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母要用权威影响孩子

 纳思炉 2014-03-10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家长的权威,主要基础只能建立在父母的生活和工作上,建立在父母的公民面貌和父母的行为上。家长能否正确运用自己的权威,还与其是否能尊重孩子,爱护孩子,对孩子宽严并济,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有关。”

可是,当下有很多家长错误的把权威理解为,让孩子听自己的话,要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不能违背和违抗,用暴力强迫孩子服从自己,用指责性的语言来挖苦和讽刺孩子以达到让孩子屈从的目的。

家长采用这些错误的教养方式,不但不能够在孩子心中形成威信,反而会让孩子受到威胁,这种来自于父母权威而制造出的不安全感,会让孩子对父母失去信任,会对以后的亲子交流和沟通带来障碍,同时,父母就在孩子的心中埋下了一颗问题的种子,这颗种子也会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慢慢的发芽。

所以,家长不要错误的认为权威是用高压、恐吓、打骂、指责才能够形成的,也不是建立在一种功利性的爱、关心、包办、代替的基础上的。

权威:是对权力的一种自愿的服从和支持。人们对权力安排的服从可能有被迫的成分,但是对权威的安排的服从则属于认同。反对者可能不得不服从权力作做出的安排,但是服从不等于认同。

从权威的定义来看,家长并不是单纯的让孩子服从,不是通过教育的手段让孩子屈从于自己,而是,要采用正确的方式得到孩子的认同,在认同的基础上能够按照父母提出的要求去做。并且,父母的权威旨在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为了孩子能够形成健全的人格,为了孩子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等等。

其实,权威并不是指采用了什么方式方法对待孩子,而是父母在平日里做了什么事情,说了什么话以及对待人和物的态度,对孩子是不是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权威更多的是无言的影响。

如果父母在平日的生活中是一位勤俭、严谨、积极、有序、严格要求自己的人,孩子也会受到父母的影响,自然而然的按照父母的标准去做事情。

如果父母在日常的工作中是一位上进、敏捷、认真、果敢、雷厉风行的人,孩子就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父母的一言一行深深地影响到孩子。

父母除了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给孩子做出榜样、树立形象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尊重孩子的独立性、要爱护孩子的个性,对孩子要根据不同的年龄、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做到在对孩子施予正确爱的同时和孩子站在同一个高度,同一个角度,也只有这样做,父母的权威也就会慢慢的形成,从而发挥作用。

“权威性”父母即“高要求,高反应”型。此类父母在对孩子的要求方面,有适当的“高”和“严”。他们有明确的合理要求,会为孩子设立一定的行为目标,对孩子不合理的任性行为做出适当的限制并监督孩子努力达到目标!同时,他们并不缺乏父母应该有的温情,能主动的关爱孩子,能够耐心地倾听孩子的诉说。而且,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激励孩子的自我成长。

简言之,这类父母施行“理性、严格、民主、关爱和耐心”的教育方式。在这样的教导之下,孩子会慢慢的养成自信、独立、合作、积极、乐观、善社交等良好的性格品质。

父母不要曲解了权威的含义,也不要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对孩子实施权威。如果不能够理解权威的真正含义,就会因为自己的理解错误,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伤害。

要想让孩子“有令则行,有禁则止”,父母就要从自身做起,事事、处处为孩子做出表率,不要因自己的小节,而失去了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威信。

作者:刘平易  中国家庭教育高级指导师  亲子共读公益推广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