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傷寒金鏡録

 johnney908 2014-03-11

敖氏寒金镜录

作者:(元)杜清碧


是在敖翁(字君寿,宋元福建福州人,寓居湖州)《金镜录》的基上,由原12舌苔,增36而成。又名《寒金镜录》。全床常舌象成36种图谱每图之下附文字明,系病主,兼及内科病及其他一些候,对每种病理舌象,合脉象述所主候的病因病理,治法和后判断,或辨明急,寒我国存第一部文并用的专书展,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全1卷,集白苔舌、将瘟舌、中焙舌、生斑舌、星舌、黑光舌、黑圈舌、火裂舌、虫碎舌、里黑舌、厥舌、死舌、黄苔舌、黑心舌等36种验。其中有24图专论舌苔,4图专论,8舌苔与舌中所舌色有淡、、青等3舌面化有刺、星、裂等;苔色有白、黄、黑、灰4;苔有干、滑、、刺、偏、全、隔瓣等描述,主要病理舌象,基本概述全面。此书论舌,重以舌苔、舌化,探求病因,治,判断后。中除述了以舌审证求因之外,对验舌立法,方遣亦不乏述。本书论舌不仅绘图形象,直清晰,且舌求因,辨舌施治,有,有法有方,从舌出,法随舌定,辨析严谨,确祖国医学的舌诊发展奠定了基,而受到后世医家的誉。

存主要版本:明 嘉靖八年北海崇儒校刻本;清 乾隆二十五年塘王氏刻本;《薛氏医案》(作:外镜录);十竹刊《袖珍本医》本;《医林指月》本。

敖氏寒金镜录 寒金镜录原序

寒金镜录原序

寒一症。传变不常。有本、越经传、巡经传、巡得度、表里、上行刻之。生死系焉。可以寄人死生者。惟医焉耳矣。夫何脉理玄妙。七表八里九道。形似辨。此庸医所以接踵而人者多也。元、若敖氏抱独之明。著《金镜录》一。只以舌。不以脉辨。其法浅而易知。效。不偶之秘也。惟黑舌之症。稍有未尽。如舌之黑而紫、黑而湿、黑而濡滑、黑而柔、皆寒症也。黑而、黑而焦、黑而干、黑而卷、黑而硬、黑而芒刺、黑而拆裂、皆症也。学医者推以尽其余。庶几矣。予在南都。偶得此。深珍重之。后会副宪笃斋汤公。出是示之。极称其善。已命工梓行会稽郡矣。予患天下之人。未尽知也。梓之以广其云。

士出身大理寺左寺正

敖氏寒金镜录 原序

原序

寒一。自汉张仲景先生究其精微。得其旨趣。乃万世之龟鉴也。中梓讹难明。晋叔和成其章序。成无己《明理》。刘河五运六气。参同仲景法。病之所可知也。传变汗瘥局。曰汗、曰吐、曰下。死生吉凶棺墓局。曰死、曰生。随治随效。如响声。万全矣。元敖氏辨舌三十六法。传变吉凶。深妙也。舌乃心之苗。心君主之。官南方赤色。甚者或燥、或、青、白、黑。是数者,气浅深之。舌白者,肺金之色也。由寒水甚而制火。不能平金。肺自甚。故色白也。舌青者,肝木之色也。由火甚而金不能平木。肝木自甚。故色青也。色青寒者矣。仲景法曰:病。下利清谷。色青者,在里也。大承气下之。舌黄者,由火甚,水必衰。所以一水不能制五火而脾土自旺。故色黄也。舌红为热。心火之色也。或赤者,深甚也。舌黑亦言为热者。由火热过极。反兼水化。故色黑也。五色固如此。敖氏以舌白者邪在表。未于里也。舌白苔滑者。痛引筋。名脏结也。舌之赤者。邪将入也。舌之紫者。邪毒之气盛也。舌之点者。火之亢极也。舌之燥裂者。之深甚也。或有黑圈黑点者。水之萌也。舌根黑者。水之将至也。舌心黑者。水之已至也。舌全黑者。水之体也。其死无疑矣。舌黄者。土之正色也。邪初入于胃。本色微黄发见。舌黄白者。胃而大寒也。舌之黄者。而大燥也。胃承气下之。黄自去矣。舌灰黑者。厥肝木相承。速用大承气下之。可保。但五死一生。大抵传变不一。要须观其形、察其色、辨其舌、其症、切其脉、症用。在于活法。如脉浮者。日数多。邪在表也。汗之而愈。若脉沉而滑。日数少。邪在内也。下之而痊。其有半表半里。到少阳只一小柴胡主之。无不效也。太自利。脉沉而者。附子理中主之。太满时痛便硬者。桂枝加大黄主之。少舌干、口燥、津不到咽者。人参白虎主之。少阴发热寒。脉沉而者。麻黄附子。助阳而汗之。厥舌卷囊。脉沉而弦者。毒气藏。脉沉而短者。用承气下之。若厥冷、耳、囊、脉沉而弦者。少两感、不治之症也。此有可汗、可下、可温之理。敖君立法辨舌。自为专门之精。当时尝著《点点金》及《金镜录》二。皆秘之而不。余于正德戊辰一人能辨舌色。用药辄效。因扣之,彼不言。偶于南雍得《金镜录》。归检之。乃知斯人辨舌、用之妙。皆本是。惟《点点金》一寒家多有不切。其与仲景法奥旨同者。特《金镜录。故余并刊于官舍。使前人之。皆得以行于世。而四方学者。亦知所去取云。

嘉靖己丑仲冬吉旦

南京太医院院判洲薛己

青藩良医所良医崇儒校刊

敖氏寒金镜录 原序

原序

传经之邪。比病不同。必辨其脉、症、舌、表里汗下之。庶不有。况脉者,血之腑。属。当其得病之初,正气相。若真气未衰。脉必滑数而有力。病久甚气衰。脉必微而无力。方数而甚也。但可养阴退阳。此脉之要也。或初病即发热。后必有水燥。或逆厥而利。此热证传经之邪也。若始热证。惟而不寒。故病。初则头痛。必无发热恶水之症。一病便有逆厥泄利。或但寒而无发热。此寒症也。此症之妙也。如舌本者。乃心之于舌。心属火。主。象离明。人得病。初在表。舌自而无白苔等色。表邪入于半表半里之。其舌色变为白苔而滑矣。切不可不明表症。故邪于里未舌必黄苔。乃邪已入于胃。急宜下之。苔黄自去而疾安矣。至此医之不依次。丸。失于下。其苔必黑。症蜂起。此为难治。若舌苔如漆黑之光者。十无一生。此心火自炎。与邪二火相攻。极热则有兼化水象。故色从黑而水化也。若乃腑皆受。邪毒日深。症必作症。宜下之。乃去胸中之。否散入络脏之中。有不死者。譬如火之自炎。初则红过则黑色炭矣。此亢害。承乃制。今以前十二舌明著。犹恐未尽症。作二十四。并方治列于左。区区推源流。可决生死之妙也。

至正元年一阳月上浣之日

敖氏寒金镜录 寒用药说

寒用药说

夫医者何。犹防之将也。凡人疾。在究其浅深之异而之。且疾之人。若寇之侵境。方其至也。必瞰其弱。先以安,次以和。戒守御。以防其逆也。如然不退。至再至三。恣肆侮。意土地也。当此之。奈何必兵。克期攻。寇乃已。若惶无措。地土陷矣。非将者。不识韬略。不知合。以致也。可胜叹哉。夫今之医。不。不察脉理。症茫然。当解而不解。当吐下而不吐下。畏首畏尾。乱。助病日深。殊不知医乃司命。其可忽如此。大抵病之浅者。即和解。深重者。即便攻。故曰用。胆欲大而心欲小。毋使君臣失。佐使不当。反嫁疾焉。苟能如将之用兵。退合宜。操存有法。何疾之不知也。余察脉用有疑滞。幸承先。故姑撮其要。以告后人云。

至正改元一阳吉日

永和三仙至人鸣书

敖氏寒金镜录 第一 白苔舌

第一 白苔舌

白苔滑者。邪初入里也。丹田有。胸中有寒。乃少阳半表半里之也。宜用小柴胡子豉治之。

【介按】白色寒。表症有之。里症有之。而虚症症亦有之。凡寒湿邪。初中皮腠。即白苔。寒湿本系邪。白凉象。故舌苔白色。如白滑而者。湿与痰也。白滑厚者。湿痰与寒也。惟薄白如无,则为虚寒。白如粉。湿或痰也。因肺主、主气、又主皮毛。而太阳亦主一身之表。凡受寒。先入皮毛。内于肺。其舌无苔而。或微白而薄。或浮白薄滑。外发热。而口不。此是寒初感也。治宜辛温解表。如苔白而燥刺者。外初在微寒。发热不已。此是温邪在肺。治宜辛凉清解。如苔白而粘者。外发热重。身痛而口不。此是湿邪在于气分也。治宜解肌去湿。如舌苔白燥、或白而边红。外证见发热。咳嗽喉痛。此是温入肺。治宜清凉解。如苔白中带红。外证头痛身。口苦、眼赤、痛、耳、脉象浮弦而数者。太阳之邪已入少阳也。治宜清解少阳。或白苔浮滑。带腻带涨。刮之有、有不者。亦有尖白根黄者。是邪在少阳之半表半里也。至若此苔系是白滑而,邪在半表半里膈膜之。即《金要略》所舌上如苔。丹田有。胸上有寒。欲得而不能口燥之候。故用小柴胡以达膈膜之邪。即子豉达邪之良也。

小柴胡

柴胡(四)黄芩甘草人参(各二)半夏(二

上咀,服一两。水一半。姜三片。一枚。煎至一,温服。

【介按】程旄曰。方以柴胡疏木。使半表之邪得从外宣。黄芩清火,使半里之邪得从内攻。半夏豁痰。降里气之逆。人参久虚。助生之气。甘草佐柴、芩、和内外。姜佐参、夏、通达营卫。相。使邪无内向而外解也。

子豉(从金要略新

子(十四枚)香豉(四合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子得二升半。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

【介按】山味苦性寒。其子色赤象心。其花色白象肺。故从肺入心。以治心中烦热之下行。兼除上下之邪。豆形色黑象。蒸发为豉。其性浮。能引中水液上升,以降心中之。而除胃外之邪。夫心阳相和。则烦热懊憹等证俱解。而退邪之良也。

敖氏寒金镜录 第二 将瘟舌

第二 将瘟舌

见红色。蓄于内也。不。宜用透清神散治之。

【介按】舌色如淡、嫩、或白中带红。外初起微寒。发热不已。口甚者。温邪初起也。治宜辛凉清解。如纯红鲜红起刺者。胆分邪热炽盛也。治宜苦寒清解。如不解,是温邪伏于少。而于少阳之表。治以滋少之液。少阳之自解。如舌神呆。倒。小便赤。点滴如稠者。此热结膀胱也。急宜赤清。如舌色鲜红。神昏谵语于斑疹已透之后者。痰乘于胞也。治宜清消痰。若舌色鲜泽纯红。外神昏、谵语躁不宁者。温邪入于胞也。轻则于清解中,加广郁金、石菖蒲等味以之。重用牛黄丸至宝丹等、以芳香开窍,又据《舌辨正》将瘟舌。即纯红舌。非而不。即瘀之色也。极者、中疫者、服温者,皆有之。宜三黄白虎加连翘。或大小承气等酌用。此舌亦有表者。周身必发热头晕、目眩、乍乍寒、脉浮数。邪在太阳也。宜薄荷、芥、葛根、生甘草、凉散表邪。不可遽用寒凉攻下。今此舌只用含有刺戟性之透清神散以吹鼻取嚏。因病在神。乃是临时救急之法也。

清神散

猪牙皂角辛白芷当

为细末。各等分。和匀。病人先水一口。以吹鼻内。吐出水。取嚏度。如未嚏,仍用此吹入。凡瘟疫之家。不拘已未患者。皆宜用之。

【介按】此方取辛、皂角。善能刺戟神开窍。配以白芷之芳香上达。当之通脉舒筋。仿通散之意以吹鼻取嚏。凡遇神。人事不知之症。临时用之。即能开窍神也。

三,中焙舌,(缺)

敖氏寒金镜录 第四 生斑舌

第四 生斑舌

舌有色而有小黑点者。毒乘虚入胃。蓄热则发斑。宜用玄参升麻葛根、化斑解之。

【介按】舌苔纯红起刺者。外必有躁不宁。耳聋颧红。胸前斑。甚神昏谵语。治宜清少阳之。解分之邪。或舌如芒刺。斑紫色。目赤面。神呆不。治宜犀角地黄。(犀角、生地、丹皮、芍。)去芍,加焦山花、菖蒲等味。以解包,至于斑色之重。前吴坤安分辨甚晰。其言曰。凡斑疹赤者。紫色为热甚。紫黑。赤斑五死五生。黑斑九死一生。鲜红稀朗者。大不妨。如针头稠密。紫黑成片者治。斑黑斑者死。又据《舌辨正》。于此舌之治法。大相殊。爰述其言曰。全舌纯红而有小黑点者。腑皆也。寒邪阳明府。失治、以致邪火逼入三阴证。或疫毒直中三阴证。或实热服辛温。燥阴证均有之。不老少何病何脉。此舌,即宜十全苦寒救补汤。(生石膏八两研粉生知母六去毛黄柏四黄芩六大黄芒硝各三厚朴一生枳实钱半暹犀角尖四)倍加真犀角尖。服必愈。旧用元参、升麻葛根及化斑人多矣。但舌苔有中兼紫黑斑。或外斑者。心胃极也。宜用三黄。(黄、黄芩、大黄。)合白虎。(石膏、知母、甘草、粳米。)加减治之。

玄参升麻葛根即玄参升麻加葛根。

【介按】升麻性主上升。上行之专药。如若治寒失表失清,及温暑邪,与胃斑之症。防肺气上逆。致喘嗽之患。葛根能鼓舞胃气。升津止而解肌。若治斑亦不相宜。是以先朱震亨先生曾有凡斑疹已见红点。不可用升麻葛根。恐表虚反增斑之戒。至若元参。能滋液消斑。与升麻、葛根同用。恐是杯水薪。无益于事。故《舌辨正》有人多矣讥评也。

化斑即白虎加人参。

【介按】以德云。石膏能治三焦火。功多于清肺。退肺中之火。故用君。知母亦就肺中心火。滋水之源。人参生津。益所之气臣。粳米甘草土以金而佐也。据是以知是方以救肺主。亦能清胃生津。惟治舌而有黑点。毒入胃而斑之。尚参用承气法是。

敖氏寒金镜录 第五 星舌

第五 星舌

中有大星者。乃少君火。之盛也。所不盛者。假火以侮脾土。将欲黄之后也。宜茵五苓散治之。

【介按】黄有如橘黄而明者。阳明热胜也。有如熏黄而晦者。太湿也。且以小便不利湿热发黄。小便自利蓄血黄。最宜辨明症候而施治焉。以湿瘀郁熏蒸成黄。故以五苓散宣化膀胱之气而利小便。加茵以清湿。是属湿热发黄之治法。倘如失治之后。热炽盛。灼耗脾液。而舌现红星。成为热里之症。如《舌辨正》所全舌纯红而深星。乃腑血分皆也。中燥火者。中疫毒者,实热服温者皆有之。其病多大。心胸胀满。皮燥痒。日夜不能眠。大便秘、小便不等。(均属里症)宜十全苦寒救补汤急投者是也。

五苓散

泽泻(二两五)茯苓猪苓白(各一两五)官桂(五)木通滑石(各一两)甘草(炙,一两)

末,服五,入姜汁并蜜各少,用白服。

【介按】《医宗金》云。五苓散,非治水专剂。乃治水小便不利之主方也。君泽泻之咸寒。咸走水府。寒胜热邪。佐二苓之淡。通水道。下膀胱。并也。用白之燥湿。健脾助土。之堤防以制水也。用桂之辛温。宣通阳气。蒸化三焦以行水也。泽泻得二苓下降。利水之功倍。小便利而水不蓄矣。白术须桂上升。通阳之效捷、气津化。自止也。又云。加茵,名茵五苓散。治湿热发黄表里不。小便不利者。无不克也。又加以滑石、甘草、木通者。因太湿郁蒸热为黄。既宣其气化。并其湿。使黄从小便而解也。

敖氏寒金镜录 第六 黑尖舌

第六 黑尖舌

见红色。尖青黑者。水虚火肾热所致。宜用竹叶石膏治之。

【介按】传热入里。舌苔黑。有自舌中黑起延及尖根者。亦有自尖根黑起延至中心者。治宜急清阳明之。以救胃中之燥。故以竹叶石膏主之。倘如甚。则变芒刺干焦。急宜犀角地黄去芍,加花粉、麦冬、石斛等味。以胃液而退邪。庶几外可得汗而解。内可清而愈。然亦有仿用承气之例。而急下以救液者。盖因肾为开窍于二。故宜急清胃而存治也。

竹叶石膏(从

竹叶(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升洗)麦冬(一升)人参(三两)甘草(三两炙)粳米(半升)

上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粳米。煮米熟。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介按】此仲景先生治寒解后。虚羸少气。气急欲吐之方也。张隐庵曰。竹叶凌冬青翠。得冬令寒水之气。半夏生当夏半。得一之气。参草粳米。资养胃气以生津液。麦冬通胃气之。石膏肌色白。能通胃中之逆气。达于肌腠。令津液生而中气足。虚解而吐自平矣。治舌见红色而尖青黑者。是清胃而存津液也。

敖氏寒金镜录 第七 里圈舌

第七 里圈舌

色,而中有一红晕。沿皆黑。乃余毒于心胞。与邪火郁。二火亢极。故有是症。以承气下之。

【介按】舌苔淡而起重者。乃是温病内之也。内一次。舌增红晕。一。二晕为重。三必死。因其邪上乘胞。外必有神昏谵语躁不宁。或斑疹等。症极危。故先治以胃承气。速清毒而存液也。

胃承气(方前)

炙甘草(三)大黄(六)硝(二

上咀,用水一半。先煎甘草、大黄,将熟去渣。下芒硝。再煎三五沸,顿热服。

【介按】内云。淫于内。治以咸寒。火淫于内。治以苦寒。故君以大黄之苦寒涤热。臣以芒硝之咸寒软坚。更佐甘草之甘。俾留硝黄于胃中。清而解毒也。

敖氏寒金镜录 第八 人裂舌

第八 人裂舌

见红色。更有裂如人字形。亦有此形者。(介按:此句指形而言。)乃君火燔灼。毒炎上。故裂也。宜用凉膈散治之。

【介按】年老之人。有舌中裂。其苔。或滑而微白。乃是津液干枯之体。而患寒湿之象。治适当。尚属不妨。惟不老少。凡患暑温燥之症。而苔色焦黄。或兼灰黑燥刺。致有裂如人字。或如爻字。外。甚神昏、谵语。治宜亟与白虎合承气。以急下而救液。今治以凉膈散者。是使降清升。上下通治之也。前梁特岩云。白、、黄、黑各舌,若中有裂。如川字、爻字、人字不等。或裂字直槽者。多由实热服温补药火在腑相争所致。大承气能下毒。而未能凉沁胃。宜以白虎合与承气。循急服。不知者以太重。实则力求周密之策也。实热内逼而此舌。皆宜如此以治之。

敖氏寒金镜录 第九 虫碎舌

第九 虫碎舌

见红色。更有点如虫之状者。乃甚。火在上、水在下,不能相故也。宜用小承气下之。

【介按】舌碎而有深之点者,是属久不宣。熏蒸上达之候。故宜小承气荡涤之。然亦可用白虎合犀角地黄加减而治之。藉清毒而滋津液。庶或有至于色虫碎舌。是舌中更有点如虫碎之状者。盛也。宜用小承气下之。如不退,再用大承气攻之。惟邵仙根碎而有黄白腐点者。此湿邪毒伏不宣。蒸腐气血。化。得木之气化而成虫也。但《金要略》有于上部声嗄。甘草主之邵氏之言。又之症矣。

小承气(从

大黄(四两)厚朴(二两,炙去皮)枳(三枚大者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当更衣。不者,尽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介按】唐容川曰。小承气、重在小。故仲景提出腹大三字眼目。盖小正当大腹之内。小通身、接油网。油是脾所司。膜网上肝系。肝气下行。疏泄脾土而膏油滑利。肝属木。故枳朴秉木气者。能疏利脾土。使油膜之气。下达小而出也。又用大黄于脾土者。膏油与中之实热。此小承气、所以重在小也。其不用芒硝。以小不秉燥气。不取硝之滑也。

敖氏寒金镜录 第十 厥

第十 厥

见红色。内有黑者。乃毒中于厥阴经。肝主筋。故舌之形也。用理中合四逆治之。

【介按】既云毒中于厥。其苔当青滑。依据旧。因肝属木之。主筋而色青故也。至于淡紫青筋舌。淡紫青而湿。又青黑筋者。乃寒邪直中阴经也。必身凉而四肢厥冷。其脉沉或沉弦。可用四逆、理中、等以温之。如小腹痛甚者,宜回阳急救。(附子、干姜、肉桂、人参、白、茯苓、半夏、皮、甘草、五味子)治之。更辨其舌之或干、或。若舌不湿而干枯者。乃是实热。宜用寒凉之以治之。即梁特岩所余以凡舌色纯红。必非寒。当是于足少。宜用寒凉者之候也。

四逆

附子(一枚生作八片)甘草(六二分半)干姜(半两炮)

上咀。服五。水一。煎六分。不拘温服。

【介按】方名四逆者。言其能治少中外皆寒。四肢之厥逆也。取姜附之辛。助阳以寒。因甘草得姜附。能鼓阳而温中寒。有水中暖土之功。姜附得甘草,能通关节而走四肢。有逐回阳之力。俾阳气外达。四肢温矣。

理中

人参甘草(炙)干姜(炮)白(炒)

服法如前。

【介按】此中气之要方也。王晋三曰。人参、甘草。甘以和。白、干姜。辛以和阳。辛甘相中。则阴阳自然和矣。

敖氏寒金镜录 第十一 里黑舌

第十一 里黑舌

见红色。内有干硬黑色。形如小舌有刺者。此甚。坚结。金受火制。不能平木故也。胃承气下之。

【介按】苔至黑色而有刺。舌上必然干燥无津。腹必然硬耕痛。大便必然秘。此是胃中津液将涸。热结。故用胃承气。以解邪胃液。但既如是。不若用大承气。奏效速也。

敖氏寒金镜录 第十二 死

第十二 死

黑色。水克火明矣。患此者。百无一治。右前舌。有色。恐其久而渝淡无辨。故注之。

【介按】苔黑色。病必不。不。虚实诸症。皆有此色。惟舌至全黑。病已入里。非腑极。即为脏腑极寒。若虚寒而舌黑。必湿滑无苔。若真寒假而舌黑。必全黑而不分。如全黑无苔而底干焦。刮之不。是为热极之候。如全黑无苔而无罅点。干燥少津而光亮。此为绛色之变态。是虚液涸之。如全黑而有罅有点。是极之实证。惟苔黑腐肾俱绝。舌黑卷缩为。皆不治之兹谓水克火而百无一治者。即是腑极寒极虚之也。

敖氏寒金镜录 第十三 黄苔舌

第十三 黄苔舌

尖白根黄。其表宜解表。然后方可攻之。如大便秘者。用凉膈散加硝黄泡服。小便者。五苓散加木通合益元散加姜汁少。以白滚汤不拘时调服。

【介按】凡表风热暑燥。皆有黄舌。惟寒由表入里。至阳明之府。其舌必黄。由浅深。今尖白根黄。此系太阳感寒。阳明内。或风热之邪。客于阳明之表。均宜凉散治。盖以白苔主表。黄苔主里。太阳主表。阳明主里。故舌苔尖白根黄。或白中黄。如或微黄而薄者。其舌必黄燥。此是表邪初入于里之候也。外见恶寒身,治宜辛凉解表。若根黄尖白而不甚干,短不能伸出者。有宿食也。宜下之。若寒已。而惟身便秘者。此是邪入胃。故宜凉膈散治之。硝黄用泡者。取其力之也。至若小便短。舌。乃是湿之候。故用五苓散加木通合益元散加味。湿清以治之。

凉膈散(方前)

五苓散(方前)

益元散(从名医方

滑石(六两水)甘草(一两)辰砂(三

为细末。新汲水一碗。服三

【介按】此方即六一散加辰砂也。取其益气而不助邪。逐邪而不正。故有益元之名。柯韵伯曰。心主。暑热扰中。神明不安。必得朱砂以之。神气可以遽。凉水以滋之。可以急除。此清心之阳。可通行也。

敖氏寒金镜录 第十四 黑心舌

第十四 黑心舌

弦白心黑。脉沉微者,治。脉浮滑者,可汗。沉者,可下。始病即此者,乃危殆之甚也。胃承气下之。

【介按】此舌当作四解之。其一。舌沿白心黑。脉沉微者。有始病即此舌。非由白黄化舌瘦小者。中寒而寒水凌心。色外。急用温治之。稍缓则误事。故曰治。此即章虚谷所凡黑苔,大有虚之不同。其而不燥。或无苔如烟煤者。正是水来乘心火。其阳虚极之候也。其二。脉浮滑者。可汗。即仲景《》所表有、里有寒,白虎主之之候也。其三。脉沉者。可下。其舌如中黑无苔而舌底干燥有小点者。乃胃经实热。治宜三黄白虎(黄、黄芩、黄、石膏、知母、甘草、粳米。)亦有邪热传里。以致舌黑色。因其热结。津液焦灼。急宜攻下其滞以存津。故用胃承气以治之。即王孟英所其舌心并无黑苔。而舌根有黑苔而燥者。宜下之也。其四。始病即此舌者。乃是寒邪直中三。其舌必、症势险急。不及救治。故曰危殆之甚也。

敖氏寒金镜录 第十五 尖白根黑舌

第十五 尖白根黑舌

舌尖白苔二分根黑一分者。必有身痛寒。如水不至甚者。五苓散。自汗者,白虎。下利者,解毒可。此亦危殆也。

【介按】白苔黑点。或而粘者。此属太气分之湿。故有身痛寒。不多之候。治宜行湿和脾。故以五苓散主之。若自舌根黑起至尖。甚至刮之不脱。湿之不。此邪已化燥耗胃液。故自汗、口状。而用白虎清胃以治之。若邪从阳明而至太。其愈深。其毒愈重。此苔色转见纯黑而无芒刺矣。因其毒无处发泄。直奔大而暴下。形同下利。故宜速用解毒。以解胃之最要。然症至此。亦危极矣。

五苓散(方前)

白虎

知母(一五分)甘草(炙一)石膏(四)糯米(一撮)

上咀。服一两。用水一半。入糯米。先煎。下味。再煎去渣服之。加人参亦可。

【介按】仲景《》内之白虎。有粳米而无糯米。盖糯米甘温。能收自汗。不若粳米之甘平。色白入肺。除以止也。柯韵伯曰。阳明邪从化。故不寒而恶热蒸外越。故汗自出。灼胃中。故水。邪盛而。故脉滑。然犹在。故兼浮也。盖阳明属胃。外主肌肉,有大而未成非苦寒之味所能治也。石膏辛寒。辛能解肌。寒能胃火。寒性沉降。辛能走外。两擅内外之能。故以君。知母苦。苦以火。以滋燥。故以臣。用甘草、粳米和于中。且能土中火。作甘稼。寒得之其寒。苦得之平其苦。使沉降之性。皆得留于味也。得二味佐。庶大寒之品。无伤损脾胃之也。煮入胃。肺。水精四布。大、大可除矣。白虎西方金神。取以名。秋金得令而炎暑自解矣。更加人参以中益气而生津。和甘草、粳米之承制石膏。知母之寒。火而土不。乃操万全之者也。

解毒

(一两)黄柏(五)山子(二十枚)黄芩(五

上咀。服五。水一半。煎至一。去渣服。

【介按】汪昂曰。寒极曰毒。极曰阳毒。是方名曰黄解毒。是君以黄直解心火毒。黄芩火毒。黄柏泻肾经火毒。子通三焦火毒。使火毒从膀胱而出也。

敖氏寒金镜录 第十六 白苔黑点舌

第十六 白苔黑点舌

白苔中有小点乱生者。尚有表。其病求之虽恶。宜凉膈散微表之。表退即当下之。下用胃承气

【介按】舌苔白而中有燥刺者。此系温邪在手太。外初必寒。发热不已。症势虽候。治宜辛凉清解。宜用凉膈散先清上中二焦之。若退而大便未下者。即当改投攻下之。如欲下之。宜与胃承气

敖氏寒金镜录 第十七 灰苔黑

第十七 灰苔黑

如灰色。中更有黑两条。此与命也。宜急下之。服解毒。下三五次。迟则难治。如初服,加大黄。酒浸泡。量大小用之。

【介按】舌至灰色。病概非。如苔燥少津。均是实热里症。而无虚寒表症。如温燥疫。郁停胸。蓄血如狂。宿食未消之是也。若寒已汗解。而舌尖灰黑。此是宿食未消。或因食滞而余热复炽。治宜胃承气。若症而此舌。宜用大承气加黄治之。今以舌灰色而有黑两条。是属遍三。治法急宜泄攻下。如白虎合承气。或十全苦寒救补汤(方前)以急下之。大便下后。再用解毒以清解余。惟里已深。若嫌解毒。故急投三五次。服至灰退净为止。初次服。加酒浸大黄泡之。其分量。须别病人之年酌用之。惟舌灰黑。是足三阴杂病。而以太少两阴为较多。其始由白黄。由黄而灰黑者。为传经症。或生刺点燥裂。不拘在根在尖。均宜急行攻下。又有淡灰色中而起深黑重者。温病毒。急宜凉膈、双解等。以清解毒治之。然亦有屡汗下而舌苔灰黑不退。其舌滋。或不不燥者。脉必虚微无力。此系汗下太其津液。治宜津滋液要。不得妄用硝黄矣。

敖氏寒金镜录 第十八 微黄舌

第十八 微黄舌

微黄色者。初病即得之。发谵语。此由失汗,表邪入里也。必用汗下兼行。以双解散加解毒两停主之。

【介按】舌苔微黄而薄。是外邪初入阳明。犹。微兼寒。治宜辛凉解散。如黄而兼燥。外寒、反恶热。是邪初入阳明之里。或温欲出阳明之表。治宜凉解里。是以风热温暑之表。及入阳明之府。其苔必微黄。如若失治。黄色由薄而厚。甚则变为焦黄。外、大谵语、便、或无汗、或自汗。此因邪由表入里。治宜汗下兼行。但清解凉散。今因双解散内有辛温升散之品。故加解毒以佐之。凡治此等候。用随症斟酌。倘如舌苔黄燥。或生芒刺。而有胀满硬痛之者。治法又宜急下以存津。

双解散加解毒

川芎当大黄麻黄连翘芒硝(各半两)石膏黄芩桔梗(各一两)滑石(三两)甘草(二两)芥(半两)白(各半两)

上咀。服一两。水一半。姜三片。煎八分服。不拘。一云有桂枝二两。

【介按】双解散。即防通圣散去硝黄是也。今此方有硝黄而无薄荷。名之曰双解散加解毒者。系双解表里毒之意也。吴皋曰。解表有防、麻黄、薄荷、芥、川芎。解里有石膏、滑石、黄芩、子、连翘有当、芍以和血。桔梗、白、甘草以气。营卫皆和,表里俱畅。故曰双解。

敖氏寒金镜录 第十九 白苔黄舌

第十九 白苔黄舌

舌中白苔。外微黄者。必作泄。宜服解毒寒者。五苓散。

【介按】白苔属肺。黄苔属胃。热炽于胃。邪尚在肺。日久不解。肺胃之邪。移于大而作泄。故用解毒以清解毒。如若外证恶寒者。则为寒湿作。其舌必。故用五苓散以其湿也。

敖氏寒金镜录 第二十 微黄舌

第二十 微黄舌

微黄色者。表。宜用小柴胡。合天水散主之。可下者。大柴胡下之。表里双除。临证审用之。

【介按】黄苔薄滑者。是邪初入里。表症未津。犹可用柴葛芩。或薄之清泄。以透表邪而达肌表。若黄薄而者。则为湿热腻滞之候。治宜于清之中兼用湿之品。故用小柴胡合天水散以治之。但邪尚在半表半里之。小柴胡内之人参,用斟酌。故曰临证用之也。若舌苔黄而垢。或干深黄厚者。此是表邪入里之候。故宜大柴胡以下之。

天水散

太原甘草(炙一两)桂府滑石(六两)

上各另末。服五。入生姜汁并蜜各少。用葱白任意服。如表用豆豉、葱汤调服。

【介按】柯韵伯曰。滑石能上清水源。下通水道。从小便而泄。炙甘草禀草中冲和之性。和内外。止生津。用以佐。保元气而虚火。自和矣。又据原文表,用豆豉、葱汤调者。因葱白、豆豉即古方之葱豉治新邪初感引之要。是以路玉本方虽轻。功效最著。凡虚人风热伏气温。及后感冒。靡不随手也。

敖氏寒金镜录 第二十一 黄心舌

第二十一 黄心舌

舌有黄心色者。必初白苔而黄色也。皆表而里。已入胃。宜急下之。若下黑色为恶症。为恶亢害鬼。邪气深也。不治。宜用胃承气下之。

【介按】寒由表入里。舌苔必然先白后黄。及至黄无白。邪已离表入里。即仲景所云胃家也。因舌中属胃。凡中有燥矢。舌心必然黄燥、或黄厚焦老。中心裂起刺。腹中硬满胀痛。急用胃承气下之。否由黄黑而燥。大便秘。犹可以承气下之。如若失治。舌枯黑燥裂。坚敛焦刺。乃是津胃液竭。形。是属不治之症矣。倘如不忍坐。惟以大滋液清之品。希冀万一而已。原文所宜用胃承气之句。宜急下之之下。非在不治之下。古文法。多如是。不独此条然也。

敖氏寒金镜录 第二十二 左白苔舌

第二十二 左白苔舌

舌左有白苔而自汗出者。不可下。宜白虎加人参三服之。

【介按】舌左主胃。故白色在左。其苔必燥。而自汗出。则为热炽盛。是以治法宗仲景《服桂枝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主之之例。盖以汗出多。恐阳明之液。故用白虎加人参。急救胃液而滋阳明之燥也。

敖氏寒金镜录 第二十三 右白滑舌

第二十三 右白滑舌

舌右有白苔滑。病在肌肉。邪在半里半表。必往来寒。宜小柴胡和解之。

【介按】凡寒之入。由皮毛而腠理。阳明少阳之界。作表症看。非邪已入阳明之里。而复传于少阳也。如外微寒。或往来寒。舌苔中白边红、或根白尖。脉象弦滑者。此邪在于肌肉腠理之,阳明少阳之界。治宜解肌主。以取肌表之汗。自退。因少阳在太阳阳明之。是以少阳之症。有兼太阳者。有兼阳明者。以阳明兼少阳病。舌右白滑而往来寒。治法宗仲景《阳明病。下硬。不大便而。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也之意。故用小柴胡治之。俾上焦之痰化而津液行。胃气一和。濈然汗出。自解矣。

敖氏寒金镜录 第二十四 左白滑舌

第二十四 左白滑舌

舌左白苔滑者。此脏结。邪并入治。

【介按】脏结下素有痞。旁。痛引少腹而入筋。外无往来寒。初病从表入。因医者下之太早。邪气久伏不而成。《》云。谓脏结。答曰。如胸状。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脉小。名曰脏结。舌上白苔滑者治。又曰。脏结无阳。不往来寒。其人反静。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又曰。下素有痞。旁。痛引少腹入筋者。此名脏结死。脏结可分。如新之邪。互相交而不解。痞连脐旁者。脾脏结也。痛引少腹者。肾脏结也。自筋者。肝脏结也。若三脏俱结其人必主死矣。今白滑之色。于舌之左根。可知其痛在于之左旁。此汗之无益。下之无效。故为难治之症也。

敖氏寒金镜录 第二十五 中黄白舌

第二十五 中黄白舌

白而中黄者。必作烦渴呕吐之症。兼有表者。五苓散、益元散兼服。待黄尽。方可下也。

【介按】表邪未。将欲化见边白中黄。其苔必然粘。因水停胸中而津不升。烦渴,甚则渴水。水入即吐矣。治宜用五苓散以汗。膀胱之气化而津液生。呕渴自止。盖以膀胱化水下出小便。化气外出于皮毛。皮毛又肺所主。故兼用益元散清肺利湿以助之,原文所待黄尽,是待舌苔黄而言。倘如舌变纯黄而厚燥者。方可用攻下之。惟在吐之。如能兼用奏效尤速也。

敖氏寒金镜录 第二十六 黄苔黑点舌

第二十六 黄苔黑点舌

黄色而有黑点者。邪遍六腑。将入五也。服胃承气下之。次和解散。十救四五也。

【介按】黄苔主里。如黑点芒刺。必是老黄焦燥,外必有口谵语便。此系胃中极。将由腑而入。急宜胃承气。以清邪而保胃液。得能黄苔稍退。热势已减。而后再和解散也。惟和解散中之性。于辛温升散。在愚不如用凉膈散为稳

胃承气(方前)

和解散

皮(一)厚朴(姜制一)藁本桔梗(各五分)甘草(炙五分)苍术(三

上咀。水一半。姜三片。二枚。煎七分。去渣。不拘服。

【介按】此方即平胃散加藁本、桔梗也。取苍术之苦甘。汗而燥湿。厚朴苦温。能散湿而平胃。因湿之不行。由于气滞。故佐皮以理气。甘先入脾。故使甘草以脾。名曰平胃者。先贤谓培卑之土而使平也。今加以藁本之辛温上达。能祛邪而行湿。桔梗苦辛上行。能载诸药以上浮。由是之。此方行湿理气健脾之也。

敖氏寒金镜录 第二十七 根黄尖白舌

第二十七 根黄尖白舌

根黄尖白者。表少里多。宜天水散一服。凉膈散二服。合而服之。脉弦者。防通圣散主之。

【介按】舌根属下脘。舌尖属上脘。此舌根黄尖白。病系外寒里。即世俗所寒邪包火之症。或表邪入里。已成表少里多之候。外多寒少。故用凉膈散合天水散。以通水道而清膈。如若脉弦。此是邪尚在表。故用防通圣散。以解风热之邪也。亦有根黄尖白。不甚干燥。短不能伸出自如者,痰挟宿食之也。宜用下法以治之。

天水散凉膈散(二方前)

通圣散(从名医方

川芎当大黄薄荷麻黄连翘芒硝

(各半两)石膏黄芩桔梗(各一两)滑石(三两)甘草(三两)芥白术栀子(各二半)生姜(三片)服三

【介按】吴琨曰。防、麻黄,解表也。风热之在皮者得之,由汗而泄。芥、薄荷。清上也。风热之在巅顶者得之,由鼻而泄。大黄、芒硝。通利也。风热之在胃者得之,由后而泄。滑石、子、水道也。风热之在决者得之。由溺而泄。淫于膈。肺胃受邪。石膏、桔梗,清肺也。而连翘、黄芩又所以祛诸经之游火。患。肝木主之。川芎、芍。和肝血也。而甘草、白。所以和胃气而健脾。刘守真氏于治火。此方之旨,且悉哉。

敖氏寒金镜录 第二十八 黄隔瓣舌

第二十八 黄隔瓣舌

黄而。有隔瓣者。已入胃。邪毒深矣。心火烦渴。急宜大承气下。若身黄者。用茵。下血。用抵当。水在内。十枣汤胸甚者。大陷胸。痞用大黄

【介按】黄苔起瓣。系是实热已极。或因温暑邪。灼胃液。或因温燥之投劫津。致毒熏蒸而此舌。外必大、大。面赤、唇。甚则谵语、神昏。治宜大承气。以急下而救液。至于黄之。有湿与蓄血之异。如阳明热胜挟湿而黄者。外遍身无汗。但汗出而小便不利。水。此系不得越。郁蒸黄也。治宜茵。苦寒通泄。使内瘀之黄从大便而解。如黄而小便清利。或大便反易。脉象沉。此是蓄血之黄也。治宜抵当。以消瘀而退黄。更有悬饮之病。脉象沉弦而。因其水。凝于胸。以致咳引内痛。照此状。不得误认为结胸。治宜十枣汤。直达病所。使水而无痛之患。又有胸之症。因病初在太阳。医者失表而下之。入里与内蓄之水饮结于胸中。脉象沉。心下痛而按之石硬。此系热实而致胸。治宜大陷胸。使其软坚邪。夫病在于阳而反下之,入而为结胸,既已述其病状与治法,然亦有病而反下之。因而作痞者。不可不知也。但痞与胸。同之症。当以痛与不痛而辨明之。如而硬痛。是谓结胸。而不痛。是。凡治寒。大下之后而汗之。正虚邪入。心下成痞。外如有寒、身。先宜治以解表之。待其表解之后。再大黄。以攻痞而涤热。此言舌苔黄起瓣。固宜大承气之峻下。然须详审。仔细诊察。否黄有湿与蓄血之。又有悬饮胸之辨。倘若用承气。更有胸与痞也。

大承气

厚朴(姜制三)枳(麸炒二)大黄(二)芒硝(二

服一两。水一半。先煎枳。候,方入大黄。再煎数沸。入芒硝。煎三五沸。去渣服。

【介按】大承气之功用。取其急下之。如阳明谵语、潮。及二阳并病以致潮。或阳明下后。心中懊憹而。腹痛。本有宿食。又如少阴证之口燥、舌干。或自利清水。色青等。皆因胃中极而燥矢患,故用大黄之苦寒。而清毒。芒硝苦咸而化燥矢。又有枳朴以消留滞之气。夫大肠为传导之官。化出焉。然大承气者。所以通泄大。而承制胃中之气者也。

陈汤

(五)大黄(三)山子(七枚)

服一两。水一半。先煎茵半熟。次入二味。再煎去渣。通口服。

【介按】柯韵伯曰。茵禀北方之气。冬不凋。傲霜凌雪。遍受大寒之气。故能除邪留。率子以通水源。大黄以。令一身内外瘀。悉从小便而出。腹自减,中无。乃合引而竭之之法。此阳明利水之圣也。

抵当

水蛭(糯米炒七个)虻虫(炒去羽足七个)大黄(三

上作一服,水一半,煎一,去渣,通口服。

【介按】仲景先生之抵当。尚有桃仁一味。今无桃仁。系原所致。至于方。先哲柯韵伯已甚晰。爰述其言曰。蛭虫之善血者,而利于水。虻虫之善吮血者,而猛于。并取水之善取血者以攻之。同气相求。更佐桃仁之苦甘。推致新。大黄之苦寒。荡涤。故名抵当也。若热虽盛而未狂。少腹而未硬。宜小其制丸以治之。

枣汤

芫花(醋浸炒)大戟甘遂(煨各等分)

服二。弱人减半。以水一半。大十枚。劈碎。煎取八分。去渣。通口服。

【介按】柯韵伯曰。甘遂、芫花、大戟。三味皆辛苦气寒而禀性最毒。并而用之。气味合。相。故可交相去邪之穴。决其而大之。一而水患可平也。然水利所凑。其元气已虚。而毒攻邪。必脾胃反弱。使无健脾、胃之品主宰。邪气尽而大命亦随之矣。故之大而肥者以君之。以培脾土之虚,一以制水气之横。一以解诸药之毒。得一物而三善。即不使邪气之盛而不制。又不使元气之虚而不支。此仲景立法之尽善也。昧者惑于甘能中而不敢用。知承制之理乎。

大陷胸

大黄(七)芒硝(三)甘遂末(四分)

上用水二。先煎大黄至一。去渣。下芒硝。煎三五沸。再用甘遂末。温服取利。

【介按】大黄、芒硝。善涤肠胃之实热。但病在胸中。而亦以此君者。因淫于内。治以苦寒。藉以胸中之。又任甘遂之苦辛。直攻胸邪。专荡胃中之邪矣。此系邪留胸而及于胃。胸胃病。而致胸之专剂也。

大黄

大黄(五)黄黄芩(各二五分)

上作一服。水二。煎一。去渣。通口服。若有宿食痰者。加半夏曲二

【介按】心下痞。按之濡而不硬。是内陷之邪。与无形之气。聚不散而为热痞。故用苦寒能降之品。以泄无形之。不用枳朴者。非荡实热也。若兼宿食、痰饮为患者。再用半夏曲以痞而蠲也。

敖氏寒金镜录 第二十九 微黑灰舌

第二十九 微黑灰舌

。中央灰黑色者。此由失下而致。用大承气下之。退可愈。必三四下方退。五次下之而不退者。不治。

【介按】舌灰色。病概不。均是里症。无表症。有实热症、无虚寒症。又有邪热传里。疫流行。郁停胸。蓄血如狂之诸证。治法不外寒凉攻下。今此舌系是下失下之症。而黑灰干燥之舌。急宜大承气以下之。已无疑。即《舌辨正》所热传有灰黑干苔。皆当攻下泄者是也。但大承气以苦寒胜热。倍厚朴以承气机之变动或阳亢竭。已无气之可承。则为。直、喘而死矣。所以五次下之而舌色如故者。则为不治之症也。然亦有舌心灰黑而者。是属胃脾湿之症矣。故凡舌。不何色。皆当辨明燥、湿、干、之殊也。

敖氏寒金镜录 第三十 黄色黑点舌

第三十 黄色黑点舌

黄而黑点乱生者。其症必渴谵语。脉滑者生。脉者死。循衣摸床者不治。若下之,亦不治。下宜大承气

【介按】舌苔焦黄而起黑刺。症至大渴谵语。此是邪入里。灼耗津液。病。惟脉滑邪正俱实。尚有生机。涩则津液劫尽。即俗油干必死也。至于循衣摸床。乃是阳明之坏病。故曰不治。如在象未露之先。欲行施治。用大承气下之。服之后。如。此系毒深重。入大。胃气全消。故不治之症也。

敖氏寒金镜录 第三十一 黄苔黑中舌

第三十一 黄苔黑中舌

黄中黑至尖者。气已深。两感之。十当九死。寒甚者。亦死。不寒而下利者。可治。宜用胃承气主之。

【介按】两感者。即俱伤、表里同病也。如太阳与少同病。则头痛与口干、烦满。阳明与太同病。谵语与腹、不欲食。少阳与厥同病。与囊而厥。三三阳受病不入。昏不知人。六日当死。是即内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之症也。寒之邪。郁久化。由三阳而入厥。故舌苔黄而中黑至尖。此时热烁肝液。内。九。本属坏症。故曰十当九死。至若寒亦死者。即仲景所凡厥者。阳气不相接。便厥。厥者。手足厥冷是也。亦即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躁。灸厥,厥不者死之候也。不寒而下利者。是阳明合并厥液。致中燥矢迫水下流。而自利清水。故用胃承气。清胃而下燥矢。此即仲景所病。自利清水。色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之症也。

敖氏寒金镜录 第三十二 边红黑心舌

第三十二 边红黑心舌

外淡心淡黑者。如恶风。表未。用双解散加解毒相半。微汗之。汗即下。如躁。目直者。不治。非胸者。可治。

【介按】寒入里化。由阳明而入三。舌即边红而中淡黑。如外证恶风者。知其表未也。恶风实赅恶寒而言。盖恶风未有不兼寒。寒未有不兼恶风者。宜用双解散合解毒。内清外达而治之。及至汗出表解之后。其舌苔干燥。腹硬。大便秘者。再以承气下之。倘如表邪未用攻下之。因下而邪内陷。则为结胸。或之液。竭阳浮。以致躁。或肝液而目直者。则为不治之症也。如若下而致腹满时痛。未成胸而无燥。目直象者,尚可法以救之。惟有中黑而枯。并无苔。亦不。或略有微刺者。津枯、血燥症。急宜液生津。不得妄用攻下之也。

敖氏寒金镜录 第三十三 灰色尖黄舌

第三十三 灰色尖黄舌

灰色尖黄。不恶风寒。脉浮者。可下之。若恶风恶寒者。用双解散解毒主之。三四下之。见粪黑者。不治。

【介按】不恶风寒者。太阳之邪侵及阳明之府也。舌尖黄而根灰色者。阳明极。灼及肝液也。其脉必浮弦而数。故可仿承气之例以下之。此即仲景所病无表里发热七八日。脉浮数者。可下之之候也。若恶风寒者。邪未尽入于里。故可用双解散以太阳之表。解阳明之里。又以解毒清阳明之毒也。若见粪黑。则为热毒深重。津液已耗。故曰不治也。

敖氏寒金镜录 第三十四 灰黑起

第三十四 灰黑起

灰黑色而有黑者。用大承气下之。脉浮。渴饮水者。用凉膈散解之。十可救其二三。

【介按】舌苔灰黑。是温病遍三。治法均宜急行攻下。如。是夹杂阳明实热为患。故用大承气急下以救之。若脉浮而口者。邪热虽在阳明而大便未硬。故用凉膈散以清膈热为治也。惟灰黑与淡黑色相似。灰色黑中紫。淡黑中白之异。若邪直中三。其舌灰黑无苔。治宜急下救液。如寒邪直中三。其舌淡黑无苔。治法宜温散寒。临证务须之。

敖氏寒金镜录 第三十五 根黑尖黄舌

第三十五 根黑尖黄舌

舌根微黑尖黄。脉滑者。可下之。脉浮者。当养阴退阳。若恶风寒者。微汗之。用双解散。若下利。用解毒。十全七八也。

【介按】里化舌苔黑。自舌中黑起延至根尖者。多。自根尖黑起延至舌中者。少。芒刺干焦罅裂。其初必由白苔黄。由黄黑。甚至刮之不脱。湿之不者。液也。治宜苦寒泄。急下救液。因舌根微黑尖黄而脉滑者。外必有谵语、潮。腹、便硬等。此系胃中盛。耗。急用攻下之。以而存液。若脉浮者。邪。只胃津。即当养阴液以退邪。如恶风寒。知其邪尚在太阳阳明之。故用双解散。以解表里之邪。若邪下陷入而作利。即内暴注下迫。皆属于之候矣。故用解毒。以清胃之也。

敖氏寒金镜录 第三十六 根灰尖黄舌

第三十六 根灰尖黄舌

根微黑。尖黄隐见。或有一者。脉,用大承气下之。脉浮渴饮水者。用凉膈散解之。十可救其二三。

【介按】舌根黑尖黄。或黄中心焦黑起刺。而脉者。腹必胀满硬痛。此系阳明实热之症。故可用大承气。苦寒以泄阳明之。急下以救津液之虚。若脉浮而口渴饮水者。邪未入腑。犹可用凉膈散以解也。

敖氏寒金镜录 结语

结语

以上三十六舌。乃舌之捷径。症用心之。百无一失。

【介按】以上舌之法。确系寒之捷径。以舌之部位言之。舌尖属上脘。舌心属中脘。舌根属下脘。全舌属胃。中心亦属胃。舌尖属心。舌根属。两旁属肝胆。四畔属脾。至于形色而言。白属肺属心。黄属胃鲜红属胆。黑属脾。紫色属肾经。焦紫起刺属肝。青滑亦属肝。然苔色腑之分。亦依据部位主。如舌苔于某部。即之病者是也。原察舌辨症之法。虽则。尚少紫、、霉色之舌。即黑苔之于虚寒者。亦略而不。今特依据先。参以临证实验。附述如下。

(一)紫色紫全舌。是腑表里实热也。凡寒化。内熏蒸。服温。酒食湿滞者。皆有之。惟淡紫中夹带别色。虚寒症亦有之。如淡紫青。青紫无苔。多水滑而瘦小者。为伤寒直中肝症。治宜温散主。又有紫色如熟猪肝上罩浮滑苔者。邪热传里。表未也。治宜清解主。若全紫光暗。并无附苔者。极似寒也。症极危。惟有用急下之法。安者。又有紫苔中心青。或灰黑者。热伤血分也。治宜微下之。更有酒后中寒。及痰郁久者。亦有舌苔紫色者。但辨其舌之燥。病之原因。而分治之。

(二)色者。绿与青碧相合。犹染色之三也。如微而不舌。是邪热鸱张。肝液被灼之候。治宜平肝熄化毒主。如全舌滑见蓝色者。湿痰或痰之候。治宜清化主。如瘟疫及湿温。郁不解。而见蓝苔者。治宜芳香清泄。若光无苔。不何症何脉。皆属气血极所致。法在不治。若舌滑中而见蓝色苔者。邪热传入厥液受。法在不治。若孕见纯蓝者。胎死腹中也。宜急下之。若色而有苔者。是腑被热伤气分。以致不行血。其症则颠狂怒笑。大。捶胸惊怪不等。治宜十全苦寒救补汤。(前)倍生石膏、黄急投之。

(三)霉色霉色者。是黄赤兼黑之状。乃腑本有宿食也。凡内久郁。实热蒸胃。宿食困脾。传阴。中暑躁。腹痛利或秘。大等症皆有之。治宜十全苦寒救补汤连服之。如全舌霉色。中有黄苔。是实热之症。宜大承气汤连服之。如舌中霉色浮厚。刮之不。或刮后生者。此宿食在中郁久化也。先用大承气。次用三黄白虎。循急服之。

(四)虚寒黑色舌凡虚寒而舌黑者。必湿滑无苔。(口不苦。唇不燥而多津。)无朱点、无芒刺、无罅裂。刮之明。如水浸猪腰。有淡淡瀜瀜之形者。是腑极寒之症也。亦有舌色全黑而不分。且必淡白之。忽然黑。其初无黄之一境。略望之。似有焦黑芒刺干裂之状。然刮之必。湿之必唇皆白而不焦,是寒也。外亦周身大躁而衣被。亦口饮则不多。与实热症相似。其寒极。外假而内真寒也。然必乱昏沉。六脉必弱无力。大便虽结常欲下而不下。治法均宜温补为主。又有中黑无苔而舌底湿嫩。光滑无点者。乃胃虚寒也。宜附子理中加肉桂、黄芪以治之。

敖氏寒金镜录 后序

后序

寒之病。传变不一。瞬息之。死生决焉。专门之医。病于此。予古虞廷尉君彦材所送金。元敖氏立辨三十六舌。法。症附以方。明白要。可以使人形以察脉。由粗而得精。中砭于膏肓。寄死生于呼吸。不苦其。而卒病者地乏良医。亦有所据。而易力。其不尽然者天乎。哉。寒家之捷径也。用梓之以广其。夫良医者犹良相也。相得。斯不天下生司命者。其之哉。其之哉。

嘉靖己未夏日

西蜀笃斋汤绍谨识

北海尧岗马崇儒校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