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北十大怪

 立石北方 2014-03-12
   东北十大怪

       东北十大怪

 

 

     关于东北十大怪之怪大多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的事。其实,这十大怪是过去独特的民俗,现在已经基本消失了。

 

    东北,是寒风的老家,大雪的故乡。
    这里,从十月起,凉风渐渐吹落树上的叶子,吹黄地上的青草, 严冬迈开匆匆的脚步,来到了关东。
    漫天的大雪在北风的吹刮下,覆盖了这里的一切。气温下降到零下30℃左右,室外滴水成冰。当孩子们出门的时候老人们常嘱咐孩子:“戴好帽子,腊七腊八冻掉下巴呀!”
 

第一怪  窗户纸糊在外 东北十大怪          

  

 

    先介绍一下“窗户纸糊在外”这个故事您就知道这一怪了。

 

    关东人的这一“怪”,实际上讲的是他们如何因地制宜生活的情况。

 

    据《柳条边纪略》载:“宁古塔屋皆南向,立破木为墙覆以苫草厚二尺许,草根当檐际若斩,陶大索牵其上,更压以木,蔽风雨出瓦上,开户多东南,土炕高尺五寸,周南、西、北三面,空其东,就南、北炕头做灶......

 


    可见.关东天寒地冻,室内全靠火炕取暖。由于屋内火炕〈往往是南北大炕〉都是靠窗子,这就和窗外有较大的温差,如果把窗户纸糊在里边,就容易缓霜,使窗户纸经常脱落。也就是关东人把窗户纸糊在外,是为了使室内火炕发出的热气得以保持,并与寒冷的外面形成温差,使屋里保持暖和而窗纸又不至于损坏。

 

 

 

 第二怪   养活孩子掉起来

 东北十大怪

.
   

    说起小孩睡的摇篮大家都不陌生,但是以前东北人给孩子睡的摇篮和别的地方不一样,是用绳子把摇篮吊起来,一般都是吊在房梁上,这样,母亲在屋里做活计的时候只要偶尔抽空推一下,摇篮就可以自己晃好长时间。

 

   这个习俗是源于东北最早的居民都是满族和蒙古族,这两个民族都是马背上的民族,是游牧民族,所以当大家逐水而走的时候经常把孩子的放在摇篮里挂在马背上迁移.就有了现如今东北的第二大怪.

 


    其实,此俗说怪也不怪,养活孩子吊起来,是指把孩子放在“悠车子”里.让孩子好好地睡觉。悠车子·也叫邮车子、腰车子,还有的地区叫炕车子、晃车子的,其实就是“摇篮”。过去,关东人家一般都是砌南北炕,媳妇或婆婆往往坐在炕沿上,手里一边纳着鞋底子,一边推着悠车,嘴里还哼着风趣的《摇篮曲》。

 

 

第三怪  姑娘叼着大烟袋

 东北十大怪

   

   

    大姑娘叼大烟袋”则是表现北方民族的敬老习俗。一般人一听“姑娘叼个大烟袋”就以为北方的大姑娘小媳妇都成天叼个大烟袋抽烟。其实不然,这里的姑娘媳妇是最孝顺老人。她们在老人抽烟之前,往往先给老人装上锅烟(也叫拧上一锅),然后划火点上,再自己先试着抽一口,看看烟杆通不通,透不透气,再用小手巾擦一擦嘴,再恭恭敬敬地递给老人。这一套过程人们诙谐地用“姑娘叼个大烟袋”来概括。其特点是女性晚辈孝顺老人之举。



     现在的人们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所以就控制了很多人不去吸烟,尤其女孩吸烟更是被大家认为不雅观.但是就在几十年前的东北,妇女抽烟袋是很平常的,很多没嫁人的姑娘家也是叼着烟袋.被世人称为东北的第三怪.


    任何地方的风土人情都是与当地的环境离不开的,因为东北的冬天非常冷,当人们在外面劳作的时候,为了驱除寒气,人们就往往抽上一带旱烟,这根本就不关乎男女的问题,这也是一种生存的本能.


   

第四怪 火盆土炕烤爷太

 东北十大怪

 

 

   从前,北方居民室内取暖多靠火炕,屋内的温度往往不易升高。有时就是把炕烧得滚热,也抵不住外边的风雪严寒,于是人们就发明了火盆。  

  火盆用泥或铁、铜制成,大小不一,有的还在盆边刻上吉祥花图。“小灰”是“豆棵”、“谷草”、“茬子”等植物燃烧后的灰烬。它们的质地坚硬,从灶坑里铲出时一般只燃过百分之六七十,所以其热度仍很高,铲出的“小灰”能充分保持热度。 

 


  

     烤火是这里的大人小孩的一种乐趣。严冬,当户外风雪呼啸, 全家人坐在热炕头上,讲故事、剪窗花、纳鞋底,一边游戏,一边在火盆里烧些小吃,有土豆、地瓜、黄豆粒、苞米粒等,边烤边吃。有时还把粘豆包拿出来,埋在小灰里烤。一股股的香味在屋子里飘荡.大人小孩争抢着吃烤得黄澄澄的豆包,真是又甜又香。 

  谁家来了客,主人就招呼:“上炕暖暖脚!把火盆往跟前拉拉!”  

  火盆是家里的老人天天守着的东西,小猫小狗也天天围着火盆转。老头老太太点烟对火,也从火盆里取火种。爱喝酒的老汉, 往往在吃饭前把酒壶往火盆上一放,转眼间酒就热乎了。

 

 

 

第五怪 嗄拉哈姑娘爱

 东北十大怪

  

 

   “嗄拉哈”满语称作“gacuha”。

多为猪羊等腿胫骨,呈六面形。其中上下左右四面分别称作坑儿(夕儿),背儿(包儿)、珍儿、轮儿(鬼儿)。

 

    玩法有二:一为“抓”,玩者多为年轻妇女或女孩。将嗄拉哈撒于炕(或地)上,手执鸡毛键或石球及内装石子、谷粒的小布袋上抛,按一定规则抓起若干枚嗄拉哈,复将键等接住,以抓接迅速、准确为胜。

 

 

 

     

    二为“掷”或“抛”,玩者多为男孩。将嗄哈置于地面或冰面,然后从一定距离外用手中的“码儿”(石片或嗄拉哈等为之)击打,中者可,赢得一至数枚。

 

 

 

第六怪  百褶皮鞋脚上踹
 东北十大怪

 

   

    乌拉鞋可是纯东北的民间一宝。它的鞋面用纯牛皮制成,用胶皮吊底,穿鞋前先把从山上割的乌拉草放在木桩上,用棒槌捶软,之后再根据脚的大小,向鞋内絮进适量的乌拉草,穿上这样的乌拉鞋,在北方近零下40。C的严寒里就是站上一天也不会感到冻脚。您说够不够神奇的!

 

    关于这乌拉鞋的名称来历,许多人都不太清楚。原来乌拉一词源于满语,<<据吉林通志>>记载,“吉林谓沿,乌拉谓江”,吉林乌拉合在一起就是沿江的意思。

 

    

     过去,生活在吉林省长白山一带的人们,冬季要进山狩猎,他们就发明了乌拉鞋,后来由于鞋子十分适合东北地区,深受人们的喜爱,就在整个东三省流行开来,那一段时间内人们都叫这种鞋为“乌拉鞋”,意为来自沿江的地方,后来为图省事干脆就叫乌拉。由于鞋子本身是用牛皮革制成,所以人们又把乌拉写成“靰鞡”。

 

 

 

第七怪 不吃鲜菜吃酸菜

 东北十大怪

  

 

 

   东北的冬天长,过去,过冬就是三样菜,白菜、萝卜、土豆,过冬前都要把这几样菜储存在小屋子一样的地窖里,白菜容易烂,就用大缸小坛的腌起来了。“翠华,上酸菜!”就是指这酸白菜呢。

   现在,各式蔬菜多了,白菜也不会是冬季的三大菜之一了,不过,人们还是很喜欢吃酸白菜,

 

 

 

 

 

 

第八怪  烟筒砌在山墙外
 东北十大怪

  

 

    在关东,烟囱安在山墙边,这是这里的百姓生活的发明与创造。关东是多民族居住地区,无论是蒙族、满族、汉族和朝鲜族,他们的住房都是“烟囱安在山墙边”。首先,这是和关东的气候和人们居室设置分不开的。


    关东很冷,室内全靠火炕来取暖。这里的人们, 把“土炕”视为战胜严寒,度过隆冬的重要设备,因而便不能不考虑它的性能。而火从灶燃起至变为烟飞出,以柴或草的燃烧力,均为 8一10米内(指平均温热度)。一般土屋中的火炕,大致6一10米, 有的小一些,但做成“连二”火炕;满族的炕为“万字火炕”,其长度也在10米之内。可见,烟囱安在山墙边,是为了延长烟火的走向, 让柴或草的热度均保留于炕内。


    烟囱安在山墙边,烟囱桥子处常常是农家安放鸡窝的地方。就是在严寒的冬季,也可以在里做窝孵小鸡,而且可以使母鸡多下蛋。


  另外,烟囱安在山墙边,还可以减小烟囱安在房顶对房顶的压力。同时,房上如果修了烟囱,烟囱底部往往最易漏水、渗水;春天雪化的水也往往易从烟囱底下流入房里,易烂房木。所以,烟囱安在山墙边就减去了这些麻烦。


    另外,关东民居将烟囱安在山墙外边还可以节省烟囱所占的室内面积。同时,烟囱整齐地坐在房山头,远远望去十分美观。这些独立式的烟囱,当地称“坐地烟囱",它们使房屋显得整齐,像一座座小塔,点缀在关东民屯之中。

 

  

 

第九怪  提妖降魔神仙舞

 东北十大怪

 

    萨满文化与“跳大神”完全不同

    萨满教巫师在祭祀、驱邪、祛病等活动中的舞蹈。萨满一词原意即为因兴奋而狂舞者,后衍为萨满教巫师的称谓。萨满舞表现出原始宗教信奉万物有灵和图腾崇拜的内涵,舞蹈时,巫师服装饰以兽骨、兽牙,所执抓鼓既是法器又是伴奏乐器,有的头戴鹿角帽、熊头帽或饰以鹰翎。动作也大抵模拟野兽或雄鹰

 

    提到萨满跳神,很多人会误以为是民间流行的巫婆和神汉的“跳大神”,其实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萨满跳神只是萨满举行诸多仪式的一部分,最初并不收取任何报酬,也并不仅仅是为了治病,而是为了仪式的需要。“跳大神”则是留存在民间的,纯粹以欺骗为手段、以赢利为目的而进行的封建迷信活动,是被国家明令禁止的。

 

    满族萨满面具多在跳野神祭祀时使用。萨满祭祀中,依照祭祀内容要求,模拟成各种动物或神怪。由于怕被死者或神灵认出,萨满要戴上面具,并用神帽上的彩穗遮脸。身穿萨满服,腰系腰铃,左手抓鼓,右手执鼓鞭,在抬鼓和其他响器的配合下,边敲神鼓,边唱神歌,充满神秘的色彩。

 

 

 

第十怪   冬包豆包讲鬼怪

东北十大怪

  

 

    豆包就是用黄米磨成粉末做皮,里面包上豆类的馅用大锅蒸熟而成的冬令食品。


    黄米分两种:大黄米和小黄米。大黄米的颗粒稍稍大一些,颜色更黄一些。小黄米的颗粒象小米大小,颜色稍稍淡一些。其实味道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别。豆包的馅分大豆馅和小豆馅两种,大豆馅里面不是大豆,而是大芸豆,红红的,上面有白色的条纹。小豆就是个头比较小,全身发红的一种豆类。

 



   

     每年进入腊月,人们就忙碌着淘米推磨,然后将黄米磨成粉之后,放在炕头最热的地方发酵。待到豆类都用大锅煮熟后,就用手攥成球形的疙瘩,放到室外零下三十几度的温度下冻结实备用。大人们干不过来就让孩子们来帮忙,当然边干活边听老人讲各种鬼怪的故事。如果那时有电视或宽带,恐怕谁也不会再为了听故事包豆包了。

 

 

    其实东北何止是十大怪呢?象“反穿皮袄毛朝外”,“爬犁比车跑的快”,“两口子睡觉头朝外”都是东北早年的风俗和因地制宜的生活环境所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