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人弦歌(四) 叹花 咏物是宋词中的常见题材,而在所咏之物中,又以花居多。咏物词讲究形神皆似,写出物的神韵,在此基础上借物寓情,写出人的情怀。春夏秋冬,花事盛衰,兰花、海棠、杏、桃、牡丹、莲、荷、菊花、水仙等等都是吟咏的对象,而被吟咏得最多的却是梅花。 姜夔《暗香》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陆游《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宋初诗人林逋的名句描绘了梅花在中国文人眼中的典型形象,那不张扬的“疏影”和“暗香”,加上在清寒中开放,使梅花俨然成了高洁人品的象征。不过,姜夔根据林逋诗句自创调名的《暗香》,其实写的是对一位女子的怀念之情。倒是陆游的这首《卜算子》,完全是孤高人格的自勉,有力地表达了在孤独中坚守的决心。
辛弃疾《粉蝶儿"和晋臣赋落花》 昨日春如十三女儿学绣,一枝枝、不教花瘦。甚无情,便下得、雨僝风僽。向园林、铺作地衣红绉。 春来花开如十三岁女孩儿绣花,多么细心认真,春去花落似轻薄荡子变心,何其不负责任。比喻得新颖而又巧妙,不愧是大词人的手笔。 邀月 中国人对月亮格外有感情,民间有月的节日,士大夫以赏月为雅事,古诗词中充满月的意象,也许反映了牢固的乡土情结。对于守在家乡的人来说,那在宅院上方升落的月亮是天天相见的伴侣,月的阴晴圆缺都会引发无穷的思绪。一旦离家远行,月依旧而家万里,就难免睹月思乡了。
汪藻《点绛唇》 新月娟娟,夜寒江静山衔斗。起来搔首,梅影横窗瘦。 王沂孙《眉妩"新月》 渐新痕悬柳,淡彩穿花,依约破初暝。便有团圆意,深深拜,相逢谁在香径?画眉未稳,料素娥,犹带离恨。最堪爱、一曲银钩小,宝帘挂秋冷。 这两首词都写新月,都寄托了忧愤心情,但意境不同,所忧所愤也不同。汪藻是北宋受排挤的官员,他看见新月下寂静的江山,想起官场上“乱鸦”的聒噪,生出了强烈的归隐愿望。王沂孙是南宋末年的词人,经历了元灭宋的亡国之痛,他眼中的新月是嫦娥“犹带离恨”,未能画妥眉痕,发出了故国难团圆的悲叹。
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在全部宋词中,这一首《水调歌头》也许是传诵最广、最脍炙人口的。苏东坡不愧是大文豪,中秋赏月怀人,原是最常见的题材,到了他的笔下,偏能不同凡响,赏月赏得这样壮思逸飞,怀人怀得这样胸怀宽广。 上片赏月,他身上玄想的哲人问“明月几时有”,他身上浪漫的诗人“欲乘风归去”,而最后的心愿却是平实的“何似在人间”。 下片由赏月而怀人,他身上多愁善感的诗人怨月亮“偏向别时圆”,他身上豁达的哲人用“此事古难全”来开导,而最后的心愿也是平实的“但愿人长久”。苏东坡是哲人,诗人,但归根到底是一个真性情的常人,这正是他最可爱的地方。
国学精粹与生活艺术 第160期 欢迎您联系QQ:1511332864,提出意见和建议。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内容,请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或发送给朋友。 如果您想每天接收我们的资讯,请长按题目下方账号“国学精粹与生活艺术”并关注我们。 关注方法还有:点击“通信录”→“+”→“添加朋友”→输入gxjhshys或者国学精粹与生活艺术,→点击“搜索”→“关注”。 弘扬传统文化启迪智慧人生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