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诫那些半桶水的火神派医者。
附子不能乱用,上热下寒可以辨证使用。
但下不寒就不要随便乱用,别把附子当电池!
特别是那些癌症肿瘤患者,本身就被西医折腾得剩下半条人命,
元气大虚。虽然附子对这些情况大都很好用,但是不是所有的情况,
必须辨证使用。
此类西医造成的非病变(久病)形成的元气虚,
一般以守护脾胃为主,当然这还是太慢了,
辨证下药才是上策。
当下焦为坤卦的时候,可以使用附子使坤->坎,使腐水得以气化,
恢复人体物质能量循环。
但是当下焦不是坤卦的情况下,乱用附子会造成一系列问题。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当下焦不是寒症的时候,乱用附子,
就会造成体内有火毒。
这些火会从小便,大便,口腔溃疡,疮毒,咽喉,痘等方式泻出体外。
热毒泻出来就没事了,写不出来可就不好了。
有可能热毒积聚在体内,无端端地出现内脏器官的炎症,疼痛。
热并不是可怕的,可怕的是热不畅通,瘀或郁在里面,
或许是湿阻,或许是瘀阻,痰阻等等,患者必定出现疼痛。
张仲景运用附子浅析
附子乃阴证要药,用之得当功效非凡,然用之不当则为患不浅,故近代名医恽铁樵云:“附子为最有用亦最难用的药物。古代医家中善用附子者,首推张仲景,在其所注《伤寒杂病论》一书(后世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关于附子的论述共有51条,33方(附方除外),为附子的运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兹就有关附子的功用、配伍及运用事宜作一浅析,以便提高我们运用附子的能力。
附子的功用与主治
根据仲景方(后称经方)中关于附子的运用,归纳其功用主治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
回阳救逆 仲景每用附子辛温大热“斩关夺将”之气,治疗四肢厥逆,恶寒倦卧,精神萎靡,吐利腹痛,大汗淋漓,脉沉微等亡阳厥逆之证,以收回阳救逆之功,方如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等。
温经逐湿止痛 仲景用其治风湿留滞肌肉、筋骨、关节之疼痛等疾患,均取附子此功。代表方如桂枝附子汤治疗症见身体疼痛不能转侧之风湿在表之证,甘草附子汤治风湿留滞关节骨节疼烦,桂枝芍药知母汤治中风历节肢体疼痛,桂枝去桂加白术汤治疗痛风,方中用附子均取其温经逐湿止痛之功。
通阳止痛 阳虚阴凝,沉寒痼冷所致气血阻滞之疼痛,非纯阳之品不足以解其寒凝。附子秉纯阳之气,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脉,仲景凡疗脏腑阴寒内结,本虚标实之疼痛,常用附子来通阳止痛。如乌头赤石脂丸,治疗胸痛彻背,背痛彻胸之心痛,薏苡附子散用于胸痹之缓急,大黄附子汤治疗寒湿内结之胁下偏痛,均取附子通阳散寒止痛之功。
温补肾阳 仲景治疗少阴病,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之时,用附子来温壮元阳以益肾火。如真武汤治阳虚水泛之心下悸,头眩,身目闰 动,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腹痛下利,附子汤治疗少阴病阳虚之寒湿身痛证,症见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肾气丸治疗肾阳不足之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痰饮,消渴,妇人转胞,均取附子温补肾阳之功。
温中散寒 仲景用附子温中散寒主要见于杂病部分。如《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脉证治第十》云:“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吐利者,附子粳米汤主之。”方中用附子即取其温中散寒之义。
助阳固表 太阳与少阴互为表里,太阳卫外之阳实根于少阴肾之真阳,大凡外有表证而内之命门真阳已呈消沉之势时,仲景无不用附子助阳以固表。如麻黄附子细辛汤及麻黄附子甘草汤用于太少两感证,桂枝加附子汤治疗太阳病表邪未解,而卫阳已虚之阳虚漏汗证,均取附子助阳固表之功。
附子的配伍运用
仲景用附子不仅谙熟药性,而且制方严谨,配伍精当,此就其常用配伍简述如下。
附子配人参 人参甘温,大补元气,固脱生津,仲景用生附子与人参相配,不仅可加强附子的回阳救逆之功,而且有助于人参固脱生津,二者同用,相得益彰,故凡遇亡阳液脱之危证,仲景必取生附子与人参相须为用。方如四逆加人参汤。仲景取炮附子与人参相配,则用于温阳补虚,如附子汤治疗阳虚寒湿身痛之证,即取炮附子配人参。
附子配干姜 附子与干姜均为纯阳之品,均具回阳之功,生附子与干姜相配伍,两阳相得,犹如火上添薪,气势威猛,可使其回阳救逆之功大振,故仲景凡用附子回阳救逆,治疗亡阳厥逆之候,方中必配干姜,方如四逆汤类诸方。故戴元礼有“附子无干姜不热”之说。仲景用炮附子与干姜相配则用其温脏祛寒。如乌梅丸附子干姜同用,治疗脏寒之蛔厥、久利就是取这一功效。经方中此类配伍虽然不多,但姜附同用,温脏祛寒之奥旨,却为后人所尊。如《和剂方》中的附子理中丸治疗寒中内脏之霍乱,吐利,转筋,《本事方》中的温脾汤治疗冷积便秘,手足不温等脾阳不足,寒实内停之证,都是取姜附相伍温脏祛寒之用,溯其本源,盖出于此。
附子配麻黄 麻黄发汗解表,附子温经助阳,附子得麻黄,则温补里阳而不恋邪气,有扶正助表,鼓邪外出之能,二者并用,则有温经发汗,助阳解表之功,可用于表有寒邪而里阳不足之证。如治疗阳虚感寒的麻黄附子细辛汤即是。
附子配桂枝 附子与桂枝均为温阳之品,仲景取附子与桂枝相配因用量不同,而用意取功不同,具体用法有三:其一,取大量附子与桂枝相配,用于温经散寒,祛风除湿止痛之剂。如治疗风寒湿痹的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即取此功。其二,取中等量附子与桂枝相配伍,用于扶阳解表之剂。如桂枝加附子汤治疗表邪未解,阳虚漏汗之证即取此用。其三,取小量附子与桂枝相配用于温阳补肾之剂,方如金匮肾气丸。
附子配细辛 细辛辛温,入走肺肾,通行表里,“善开结气”,有祛风散寒,行水通窍之功。附子得细辛不仅可以增强其温散之力,而且可以增强其温通之功。二者相配,则温通行散之力倍增,可祛散伏于阴分之寒邪。方如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
附子配白术 附子与白术相配主要用于寒湿为患。因白术健脾燥湿,附子温阳补肾,祛湿散寒,二者相须为用,不仅可以温补脾肾,而且能祛寒除湿。如治疗寒湿痹痛之证的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
附子配地黄 附子温补阳肾,地黄滋阴养血,二者相配,滋而不腻,温而不燥,温阳而不耗阴,有阳得阴助,生化无穷之功。方如肾气丸、黄土汤。
附子配黄连 附子辛热温阳,黄连苦寒清热,二者相配,温阳清热并行不悖,相反相成,有寒热并治,温上清下,补虚泻实之能。故仲景每遇寒热并存,虚实错杂之证时,皆取黄连、附子同用。如治疗蛔厥久利的乌梅丸。
附子的应用事宜
仲景用附子不仅配伍精当,而且在用法、剂量及毒性的杀减等方面都非常审慎细致,示人以规矩。
附子的生熟用法和煎服法 纵观有关附子的经方不难发现,仲景凡取附子回阳救逆之功则生用,凡取其温阳补肾,温经逐湿止痛之功,则均炮用。凡用生附子必入汤剂,而用炮附子则有汤、丸、散三种剂型。但凡用汤剂者,皆以三份水煎至一份药液时服用,而具体服法则又有“顿服”、“分温再服”、“分温三服”,“日二服”、“日三服”等不同用法。具体每一种服法,又与其方之治疗大法相因为用,相互补充。“顿服”法,一次服下,药力集中,仅用于急救回阳(如干姜附子汤),“分温再服”法,进药间隔时间比较短,药力亦集中,主要用于回阳救逆之方中,“分温三服”法服药间隔时间不长(不拘于半日),意在使药力接续,主要用于以驱邪为主的有关方剂中。“日二服”、“日三服”法,服药间隔时间较长,意在使药力持久起效,主要用于扶正或扶正以驱邪的有关方中。由此可见仲景用药之匠心。
附子的用量 如何正确掌握附子的用量,在临床上十分重要。仲景在汤剂中用生附子最大量为大者一枚,一般量为一枚,用炮附子最大量为三枚,一般量为一枚,最大顿服量不论生附子、炮附子,均为一枚。附子在丸、散中的最大量虽分别达六两、十枚。但由于是分多次服用,所以每次服用的剂量实际不大。比较附子在经方中的用量,不难看出:仲景取炮附子用大量时,用于温经逐湿止痛,重在祛邪。用一般量或少量时,则意在扶正。
附子的毒性及杀减方法 尽管附子具备前述诸功,但运用不当,可引起中毒,应予警惕。其中毒症状表现为:恶心、呕吐、口舌及四肢乃至全身麻木,继之视物模糊,呼吸喘促,手足抽搐,烦躁不安,脉迟缓而弱,甚则昏迷,严重时可引起死亡。故仲景十分重视附子的毒性,并在运用中通过多种方法来消减其毒性。首先,在配伍方面,取附子与干姜、甘草入汤共煮以减其毒性;其次,剂型上多用汤剂,33方中有27方是汤剂,意在通过长时间煎煮减弱其毒性;再次,除回阳救逆用生附子外,其余均用炮附子,意在减轻其毒性。此外,在服法上,主张分次给药(干姜附子汤除外),意在防止药物一次进入体内过量而引起中毒。种种苦心警示后人。后人受仲景的启示,凡善用附子者,大都特别强调附子的煎煮时间(尤其是生附子),有时煎煮时间可长达两个小时。附子中毒如果症状较轻者,可以通过口服甘草、绿豆煎汤及用利尿、泻下等方法促使其排出体外,但中毒症状严重者,当急送医院抢救治疗。
浅析仲景用附子 附子是临床常用的温里祛寒中药之一,处方用名:附子、生附子、制附子、熟附子、淡附子、黑附片、炮附子。用量用法:3~15克,煎服,宜先煎0.5~1小时,至口尝无麻辣感为度。古今医家用之组方甚多,用法亦然。本文对汉、张仲景用附子之法做一学习与浅析。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用附子的方剂共44方,其在组方、配伍、炮制、剂量、煎煮、服法上颇精,绝妙有效,值得研究。
一、回阳救逆急用生用
如:在《伤寒论》中回阳救逆的代表方剂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茯苓四逆汤、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汤加猪胆汁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干姜附子汤,方中均用生附子,附子生用性烈善走发伸阳气,祛散寒邪。如:《伤寒论》第(323)条,“少阴病,脉沉,急温之,益四逆汤”;另有,白通汤方:“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示急用生用。
二、热病救逆善用敢用
《伤寒论》第(317)条,”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这条示”里寒外热“、”……面色赤……或咽痛“乃少阴格阳,真寒假热证候。仲景透过现象看本质用通脉四逆汤救之。为后世医家敢用附子之方剂治热病乃置治疗热病心衰开了先河。昔章次公先生曾指出”仲景是发明治热病心力衰竭的第一人“。
三、应用剂量因人而宜
仲景用附子的计量单位不一,有用”枚“者、”分“者、”两“者。但用”枚“时据多,在汤剂中用一枚时最多,可见为常规剂量,有19首。但在应用时又因人而宜。如《伤寒论》第(20)条”桂枝加附子汤方“、第(22)条”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附子用量均用一枚。又如:《金匮要略》”惊悸吐下血胸满淤血病脉证第十六“中的”黄土汤方“附子用三两。又有”四逆汤“方后有解注曰:”强人可大附子一枚“。
四、煎服方法分别各异
仲景在应用附子方剂时,在煎、服方法上不尽一样。在时间上生附子比熟附子煎煮的长一些,附子用量大煎的时间也长。生附子干姜甘草同煎的时间要比单伍干姜短。在”四逆汤“、”茯苓四逆汤“、”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汤加人参汤“等方剂中都能体现出来。另还有”附子先煎、分煎、散剂再煎“等煎煮方法。在”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白通四逆汤加猪胆汁汤“中都能见到。在服法上也不一样,如”附子泻心汤方“中将黄连、大黄、黄芩三味苦寒之品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渣,别煮附子取汁,两者相合与服。又有《金匮要略》”薏苡附子败酱散方“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减半,顿服。另有”附子粳米汤”以米汤煎服附子用以扶益脾胃虚寒,又能解毒,令人钦服。
五、甘草干姜同煎解毒
仲景多数方剂中附子与甘草干姜配伍用进,仅配甘草方子就有18首,配干姜的方子也不少数。近以发现附子甘草干姜同煎能降低附子的毒性。可见仲景用药配伍之精萃。
总之,仲景用附子之法绝妙,值得我们研究与探讨。 转载自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