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问:杭州“问题车展”展出的仅仅是问题吗? 据主办方称,这些问题车都是经过正当维权后,没有得到厂家或经销商合理解决的。“革命无罪、造反有理”,普通市民看到问题车展,必然会怀有 深深的敬意,并对受挫的车主表示同情。但在令人眼花缭乱的问题车中,有些车的问题并不复杂,很多故障是可以通过厂家妥善解决的。是沟通不畅,还是过度维 权,我们不得而知,但媒体借用自身平台将有些个案过度放大,显然有待商榷。 有业内人士称,问题车展为人所诟病的,不光是其维权形式;与问题车展同步进行的,还有一个“双信”(值得信赖的4S店和汽车品牌)评选。两大活动都是同一个班子在做。也难怪有些品牌连问题车展的门槛都摸不着。 对于消费者来说,“3·15”是一年365天中最能挺起胸膛的一天,但也仅限于这一天。不只是因为中国现有的维权环境较差,维权成本太高,消费者保护法规跟不上,媒体自身也有责任。 第二问:三包政策保护了谁的利益? 从至今的实施效果看,汽车三包政策对消费者维权难、举证难等问题帮助不大。反过来,有了三包政策,厂家和经销商应对消费者维权更有底气,且 政策制定的细节基本可以保证消费者退、换车无望,基于三包赔付的前提是必须在正规渠道保修,更保证了经销商的售后业务,增加了厂商的盈利空间。 与国内汽车三包接近的法规有美国的“柠檬法”。上世纪80年代,“柠檬法”实施初期,美国三大车企在全国的退款就达10亿美元。中国的汽车三包政策出台近半年,没听说哪个厂家为此付出额外的代价。 一句话:如果消费者严格按照三包政策来维权,就目前汽车行业的制造品质和服务水准看,基本实现不了维权成效。汽车三包出台已成鸡肋。 第三问:车企们颤栗吧!3·15到底是谁的节日? 随着大多数媒体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劣,以及自媒体的蓬勃发展,“3·15”愈发呈现出可怕的杀伤力——很多媒体铆足了劲儿,希望能够通过爆炸 性的案例一炮打响,或者坐等企业来“公关”;更多的消费者平时投诉无门,也只能在这个时候通过各种渠道诉说自己的“冤情”,希望能够通过媒体曝光解决问 题,当然,也有可能成为部分不良媒体的“棋子”。 几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当媒体由监督者变成被监督、被嘲弄、被消费的对象时,谁也笑不出来。因为,“3·15”不是媒体的节日,更不是企业 的忌日,它应该属于消费者。正如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杜平所说,中国越来越重视“3·15”,甚至已经被称为节日了,但越是重视它,就越是感觉到中国消费者 的权益没有得到维护,你看在西方国家,根本就没有“3·15”,因为不需要“3·15”,他的权利也能得到保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