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经方治疗皮肤病纵横

 johnney908 2014-03-09
经方治疗皮肤病纵横

王莒生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100010

       王莒生,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继承人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北京市中医研究所所长、北京市人大常委、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体专门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妇联委员。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常务理事、医院管理委员会常务理事、北京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等职务。        
    师从著名皮肤科专家张志礼教授、陈美教授以及著名中医内科专家关幼波教授、王永炎院士,对多种疑难皮肤病和内科杂病的诊治潜心研究,经验丰富。将皮肤科名老中医常用的卫气营血辨证和中医内科专家常用的脏腑辨证相结合,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辨证方法,疗效显著

1 经方治疗皮肤病概要
经方治疗皮肤病常见方证的条文有:
(1)桂枝麻黄各半汤方证,《伤寒论》第23条: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复发汗,复下,复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按:太阳风寒束表,营卫不和,故见痒症,用药微出汗,则痒可除,属于表郁轻症,可用于荨麻疹、皮肤瘙痒症、湿疹等
(2)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方证,《伤寒论》第262条: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按:发黄、身痒、口黏不思饮,小便黄少,外感风热之邪,内有湿浊蕴郁,阻于肌表而发。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解表散邪、清利湿热并举,既可祛风清热,外邪从表而散,又可清利在里之湿热,使内湿从溲道而出,即有“开鬼门洁净府” 之意。可用于荨麻疹,水痘等。
(3)当归四逆汤方证,《伤寒论》第351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按:脉细欲绝为血少,血少则手足厥寒,本方证为血虚寒凝致厥的证治。可用于冻疮、多形性红斑、皮肤皲裂等。
(4)桂枝加黄耆汤方证,《金匮要略·水气病》第27条:黄汗之病,两胫自冷,……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驰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痛,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耆汤主之。
:营卫不和,水气乘虚袭入,所以有汗出恶风,身体重痛,皮肤甲错,肌肉瞤动等证,桂枝加黄芪汤,调和营卫,散寒逐湿,乃邪正兼理之法。可用于顽固性痒疹等。
(5)薏苡附子败酱散方证,《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第3条: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
按:甲错,肌皮干起,如鳞甲之交错;由营滞于中,故血燥于外也。薏苡破毒肿,利肠胃为君;败酱治暴热、排脓为臣;附子假其辛热,以行郁滞之气尔。污脓瘀血俱从大便排出,皮表之病则可愈。
(6)甘草泻心汤方证,《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第10条: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嗄,甘草泻心汤主之。
按:“蚀于上部”提示可用于治疗上焦火热之疾,如痤疮,此乃心胃热毒发于面部所致,恰如《内经》所言:“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故用泻心汤治之。甘草泻心汤是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专方。黄煌先生认为阴盛格阳型只要在甘草泻心汤的基础上酌加附子、肉桂即可。赵锡武先生用甘草泻心汤加生地治疗复发性口疮,还有四逆汤加黄连。胡希恕先生用甘草泻心汤加石膏治疗口疮。许多古方都用地黄治疗口疮值得重视。本方还可用于口糜与面痤、口周疱疹等。
(7)赤小豆当归散方证,《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第13条: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眦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
按:本方各处内外痈皆可用,赤小豆排脓,其芽得生发之气;当归可治各种恶疮。可用于白塞氏综合征。
(8)升麻鳖甲汤方证,《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第14条: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文,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
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
按:阳毒之为病,颜面发斑,类于今之红斑性狼疮,阳毒轻浅,利于速散,故用雄黄、蜀椒辛散之力,以引诸药透邪外出,观方后有云服之“取汗”,就可见本方透解之功,其阴毒去雄黄、蜀椒者,以邪毒不在阳分,不若当归、鳖甲直入阴分之为得也,《本经》记载升麻解毒,且有透发之功,可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
(9)黄芪桂枝五物汤方证,《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第2条: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按:骨弱肌肤盛,疲劳汗出,腠理开,为风邪所侵,邪入于血而痹,故为血痹,主要以局部肌肉麻木为特征,脉阴阳俱微,营卫气血不足,《内经》云:“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和营之滞,助卫之行,亦针引阳气之意,可用于白癜风,顽固性麻木等神经性病变。
(10)木防己汤方证,《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15条: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
按:膈间有支饮,发为喘满,心下痞坚;饮聚于膈,营卫运行不利,故见面色黧黑。木防己、桂枝,一苦一辛,并能行水气而散结气。而痞坚之处,必有伏阳,吐下之余,定无完气,故以石膏治热,人参益虚,于法可谓密矣。
(11)王不留行散方证,《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第5条:若身有疮,被刀斧所伤,亡血故也,病金疮,王不留行散主之。
按:由于经脉肌肤断伤,营卫气血不能循经脉循行,治疗必须恢复经脉肌肤的断伤,使营卫通行无阻,金疮自然向愈,用王不留行散主治,方中王不留行主金疮止血。
(12)大黄方证,《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第18条: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荣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面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蟅虫丸主之。
按:血积则不能濡润肌肤,故肌肤甲错,不能营养于目,则两目黯黑,与大黄蟅虫丸以下干血,干血去,则邪除正旺,是以谓之缓中补虚。
(13)苦参汤方证,《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第11条: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主之。
(14)雄黄熏方证,《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第12条:蚀于肛者,雄黄熏之。
(15)黄连粉方证,《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第8条:浸淫疮,黄连粉主之。
(16)蛇床子散方证,《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第20条:妇人阴寒,温中坐药,蛇床子散主之。
(17)狼牙汤方证,《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第21条:少阴脉滑而数者,阴中即生疮,阴中蚀疮烂者,狼牙汤洗之。
以上是治疗皮肤病的常见方证,从临床观察来看,皮肤病的症状反应可见于六经病各证及各方证,因此经方的各方证皆可以用于治疗皮肤病。有是证,用是方,用是药,不为“病”所困。
例如,皮肤病中常见有口苦、咽干、舌红、脉弦等症状,为少阳之热上冲外犯,则可用小柴胡汤先解其热,虽没有专治皮肤病,但调理了患者内在机体的环境,也可以达到治疗皮肤病的目的;最常见的是寒热错杂的情形,如既有口干苦、渴欲饮水的上热,又有大便偏稀、胃脘部胀满的下寒,上热下寒,可选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清上温下,见寒治寒,见热治热,寒热错杂则寒热并投,寒热之药绝非相互抵消,而是分途治之,各得其所,综合调理其根本,局部的皮肤病,一定要有整体观念,通过调理整体来治疗局部的疾患;皮肤病常伴有汗出,若怕冷恶风,舌淡润,苔白,脉浮缓等,则可径投桂枝汤调理表虚,调和营卫,常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皮肤病遂随着体质改善而逐渐痊愈;而临床还有一部分患者形体壮实,常伴有大便干结,若有口干苦,舌尖红,苔薄黄,脉滑等实热象,则可径投承气剂,泄热通腑,排除浊毒,皮肤病则也随之而减轻,等等,不一而足。
2 细辛在皮肤病中新用
2.1 细辛在方剂中的地位
仲景使用细辛的方剂共14方,分布于18 条原文中,包括:麻黄附子细辛汤,小青龙汤,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苓甘五味姜辛汤,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大黄附子汤,赤丸,乌梅丸,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其中:
麻黄附子细辛汤:《伤寒论》301条云:“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少阴寒化不应发热,今始得即出现发热,乃少阴阳虚复感外邪而兼夹表证,然太阳病发热,其脉当浮,今脉为沉,知非纯为表证,脉沉主里,法当表里双解,麻黄发汗解表,附子温经扶阳,细辛有何用?盖细辛辛温雄烈,通达内外,外助麻黄解表,内合附子温阳,三药共用,方奏温里解表之效。
当归四逆汤:出自《伤寒论》351条,阳邪陷阴,手足厥冷,实为厥阴表剂。方中不用姜附,以相火寄于肝经,经虽寒而脏不寒,取桂枝汤,而去生姜倍大枣,重在细车,细辛乃甚于生姜,为何为重?盖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细辛经通上下,与生姜横散者功用大殊,故与当归同任,为顺接两脉而设。日本医家主张用此方治冻疮(伤)。
2.2 细辛在本草中的论述
细辛首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谓其:“味辛温,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明·缪希雍在《本草经疏》中说:“细辛,风药也。风性升、升则上行,辛则横走,温则发散。”民国·张山雷在《本草正义》中论述:“细辛,芳香最烈,故善开结气。易泄郁滞,而能上达巅顶,通利耳目,旁达百骸,无微不至,内之宣络脉而疏通百节,外之行孔窍而旨透肌肤。”
通过以上本草论述可知,细辛辛温,入肺、肾二经,可通脉络、疗死肌、顽痹等,笔者通过多年临床发现,细辛还有阴阳相通之效,有敛疮之功,这也可以从上文方剂分析窥出一斑。我们知道,皮肤病虽有形于外,必诸于内,是内在脏腑病变失调的结果。既然细辛能沟通阴阳,疗死肌、顽痹,那么就可以广泛用于皮肤病中,可以加强体表与体内的联系,笔者尤其喜欢用于口腔溃疡中,可以明显提高疗效。这仅是学习应用经方的一点体会。
3 经典名方治疗皮肤病
   清·刘奎云:“无岐黄而根底不植,无仲景则法方不应,无诸名家而千病万端药证不备。”由此可见对经方的态度应该活学活用,同时应根据现代疾病的最新认识,参考后世的有效经验方,临床勤求博采,从而更好的提高疗效。所谓:“经方时方各擅其长,无需各立门户;辨证用方专病专方,无需形同水火;复方单方择善而从,无需厚此薄彼;临证活方活法活用,全在领悟贯通。”
皮肤病虽为体表病,实为人体内脏不协调的结果。或为先天之本所引发,如遗传基因病或自身免疫系统疾病;或为后天之主所引发,即饮食脾胃不调;或为外感六淫所侵袭,火邪致病如热天暴晒易患日光性皮炎、过敏性紫癜、灼伤性皮肤病等,寒邪致病如冻伤,湿邪致病如湿疹、脚气、顽癣等,风寒或风热所致的呼吸道不适易导致牛皮癣;或为内伤所致,包括情志失调,如肝失疏泄常导致痤疮,心情不畅易导致黄褐斑。对皮肤病的治疗的一个重要原则是:整体观辨证论治。

3.1重视情志饮食作用
酸枣仁汤原为“虚烦不得眠”而设,为滋养安神之剂,临床观察发现一大部分患者伴有思虑过度,暗耗心神,心血暗伤,临床不妨以酸枣仁汤开道,调节神志,可以大大减轻皮肤病症状。
四逆散为伤寒“阳郁四逆”证而设,临床常用于调肝理脾,调畅情志,逍遥散即以此方加减而成。妇科大家王慎轩先生认为,四逆散可治一切慢性炎症引起的实证。对比发现,四逆散与大柴胡汤、排脓散相类(含有四逆散的药:枳实、芍药),大柴胡汤治疗急性炎症而有发热呕吐等症,故加黄芩以清热消炎,加半夏以止呕;四逆散证已转入慢性阶段,故不用黄芩;排脓散治炎症已经化脓,故不宜再用柴胡消散,四逆散还没有化脓,所以不用桔梗。四逆散可以治疗慢性炎症的原理,可从大柴胡汤和排脓散二方推想而知。四逆散的或咳证,即慢性支气管炎之类;或小便不利,似慢性膀胱炎之类;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似慢性肠炎之类。笔者皮肤病中酌情选用四逆散,既可以调情志,又可以治疗慢性炎症,一箭双雕,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效果明显。
俗语说:“穷生虱子富生疮。”现代社会生活提高,尤其要少吃,降低生活标准。皮肤病患者饮食宜清淡而富有营养,忌辛辣刺激、海鲜及酒类食物,忌劳累、紧张及情志不畅。医嘱要重视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尤其久病或发生于面部的年轻患者,多表现出精神紧张、心情急躁,通过不厌其烦地讲解,解除病人的心理负担。并嘱患者要保证足够的睡眠,避免外伤及机械性刺激。
3.2表皮病从内治
坚持整体辨证,不能仅仅局限于皮损辨证,古人云“见痰非治痰,见血非治血,识得个中趣,方为医中杰”,同样,“见皮非治皮”,尤其当整体症状非常明显时,不能被局部皮损牵着鼻子走。如:临床常会碰到局部风团灼热似风热,但是整体阳虚水饮更显彰!就不能再用热药。要透过局部皮疹现象看到内在整体病机本质。有时整体症状与局部皮疹看似毫无联系,实则内在联系非常密切。通过调理人体的内环境,外在的皮肤病也可迎刃而解。
知外揣内,治病求本,要重视内治,尤其重视对肺和大肠两个脏腑的调治。临床上,许多皮肤病急性发作前,多由咽喉肿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的诱因,因此在治疗中不可忽视肺的调治,肺移热于大肠,同时要重视患者大便的情况,对皮肤病的治疗中要时时保持患者大便通畅。临床可以先问咽喉与大便切入。
3.2.1从核心病因看
(1)毒。受王永炎院士提出“毒邪”概念的启发,同时《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言“痈疽原是火毒生”,笔者认为皮肤病的核心病因是“毒”,解毒可分四阶段:急性阶段,毒犯体表,表现为红肿热痛,用解毒清热汤,重用蒲公英、野菊花;病情发展,毒侵气营,表现为高热烦渴,神志昏聩,用解毒清营汤;邪正相争,重用银花炭、生地炭,清解血分毒热;疾病后期,气阴大伤,解毒养阴汤。
(2)风。《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第5条云:“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荣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 赵炳南老说:“风字从虫,可能有类似病原体之意义。”皮肤瘙痒有风热、风寒之别,前者病位在肤表,急性期居多,方选荆防方;后者病位在腠理、推邪外出,方选麻黄方。风毒凝聚,皮肤肥厚,状如苔癣,方用全虫方。顽固性瘙痒用多皮饮。
(3)湿。《金匮要略·水气病》第2条云:“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搏,风强则为隐疹,身体为痒,痒为泄风,久为痂癞;气强则为水,难以俯仰。” 赵炳南老认为“皮肤病统称风湿疡”,除健脾外,病变居于上者加防风、荆芥、蝉衣;病变在下者加车前草、萆薢、槟榔。
3.2.2从治则治法看
(1)清热、祛湿、润燥
     清热:受关幼波教授学术思想的影响,皮肤病的脏腑辨证主要从肝论治,同时,“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治疗急性炎症或慢性皮肤病急性发作时,要重视肝胆与心的辨证,可用龙胆泻肝汤变方(龙胆草、黄芩、生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生地、丹皮、大黄、生甘草)合三心汤(莲子心、连翘心、生栀子)。
祛湿:湿久可从一个极端表现(即渗出、流水)转化成另一个极端表现(即干燥、角化),集中投以健脾益气之药以从根本上解决脾虚湿盛问题,方用健脾除湿汤,可用于一切慢性、肥厚性、角化性皮肤病的治疗。
润燥:除外燥邪之为病,还有因血虚生燥及阴虚生燥,也是慢性、肥厚性、角化性皮肤病生成的原因。用养血润肤饮(黄芪、当归、生地、熟地、天冬、麦冬、桃仁、红花、升麻、黄芩、花粉)。
(2)调和阴阳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阴阳代表了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调和阴阳在临床上对疾病(包括皮肤病)的防治有重要的意义。阴阳失调常呈寒热错杂,上火下寒,在皮肤症状表现上,面部红斑、黑斑、结节红斑、皮肤瘙痒、脱发、口腔溃疡等,常见病种有狐惑病、红蝴蝶、隐疹、油风脱发、口腔溃疡等。阴阳失和的标准:一为脉象寸关弦滑,双尺沉细;二为体质为上火下寒型;临床症状多为表里不一,寒热错杂,虚实并举。方用四藤汤(天仙藤、鸡血藤、首乌藤、钩藤)合用秦艽五味方(秦艽、乌蛇、川连、漏芦、白花蛇舌草),可有调和人体阴阳,调和气血之功。
3.2.3从辨证分型看
大部分皮肤病血热是机体和体质的内在因素,是疾病发病的主要根据。主要分型如下:
血热型——清热凉血活血,多见于银屑病进行期。皮肤潮红,皮疹多呈点滴状,鳞屑较多,表层易剥落,基底有点状出血,瘙痒明显,常伴口干舌燥、心烦易怒,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舌苔黄或腻,脉弦滑或数,方用凉血活血汤(白疕一号):生槐花30克,紫草根15克,赤芍15克,白茅根30克,生地30克,丹参15克,鸡血藤30克。伴热毒犯肺,有感冒、咽炎和扁桃体炎病史,则合银翘散加减;伴肝郁化火,有口干口苦,心烦易怒等症状,则合龙胆泻肝汤加减。
血瘀型——活血破瘀,软坚内消,多见于银屑病静止期。皮肤出现瘀斑、浸润块、有形肿物,过度肥厚角化浸润,舌质暗淡或紫暗,脉象缓、弱。方用活血散瘀汤(白疕三号):苏木9克,赤芍9克,白芍9克,红花9克,桃仁9克,鬼箭羽15克,三棱9克,莪术9克,木香6克,陈皮9克。伴肝气郁结,有胸胁胀满,情志不舒等症状,合柴胡疏肝散加减;伴脾失健运,有气短乏力,腹胀便溏等症状,合参苓白术散加减。
血燥型——养血润肤,凉血散风 多见于银屑病静止期或退行期。病程较久,皮疹呈硬币妆或大片融合、有明显浸润,表面鳞屑较少,附着较紧,强行剥离后基底部出血点不明显,很少有新鲜皮疹出现,全身症状不明显,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缓或沉细。方用养血解毒汤(白疕二号):鸡血藤30克,当归15克,土茯苓30克,生地15克,山药15克,威灵仙15克,蜂房15克。伴肝阴亏虚,有两目干涩,五心烦热等症状,合一贯煎加减;伴肾阴亏虚,有眩晕耳鸣,腰膝酸痛等症状,合六味地黄丸加减。
3.2.4从局部皮损看
皮损用药是中医皮肤病科的重要特色之一。其致病因素在“血”,然其病位有上下浅深之分,凡血热在上,红斑明显,压之褪色,选用凉血五花汤(凌霄花、鸡冠花、玫瑰花、野菊花、红花),花性轻扬;血热在下,斑疹暗红,压之不退色,选用凉血五根汤(白茅根、瓜蒌根、茜草根、紫草根、板蓝根),根性下沉。血瘀在浅表,选用活血散瘀汤,可用平和之类;血瘀在深部,选用逐血破瘀汤,可用虫类药物。
表皮病从内治
3.3白疕治疗示例
3.3.1治疗策略
(1)清热解毒,阳和通腠。用药剂量要大,药力方专,一方面要清热解毒,尤其要清肺热、解肺毒,可用金银花、连翘、蒲公英、野菊花、大青叶、地丁等清热解毒之品,其中30g金银花还具有调节免疫的作用;另一方面对一些病程日久,反复不愈,顽痰、顽湿难取的病例,可以借鉴中医外科治疗阴疽的方法,以“阳和通腠,温补气血”为原则,取阳和汤方之意,加用麻黄、白芥子等药物。麻黄《本经》记载有“破癥坚积聚”作用。
(2)凉血活血,养血熄风。银屑病以血热为本,热壅血络,发于皮肤则成红斑。叶天士讲“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故凉血活血为治疗银屑病的根本大法。前贤讲“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凉血活血之品还可以养血熄风止痒,用于病程迁延、瘙痒明显者。临床上可用生地、丹皮、赤芍、白茅根、紫草、茜草等药物。
(3)健脾助运,强调祛湿。银屑病静止期、慢性湿疹等皮肤病,皮肤干燥瘙痒,增生肥厚,此为顽湿聚结,阻滞气机,精微气血不能濡养肌肤的表现,故针对以上表现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者,无论干湿,无论渗出多少,都要以祛湿为要。对于长期大量脱落皮屑,营养状况不佳,又应当重视健脾,健脾也可以祛湿,还可以反佐清热解毒之品对肠胃的损伤。
(4)疏肝解郁,重视情志。银屑病有反复发作的特点,对于发于面部者或年轻女子,长此以往会自卑、抑郁,以致肝郁气滞,郁而化火,加重病情,反复不愈,陷入“因病致郁,因郁致病”的恶性循环;长期肝郁,以致肝胃不和,出现纳呆痞满,胃脘不适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治疗上常用柴胡、郁金等疏肝解郁药物,同时关注患者饮食及消化情况。
3.3.2病例举例
案一:银屑病
患者,男,50岁,工人,2008年8月20日初诊。患者于2008年8月初感冒1周后,全身出现点滴状红斑,上覆少量银白色鳞屑,并逐渐扩大,曾诊为“寻常型银屑病”,并外用药质量,药物不详,治疗无效。刻见:头发呈典型“束状发”,头皮部鲜红色散在斑片,其上堆积较厚的银白色鳞屑,四肢伸侧有鲜红色多形性斑片,边界清楚,上覆有疏松银白色鳞屑,轻刮鳞屑可见红色半透明膜,刮膜见筛状出血点,皮损处剧烈瘙痒,夜不能寐,口干舌燥,喉咙肿痛,便秘,溲赤,舌质红,苔薄黄,脉数。西医诊断: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诊断:白疕,证属血热内蕴、热毒犯肺。治宜凉血活血、清热解毒。方药:金银花30g,连翘10g,野菊花10g,炒槐花30g,生地黄30g,白茅根30g,赤芍10g,紫草10g,鸡血藤15g,黄芩12g,土茯苓30g,荆芥10g,防风10g,白鲜皮30g,地肤子15g,夜交藤30g,生龙骨(先煎)30g,生牡蛎(先煎)30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2008年9月20日复诊:上方服用1个月,皮疹明显消退,鳞屑减少,瘙痒减轻,咽痛消失,并诉口干,仍伴心烦不寐,舌红,少苔,脉细数。遂于上方加酸枣仁30g、天花粉10g、麦冬10g、合欢皮20g,继服1月余,皮损消退,瘙痒消失,纳可眠安,二便调,仅留色素减退斑,随访1年无复发。
按:银屑病以血热为多见,临床当以凉血活血为主,兼顾清热解毒、散风除湿,同时兼顾后期的养阴,可使复杂病情逐渐得以好转。
附案二:白癜风
患者,女,31 岁,2007 年7 月4 日初诊。主诉:右耳周、右颈部、右腹及右背部多处白斑半年。经多方医治无效(具体用药不详)。患者平素失眠多梦,腰膝酸软,不耐劳累,心烦易怒,情绪焦躁。诊见:右耳周、右颈部、右腹及右背部散在数片大小不等的色素脱失斑,最大者直径约13 cm,边缘色素增加,界限分明,纳少,小便正常,大便稀,每日1~2 次,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弦。查伍氏征(+)。西医诊断为:白癜风。中医诊断:白驳风。辨证属肝肾不足,脾胃虚弱,气血失和,肌肤失养。治则:滋补肝肾,调和气血,祛风通络。以经验方加减。药用生黄芪30 g,女贞子10 g,鸡血藤30 g,桑白皮15 g,白芷10 g,白蒺藜30 g,白僵蚕15 g,补骨脂10 g,黑芝麻10 g,茯苓10 g,炒白术10 g,赤芍10 g,川芎10 g,防风6 g,柴胡10 g,香附10 g,郁金15 g,砂仁5 g,焦三仙30 g,炒酸枣仁30 g。水煎服,每日1 剂,连服半月。内服中药前两遍煎完后口服,第三遍煎后取汁用毛巾涂敷患处。7 月18 日二诊,白斑较前无明显变化,病人情绪较前平稳,饮食转佳,仍失眠,多梦,大便质可,每日1 次,上方去砂仁、焦三仙,加首乌藤30 g,生龙骨、生牡蛎各30 g。8 月18 日三诊时背部躯干部皮损已缩小,睡眠增加,仍感腰酸、乏力,前方去香附、柴胡,加熟地10 g,制首乌15 g。继服1 月后患者睡眠正常,劳则腰困,余无不适。前方减生龙骨、生牡蛎、酸枣仁,加沙苑子10 g、枸杞子10 g、生地黄10g。服用30 剂后,右腹部、右背部及眼周皮损范围缩小,偶有轻微瘙痒。调整处方为: 生黄芪30 g,女贞子10 g,鸡血藤30 g,桑白皮15 g,白芷10 g,白蒺藜30 g,白僵蚕15 g,补骨脂10 g,黑芝麻10 g,茯苓10 g,赤芍、白芍各10 g,川芎10 g,当归10 g,浙贝母30 g,防风6 g,麻黄6 g,蝉衣10 g,全蝎6 g,白鲜皮30 g。煎敷同前。服用1 个月后眼周、颈部皮损基本消退,一般情况均好。上方去浙贝母30 g,防风6 g,麻黄6 g,蝉衣10g,加入乌梅10 g,生山楂10 g,桃仁10 g,细辛3 g,服用1 个月后全身皮疹均消退,继服前方14 剂,以巩固善后。随访3 个月无复发。
按:肝肾不足、脾胃虚弱、气血失和是本病发病的根本所在,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失调等是其发病的诱因。中药治疗白癜风的治法多种多样,多以活血化瘀、祛风除湿、疏肝解郁、健脾益气、滋补肝肾为主,亦有以温通血脉、调补心脾等法治疗白癜风而收到较好效果者。补骨脂、白芷等是治疗白癜风疗效比较肯定的中药。
附案三:干燥综合征
张某,女,55 岁。口眼干燥5 年,近1 年来口干、眼干症状加重,于协和医院查:Schirmer 试验( +),角膜染色( +),唇腺活检:下唇腺病理示3 个灶性淋巴细胞浸润,SSA、SSB(+),抗双链DNA( - ),RF(+),诊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2006 年9 月20 日来门诊就诊,症见每日需使用人工泪液数次,进干食困难,心烦易怒,少动懒言,手足发凉,纳差,眠差,精神差,二便调。舌暗红少苔, 裂纹, 脉弦细。诊为干燥综合征,中医辨证属气阴两虚、肝气不舒、瘀血阻络; 治以益气养阴,疏肝解郁,活血化瘀。处方:白术6g,麦冬、五味子、女贞子、桂枝、茯苓、甘草、香附、夏枯草、石斛各10g, 玫瑰花、玉竹、郁金各15g,生地25g,黄芪、鸡血藤、紫石英、紫贝齿、生龙骨、生牡蛎、仙鹤草、百合、丹参、元参、白芍各30g。每日1 剂,水煎内服,日两次。2007 年1 月3 日二诊:口眼干燥较前明显减轻,纳可,眠可,精神尚可,二便调舌暗红少苔,裂纹,脉细。治疗仍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为主。处方:麦冬、五味子、当归、黄精、通草、女贞子、甘草各10g,石斛、郁金各15g,丝瓜络20g,生地、天花粉各25g,元参、丹参、鸡血藤、生龙骨、生牡蛎、黄芪、沙参、白芍各30g。服药后症状较前减轻,长期坚持服用,此后随诊一般状况良好,实验室检查各项免疫指标基本恢复正常。
按:干燥综合征,临床以口、眼干燥为主要表现,还可伴有腺体外症状。“燥胜则干”,益气养阴为本病的基本法则,贯穿于疾病治疗始终。还要特别重视肝脏功能失调与本病的关系,对于伴有肝经症状者,可运用清泻肝火、平抑肝阳、疏肝解郁、养血柔肝之法进行治疗。肝肾同源,肝肾亏虚,消灼津液而见五心烦热、口燥咽干等,故滋补肝肾之法也常用于本病的治疗。
4 结语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云:“六经为病尽伤寒,气同病异其气然,推其形脏原非一,因从类化故多端,明诸水火相胜义,化寒变热理何难,漫言变化千般状,不外阴阳表里间。”临床诊疗决断的过程是一个医生逐渐成熟的过程,在成熟的过程中伴随着学习、犹豫甚至矛盾。经典名方(经方)的枯燥,对位不准又常常导致初学者会动摇。辨识的勇气来自对经方的精准理解,包括对经方的使用范围,以及核心病机的把握,因为只有那些经典名方(经方)最简单明了,也最能提纲挈领,乃至画龙点睛。临床的诊疗就是通过安慰的语言,通过对疾病的认识,捕捉准确的信息,恰如其分的给出药方,从而为患者摆脱困境。
在临床中不断体会经典名方(经方),重新审度,从而修正看法,这就是对经方学习的过程,也是医生成熟的过程。对经方的正确理解,可以拨开乌云,切中要害。成熟的大夫,不再彷徨、犹豫,从而给病人增加不安。学好经典名方(经方)可以缩短这个过程,让自己成长起来。浮躁的社会,经典名方(经方)的学习是成就医生的必要条件,也是培养中医师的必由之路。好的医生,不光要对老专家的经验进行继承,还要多学经典,勤做临床,这是医生成才的最好的道路。陈修园说:“经方愈读愈有味,愈用愈神奇,凡日间临证立方,至晚间一一与经方查对,必别有神悟。”愿以此与同道共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