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吕洞宾:千古博大一真人7

 虚静书屋 2014-03-10

(五)济世寿民道术奇

——《吕祖全书》之医道与道医

陈全林

中医里有独特的道医,今年5月,由韩金英女士编辑的当代道家南宗传人熊春锦(厚金)先生的《道医学》隆重出版,仅一个月,数万册书抢购一空,一月内多次再版,创造了近十年来道教书籍印刷、发行奇迹。如今,很少有哪本道书会印上万册,即便印了上万册,也需要多年才能售空。熊先生修道,也是中医名家,积极学习自然科学,在海内外有一定影响。他的《道医学》是研究道医的扛鼎之作。传统中医,本来与道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从黄帝、岐伯,到扁鹊、淳于意、陪翁、华佗,再到葛洪、陶弘景、孙思邈、刘完素、张景岳、李时珍,每一个人都是道医,都是整个中医传承史上的关键人物,除了后三位,前面诸位都是道教文化史上的大师。还有吕洞宾,不仅仅有《医道还原》传世,本身就是名医,吕祖事迹有许多他用药为人疗疾的故事。《医道还原》虽是清人扶乩之作,但讲理纯正,非博大真人不能为也。

不论《黄帝内经》,还是《伤寒论》、《金匱要略》、《神农本草》,以及历代名医的经典著作,我大都研读过。我敢说,吕祖的《医道还原》是除《黄帝内经》以外最伟大的、最值得终身研究的经典,不仅详细论述了中医的脉理、医理、病理、治疗原则,还讲述了正统的性命之学、金丹大道。“医道”两字可以分开将,首先是“医”,继而由“医”入“道”,入道而“返本还原”,就是得道。《医道还原》九卷中,前四卷主要讲“医理”,后五卷主要讲“道理”。本书还涉及许多心理疗法、预防医学、养生方法,乃至普通的食疗,也批评了世医之弊、旁门之惑,处处正本清源,讲求身心性命,通过中医来关注生命,关注人的终极。这对现代医学会有启发的。吕祖把医学当作生命升华之学,不仅仅是被动的或主动的治疗之学,通过医学探讨生命,探讨人天奥秘,关怀身体的健康,关注心灵的解脱,这才是整体医学。传统中医的哲学思想与道家完全契合,或者说,本身就是道家思想的实践。

我在点校时,所标出的主要内容有二十多处,如“辨证论治”、“预防医学”、“无形之医”、“修心之道”等等。我略引几段,以见其妙。

1、论预防:《医道还原卷一》云:“制治于未艾、保邦于未宁者,即思患预防之意。人之一身,犹一邦也。身贵康,即治也。人身贵思患预防,所以必须调理,调养既周,则诸灾不起,犹之乎邦之安定,无所侵扰。外冠不兴者,人之调养密,而五气顺;肌肤固,外之风寒暑湿不能入。内贼不作者,人之五气平,而不生患也。此其妙用,与治国何殊焉?”

这一段是说,治理身体,就像治理国家一样,要防患于未然。人要“贵思患预防”,对疾病要有忧患意识,提前预防,而不是等到疾病生出来了才急着治病。把疾病当做身体这个国家的敌人,用现在的军事用语说,就是“提高警惕,保卫祖国”。这正是道家高明的“身国同构论”。现代人,从政府到平民,都已经认识到预防医学的最重要性。

2、论食疗:《医道还原卷一》云:“吕真人曰:何谓口腹之资?乃人于朝餐夕飧,所食之物味也。物味皆五行所生,然其所禀各有偏,或偏于水,或偏于火,或偏于土与木金,其禀既偏,其气实以类相从。如偏于火者,则助火;偏于木者,则佐木。在人之五脏,不外五行,五行要得其中。又如肝木盛而食佐肝之物则为害,其余可以类推;又如金衰而食损气之物则为患,如此之类,所以必按乎脉理,或喜或忌,不可不明,明则知敬避矣。此中妙义,皆所以调养人之五气,以成化育之功。欲得其调养之妙,不本此心法,妙从何得?故曰‘凭心法以为宗’。心法者,即上察脉观色、别声参窍之法也。法运于心,故云心法。宗者,主也,以此为主。盖得此主脑,乃得调养之妙也。”

这一段探讨疾病产生的一个重大原因是饮食不节和不得法。不节,过量吃东西,或明明知道自己不适宜吃某种食物,为口腹之欲,还是吃了。比如,糖尿病人不宜多吃含糖量大的食物,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要控制盐的摄入量。吃不得法,主要是有些疾病对某些食物有禁忌。现在市场上这类图书很多。上火的人、有咽喉炎的人,不宜吃辣;脾虚的人,不宜多吃西瓜、梨子这些寒凉之品;肺气虚的人宜食百合,百合金性,属肺;肾气虚的人,适宜多吃木耳,木耳属水,补肾。食物都有五行之性,土豆性温,属土属脾;小麦性温,大米性略寒。猪肉性寒,羊肉性热,狗肉性大热,牛肉性温。身体虚寒的人多吃狗肉可以补气,而身体热胜的人吃狗肉过量鼻孔流血。脾虚的人不适宜喝茶,也不适宜喝咖啡,但如果胃火比较旺,肠道干燥的人,就适宜多喝茶喝咖啡。这都与食疗有关,就是吕祖讲的吃东西要辨明自身的阴阳属性,辨明食物的阴阳属性,这才是中心,把握了中心,就能自如调养。如何知道自己身体的阴阳属性?要观颜察色,要听声音,要看七窍。比如,说话声音小的人往往中气不足,脾虚;干咳多谈的人,不仅脾虚,而且多有胃火;两颧骨暗红的人肾阴虚;下眼帘胀起的人,脾虚,体内有水湿;面色寡白的人,体内有寒;唇干的人,胃中有火;身体潮湿的人,脾肾两虚,真阳不足;身体寒凉的人,肾阳不足;体胖者多脾虚,体瘦者多肾虚;夜梦多者,多因心肾不交;脉息微弱者气虚,脉息鼓荡者火盛。这些常识普通养生书、中医书里都有,要学习,才能体会吕祖“察脉观色、别声参窍”之理。

3、全息诊断:《医道还原卷二》云:“舌之黑亦由肾坏所致,急治或可无妨,所以舌主肾,居其大半;亦有心经积热,而舌为肿痛者,按治亦当兼顾乎肾。齿乃肾气所生,齿疏者,肾必歉;齿朽者,肾多伤;齿松者,肾不固。试看老叟无有齿不落,皆其肾之日减故耳,即此便知齿之属于肾。齿旁之夹肉,则管于脾胃二经,但小齿之夹肉多主脾,大齿之夹肉多属胃,齿肉流血,或肿或痛,皆火炽中宫。有齿心作痛者,则非中宫之患,乃阴海之灾;亦有不发源于内而作痛者,或染风,或好食异物,积秽于齿缝所致,外治亦可愈。至若口中臭腐,则多发于胃;口之苦,多发于肝中之胆,有因火而苦者,胃火盛极,致上冲夹入于肝,逼胆水上口则苦,有因邪而苦者,或肝木假盛,内自生风,致胆水散上而苦,或外邪冒袭而入,中于肝经,致逼胆水灌上而苦,治之不可不细为推详。至于唇上多统于肝脾,下多属乎肾,腮则无分左右,俱统于胃,此又部位之大略。有变则按而治之,各类门凡有变著见,皆按各经之脉,察虚实,对症候,以求其准的。症与脉互相印证,固废一而不可者也。”

这一段是中医的全息诊断法,现在流行的手诊、耳诊、面诊、足疗都利用了全息律。一个人的舌头发黑,说明肾脏有病。十多年前,有一人得病瘫痪,我去诊治,其人舌正中发黑,周围发黄,夜不瞑目,身体发热,喜睡热炕、饮热水。我即知其病在肾,真寒假热,便用八味地黄丸方加减治好其病。吕祖说,牙龈松的人脾胃虚,口臭的人胃中有火,口苦,有的是因有胃火,有的是因肝病,有的是因胆汁外流入胃过多,需要仔细分辨。牙疼、牙龈出血,主要是胃火,但如果牙齿中心痛,则是肾病,是肾阴虚。明白这些道理,就容易调整自己的饮食结构与食疗方案。

4、辨证论治:《医道还原卷二》云:“盖症有时似实,而按其脉则虚者,便知其真虚假实;症有似热而按之脉则寒者,便知为真寒假热;然又有一种症真而脉假者,则当舍脉而从症。又将何以辨之?究其脉假者,必多看自出,其脉必难专一。初看如是,转看又不如是,糊糊涂涂,内中因有蔽塞,所以如此。故当舍脉而从症,总要人之静细,互为详参。凡此皆所以究其旨归之一定,而得其虚实寒热之所属。所属者何?内之五行是也。既得其所属之行,或金伤,或土病,或木凋水涸,如此之类,参伍错综。又如五行各有其本根,亦并推其发源之盈歉。斯症与脉互相察明,而医之道过半矣。”

疾病的症状辨别中最难得是辨真假,我上面举的例子,那位病人一直发烧,许多中医生用清热的寒凉之药,结果病人瘫痪,就是没有辨别出真寒假热之象,被表面的热这个假象迷惑。我思考了四个多小时,才找出结症,原来是寒症。思考,主要是如何用药。我从他的舌苔正中的黑苔和喜喝热水、喜卧热炕断出真寒,而从舌心应肾的全息论出发,断定是肾阳虚,既然是肾阳虚,就得补肾阳,当重用附子和人参。只有人参,才能把附子之阳气带到命门中补其元阳,同时,用黄柏清其虚火,其病得治。“总要人之静细,互为详参”,人命关天,不可轻易下结论,要再三辨别。诊断中,我“舍脉从证”,脉象有假。十多年前,我伯父因感冒卧床,老衣都准备好了。伯父夜不能寐。我舍脉从证,对高龄老人,用药宜平稳,便用夜交藤安其神,用浮小麦清其热,敛其阴,用淮山药补其气。浮小麦和淮山药合用,功同人参,对老人不敢遽用人参补气。

5、心理疾病:《医道还原卷二》云:“倘或心火乱动,神即为之动摇。或自起邪僻,或因外诱,而生邪妄,一种秽浊萦绕于中。或见色而邪念起,是邪自外入;或深居密室,独处而一物无所见,突然邪念萌动;又或有思虑纷纭错出,如江中风涛,无时止息,皆谓之坐位不端。曰鬼交夜里者何?即方书所谓‘夜梦鬼交’是也。此何以故?盖因人心中火肆狂,神为之乱而不清,神不清则心内魔生,至夜则行于梦寐,往往有鬼交一事。非真鬼也,乃心中自生之魔所形。盖心火摇动,肝中之魂与之交,久久则精竭体亏,真阳丧尽而死期速矣。”

这一段讲的是中医与道医讲的“鬼交”,梦中经常与人性交,渐渐产生重大疾病,虚损而亡。吕祖说,这根本不是什么“鬼交”,而是自己心灵中有鬼,这个鬼就是欲望,是压抑的情欲。站在佛洛依德精神分析学角度,梦交是性欲压抑的愿望释放,如果压抑的过分,就会形成病态心理,特别是病态性心理。我见过好多修炼者,由于恪守断欲得说教,产生了严重的性变态心理。一位女士说,有位男士用法术控制了她,每天晚上,那位男士来她梦里和她交合。原来,她和丈夫常年没有性生活。联想到吕祖的论述,就会知道,吕祖精通所谓心理学。修炼者通过调心,可以自知而知人。

6、无形之医:《医道还原卷三》云:“自人身中之火言之,其起也,或伏藏一点微火,隐而不露,迨积久,一遇木林枯朽,七情摇动,半点之微火,遂发而烧燃,遍乎上下各宫,此半星烧万顷之义。此种治法,贵在杜渐防微,火未发,则无形之道医为最善最高;火已发,则必假有形之药治之。治后仍要请无形医士,再加调治,方可永远免患。自药品之火言之,如药品微带火性,在五脏中和者触之,则不见烧燃;若五脏偏于火者一遇之,正是以火引火,不至烧燃万顷而不止,何异积枯柴于三冬,以一点之火置于其下,能保其不为灰烬耶?此亦半星烧万顷之义。所以人偏于火,其火不自燃,最患遇着半星以引之。用法亦不可不为预防也。”

这一段非常重要,通过讲解人体的“火”的疾变而言“无形道医”、“无形之医”?什么是无形之医?就是不用药物而调理精气神的疗法,精气神是人体无形的能量信息系统,总称为“炁”。《纯阳三书》云:“炁旺则神气流通,炁馁则神气雍滞。流通则百疾俱消,壅滞则百体生病,甚矣。先天之炁,为神气之主,为运行之路,所赖以通塞者也。”通过药物来治疗的,就是有形之医,也是普通的中医,而道家促进人体气(炁)的运行、生化的布气、导引,乃至符箓等道术,都是无形之医,不用药物,直接调理患者的元气或曰“先天之炁”。气功流行的时候,有所谓“发放外气”、“信息水”等疗法,都利用了“无形之医”。《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引《太始天元册》,文曰:“太虚廖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张景岳《内经》注云:“布者,布天元之气,……气有真气,化畿是也。”布,含有敷布之意。宋·苏轼《仇池笔记·李若之布气》指出:“学道养气者,至足之余,能以气与人,都下道士李若之能之,谓之布气。吾中子迨,少羸多疾,若之相对坐,为布气,迨觉腹中如初日所照,温温也。盖若之曾遇得道异人于华岳下云。”记载了道士李若之布气治愈苏轼次子苏迨营养不良症的事情。

苏轼一生好道,传为吕祖弟子。本文中苏轼还举了《晋书·方技传》中韦虚布气治病的例子:“吕猗母足得痿痹病十余年,虚疗之,去顷数步,坐瞑目寂然。有顷曰:‘扶起夫人坐。’猗曰:‘夫人得疾十年,岂可仓卒令起耶?’虚曰:‘且试扶起。’两人夹扶而立,少顷,去夹者,遂能行。”韦虚通过布气这“无形之医”治好吕猗母亲瘫痪十余年的疾病。这样的奇迹在十余年前气功热的时候经常有。向他人发气治病谓之布气,远古时代有“祝由”布气法。《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历代都有布气疗法病案。《晋书》记载道士辛灵子布气治疗痿痹病的案例。《南史》记载了名医薛伯宗布气治疗肿瘤,《宋史》和《九江通志》都记载了名医皇甫坦布气治疗宋高宗生母显仁皇太后目疾,明代名医李时珍著《本草纲目·人部》记载了“人气”“主治下元虚冷”和“人身骨节痹病”,又治“鼻衄”和“金疮”等血症。这正是道家“无形之医”的充分运用。现代医学对道家“无形医学”或者叫“能量医学”、“信息医学”知之甚少。当代著名易学家李山玉老师创编的八卦象数疗法也是“无形医学”,不用吃药,而以阴阳数理,结合病情,配组一些八卦数码,就能治病,二十余年的临床实践证实疗效神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