运相对应。


  如果再从深一层次分析六气的形成原因,发现地球在制造六气过程中的阴气阳气相互量变过程,同两个方面的因素有关,一是同天上的五运变化有关,二是同地球在地支轨道上的运行有关,天上统运五气的影响再加上大地的自行运动,共同制造出了六气。


  五运有两种运行模式,一种是主运,一种是客运,两者有各自独立的不同运行程序,由此制造的六气也必然有两个体系,一个是由主运制造的六气体系,为主运六气,简称为“主气”,一个是由客运制造的六气体系,为客运六气,简称为“客气”,主气和客气虽然都显示风、寒、暑、湿、燥、火,但它们的运行程序则各不相同。 


  从对五运的解读中知道,天上的太阳在轨道上运行过程中制造出五运,轮流在统辖不同阶段的时空,形成了五运,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员,天上五运之气的变化,必然会对地球发生相应的影响,这是不可避免地必然要发生的事,在地支轨道上运行的地球,不断地接受到五运之气变化的影响后,必然会作出相应的变化,按照道理,天上五运的性质必然会原样地在地球上复制出来,在地上形成相对应的五气,但人们感到疑惑的是,为什么在吸收了天上的金、木、水、火、土五运之气后,却又不能在地球上原样复制,而在此基础上相应地扩展为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呢?


     长期以来,不少人前赴后继地试图破解这些在典藉上完全没有解释的疑问,但始终都没有找出其原因所在,以至被遭到以科学的名义向六气提出质疑时,竟然无人能够摆出其中的科学道理理直气壮地回应,疑点的存在,也导致六气被一些人指责为毫无科学根据的臆想。


    完全可以肯定,地球在吸收了天上五运之气后,经过转化,再创造性地制造出六气,这必然有它的原因所在,而找出这个原因,才是破解六气之迷的关键,破解这个原因,正是本文要探索的重点。


  1、解读主气


  主气由主运统运时制造的五运变化,经过大地吸收后,再转化为主运六气,简称为“主气”。


  主运统运时所制造的五运变化,有一个固定不变的特点,它永远都是按照初运为木运,二运为火运,三运为土运,四运为金运,五运为水运的运行程序,绝对不会因年分的更改而发生变化,每一年都是如此运行,成为一个固定化的运行模式。  


  地球在吸收了主运统运的五气固定程序模式后,经过转化,也相应地制造出一套固定不变的主运六气运行程序模式,对应地制造出初之气为风气,二之气为火气,三之气为暑气,四之气为湿气,五之气为燥气,六之气为寒气的程序,主气不受年分的变化影响而发生变化,年年都是如此固定地运行。


      如果将主运统运制造的五运程序,和主运六气的运行程序相比较,就会发现,两者的五行性质基本上有相同的对应,初运的木运对应了初之气的风气,二运的火运对应了二之气和三之气的火气与暑气,三运的土运对应了四之气的湿气,四运的金运对应了五之气的燥气,五运的水运对应了终之气的寒气,具体的不同之处是六气中多出了一个暑气。   


  人们或者带有这样的疑问,地球在轨道上运行时,受到太阳的影响,不是已经制造出了有规律性的地支周期现象了么?那些地支不是已经全部都有五行性质的么?寅卯性质为木,巳午性质为火,申酉性质为金,亥子性质为水,辰戍丑未性质为土,它们形成的明显性四季现象,已是人人皆知的事,为什么太阳的影响又会制造出另外的一套六气变化周期现象?有这个可能吗?这有科学根据吗?


  受到太阳的影响而同时制造出地支四季现象和主运六气现象,单从表面现象上看,似乎是不可能的事,但从内在性质上作具体分析,这又显得并不矛盾,因为制造地支现象的主体和制造六气现象的主体,分别是太阳中的不同层次的能量物质,不同层次的能量物质,以相互不同的性质,制造出不同的事物现象,这就是以一个太阳的影响力,能够同时制造出地支现象和六气现象的根本原因。


  制造地支现象的主体,是太阳中的光和热,特别是太阳制造的热量,为体现地支现象变化规律的主宰,热量在地支周期中的体现,为一种显性表达,光能够被人们直接观察,热能够被明显地感地觉得到,这种亲身感受,在人们的体验中形成了春夏秋冬的四季现象,这种现象成为了人们认识地支周期的基本概念。


      制造六气现象的主体则是五运,五运之气是太阳中有别于光和热以外的信息能量波,信息能量波最突出的形态是频率,频率是一种隐性表达,它与光和热的波频不一样,为处于光波和红外线波以下的低频波段,它们不能被人们直接感受到,虽然人们对这些频率没有特别的感觉体验,但它却实实在在地发挥着作用,正是由于信息能量波的频率不能直接被感觉和认识,因此五运之气的本质长期以来不能被人们正确地理解,人们只在《黄帝内经》对风、寒、暑、湿、燥、火的解释中,发现它作用力的存在。


  热量和信息能量波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热量具有滞留性质,它可以在物质上停留一段时间,而信息能量波则没有这种性能,热量能滞留,由它的物理性质所决定,在以地支为规律的季节转换过程中,这种滞留性制造出了季节转换过渡期,四个季节的转换,相应地制造出四个过渡期。


  应该注意到,一年中十二地支的变化,分别为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子、丑,寅卯为春季木气,当它转化为巳午夏季火气时,中间有一个土气辰在中间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同样,夏季火气转化为秋季金气时,也有一个土气未在中间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当秋季金气转化为冬季水气时,也有一个土气戍在中间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当冬季水气转化为春季木气时,一样有一个土气丑在中间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由于信息能量波没有滞留性,来就到,去就走,由接收信息能量波而制造出来的六气之间,根本就不存在有什么过渡期,在风气统治两个月后,立刻转换给火气,火气统治完后,立刻转换给暑气,暑气统治完后,立刻转换给湿气,湿气统治完后,立刻转换给燥气,燥气统治完后,又立刻转换给寒气,在寒气统治完后,马上转换给风气,进入下一轮的循环,没有滞留性的阻碍,使得六气转换变得干脆利落,毫不拖泥带水。 

 
  受太阳中的光、热、和信息能量波的不同影响,使到地球在自己的轨道上运行时,在制造了一套十二地支的周期现象后,同时又还能够制造出另外一套主运六气周期现象。


    由光和热制造的地支变化有这样明显的特点,它体现为春季温暖,夏季炎热,秋季凉爽,冬季寒冷,而且春夏的特征为潮湿,秋冬的特征为干燥,地支的这些气候变化对人体产生强烈的感觉,又是控制大自然生物生长的决定因素,尤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特别明显,令到植物形成一种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有序生长规律。


  由信息能量波制造的六气则没有明显的标示性特征,原因是信息能量波的强度远远不如光和热的强度,因此,由信息能量制造的主运六气,其性质特征大大弱于四季的性质特征,于是主气的性质完全被强大的地支四季气候所淹盖,成为一种隐性的存在,隐藏在明显体现的四季气候之中,让人们不容易发现。


  既然六气隐藏于四季气象变化之中,那么就必然会在四季气候变化的大背景复盖下,有自己独特的体现,形成独特的风格,虽然六气的这种体现不明显,但还是被我们的祖先发现了,不但发现了,而且还了解清楚了它对自然环境气候和对人体生命的影响状态。


  在人们的心中,还隐藏着这样的一个疑问,如果说是主运统运制造的五运之气,经过地球吸收之后,再相应地制造出主运六气来,按理应该制造出一对一对应才是,但不明白为什么那个火运偏偏在对应了一个火气后,又能再对应一个暑气,在主运统运中,初运木、二运火、三运土、四运金、五运水,各自统治的时间基本相同,都为七十三天多一点,这说明五运之间的作用力基本相等,为什么经过地球吸收转化后,单单火运的作用力得到暴增,突然间就有能力制造出一个火气和一个暑气?而在同等的条件下,那木、金、土、水四运就只有安分守己的本份?


  这种种的现象显然很不正常,也极不合理,但偏偏事实就是不合常理地如此摆在面前,简直是不容置疑,由此可以断定,既然事实如此,就肯定有它形成这样的原因所在,问题是要知道这其中的原理是什么。


  如果单单盯住五运的作用力,想要解开这个谜的话,是不可能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从地球身上找线索,必须明白到,主运六气是由地球吸收了五运之气之后再经转化制造出来的,由于五运的影响力相等,因此,地球在吸收了木运之气后,必然只能相应地制造出一个风气,吸收了火运之气后,只能相应地制造出一个火气,吸收了土运之气后,只能相应地制造出一个湿气,吸收了金运之气后,只能相应地制造出一个燥气,吸收了水运之气后,只能相应地制造出一个寒气,通过这样的对应转化就会发现,暑气应该与五运无关,一个火运根本不可能在转化出一个火气之后,还能再转化出一个暑气来,这是毫无道理的,五运之间作用力为均势的事实作证,证明了暑气根本不是地球吸收了五运之气后制造的加工产品。


  因为主运六气全部都是在地球上制造出来,如果暑气不是从吸收五运之气后转化制造的话,那么其来源只有一个,它必定是由地球自行制造出来的产物。


  断定暑气是由地球自行制造,有没有科学根据呢?它的原理和过程又是怎样的呢?只要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令人信服,否则的话,只是猜测而已。


  断定暑气由地球自行制造,完全有充分的科学依据,主运统运之气的本质是以太阳为主的信息能量波,请不要忘记,地球本身也一个信息能量波的波源,也时时刻刻不断地在制造和发射着信息能量波,基于这一点,可以想象到,当地球吸收了太阳系的信息能量波后,必然要将它和本身的信息能量波相融合,通过这样的融合,在大地上重新制造出一条组合性的信息能量波,在这条天地组合波的量变过程中,体现为多出了一段火气,而这段被延长了火气,便成为了暑气。


  人们或者会质疑,暑气的本质也为火气,为什么地球本身制造的信息能量波必然体现为火气呢?为什么不能是风气?不是是湿气?不能是寒气?也不能是燥气?


  要解释清楚这个疑问,还需要从地球本身的结构状态中去认识。


  现代的科学知识已经告诉人们,地球是一个球体,它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外表部分为坚硬的地壳层,中间部分为炽热的地幔层,地幔由高温的溶岩组成,具有流动性,中心部分为地核,地核为超高密度的高温物质。地球的结构组成状态表明,除了地壳这一部分以外,占绝大部分的内部物质都是处于高温状态,地球内部这种高温状态给出了一个启示,由高温物质所制造出来的信息能量波,必然携带着那些高温状态的相关信息,这种携带着高温信息的能量波作用于物质后,必然会传递出这种高温状态的信息,这就是地球的信息能量波必然体现为炎热的火气,而不能是风、寒、湿、燥气的根本原因。


  人们可能还会存有疑问,地球上火气应该每时每刻都在被制造着,为什么在长达一年的时间内,只在五月和六月份才被显现出来?而在大部分的时间内,则又不见踪影呢?这不是显得非常奇怪吗?


  其实这种奇怪现象是有着它内在原因的,大家都知道,地球只是太阳系中一个质量很小的成员,而太阳的质量则占整个太阳系总质量的百分之九十八,以地球质量所制造出来的信息能量波的波幅,肯定比由太阳质量所制造的信息能量波的波幅要小得多,由地球制造的火气,其波幅与主气的波幅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由于主运制造的主气幅度,远远大于地球制造的火气幅度,于是地球本身的火气波幅就被外来强大的主气波幅全面地掩盖着,不能被显露出来,显露的只有主气中的风、寒、湿、燥、火的性质。


  既然地球制造的火气波幅被主气的波幅全面掩盖,为什么在主气中的火气主时以后,地球本身弱小的火气会跟着被显露出来呢?这个看起来不可思议的事情,说白了,也没有什么奇怪之处,原因是物理学中的共振现象在起作用。地球本身火气的波幅虽然远比主气的波幅小,但当主气中火气主时的时候,因地球本身火气的频率与其相同,于是形成频率共振,在性质相同的频率共振下,地球火气被激发起来,在震荡中波幅得到放大,频率共振现象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让地球本身的火气记载下了主气中火气的幅度和时间,让地球火气有了一个需要达到的复制标准。


      受共振的激发,地球火气由本身的低幅度水平,以震荡状态逐步达到主气同等高波幅水平的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时间,这是一个渐进过程,当主气中火气还在主时的时候,地球的火气正处于共振的逐渐放大之中,远远未能达到主气的波幅水平,因此被主气的火气掩盖着,不能被体现出来,但当主气的火气管治结束后,地球本身火气经过阶段性的震荡,而达到主气的幅度状态水平,于是其性质被显示出来,成为了六气中的暑气。


  当明白了暑气的成因后,就会明白这样一个过程,与主气相比较,暑气幅度显然很小,在主气中火气主时后,暑气被激发,此时其性质尚被火气所掩盖,当主气中的火气管辖结束后,暑气的震荡才达到主气波段的幅度水平,成为主时之气,当主气中湿气来到后,暑气开始迅速衰减,性质被湿气掩盖,在主气中的燥气、寒气、风气主时的时候,暑气已经回复到原先本来的基本状态,性质被主气所掩盖,这一切,成为了暑气于全年之中,只在五、六月才被显示出来的原因。 


  可以用这样的比喻来解释主运统运与主运六气的关系,风、寒、湿、燥、火是地球以太阳系中五运之气为原料进行加工的产物,而暑则是地球以本身能量自主创造的品牌,地球将自创的品牌塞进到来料加工的产品行列之中,制造出主运六气现象。


  古代人为了区分来料加工的火气和自创品牌的火气,将由火运转化成的火气称之为君火,将地球自造的火气称之为相火,君火的称呼,体现了它属于五运主体的渊源,而相火的称呼,则体现了它的非主流来源。


  君火和相火的本质同为火气,为了方便区分两者的性质形态,古代人将君火称为火气,而将相火称为暑气,以暑热的性质来代表火气,以示区别。 

 
  人们将具有致病性质的六气称为“六淫”,长期以来,“六淫”成为了中医的基本性致病因素,应该说,风、寒、湿、燥、火成为基本病因,为当之无愧,而暑则有被抬举之嫌疑,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原因是,风、寒、湿、燥、火都是具有独立个性化的病因,它们不能再被分解,但暑则不是,暑代表的是火,既然病因中已经有了火,再加上一个暑,就显得有点画蛇添足的味道,另外,中医病理中的暑,不是一种独立个性化的病因,而是一种组合性的病,它由火气和湿气共同组成,既然暑能够被分解为两种独立个性化病因,也就没有必要再以组合体出现,成为基本性的病因,如果两种基本病因的组合也能够成为另一种基本病因的话,那将会出现很多,所以,将“六淫”压缩为风、寒、湿、燥、火,以“五淫”为基本病因就已经足够。考虑到长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了“六淫”病因的称呼,在这里,并不要求人们从此更改称呼,而是想将暑的原理解释清楚,让人们明白它被抬举了的原因。  


  2、解读客气


  本文的重点,在于解释清楚客气的制造来源,解释相火为什么在客气运行过程中会出现在湿气后面的原因。
 
  人们从称呼上可以作出这样的识别,主气由地球吸收主运五行之气后制造出来,按道理,客气则由地球吸收了客运五行之气后再制造出来,这个推理基本上没有什么悬念。


  客气即是客运六气,它是地球吸收了客运中的五行之气后,经过转化,再加上地球本身固有的火气而制造出来,由于客运六气主要是由地球吸收客运五行之气后制成,故简称为客气。


    和主气一样,客气也是一种隐性存在,在以地支为主体的四季强大气候变化的大背景掩盖下,客气悄悄地按照自己的规律进行演绎,并通过特殊的六气运行规律现象将自己的变化显示出来。


  客运六气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它有复杂多变的运行变化,不象主气那样,只有一个固定不变的运行模式,而是有着六套既有相同点,又有差异点的运行程式,为什么客气有这么多套运行程式呢?算起来,它和客运有着多个方面的制造来源有直接关系。


  在《解读客运》中已经探索过,在由二十八星宿围成的空间中,从甲、丙、戊、庚、壬五个时空位置上,射入各具五行性质的信息能量波,分别以土、水、火、金、木五运的状态,掠过太阳运行轨道,再射向对面的己、辛、癸、乙、丁方向,太阳系在轨道上运行的周期为十年,当它运行到不同的时空中,会感受到不同状态信息能量波的影响,于是相应地制造出了五套客运程序。


  地球同样要在二十八宿围成的大空间中运行,但它完成一个循环周期所需的时间为十二年,由于客运的五运之气在时空中具有对称性的存在,因此在这十二年的运行中,地球将分别两次受到客运中金运、木运、水运、火运、土运的影响,并由此制造出“双六”运动周期。


  应该注意到这样的时空差,客运中的金运、木运、水运、火运、土运,在时空中的复盖跨度面为36度,而地球每年走过的时空跨度为30度,要经过六年后,才能和客运的跨度同步,于是在十二年的运行中,地球与客运形成了两个合拍周期。天地之间的这个时空差在说明,地球每年都不能完整地走过客运所复盖的一个时空跨度,在与客运管辖区域不同步的运行中,地球每一年吸收客运的五行之气都是不完整的,这种由时间差和空间差所造成的不同步,在转化为地上六气时,就制造出客运六气每年的运行程序产生了变化,于是在两个同步合拍周期中,共制造出六套不同起止排列次序的客气运行程序模式,而这六套客气运行程序,被我们的祖先们完整地记录下来,传给了后代。这六套客气运行程序分别为:


    当地球运行到子年时空区域时,在吸收了该区域中客运之气后,制造出这样的一条客运运行程序:初之气为太阳寒水,二之气为厥阴风木,三之气为少阴君火,四之气为太阴湿土,五之气少阳相火,终之气为阴明燥金;


  当地球运行到丑年的时空区域时,在吸收了该区域中客运之气后,制造出这样的一条客气运行程序:初之气为厥阴风木,二之气为少阴君火,三之气为太阴湿土,四之气为少阳相火,五之气为阴明燥金,终之气为太阳寒水;


  当地球运行到寅年时空区域时,在吸收了该区域中客运之气后,制造出这样的一条客气运行程序:初之气为少阴君火,二之气为太阴湿土,三之气为少阳相火,四之气为阴明燥金,五之气为太阳寒水,终之气为厥阴风木;


  当地球运行到卯年时空区域时,在吸收了该区域中客运之气后,制造出这样的一条客气运行程序:初之气为太阴湿土,二之气为少阳相火,三之气为阴明燥金,四之气为太阳寒水,五之气为厥阴风木,终之气为少阴君火;


  当地球运行到辰年时空区域时,在吸收了该区域中客运之气后,制造出这样的一条客气运行程序:初之气为少阳相火,二之气为阴明燥金,三之气为太阳寒水,四之气为厥阴风木,五之气为少阴君火,终之气为太阴湿土;


  当地球运行到巳年时空区域时,在吸收了该区域中客运之气后,制造出这样的一条客气运行程序:初之气为阴明燥金,二之气为太阳寒水,三之气为厥阴风木,四之气为少阴君火,五之气为太阴湿土,终之气为少阳相火。


  由于地球在运行到午年时空区域时,吸收的客运之气和在子年时空区域吸收的客运之气相同,故此,子年和午年有相同的客气运行程序;


  地球运行到未年时空区域时,吸收的客运之气和在丑年时空区域中吸收的客运之气相同,故丑年和未年有相同的客气运行程序;


  地球运行到申年时空区域时,吸收的客运之气和在寅年时空区域中吸收的客运之气相同,故申年和寅年有相同的的客气运行程序;


  地球运行到酉年时空区域时,吸收的客运之气和在卯年时空区域中吸收的客运之气相同,故酉年和卯年有相同的客气运行程序;


     地球运行到戍年时空区域时,吸收的客运之气和在辰年时空区域中吸收的客运之气相同,故戍年和辰年有相同的客气运行程序:


  地球运行到亥年时空区域时,吸收的客运之气和在已年时空区域中吸收的客运之气相同,故亥年和已年有相同的客气运行程序。


  客气的六套运行程序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没有半点的人为因素,只同客运有直接的关系。 

 
  如果将客气的运行过程和主气的运行过程相比较,就会发现两者之间出现了一个突出的不同变化,在主气运行过程中,君火之下接着为相火,相火之下接着为湿土,但在客气运行过程中,君火之下接着的是湿土,湿土之下才是相火,也是说,在客气的运行程序中,原来在主气运行程序中的相火与湿土的排列位置发生对调。


    客气中相火的这个重大变化,在《黄帝内经》中已经有明确的记载:“故少阳之右,阳明治之;阳明之右,太阳治之;太阳之右,厥阴治之;厥阴之右,少阴治之;少阴之右,太阴治之;太阴之右,少阳治之;”这个记载等于在说出了辰戍年的客运六气运行过程,从这个运行过程中,它明显地指出了少阳相火的位置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已经落后到了太阴湿土之后才出现。


  虽然客气中相火的位置发生变化已经被确定,但看到这里,人们可能还是忍不住地要问,这相火虽为地球本身之气,为什么在客气程序中偏要让它发生这样新的变化呢?


  这种变化的原因虽然复杂,但也有其道理所在,完全可以用现有的知识来解释清楚。我们已经知道,由地球制造的相火基本状态,其波幅远远比主气中火气的幅度要小,前面《再说统运》中也已经探索过,客运的强度又远远要大于主运的强度,这是说,由客运转化而成的客气,其波幅也远远要大于由主运转化而成的主气幅度,客气与相火基础波幅的差距,远远要比主气与相火基础波幅的差距更加开阔。


     在客气的运行过程中,当客气中的君火主时的时候,相火因频率与其相同而受到激发,激发产生共振,共振将相火的幅度从基本状态开始逐渐放大,并以君火的波幅和时间为标准进行复制。相火在共振中的波幅增加是一个渐进过程,在君火统辖期间,相火正在处于共振期,也是相火被放大的初期,此时相火的波幅被掩盖在君火强大的波幅里面,由于客气的波幅太过大,当君火统辖完毕,轮到湿气主时的时候,相火还处于震荡放大的上升过程之中,只有当湿气统管完毕后,相火的震荡上升幅度才达到客气波幅的状态水平,成为主时之气而被显示出来,这就是相火为什么需要在客气中的湿气运行过后,才能够正式登场显示,成为主时的统管势力的根本原因。


  客气的波幅差距,是直接造成相火波段相位漂移的根本原因,由波幅差距而产生的时间差距,令到相火要漂移到湿气之后才被显露出来,由此可见,相火的波段相位漂移现象,纯粹出自天然,没有半点人为的造作,也没有半点神秘感。


  当明白原因后,就可以全面了解相火在客气程序中的运行变化过程了,当客气中君火主时后,相火虽被激发,但波幅还很小,性质被强大的君火掩盖,当湿气主时后,相火还在上升之中,此时相火的性质又被强大的湿气掩盖着,当湿气主时完毕后,相火的震荡幅度才达到了客气的状态水平,此时其性质才被显示出来,成为了主时之气,当燥气主时后,相火幅度迅速处于下降趋势,性质被燥气掩盖,当寒气主时和风气主时后,相火已经回复到本来的基本状态,性质被主气掩盖,只有当下一轮的君火主时后,才又一次被激发起来。


  有人可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地球本身火气的波幅有多大?主气的波幅有多大?客气的波幅又有多大?老实说,不要说是准确的数据,就连大体上的数据都没有,但有一条是肯定不变的,星体之间的相互影响,是靠不可见的信息能量波和可以看见的光波来实现的,既然信息能量波具有物质性,就肯定能够为人们所察觉,当然,这需要先进的科学设备来支持,需要先进的科学理论来指导,希望有人能根据上述的认识进行深入的探索,运用现代化的知识和先进的科学手段,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分析研究,找出它们的具体数据来,相信在这方面的突破,必然为中医理论带来科学上的飞跃。


  地球的质量和运行基本是稳定的,由此而制造的相火应该也有一个稳定的基本幅度,当相火被共振激发,要经过两个月后,才能达到主气的幅度水平,要经过四个月后,才能达到客气的幅度水平,如果从时间差上来分析,客气的幅度将加倍于主气的幅度之上,可见其幅度之巨大,这也难怪为什么《黄帝内经》要对客运和客气的影响力那么格外地重视了。

五运六气 消渴 中医诊断  

     从五运六气理论探讨不同大司天关于消渴的诊断治疗。历代中医大家对于消渴诊断治疗,有各自不同的立论,这往往使后学者不知所从。从运气学说中大小司天的变化,探究不同司天下不同医家对于消渴的诊断治疗方式,从而得知不同司天对于消渴诊断的异同点。

2

  疾病之病机,由于临床者众,各有见地。自古以来各说各话,莫衷一是。令后学者产生很大的学习障碍,甚至望而生畏。其实不同的大司天与小司天,同一种病,其病机是不同的。病机一确定,自可依病机而决定诊断、治则与治法。兹举消渴病作为说明。同一消渴病,在不同的司天中,其病机会随着司天气化之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病理现象。

 

  赵养葵《医贯》中所见的消渴,赵养葵约生于公元1573年至1644年,即明隆庆、崇祯年间。而1564年至1624年为太阳寒水司天,所以其所处的年代是寒水气化的时代。因此他治消渴病强调命门之火为人身之至宝,人生立命之本源。
  
  养葵先引古人治三消之常法云:“上消者,舌上赤裂,大渴引饮。《逆调论》(按:当为《素问·气厥论》)云:‘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者是也,以白虎汤加人参治之。中消者,善食而瘦,自汗,大便硬,小便数。叔和云:‘口干饮水,多食饥,虚瘅成消中’者是也,以调胃承气汤主之。下消者,烦燥引饮,耳轮焦干,小便如膏,叔和云:‘焦烦水易亏’,此肾消也,六味丸治之。”此乃一般论消渴之理论。
  
  养葵据所见之消渴病患,多寒水格阳之证,因此提出消渴病之病理治则为:“人之水火得其平,气血得其养,何消之有?…故治消之法,无分上、中、下,先治肾为急,唯六味及加减八味丸,随病而服,降其心火,滋其肾水,则渴自止矣。白虎、承气、皆非所治也。”由于时为寒水司天,故人消渴病亦多寒水之病,自不可用白虎、承气之寒凉、泻下。
  
  养葵故引《圣济总录》论中消、上消能食而渴与不能食而渴2种病理现象加以批判曰:“盖不能食者,脾之病,脾主浇灌四旁,为胃行其津液者也。脾胃既虚,则不能敷布其津液,故渴,其间纵有能食者,亦是胃虚引谷自救。若概用寒凉泻火之药,如白虎、承气之类,则内热未除,中寒复生,能不末传鼓胀耶?”由于气化为寒,所以不论中、上二消,均是寒入脾肺之药,故不可依常法治以白虎、承气。
  
  治之之法,养葵云:“如上消、中消,可以前丸(按即七味白术散与生脉散)缓而治之。若下消已极,大渴大燥,须加减八味丸料一升,内肉桂一两,水煎六七碗,恣意冷水饮之,熟睡而渴病如失矣。”
  
  三消无水,燥渴如是,为何又加肉桂、附子?养葵云:“盖因命门火衰,不能蒸腐水谷,水谷之气不能熏,上润乎肺,如釜底无薪,锅盖干燥,故渴。至于肺亦无所禀,不能四布水精,并行五经。其所饮之水,未经火化,直入膀胱,正所谓饮一升溺一升,饮一斗溺一斗。”可知病之源为命门无火;即寒水为患之故。故用八味丸“桂附之辛热壮其少阴之火,灶底加薪,枯笼蒸源,槁木得雨,生意继薪。”
  
  为了说明此理,引数病例以说明:一为病疽渴作,一日饮水数升。养葵献八味丸加减,诸医大笑曰:“此药若能止渴,我辈当不复业医矣。”观诸医所用,皆木瓜、紫苏、乌梅、人参、茯苓、百药煎等生津之药,然愈治愈渴,茫无功效。不得已而用八味丸加减,三日渴止。用八味丸之辛热以治寒水之气化,故三日渴止。
  
  另一男子患渴,养葵欲治以八味丸。彼谓肉桂性热,乃易黄柏、知母等药。结果渴不止,发背疽而殁。
  
  由于寒水为患,故以辛热之药为使,而斩关夺将,而且一用知柏,立见病殁。不是一见消渴,即用寒凉、酸性、泻下之药,仍需考虑所值为何气司天,方可知病之机,定病之源而待全功。


  
  刘完素在《三消论》中所见的消渴,刘完素生于公元1110年,卒于1200年,字守真,自号通玄处士,金代河间人,故又称刘河间。公元1144年至1204年为阳明燥金司天,故河间终其一生,均属燥气横行之气化。故其所治诸病,皆从火化;其于消渴之论治,亦然如此。
  
  在其所著《三消论》中,首先认为世俗论消渴之病理,上实热而下虚冷,上热故烦渴多饮,下寒故小便多。例如蒋氏《药证病源》论消渴、消中、消肾病:“三焦五脏俱虚热,惟有膀胱冷似水,又曰:腰肾虚冷曰增重;又曰:膀胱肾脏冷如泉。”河间批评此等论说“阴阳兴衰,安有此理,且其言自不相符,其失犹小;至于寒热差殊,用药相反,过莫大焉。”
  
  他认为消渴病的病理是:“燥热太甚,而三焦肠胃之腠理,怫郁结滞,致密壅塞,而水液不能泄,浸润其外,荣养百骸,故肠胃之外,燥热太甚。虽复多饮于中,终不能浸润其外,故渴不止。小便多出者,为其多饮,不能渗泄于肠胃之外,故数溲也。”将多渴便数之病因归之于三焦燥热太甚,水液不能浸润其外,不能渗泄于肠胃之外。将消渴数溲归结为:“肠胃燥热怫郁使之然也”,“病之所遇各异,其归燥一也”。
  
  至于将消渴病的预后症状也归为燥热怫郁,河间云:“夫消渴者,多变聋盲,疮癣、痤痱之类,皆肠胃燥热怫郁,水液不能浸润于周身故也。或热甚而膀胱怫郁,不能渗泄,水液妄行,而面上肿也。”故主张消渴之证不可服芳草石药等热药,因为“石药发颠,芳草发狂。”“凡见消渴,使用热药,误人多矣。”此必为其临床所见之事实,故提出以警世医。


  
  故其治消渴、消中,即上消、中消,用猪肚丸。方中猪肚、黄连、瓜蒌、麦冬、知母皆滋阴清阳明之热之品。其治消肾,即下消,用葛根丸。方中所用葛根、瓜蒌、铅丹,亦皆去阳明燥气之药。其治一切肠胃涩滞壅塞,疮癣,痿痹,并伤寒杂病,烦渴,气液不得宣通等消渴预估坏病,所用人参白术散,方中除人参、白术补气之外,当归、芍药、天花粉、干葛为滋阴之药,大黄、栀子、泽泻、连翘、茯苓、寒水石、石膏、滑石、盆硝等皆为清热泻下之药。至于消渴久病,而致身热头痛,或积热黄瘦、或发热恶寒、畜热寒战、或膈痰呕吐。烦热消渴;或燥渴泄利;或目疾口疮;或咽喉肿痛;或风火昏眩;或蒸热虚汗,肺痿劳嗽。一切邪热变化,真阴虚损等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与死亡率很高的糖尿病非酮证高渗性昏迷,诸种并发症,刘河间均用人参散治之。方中所用人参、寒水石、滑石、甘草、石膏、皆是滋阴清燥热之药。  总之,由于大司天为燥热之气,故河间所见之消渴皆燥热之证。

  
  吴鞠通在《医医病书》中所见之消渴,吴鞠通生于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卒于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其《医医病书》于1831年写成。而1804年至1844年为少阳相火司天。可知,写《医医病书》之时,已值相火之运,故此时所见之消渴病,即为少阳相火司天之消渴病。
  
  少阳相火所中之病为少阳病。少阳相火之邪既中,自影响相火之敷布与阳气升降出入之枢纽,造成相火被郁与寒热、水火枢机不利的病变。此种病变得病理现象若表现在消渴病,自然除了一般多饮多尿之外,必有少阳被郁之症状。
  
  故吴鞠通首先批评时人用凉药以治渴之非,云:“时人治渴,舍凉药无二法。”再者说明尚有阳明、少阳2种情况用猪苓汤以治之渴,云:“仲景谓消渴者与猪苓汤。盖肾主消渴。此渴即司马相如病消渴之渴也。病在脏,泻其腑,故以猪苓、泽泻、滑石泻膀胱,使火从水中去。而单以一味阿胶补本脏之液,此渴必饮多溺少。”因为《伤寒论》第226条云“阳明病…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至于吴鞠通所遇之消渴,为少阳气郁,水饮格拒心火之消渴,云:“他如痰饮之反渴,用辛能润法。盖饮居心下,格拒心火,不得下通于肾,反来上烁咽喉,故嗌干。又格拒肾中真水,不得上潮于喉,故引外水求救之。水不得行者,阳气郁遏。”
  
  由此可知:少阳相火司天之时所见之消渴乃少阳火郁真水之消渴,辛以润之。


  
  清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潘楫曾著《医灯续焰》一书。按此书潘楫之《叙原》云:“明万历壬子夏(即公元1612年),负笈王绍龙先生。明天启甲子二月王绍龙西归(即公元1624年)。清顺治七年(即公元1650年)庚寅夏日,开始注解《四言脉诀》,至1650年成书。而1624年至1684年为厥阴风木司天。亦即在潘楫著作此书的28年中,均为厥阴风木司天,故其所见之消渴证,为厥阴风木之消渴证。
  
  是以《三消脉证第五十五》论消渴之病理为:“一皆以燥热太甚,三焦肠胃之腠理,怫郁结滞,致密壅滞。复多饮于中,终不能浸润于外,荣养百骸,故渴不止。”因为厥阴之病若木虚则金来克木,故“厥阴之病消渴。”此消渴即燥金来克之证,所以潘楫归结厥阴消渴为燥热。若木实太过,则条达之气反为冲逆之气,故“厥阴之病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所以潘楫论厥阴消渴为:“三焦肠肾之腠理,怫郁结滞,致密壅滞。”盖气不条达则升降失枢,故气机结滞冲逆。总之,归结消渴之病生于风木之气之克伐。
  
  因此,潘楫观察到此种厥阴风木之消渴,若严重则:“甚于外,为肌肉之消。…下甚不已,则消及肝肾。外甚不已,则消及于筋骨。”
  
  故其所用方药,为清肝胆之热的大黄黄连泻心汤,与子和加减三黄丸,与滋肝阴的固本丸(用生地黄、熟地黄、麦冬、天门冬)。完全异于其他气化之消渴。


  
  黄元御生于公元1705年,卒于1758年,而1744年至1804年为太阴湿土司天。即元御卒前14年为湿土流行之气化。尤其著作《四圣心源》成书时为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故其于此书中所论《消渴根源》乃太阴湿土之消渴。故论消渴之病因为:“燥热在肝肺之经,湿寒在脾肾之经。”其论治消渴之法为:“泻湿而燥土,清风而疏木也。”其所用之方,均肾气丸、猪苓汤、桂附苓乌汤等燥湿疏木之药,呼应太阴湿土之气化。

 

  孙思邈约生于公元581年,卒于682年。约于652年完成《千金方》,而公元604年至664年为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故孙思邈著作《千金方》的运气背景为君火流行。《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少阴司天,热淫所胜,怫热至,火行其政。”于此大司天之时期,热淫所胜,当然民之所病为火热之症,消渴病亦然。
  
  孙思邈观察此病的病因有三,云:“所慎者三:一饮酒,二房室,三咸食及麦丐。能慎此者,虽不服药而自可无他。”而此三者,究其理,即因会令心火旺盛,何以知之?孙思邈云:“消渴之人愈与未愈,常须思虑有大痈。何者?消渴之人必于大骨节间发痈疽而卒。所以戒之在大痈也。”因为酒“(若)积年长夜,酣兴不解,遂使三焦猛热,五脏干燥。”酒可使人火热大盛,燥伤津液。房室精伤,则内伤。孙思邈云:“寻夫内消之为病,当由热中所作。”房室精伤,则心火热中,乃成消渴。至于咸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咸伤血。”咸食伤心血,心血既伤,津枯不荣,乃成消渴。总之,此三因造成心液干枯,乃成消渴。思邈之所以有如此之观察,乃因君火司天之故。是以其所用药,不离黄连与天花粉、麦冬、阿胶以消心火,滋心阴。
  
  瓜蒌根即天花粉,宋王介《履岩本草》卷中云:“瓜蒌根,味苦,无毒,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瓜蒌实主胸痹,叶疗中热伤暑,治痈疽未溃。”可知瓜蒌入心,滋心阴,清心热。
  
  《履岩本草》卷上云:“麦门冬,主心腹结气,心下之满,口干燥渴。”明显是滋心阴之药。
  
  而在《千金方》卷二十一所录治消渴53方中,用天花粉的有24方,用麦冬的有16方。用黄连的有13方。可知治消渴虽杂有其它药物,实则以麦冬、瓜蒌、黄连之清君火之热为主。与其他司天之用药,迥然有别。
  
  总之,消渴之证,源于心火旺盛者,完全呼应少阴君火司天之气。
  
  由上述可以看出,消渴一病于不同司天之中,将有不同的证状变化。以同一诊断治疗应对不同司天,将有胶柱鼓瑟之憾。所以于诊断之中,参以五运六气之大司天与小司天变化,将有助于疾病的确诊、以及疾病的治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