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乱世才子纵横捭阖的轨迹——关于《战国策》的成书与流传

 yingdd123 2014-03-12

 

乱世才子  纵横捭阖

——关于《战国策》的成书与流传

 

刘兴林

 

摘要:战国时代二百五十年间天下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右,诸侯异政,百家异说,士人阶层应运而生。士人阶层以策士最为活跃,朝秦暮楚,说古道今,纵横捭阖,左右诸侯。西汉晚期刘向整理战国谋略之文而成《战国策》,《战国策》记录战国策士的言论和活动,具有史传散文和诸子散文的双重属性。

关键词:战国;纵横;策士;史传;诸子;刘向;国别体

 

《战国策》是一部著名的史传散文著作,也是先秦诸子中的纵横家书,不以记载历史为目的,也不是某个作者一时一地所作。其特点是突出人物,表现人物在历史事件中的作用,记载描写对象由《左传》、《国语》的以诸侯卿相为主转向以士人精英为主,诸侯卿相或成为陪衬。《战国策》是战国时期动荡社会士阶层崛起参政议政并左右政治的产物。刘向《战国策书录》的结语说:“皆高才秀士,度时君之所能行,出奇策异智,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亦可喜,皆可观。”

 

一、战国时代

 

《战国策》是战国时代的特殊产物。依据《史记·六国年表》,战国时代的上限起于周元王元年,即公元前475年,下限终于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中国。刘向《战国策书录》中说“其事继《春秋》以后,讫楚、汉之起,二百四十五年间之事”。战国时代东周“天子”历传十余人,最后一位是周赧王,在位居然近六十年。周赧王时东、西周分治并存,周赧王徙都西周,两周之间还发生过战争。公元前256年周赧王卒,此后天下无主凡35年,这35年属于战国而不属于东周。春秋战国之交不宜坐实为某一年,此间诸侯各国发生的重大政变和改革均可视为春秋战国之交。公元前403年赵、魏、韩三家分晋,始列为诸侯;公元前386年田氏代姜,齐太公田和始列为诸侯,秦国的商鞅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鲁国的“初税亩”等,都是春秋结束而战国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春秋时期曾有一百余个诸侯国互相争斗兼并,到战国初期尚剩二十余国,其中以秦、楚、齐、魏、赵、韩、燕七国为最强大,不断进行战争。刘向的《战国策书录》有这样的描述:

 

仲尼既没之后,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至秦孝公,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苟以取强而已矣。夫篡盗之人,列为侯王;诈谲之国,兴立为强。是以转相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绝矣。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贪饕无耻,竞进无厌,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诈伪并起。当此之时,虽有道德,不得施谋;有设之强,负阻而恃固;连与交质,重约结誓,以守其国。故孟子、孙卿儒术之士弃捐于世,而游说权谋之徒见贵于俗。是以苏秦、张仪、公孙衍、陈轸、代、厉之属生纵横短长之说,左右倾侧。苏秦为纵,张仪为横;横则秦帝,纵则楚王;所在国重,所去国轻。

 

刘向是一位持正统儒学立场的学者,所以对战国社会的描述有贬无褒。战国时代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也认为满世界的窃国大盗,谁也不肯承认自己是强盗,“窃钩者诛,窃国者侯,诸侯之门,仁义存焉”。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战国时代经济发展,商业兴起,封建制取代奴隶制,制度新旧更迭,社会动荡改组,王权式微,诸侯异政,百家异说,是历史发展的潮流,是社会的进步。

战国时代诸侯各国为了掠夺领土,扩张实力,纷纷实行变法革新。秦国商鞅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等,对奴隶制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同时也活跃了思想文化,营造了百家争鸣的人文思想奇观。学者们周游列国传经布道,聚徒讲学著书立说,极力宣传自己的主张。“诸子百家”似是夸张,其实著述远不止百家,《汉书·艺文志》著录诸子九流十家,著述凡一百八十九家。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剖析了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显学的要旨长短,班固《汉书·艺文志》阐释了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十家的主张利弊。儒家以德化民,墨家兼爱尚同,道家无为而治,法家信赏必罚,纵横家则专事权谋诡诈。当时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右,儒家不见用于世,法家、兵家大行其道,纵横家“一怒而诸侯惧,安居则天下息”,反映了西周王道礼制的崩溃。

 

二、战国士人

 

“士”的本义是有做事能力的人,《说文解字》解为“士,事也。数始于一,终于十,从十、一。”段注:“引申之,凡能事者称士。”西周时期“士”泛指下层官员,《国语·周语》有“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的说法。春秋时期“士”指贵族最低层,顾颉刚《文士与武士之退化》:“士为低级之贵族,居于国中,有统驭平民之权利,亦有执干戈以卫社稷之义务,故谓之国士,以示其地位之高。”

春秋战国之交,随着井田制及宗法制度的破坏,一些贵族纷纷下降到士阶层。孔子首开“私学”之风,教育扩展普及到平民,一些平民受到教育,加入士阶层。士阶层的人数不断增加,成为广义的人才储库,随时为诸侯各国提供人才。战国时期盛行养士之风,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秦国的吕不韦等,都养士数千人。士人中不仅有出谋划策之辈,攻城野战之伦,也有引车卖浆之流,鸡鸣狗盗之徒,凡有一技之长者皆可以为士。

战国时代士阶层中以策士最为显赫。诸侯各国兼并剧烈,关系微妙,武力解决问题既劳民伤财,也难操胜算,于是策士就起到很大作用。策士往往能化解矛盾,避免战争,排难解纷,却敌存国,运亡为存,转危为安,甚至左右天下局势。策士中包括纵横家,但并不等同于纵横家。某些策士专为某国某主效力,并不朝秦暮楚,就不是纵横家。南北为纵,东西为横。连横就是殽山以西的秦国与殽山以东的任何诸侯国联合起来,对其他诸侯国各个击破;合纵就是殽山以东的诸侯国联合起来,共同对抗秦国。凡从事合纵或者连横的策士就是纵横家。纵横策士常常大贤虎变,朝为布衣,夕为卿相,成为诸侯各国的决策人物。苏秦、张仪、范雎、蔡泽、淳于髡等出身寒微,凭着自己的才能,在政治上争取到一席之地。其时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纵横策士扮演了重要的政治角色。

《孟子·滕文公》记载,景春说公孙衍、张仪之流好生了得,“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孟子认为这些人都不能算是大丈夫,真正的大丈夫应该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纵横策士不尊崇传统道德,而以运筹帷幄、纵横捭阖的谋略权术和辞锋凌厉、汪洋恣肆的雄辩口才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主观动机是求取功名富贵,客观上为社会安定和生产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纵横策士是分裂社会的产物,也是社会分裂的因素,他们为诸侯各国却敌存国,转危为安,客观效果是平衡分裂的局势,而无关天下的统一。所谓“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只是一种形势预测。最终秦朝的统一,依靠的不是纵横家策略而是法家思想。天下统一之后,纵横策士便失去展示才能的空间而销声匿迹了。

 

三、《战国策》其书

 

《战国策》系西汉晚期刘向奉诏校阅群书,整理宫中所藏战国旧籍而成书。这些旧籍通常被认为是战国时期的各国史书,而“各国史书”的说法缺乏根据。刘向《战国策书录》中说“有国别者八篇,少不足。”八篇不能说明《战国策》是“各国史书”,如果是各国史书,就应该都以国别命名,岂止八篇?刘向说:“中书本号,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或曰《事语》,或曰《长书》,或曰《修书》。”这些书名都没有国别的痕迹,说明都不是各国史书。

各国史官所记称为实录,一般只记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十分精练,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缻。”实录与《战国策》铺张扬厉的美文不可同日而语。

《战国策》的文章主要出自纵横策士之手。纵横策士在游说诸侯之前必须对该国的历史、地理、政治、军事、经济以及上层集团的矛盾、国君的性格志向等有所了解,粗拟腹稿。游说交流过程中灵光闪现,常常有更好的发挥。游说之后总结得失,将游说对话过程记录下来,加工润色,留作纪念,便形成单篇文章。同道借阅传看,抄写收藏,单篇便逐渐集中。好事者再收入一些类似纵横家言的奇谈趣事,以及刺客义士惊心动魄的故事,于是就有了《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这些书籍经过较长时间的流传,被搜集到汉朝皇家图书馆,最后由刘向编辑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发掘的帛书抄本有类《战国策》文,共27章,325行,万余字,经过整理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其中11章内容见于《战国策》和《史记》,文字大体相同。另16章为司马迁、刘向所未见。这证实《战国策》非出于一人之手,推测以纵横策士言谈的纪录为主,是合理的。

《隋书·经籍志》云:“汉初得《战国策》,盖战国游士记其策谋”,可见《战国策》文出自纵横策士之手的看法古已有之。

《史记·田儋列传》记载:“蒯通善为长短说,论战国权变凡八十一首”。《汉书·蒯通传》因袭了这一记载。有人据此认为《战国策》的作者是秦汉之际的策士蒯彻。蒯彻曾游说韩信背汉投楚,或与刘、项鼎足三分。然而蒯彻之文只有八十一章,《战国策》文近五百章,蒯彻著《战国策》之说不能成立。

《战国策》属于杂史一类,篇章独立,追求趣味,叙事不记年月,缺乏历史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时间、人名、史实多有错乱,可信度不高。战国时期各国史书焚于秦火,《战国策》便凸现出史料价值。《汉书·艺文志》未立“史部”,将《战国策》列于儒家六艺之《春秋》类,称“《战国策》三十三篇,记春秋后。”《战国策》以利害关系颠覆儒家的伦理道德,与《春秋》格格不入。列于《春秋》类,只是因为所记载的人物的史实紧接春秋之后,是基于历史概念的模糊分类。

《隋书·经籍志》首立“史部”,将《战国策》列于杂史类,称“《战国策》三十二卷,刘向录。”新旧两唐书也将《战国策》列于杂史类,《旧唐书·经籍志》载“《战国策》三十二卷,刘向撰。”《新唐书·艺文志》载“刘向《战国策》三十二卷。”将《战国策》列于杂史完全正确,将刘向当做作者则是绝对错误。

《战国策》兼具子书的性质。谋臣策士游说国君,“度时君之所能行,出奇策异智”,展示繁辞瑰辩,崇尚权谋诡诈,是一部纵横家书。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相关帛书被命名为《战国纵横家书》,其实《战国策》也是一样。

《战国策》由刘向整理并确定书名,编次以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为序,凡三十三篇。东汉高诱作注,流传到北宋时多有散佚,曾巩作校补,恢复原貌。在曾巩校补的基础上,南宋相继出现姚宏的续注本和鲍彪的新注本,元朝吴师道在鲍注本的基础上作补正。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战国策》以姚宏本为底本,汇注用鲍注吴校本,分为497章,以每章首句为章名。江苏古籍出版社的《战国策》依据姚本次序,分章备录诸家注解于正文之后,补辑地理、年代诸多考辩。缪文远有《战国策新校注》和《战国策考辨》,何建章有《战国策注释》。台湾三民书局出版的温洪隆《新译战国策》章旨、注释、译文俱全,是目前最好的读本。

(约4500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