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中国古代建筑——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茶香飘万里 2014-03-11

古代建筑是中国地理特征、气候、物产等客观因素与中国哲学思想、伦理道德、宗法制度等主观因素相结合所产生并独立发展起来的建筑体系,与西方建筑有明显的差异。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以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

西方建筑多以石材作为建筑材料,而中国古代建筑多以木材作为建筑材料,这两种建筑方式各有利弊,很难说清孰优孰劣。

木材的优点是重量轻,有一定的弹性和张力,加工方便,缺点是惧怕水火,易腐朽、易燃烧。石材的优点是能承重,不易被损坏,缺点是重量大,不易加工。

反映到建筑上,由于木材的特点赋予了木制建筑一定的弹性和张力,可经得起地震等强力破坏,而且木制建筑施工周期短,但容易受到水、火、虫害的侵蚀,不易存世长久;而石制建筑由于石材的承重力大,可以将建筑堆垒得很高,而且不易被破坏,但施工周期长。一个中国古代都城建筑可以在几年到十几年的时间内完成,而一座占地相对不大的教堂却需要一百余年甚至几百年的时间才能完成,例如,法国巴黎圣母院始建于1163年,竣工于1345年,而德国科隆大教堂则历时六百余年才完成。

中国幅员辽阔,古代盛产木材,因此,木制建筑的优点使之在中国一直备受青睐,并将中国建筑的优点发挥到了极致,中国虽然也有少量石制建筑,但大多采用木建筑中的隼卯结构,没有发挥出石材本身的优点,受强力时,极易产生崩塌而导致损坏。

 

二、            采用梁柱式框架结构

中国古代建筑采用的是用立柱和梁架作为承重结构的框架式结构,而建筑物的墙,无论是内墙还是外墙,无论是砖石垒砌还是木板隔断,均非承重墙。由于建筑物上部的重量由立柱承担,所以即使墙壁倒塌,建筑物也不会倾倒,被称之为“墙倒屋不塌”。这样可以使人们能够方便的分割建筑内的空间,不受限制的分配门窗大小及位置,这种先进的建筑结构形式直到近现代西方才出现,如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架结构的建筑。 

 

三、            采用斗拱方式传递和分布建筑物的重量

中国古代建筑的立柱和横梁间采用斗拱作为过渡,将建筑物上部的重力传递到立柱上。方木为“斗”,弯木为“拱”,民间小屋顶的建筑很少用斗拱,宫殿、庙宇等大型建筑上,屋顶的飞檐伸出立柱外很长的距离,需要通过层层斗拱叠加,将伸展向外屋檐的重量向内传递到檐柱上。这层层的斗拱既具有实用价值,又赋予了建筑强烈的层次感和美学效果。

 

  

四、            华丽的建筑外部视觉效果

中国古代建筑从屋顶到台基,无不体现着外观的华美壮丽与结构的合理自然。

中国古建筑的屋顶被称为中国建筑之冠冕,檐角外延伸展,曲线柔和自然,具有防止雨水聚集,使水流飞远的功用,同时,配以脊吻走兽等装饰,更突出了建筑之冠冕堂皇。

中国古代大型建筑都建在崇厚的台基之上,与屋檐相呼应,作为建筑的衬托,“居高临下,作雄视山河之势”。

屋顶与台基之间的建筑物中部也是中国古代建筑最具特点的部分之一,无论建筑物之外表如何雄伟,建筑正面的这一部分大多由并立的木质楹柱与玲珑之窗户相间而成,很少用墙壁。左右两面的山墙则很少开窗辟门。

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可以说是异彩纷呈,但并非滥用颜色,建筑的色彩繁多而不杂乱,建筑的屋顶多使用青、绿等冷色调,与立柱的朱红色形成反衬,只在檐影下斗拱横额及柱头部分绘以彩饰,其他的屋面墙面保留素色,既雍容华丽又庄严节制。


 


 

 

五、            建筑布局严谨有序而错落有致

中国古代建筑的布局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甚大,院落采用封闭式结构,家居院落为四合院,用院墙将院落建筑与外界分隔开,即使是院中高耸的主要建筑,也配以厢房、围廊等附属建筑,环置四周,在外部很难看清全貌,故中国国画中的古建筑常为鸟瞰之图。

此外,像四合院这种封闭建筑体系中,处处体现中国儒家文化的长幼尊卑的封建秩序,朝南的正屋总是一家之长来居住,其他人只能按次序居住厢房等人居环境较差的房间。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殿堂庙宇等建筑都采用绝对对称的建筑布局,依中轴线由前向后排列,左右建筑分立对称,显示礼仪场合之庄严;而相对休闲的庭园建筑,则讲究依山水而建,高低曲折,自由随意,凸显出主人的闲适情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