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藏书成癖的脉望馆馆主赵琦美

 苏迷 2014-03-13

藏书成癖的脉望馆馆主赵琦美


脉望馆  

  河北保定 王文静

  明代嘉靖年间,在中国东南部的经济比较发达的古城常熟,成了明末清初以来私家藏书的中心地, “虞山一派”藏书家异军突起。其中的三大藏书家即赵琦美、钱谦益、毛晋,三人中间论藏书地位应该首推脉望馆馆主,开创古城常熟私家藏书之风的明代藏书家赵用贤之子———赵琦美。

  藏书家赵琦美的藏书楼命名“脉望馆”。出典根据《仙经》云:蠹虫三食神仙字,则化为此物,名为脉望。”“脉望”其实就是古书中的蛀虫。赵琦美与许多的古代文人学者一样嗜书如命,藏书成癖。搜书既多,筑室藏之,以蠹虫啃书所升华之物—————“脉望”,来比喻自己嗜书之癖,着实令后人称绝。

  赵琦美的父亲赵用贤也是一位藏书家,以校雠精善著称,他的《五经》版刻纸墨上乘,可与宋版乱真。他的《赵定宇书目》是明代遗留至今为数甚少的几部私家藏书目录之一。赵琦美从小深受濡染,子承父业,好古敏求,以搜购古籍为乐事,尤爱宋元旧版的收藏。自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起,年过50的赵琦美开始倾注大量精力,抄校所见所藏的各种元、明杂剧。至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抄校完毕。据统计,现存脉望馆所藏《古今杂剧》共64册,包括元、明两代杂剧242种,其中刻本2种,一为古名家杂剧选本,一为息机子杂剧选本。其余抄本经专家考证,大部分为赵氏父子抄自内府御戏监本、山东藏书家于慎行次子于小谷的家传曲本,为古本杂剧的保存立下了大功。

  在中国藏书史上,脉望馆主的贡献在于收集、校勘了大量珍本,并将其刊刻行世。一次,赵琦美得刻本《洛阳伽蓝记》,文中多有缺漏失误。于是设法购得四家抄本加以校勘,改正480个错字,增补320个脱漏字。后又觅得旧刻本,据此改正50多字,历时8年,终补其全。有一回购得宋代李诫《营造法式》一书,发现其中缺了10多卷。赵琦美为此遍访各地,几经搜寻,得残本3册。随后借得内阁本参酌抄录,历时20多年,成其完帙;此外不惜重资聘请画师重新绘制书中插图,改讹增脱,勤于校勘,由此不难想象。难怪时人感叹:“每睹清常手校书籍,未尝不汗下如浆。”据地方志记载,父子两人每得善本,往往由父写序而子刊刻。现在所知其刻书有《仲景全书》、《周髀算经》、《酉阳杂俎》、《新唐书纠谬》、《东坡志林》、《鹤林玉露》、《华阳国志》等36种126卷。新中国成立后影印出版的张仲景著作,就是赵琦美当年刻本,被后人视为我国研究伤寒的最佳版本。

  据赵琦美编订的《脉望馆书目》著录,收藏图书近5000种、20000余册。书目以千字文为序编次,分类排列书橱,类名下以小字标明庋藏处所。值得一提的是,书目除记录藏书及书画碑帖古玩外,将“不全旧宋元版书”另类加以著录,得经部11种,史部以下近百部,开了后世藏书家著录宋元残本的先例。

  如今由赵琦美抄校辑集的元明两代稀见杂剧剧本脉望馆抄校本《古今杂剧》,就存在中国国家图书馆,被誉为研究我国戏剧史的宝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