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诊断】乳蛾(扁桃体炎)

 suoban 2014-03-14
乳蛾(扁桃体炎)
2013-04-23 13:17:52
     扁桃体炎为腭扁桃体的非特异性炎症。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为其主要致病菌,亦可见细菌和病毒混合感染。它是一种很常见的咽部疾病,可分为急性扁桃体炎和慢性扁桃体炎。急性扁桃体炎多发于儿童及青年,在春秋季节气温变化时最易发病。急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可演变为慢性扁桃体炎,其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并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一般以学龄儿童最多见,青年人次之,中年人较少,老年人很少见。男女性别差异不大。扁桃体炎可以引起局部或全身性并发症,如扁桃体周围脓肿、风湿热、关节炎、心肌炎、肾炎、银屑病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称本病为乳蛾,指出:“乳蛾是因邪客喉核(扁桃体),核内血肉腐败所致,以咽痛、喉核红肿或化脓为特征的咽部疾病。分急乳蛾和慢乳蛾两类,相当于急、慢性扁桃体炎。”
       古代中医药文献对本病论述颇多,所涉及的病名也较多。最早在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中称为“单蛾”、“双蛾”;金代张子和《儒门事亲》卷三中正式提出“乳蛾”之名。关于病因病理,历代医家认为外因主要属风寒侵袭、风热侵袭、饮食不节,内因主要为脏腑失调,以致痰火积热上攻、水亏火炎、虚阳上攻等,与肺胃肾等脏腑病变关系密切。如明·窦梦鳞《疮疡经验全书》卷一说:“咽喉有数证,有积热,有风热,有客热,有病后余邪未清,变化双蛾者,”清·张宗良《喉科指掌》谓:“石蛾,此症或胎生或因本原不足,生于乳蛾地位少进半寸……此乃肝火老痰结成恶血,凡遇辛苦风热即发。”程永培《咽喉经验秘传》谓:“死蛾核,此症核强且硬也。因胃中有实火,膈上有稠痰,白色者是也,红者非。”说明慢乳蛾与痰、火、瘀血有关。清·陈士铎《石室秘录》说:“阴蛾之证,乃肾水亏乏,火不能藏于下,乃飞越于上,而喉中关狭,火不得直泄,乃结成蛾……”。论述了慢乳蛾水亏虚火上炎的病机。关于乳蛾的治疗方法。按古医藉所载,主要有内治法(以辨证论治为主)、外治法、针灸治疗、擒拿等。外治法方面,又有烙法、探吐、吹药、含服等等,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如唐·孙思邈《千金翼方·小儿杂治》卷十一载:“治咽中肿,垂肉不得食方:先以竹筒内口中,热烧铁从竹中柱之,不过数度愈。”此即最早的乳蛾烙法。
 
  【中医病因病机】
 
       外感六淫,或饮食失节,如炙煿厚味或烟酒太过,是引起急性扁桃体炎或慢性扁桃体急性发作的主要原因;脏腑失调,如郁热内蕴,或气虚、阴亏,是容易感受外邪,导致急性病变,或邪毒久滞,病程久延难愈的内在因素。
 
        1、风邪侵袭:风热邪毒从口鼻入侵肺系,咽喉首当其冲。或风热外袭,肺气不宣,肺经风热循经上犯,结聚于咽喉,气血不畅,与邪毒互结喉核,发为乳蛾。正如《疮疡心得集》所说:“夫风温客热,首先犯肺,化火循经,上逆入络,结聚咽喉,肿如蚕蛾,故名乳蛾。”《焦氏喉科枕秘》亦说:“此症外受风热,内由气郁而起,蒂丁两边肿痛。饮食不利……形似乳头,故多名乳蛾”。
 
        2、肺胃热盛:外邪壅盛,乘势传里,肺胃受之,肺胃热盛,火热上蒸,灼腐喉核而为病。亦有多食炙煿,过饮热酒,脾胃蕴热,热毒上攻,蒸灼喉核而为病。《医林绳墨?卷七》谓:“咽喉之症皆由肺胃积热甚多”。《济生方?咽喉门》指出:“摄养乖违,善饵丹石,多食炙煿,过饮热酒,致胸膈壅滞,热毒之气不得宣泄。咽喉为之病者……皆风热毒气之所致耳”。
 
      3、阴虚邪滞:邪毒滞留,灼伤阴津,或温热病后,肺肾亏损,津液不足,不能上输滋养咽喉,阴虚内热,虚火上炎,与余邪互结喉核而为病。《外科正宗?上部疽毒门》:“夫咽喉虽属于肺,然所致有不同者,自有虚火、实火之分,紧喉、慢喉之说。”《石室秘录》:“盖少阴之火,直如奔马,凡人肾水大耗者,肾中元阳不能下藏,盖无水以养火,而火必上越也。日日冲上,而咽喉口小,不能任其出入,乃结成肿痛,状似双蛾,实非双蛾也。”
 
         4、气虚邪滞,喉核失养:素体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水谷精微,气血生化不足,喉核失养;或脾失健运,湿浊内生,结聚于喉核而为病。《外科正宗?上部疽毒门》:“假如虚火者,色淡微肿,脉亦细微,小便清白,大便自利”,“以上等病,皆出于虚火,元气不足中来。”
 
         5、痰瘀互结:余邪滞留,日久不去,气机阻滞,痰浊内生,气滞血瘀,痰瘀互结喉核,脉络闭阻而为病。小儿脏腑柔弱,正气未充,易为外邪所感,病后不仅阴液受伤,阳气也常受损,抗病能力减退,邪毒虽不甚重,但因正气虚弱,故不易于消除而留滞于咽喉,日久不去气血凝结不散,肿而为蛾。《焦氏喉科枕秘》:“受风热郁怒而起,喉中紧靠蒂丁,不甚痛,饮食有碍,若劳心,不忌口,不避风,日久不治,长塞喉中。”
 
 
       【西医病因病理】
 
        急性扁桃体炎主要致病菌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非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流感杆菌、腺病毒、流感或副流感病毒也可引起本病,近年来还发现有厌氧菌感染病例,细菌和病毒混合感染亦较多见。
 
       这些病原体在正常人咽部和扁桃体窝内都存在,在人体防御能力正常时它们不引起疾病,只有在受凉、潮湿、过度疲劳和受到有害气体刺激致使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它们才开始大量繁殖。
 
        急性扁桃体炎可传染他人,甚至传染力很强,主要由飞沫传染,潜伏期约2~4天,在集体生活人群中偶见暴发流行。
 
       急性扁桃体炎病理变化可分为两型。急性卡他性扁桃体炎,炎症仅限于表面黏膜,隐窝内及扁桃体实质无明显炎症改变;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炎症起于隐窝,或进入扁桃体实质,使扁桃体明显肿胀,重者可出现多发性小脓肿,隐窝内充满由脱落上皮、纤维蛋白、脓细胞、细菌等组成的渗出物,并自窝口排出。
 
         慢性扁桃体炎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清楚。
 
       目前普遍的观点认为急性扁桃体治疗不力,病程迁延,或反复急性发作,机体抵抗力减弱,使免疫反应下降,形成慢性病变;由于聚集于扁桃体隐窝内的微生物(抗原)长期与扁桃体接触,可引起复合的变态反应,对扁桃体组织有损害,易发生感染。
       慢性扁桃体炎的病理分为三型:增生型者,因炎症反复刺激,淋巴组织与结缔组织增生,腺体肥大、质软,突出于腭弓之外; 
        纤维型者,扁桃体淋巴组织和滤泡变性萎缩,为广泛纤维组织所取代,因瘢痕收缩,腺体小而硬,常与腭弓及扁桃体周围组织粘连,病灶感染多为此型;
 
        隐窝型者,扁桃体隐窝黏膜受损、上皮增厚或形成小溃疡,上皮细胞、渗出物、白细胞、细菌等混合而呈干酪样物,向隐窝口排出。溃疡愈合,形成瘢痕,若开口受阻,则隐窝扩张成小囊肿和小脓肿。
 
         【诊断要点】
          1、病史:常有受凉、疲劳、外感病史等诱因,或咽痛反复发作史。
          2、症状:
       (1)急性发作者,咽痛明显或剧烈,多致吞咽困难,痛连耳窍。全身可伴有畏寒、高热、头痛、纳差、乏力、便秘、周身不适等。小儿可有高热、抽搐、呕吐、昏睡等症。
       (2)慢性病者,多有咽干痒不适,哽哽不利,或有轻微咽痛,或长期低热。
          3、检查:
        (1)急性者,咽部黏膜呈弥漫性充血,以扁桃体及两腭弓最为严重。腭扁桃体肿大,在其表面可见黄白色脓点或在隐窝口处有黄白色或灰白色点状豆渣样渗出物,可连成一片形似假膜,下颌角淋巴结常肿大。
        (2)慢性者,扁桃体可肿大,表面凸凹不平,隐窝有脓栓附着;挤压扁桃体上隐窝可有脓性分泌物排出;或扁桃体表面瘢痕形成,与前后腭弓粘连,腭舌弓慢性充血;下颌角淋巴结常有肿大。
 
       【鉴别诊断】
          1、咽白喉:由白喉杆菌引起,咽痛轻,灰白色假膜常延伸到扁桃体以外,假膜坚韧,不易擦去,强剥易出血,颈淋巴结有时肿大如“牛颈”状,面色苍白,精神萎靡,低热,呈中毒症状。血液白细胞一般无变化,假膜涂片有白喉杆菌。
 
         2、奋森咽峡炎:发病较缓,全身症状不明显,扁桃体假膜有臭味,易拭去,假膜下有溃疡面,取假膜涂片可找到奋森螺旋体及梭形杆菌。
 
          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性咽峡炎:发病急,小儿多见,一侧扁桃体红肿伴有全身淋巴结肿大,白细胞明显增高,单核细胞可达40%~80%,异型淋巴细胞占白细胞总数10%以上。
 
          4、扁挑体角化症:常易误诊为慢性扁桃体炎。角化症为扁桃体隐窝口上皮过度角化所致,无明显炎症症状和体征,扁桃体表面出现白色尖形砂粒样角化物,触之坚硬,不能擦去,若强行取除,可遗留出血创面。类似角化物也可见于咽后壁或舌根等处。
          5、扁挑体生理性肥大:多见于小儿和青少年,无自觉症状,扁桃体光滑、色淡,隐窝口清晰,无分泌物潴留,与周围无粘连,触之柔软,无反复炎症发作病史。
 
           6、扁挑体结核:隐性扁桃体结核多发生在一侧扁桃体,常无症状,表面亦无特殊变化体征,不易与慢性扁桃体炎区别,常在扁桃体切除后作病理检查时,发现结核结节的病理变化而诊断。若扁桃体表面有虫蚀状溃疡者,作细菌学检验,较易诊断。   
        7、扁桃体淋巴肉芽肿和白血病:扁桃体肿大,坚硬而疼痛,周围界限不清,早期淋巴结肿大明显。有显著全身症状,病情发展迅速。
 
          8、扁桃体良性肿瘤:多为单侧,以息肉、乳头状瘤较多见,多生于扁桃体表面。
 
          9、扁挑体恶性肿瘤:一侧扁桃体迅速增大或扁桃体肿大而有溃疡,均应考虑肿瘤的可能,必要时可行病理确诊。常侵及软腭和腭弓,早期有颈淋巴结转移。病情发展迅速。
 
      【优势分析】
 
        西医治疗急性扁桃体炎的方法主要是抗生素的应用,首选b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头孢类),口服或静脉给药,也可配合0.5%碘伏局部涂抹治疗,一般3天后病情可好转,7~10天可痊愈。然而对于有抗生素过敏史的患者,或药物对致病菌不敏感,临床用药多受限制,有可能导致患者病情迁延,并形成慢性病变。对慢性扁桃体炎的治疗有二类,即保守疗法与手术疗法。
 
       保守疗法分整体治疗与局部治疗。整体治疗方面,主要是针对本病变态反应病理,采用链球菌变应原和疫苗进行脱敏疗法,但临床推广较难;可以肌注胎盘球蛋白、转移因子之类,以增强机体抗病力,但无特异性;可以酌情使用抗生素,属于应急之策,效果较差。
 
       局部治疗方面,常用5%乙醇普鲁卡因液,或10%~30%硫代硫酸钠、消痔灵注射液之类,注入扁桃体的不同部位,有一定疗效;也可采用清洁法,冲洗或吸引扁桃体陷窝,以清除陷窝内积存物,减少细菌繁殖机会;咽部含服药物(如溶菌酶片等)也是常用的对症处理方法,而中药含服效果更好。
 
        手术疗法方面,主要是针对扁桃体的肿大,采用部分烧灼的方法进行治疗,或对慢性炎症的扁桃体完全切除,切除法对扁桃体已经成为病灶的病人更是在所必须。
 
         医对急性扁桃体炎的效法有多种,其中最主要的是辨证论治,针灸疗法、单方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均可以单独应用;局部治疗多作为配合性疗法。有研究表明,在退热、止痛、缩短疗程,以及医疗费用方面,内服中药较西医抗生素效果更好,更经济。
       中医药治疗对于具有药物过敏史、细菌对药物不敏感的病人,往往更能体现出明显优势,但小儿患者往往难以接受口服治疗的方法。中医药治疗慢性扁桃体炎有多种方法,辨证论治、针灸疗法、局部治疗都是常用方法。
 
        辨证论治(包括针灸)可以改善病人体质阴阳偏盛、偏衰的平衡失调——这种阴阳盛衰的失衡变化,很可能就是慢性扁桃体得以长期存在的内在因素——从而促使病情向逐渐趋愈的方向转化,尤其对于那些应当尽可能保留扁桃体的青少年病人、希望保留扁桃体、不愿意手术、不能接受手术的病人来讲,是西医难以取代的保守疗法。
 
        而局部治疗方法中,不同的中药含服剂对于急性或慢性扁桃体炎具有选择性的较好疗效,为西药所不及;中医也有手术疗法(火烙法与雀啄法),以及局部刺血法,效果肯定,较西医手术痛苦更小,但在推广应用方面尚不普及。
 
         临床上,对急性扁桃体炎的治疗,无论中医药疗法或西医药疗法都可以单独应用而达到治愈目的,而且中医药疗法的副作用更少,特别是对那些具有药物过敏反应,或细菌抗药性明显的病人,中医药治疗更应作为首选方法;
 
        在中西医结合方面,如果用西药治疗扁桃体效果较差者,配合中医药治疗的效果更好。对于慢性扁桃体炎的保守疗法,当以中医药治疗方法为道选;若必须切除扁桃体时,当然以手术效果更快。
 
        【辨证论治】本病发病急骤者,多为实证、热证,常有风热外袭,肺胃热盛等证。病程迁延或反复发作者,多为虚证或虚实夹杂证,常有肺肾阴虚,脾胃虚弱,痰瘀互结等证。
 
         一、风邪侵袭证
        主证:病初起咽喉干燥灼热,疼痛逐渐加剧,吞咽时更重。全身见头痛,发热,微恶风,咳嗽,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等。检查见喉核红肿,连及喉关,喉核表面有少量黄白色腐物。
 
       证候分析:风热邪毒搏结咽喉,蒸灼喉核,气血壅滞,脉络不畅,故咽喉干燥、灼热、发痒、疼痛,喉核红肿;病初起,火热不甚,故喉核表面黄白色腐物不多;发热、微恶风、头痛、咳嗽、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为风热在表之证。
 
       治则:疏风清热,利咽消肿。
       方药:疏风清热汤(《中医喉科学讲义》)加减。
       药物组成:防风6g,金银花9g,连翘9g,黄芩10g,赤芍9g,牛蒡子6g,桔梗6g,甘草4.5g,桑白皮9g,玄参9g,浙贝母9g,天花粉9g。
 
        加减法:大便秘结加大黄、芒硝以泄热解毒;头痛甚加川芎、白芷、杭菊以疏风止痛;热盛加大青叶以清热解毒。
 
       临床上,若表现为发热无汗,头痛身疼,口渴欲饮,大便秘结,咽喉及扁桃体红肿,或扁桃体表面有分泌物粘附,多属表寒里热,治宜表里双解,用防风通圣散《素问病气宜保命集》 
 
       加减:药用麻黄5g,白芍10g,荆芥10,防风10g,川芎5g,金银花10g,连翘10g,石膏30g(先煎),栀子10g,黄芩6g,桔梗6g,甘草5g,薄荷5g(后下),大黄6g(后下),蒲公英10g,射干6g,并酌情加减。
 
        若患者不有阳虚体质,证见恶寒发热,汗出不畅,疲劳,面色青晦,尿色清;咽喉肿痛,甚则吞咽困难,扁桃体充血色泽暗红;苔薄白滑润,脉沉细,为肾阳不足,寒邪直中少阴。治宜温经散寒,利咽止痛,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伤寒论》
 
       加减:麻黄3~6g,制附子6~10g,细辛3g,桔梗6~10g,甘草3~6g,赤芍10~15g,射干10g。
 
       二、肺胃热盛证
       主证:咽部疼痛剧烈,连及耳根,吞咽困难,痰涎较多。全身症见高热,口渴引饮,咳嗽痰黄稠,口臭,腹胀,便秘溲黄,舌质红,苔黄,脉洪大而数。检查见喉核红肿,有黄白色脓点,甚者喉核表面腐脓成片,咽峡红肿,颌下有臖核。
 
       证候分析:肺胃热盛,火毒上攻咽喉,则见喉核红肿,咽部疼痛剧烈,连及耳根,吞咽困难;火毒灼伤,化腐成脓,则有黄白色脓点,甚至腐脓成片;热灼津液成痰,痰火郁结,故痰涎多、颌下有臖核;邪热传里,胃腑热盛,则发热、口臭、腹胀;热盛伤津,则口渴引饮,痰稠而黄;热结于下,则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厚、脉洪数为肺胃热盛之象。
 
       治则:泻热解毒,利咽消肿。
 
       方药:清咽利膈汤《外科发挥》加减。
 
       药物组成:荆芥10g,防风10g,薄荷6g,栀子10g,黄芩10g,黄连6g,金银花15g,连翘15g,桔梗10g,甘草6g,牛蒡子10g,玄参12g,生大黄10g(后下),玄明粉6g(冲服)。
 
        加减:若咳嗽痰黄稠,颌下有臖核,可加射干、瓜蒌、浙贝母以清化热痰散结;持续高热,加石膏、天竺黄以清热泻火、除痰利咽;若喉核腐脓成片,加马勃、蒲公英等以祛腐解毒。
 
        三、阴虚邪滞证
        主证:咽部干焮,微痒微痛,哽哽不利,午后症状加重。全身可见午后颧红,手足心热,失眠多梦,或干咳痰少而黏,耳鸣眼花,腰膝酸软,大便干,舌质干红少苔,脉细数。检查见喉核肥大或干瘪,表面不平,色潮红,或有细白星点,喉核被挤压时,有黄白色腐物自隐窝口内溢出。
 
       证候分析:肺肾阴虚,津不上承,咽喉失于濡养,更为虚火上扰,余邪滞留,故见咽喉干焮、微痒微痛、哽哽然不适;下午为阳中之阴,阴虚则阳盛,更助虚火上炎,故午后症状加重;虚火灼腐喉核,气血不畅,故见喉核肿大暗红或干瘪,隐窝口有黄白色腐物,喉关亦暗红肥厚;午后颧红、手足心热、失眠多梦、干咳痰少而黏、耳鸣眼花、腰膝酸软、大便干、舌质干红少苔、脉细数等均为阴虚火旺之证。
 
        治则:滋养肺肾,清利咽喉。
 
        方药:百合固金汤(《医方集解》)加减。
 
        药物组成:百合15g,玄参15g,麦冬15g,生地黄15g,熟地黄15g,当归6g,芍药15g,浙贝母12g,桔梗12g,甘草6g。
加减:兼目睛干涩,脉弦等肝阴不足之证者,酌加沙参、枸杞子、川楝子。
 
       如扁桃体质硬或肿大,加川牛膝、丹参、生牡蛎、海蛤粉、路路通之类以活血通络,除痰散结。
 
       临床上,若偏于肺阴虚者,可用养阴清肺汤加减;偏于肾阴虚者,可用六味地黄汤或知柏地黄丸加减。
 
         四、气虚邪滞证
        主证:咽干痒不适,异物梗阻感,咳嗽痰白,胸脘痞闷,易恶心呕吐,口淡不渴,大便不实,舌质淡,苔白腻,脉缓弱。检查见喉核淡红或淡暗,肥大,溢脓白粘。
 
        证候分析:脾气虚清阳不升,喉核失养,故咽部干痒不适;清阳不升,气机不利故有异物梗阻感、咳嗽、胸脘痞闷、易恶心呕吐;脾虚湿困,则见喉核淡红或淡暗、肥大,溢脓白粘;神疲乏力、口淡不渴、痰白、大便不实、舌淡苔白腻、脉缓弱为脾虚湿困之证。
 
       治则:健脾和胃,祛湿利咽。
 
        方药:六君子汤(《校注妇人良方》)加减。
        药物组成:党参15g,白术15g,甘草10g,茯苓15g,陈皮10g,法半夏12g。
        加减:湿邪重者加厚朴、枳壳宣畅气机,祛湿利咽;若喉核肿大不消加浙贝母、生牡蛎以化痰软坚散结。
 
        五、痰瘀互结证
 
       主证:咽干涩不利,或刺痛胀痛,痰粘难咯,迁延不愈。全身症状不明显。舌质暗有瘀点,苔白腻,脉细涩。检查见喉关暗红,喉核肥大质韧,表面凹凸不平。
       证候分析:久病入络致气血不畅,气滞血瘀,咽喉失于气血荣养,故咽干涩不利、刺痛胀痛、喉关暗红;病程日久,余邪滞留成痰,与瘀血搏结于喉核则表现为痰粘难咯、喉核肥大质韧、表面凹凸不平;舌质暗有瘀点、苔白腻、脉细涩为痰瘀阻滞脉络之象。
         治则:活血化瘀,祛痰利咽。
        方药:会厌逐瘀汤《医林改错》合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药物组成:桃仁12g,红花6g,当归10g,赤芍15g,生地黄15g,桔梗12g,玄参15g,甘草6g,枳壳12g,柴胡12g,茯苓15g,陈皮10g,法半夏12g。
 
       加减:如喉核暗红,质硬不消者,加昆布、莪术、丹参、水蛭、路路通、生牡蛎以活血软坚散结;如复感热邪,溢脓黄稠,加黄芩、蒲公英、车前子、皂角刺以清热化痰。
 
       【外治】
       一、药物局部治疗
        l、含漱:可用漱口方或鲜土牛膝15g煎汤,每日数次。
 
       2、含服:急性扁桃体炎可用新雪颗粒1/3袋加温热开水l0mL溶解后口含,仰头张口位10~15分钟后将药液徐徐咽下,30分钟内不要喝水或漱口等,此法每日4~6次;亦可用其他咽喉含服剂,常用药物有:六神丸、喉症丸、点舌丹,每次2~3粒,每天3~5次。慢性扁桃体炎可用铁笛丸或润喉丸,每次1~2粒,每日3~5次,可用西藏青果每次1枚,每日7~8次。亦可用其他市售成药丸剂或片剂含服,如草珊瑚含片、桂林西瓜霜片、健民咽喉片等,每次1~2片,每天若干次。
 
        3、吹药:将药粉吹入腭弓和扁桃体表面,每日10次以上,可选用冰硼散(清凉止痛)、珠黄散(消肿辟秽)、锡类散(去腐生肌)、双料喉风散(清热解毒)之类。
 
       二、局部刺血
 
       1、扁桃体浅刺放血:
 
        方法:患者坐位,后靠椅背,头尽量后仰,口大张,用压舌板将舌压下,使充分暴露扁桃体;然后,持5寸长毫针,对准充血红肿之扁桃体患处,以轻浅的操作手法,迅速而密集地浅刺5~10下,使之微微出血。或者用三棱针尖对准红肿之扁桃体,或刺有脓点处,浅刺2~4下,出血为度。每天1次。
 
       注意事项:局部刺血前后,均以淡盐水清洁口腔;治疗期间,注意保持口腔清洁,可以配合局部含服药物。
 
       适应证:急性扁桃体炎。
 
         2、扁桃体深刺放血
        方法:患者坐位,后靠椅背,头尽量后仰,口大张,用压舌板将舌压下,使充分暴露扁桃体。将长15cm、直径2mm之不锈钢针用75酒精消毒后从一侧口角处迅速斜刺对侧肥大之扁桃体,深度可达lcm。有血涌出者为有效。拔针后未流血者,可重复再刺直至流血。如双侧扁桃体均肿大,则双侧均予治疗,刺血后再以淡盐水漱口。每日1~2次。7天1疗程。
 
       注意事项:局部刺血前后,均以淡盐水清洁口腔;治疗期间,注意保持口腔清洁,可以配合局部含服药物;有急性上呼道感染者、女性病人月经期不宜进行此法治疗。
 
        适应证:慢性扁桃体炎。
 
          三、药物外治
          1外敷:选用紫金锭、双柏散、三黄散、如意金黄散等,用水、蜜调成糊状,外敷于喉核对应之颈部或肿大之臀核,每日2次。
        2外搽:选用牛黄解毒丸、紫金锭,以淡盐水或蜂蜜调成糊状,搽于臖核肿痛处,每日数次。
 
          四、烙法
         方法:患者取正坐位,尽量张大口,医生持金属压舌板压下舌前三分之一并令发“啊”音,另一手持特制的小烙铁置酒精灯上烧红,蘸香油并在压舌板上轻点一下(去除多余的香油),迅速而准确地烙在扁桃体上,闻有烙声响即取出烙铁,每侧扁桃体可烙5~10下,每周烙1~2次,再次施烙的时间以前次形成的烙痂脱落为度,并须以前次施烙的部位为中心向周围扩展,直至扁桃体逐渐缩小,表面平滑即可停烙。一般扁桃体Ⅲ度者须烙25~30次,Ⅱ度者须烙15~20次。
 
          适应证:慢性扁桃体炎。适用于因全身情况不宜于手术者。需要患者能够配合。
 
           五、雀啄法
        方法:坐位,张口,以压舌板压住舌体,充分暴露扁桃体。医者持扁桃体手术弯刀,在扁桃体上做雀啄样动作,每刀深度约2~3mm,每侧行4~次,伴少量出血,以吐2口~3口血为适度。2~3日1次,5次为1疗程,连续2个疗程。
 
        适应证:慢性扁桃体炎。
 
       六、割法
      方法:先行漱口法,再以新毛笔碾散笔尖,蘸矾灰醋,涂于喉核欲割之处,使该处硬化。即以左手持有齿镊挟住硬化处,并稍用力向外牵拉,使欲割之肉外突;后以右手持刀,将其割去约黄豆大小。即吹以梅香散。每日1次或每周1~3次均可。
 
         适应证:慢性扁桃体炎。
 
       注意事项:割治前,先以鹅毛针点刺蛾体。出污血者,可即行割治,出鲜血者,宜暂缓割治;慢乳蛾急性发作,其红赤甚者,宜暂缓割治,其微潮红,症不重者,可即行割治。割治前,患者不宜过饱过饥、劳倦过度。
 
       割治时,操作应稳,不可伤及腭弓、悬雍垂。割左侧者,先从上端开始,递次向下,刀锋亦向下;割右侧者则刚好相反。割去浅层后,再割深层。每次割治时并无疼痛,或仅有微痛。多次割治后,如喉核显出白筋,或割时疼痛显著难忍者,则不再割。
 
         【针推按摩治疗】
          一、体针
       (一)急性扁桃体炎
         1、循经取穴法:
        取穴:主穴取合谷、内庭、曲池、颊车;配穴取天突、少泽、鱼际、孔最,每次主、配穴各2穴。
       治法:强刺激泻法,每日1~2次。
 
        2、局部取穴法:
       取穴:患侧天容穴(位于下颌角后,当胸锁乳突肌前缘)。如体温高者加刺合谷、大椎、曲池。
       治法:穴位处常规消毒,根据年龄和体型选择合适的毫针,取天容穴时避开颈动脉进针,破皮后向扁桃体方向缓慢直刺1~2寸,捻转强刺激,泻法。患者自觉肿胀感向咽喉部放散时即可出针,不留针。均用泻法。
 
      (二)慢性扁桃体炎
       1、手穴治疗:
      取穴:合谷,经外奇穴(掌面大鱼际中点),足三里。
      治法:穴位处常规消毒.以28号1寸毫针.快速刺进0.5寸后,针尖向心方向斜剌,捻转手法,重刺激,使针感向上传导过肘关节以上。足三里以补法,留针15分钟,或温和灸法。每天1次,5~7天1疗程,可以使用1~2疗程。
 
         2、足穴治疗:
        取穴:双侧太冲穴。
        治法:患者仰卧位,两腿自然伸直。穴位常规消毒,用40mm长毫针斜刺30mm左右,提插补法,产生强烈的针感,使针感沿着小腿向上呈放射感后停止运针。每10分钟运针1次,留针30分钟。每日1次,7日为1疗程。
 
        3、引火归原法:
        取穴:双侧照海、涌泉。治法:照海穴以1寸毫针刺,直刺0.5寸,平补平泻;涌泉穴以艾条温和灸,晚上睡前洗足后自行温和灸,每天1次,每次20分钟,7天为1疗程。连续4疗程。
 
       二、放血
         1、经穴放血:
         取穴:少商、商阳。
        手法:先将手指搓揉,使之充血,消毒后用粗针或三棱针在穴位上浅刺,放血2~5滴,每日1~2次。
适应证:急性扁桃体炎。
        2、耳穴放血:
        取穴:耳尖、扁桃体、耳轮1、2、3;耳垂尖。任取一穴。    
        治法:局部严格消毒后,粗针或三棱针在穴位上浅刺,放血2~5滴,用消毒干棉球沾取,每日1~2次。耳垂处可每次放血10滴。
         3、耳背静脉割治放血:
       取穴:两侧耳廓背侧处由耳根部向耳轮走向的一条迂曲怒张静脉(注:位于扁桃体1穴和2穴之间。扁桃体1穴位于耳轮顶端,与对耳轮上脚后缘相对的耳轮处;扁桃体4穴位于耳垂8区正中;扁桃体2穴位于扁桃体1穴与扁桃体4穴之中点的耳轮处)。
 
       治法:用75%酒精严格消毒,用无菌刀片垂直于该小静脉走向切一约0.3cm小口,按摩或挤压小静脉近端,使之流出恶血10滴左右,用无菌棉球敷盖切口,胶布固定,次日取下即可。术后第2~5天每天门诊观察1次。
 
         适应证:急性扁桃体炎。
 
         三、水针
          1、手穴:
         取穴:合谷、内关。如左侧病重,取右侧合谷穴,配左侧     
         内关穴;反之取左侧合谷穴,配右侧内关穴。
         治法:取舒适仰坐位,双手置于腹部、暴露取穴部位。以5号针头10mL注射器,直刺入穴位0.5~0.8cm,注入生理盐水,≤12岁以下每穴注入生理盐水3mL;>12岁可注入4~5mL。注射完毕立即让患者饮用4~5口温水,对止痛消炎有协同作用。隔日1次。
        适应证:急性扁桃体炎,尤其对早期或早中期者效果更好。
        2、足穴:
            穴:双侧太冲穴。
          治法:选用一次性5mL注射器,直刺进针1~1.5cm,或斜刺进针2cm,注入0.9%生理盐水,每穴5mL,每日1次,连续1~4次。
        适应证:急性扁桃体炎。
         3、耳穴:取穴:双侧耳垂部扁桃体穴。
       治法:
       (1)患者取端坐位,扁桃体穴常规消毒后,取青霉素皮试液(每mI含青霉素200u)0.1mI于耳穴皮内注射。注射后用消毒干棉球轻轻揉按1分钟左右,每日治疗1次。
 
       (2)患者采用仰卧位,术者用左手揖食指轻轻按压扁桃体穴至局部酸、胀、痛,并固定耳垂,用络合碘常规消毒后,术者右手持皮试针管从45°~60°的角度快速进针刺入穴位,以针夹斜面进入皮肤.但不刺破耳垂背面皮肤为度,推注药液(用2mL盐酸利多卡因4mg,溶解青霉素钠80万u)0.2~0.3mL(8万u~12万u),取侧0.4~0.6mL,小儿剂量酌减,每日1次。术后患者留观40分钟
          适应证:急性扁桃体炎。
 
        四、穴位贴敷
        取穴:双足涌泉。
       治法:取白芷、吴茉萸比例为3∶1,为细末.置玻璃瓶内备用。用时先于临睡前洗净双足擦干,取已备好的白芷散适量,用陈醋调成糊状,贴敷两足底涌泉穴,用塑料薄膜覆盖以防陈醋挥发,再用布包扎固定好,次日晨取下,l周为I疗程,视病情用1~3疗程。
       适应证:对性扁桃体炎可作为主要治法;对慢性扁桃体炎急性复发可作为配合疗法。
 
      五、按摩与其他
 
       1、拔火罐:取大椎穴,快速进针,不留针,然后拔罐,留罐10~15分钟。   
       适用于急性或慢性扁桃体炎。
 
        2、刮痧:用瓷匙之边沿蘸菜籽油或花生油,轻压患者皮肤,刮至皮肤呈紫红色,感到焮热为止,每日1次。常用部位为背部沿足太阳膀胱经自上而下,两肩骼穴以及两曲池穴分别由上而下。
        适用于急性或慢性扁桃体炎。
 
        3、发泡疗法:用大蒜茎加雄黄适量捣烂为泥,使用前将患者合谷穴部位常规消毒后,敷部分雄黄蒜泥于合谷穴,以无菌纱布覆盖包扎,单侧病者敷同侧穴,双侧病者敷双侧穴,发泡后如疱较大者,用针管将液体抽出,仍覆盖纱布。如感染者挑破用紫药水涂后覆以纱布。
 
       适用于急性或慢性扁桃体炎。
 
       注意:孕产妇及合谷部位有炎症者忌用本法。一般用药后3~6小时即发泡,起疱后咽部疼痛迅速减轻,红肿的扁桃体也随之消退,全身症状渐渐好转。
 
        4、推拿:
 
      (1)单侧擒拿法:操作时病人正坐,手向侧平举,拇指在上,小指在下。若病人左手平举,术者立于病人左侧,用左手食指、中指,无名指紧按病人左鱼际背部(相当于合谷穴处),小指扣住腕部,拇指与病人拇指罗纹相对,并用力向前压紧,另用右手拇指按住患者锁骨上缘肩关节处(相当于肩髂穴处),食指、中指、无名指紧握腋窝处,并用力向外拉开。同时第三者可将汤药或流质食物喂给病人,这时病人咽喉疼痛明显减轻,可以吞咽。  
 
          此法可连续使用(若对侧则施治动作相反)。
 
        2)双侧擒拿法:患者坐在没有靠背的椅上,医者站在患者背后,用两手从患者腋下伸向胸前,并以食指、中指、无名指按住锁骨上缘,两肘臂压住患者胁肋,同时医者胸部贴紧患者背部。位置固定好后,便开始用力。两手用力向左右两侧拉开(沿锁骨到肩胛),同时,两肘臂和胸部将患者胁肋及背部压紧,要三方面同时使用气力,这样可使患者咽喉部松动,便于吞咽。助手即把预先备好的药汤或稀粥喂给患者吞服。
 
 
        适应证:本法适用于急性扁桃体炎伴有吞咽困难者。
 
        注意事项:无论单侧擒拿法或双侧擒拿法,施术时须注意患者全身情况,施术者用力须得宜,不可过于粗暴。
 
       【经验方】
        1、银翘散加味(李春红,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年第16卷第33期P4985)
 
         物组成:连翘20g,金银花15g,山豆根15g,板蓝根15g,牛蒡子10g,炒黄芩10g,薄荷6g,桔梗10g,仙鹤草15g,白茅根30g,生甘草10g。加减:发热重者加土茯苓30g,大便干者加生大黄9g,化脓者加浙贝母9g。
 
       用法:每天1剂。水煎2次,早晚分2次口服。用于急性扁桃体炎。
 
       2、翘荷汤加味(郭苏云,湖南中医药导报2003年第9卷第10P32
   
        药物组成:连翘12g,薄荷10g,栀子10g,桔梗12g,牛蒡子15g,荆芥10g,蒲公英20g,板蓝根15g,生石膏30g,竹叶10g,大黄6g(后下),甘草8g。小儿用量酌减。
 
       伴咳嗽咯痰粘稠者,加黄芩、瓜蒌皮;咽痛红肿较甚者加射干、僵蚕助解毒消肿、利咽止痛之功;食少便溏,苔腻者,去栀子、大黄、板蓝根,加陈皮、苍术、白豆蔻、焦山楂以祛湿健胃。
         用法:1日1剂,水煎服。适用于急性扁桃体炎。
 
 
         3、升降散加味(周嵘,光明中医2007年第22卷第6期P33
 
         药物组成:蝉蜕10g,僵蚕10g,姜黄10g,酒大黄5g。头痛恶寒鼻塞流涕表邪偏重者加荆芥10g,薄荷5g疏风解表;
 
       咽喉痛剧充血明显热毒盛者加银花100g,连翘10~20g清热解毒;
 
      局部出现脓性分泌物加浙贝母10g,玄参15g消痰败毒;高热烦渴者加生石膏30g,栀子10g,芦根30g清泄胃热;
 
       若大便无干结者可减去酒大黄。
 
         用法:根据患者病情轻重每日1~2剂,每剂二煎,四小时服药1次,以热退咽痛缓解或大便日行1~2次为度。适用于急性扁桃体炎。
 
          4、五味消毒饮加味(李星,四川中医2004年第22卷第2期P85
        药物组成:金银花15g,野菊花20g,紫花地丁、蒲公英、板蓝根各30g,紫背天葵、连翘、桔梗、牛蒡子、黄芩各12g,荆芥、甘草各6g。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适用于急性扁桃体炎病程1~3天者。
 
       5、普济消毒饮加味(王定康,实用中医药杂志2005年第21卷6期P341
 
         药物组成:黄连、薄荷、僵蚕、升麻、山豆根、甘草各9g,黄芩、牛蒡子、玄参、陈皮各12g,板蓝根30g,马勃6g,柴胡10g,桔梗15g,银花20g。热甚者加石膏、知母清热泻火,高热便秘者加生大黄泄热通腑,痰黄稠者加瓜蒌、射千化痰利咽,声音嘶哑者加杏仁、木蝴蝶开音利窍,咽喉干燥者加生地黄、麦冬滋阴润燥。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小儿、老人剂量酌减。适用于急性扁桃体炎。
 
         6、升麻鳖甲清咽汤(蒋甦,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7年第28卷第l2P24
 
        药物组成:升麻5~15g,鳖甲5~15g,生甘草3~6g,当归5~10g,金银花10~20g,连翘10~15g,山豆根5~10g,僵蚕l0~15g,生大黄6~10g。
 
        发热口渴甚加石膏、知母;咽痛甚加牛蒡子、马勃;往来寒热、口苦加柴胡,黄芩;咳嗽加浙贝母、前胡。
 
         用法:每日1剂,水煎100mL分3~4次温服。适用于急性扁桃体炎。
 
        7、限蛾汤《耿鉴庭论五官科·近代名老中医经验集》
 
      组成:山豆根4g,金莲花9g,马勃5g,浙贝母10g,甘草4g,玄参10g,橄榄12g,陈萝卜缨12g。
 
         加减:内热重者,可加雪里青;阳浮于上者,加牛膝以引热下行;痰象重者,加桔梗、山慈姑;有血瘀现象者,可加紫荆皮;红肿重者加金果榄;若服五六剂后,症状未见变动者可加迎春柳叶2g(按:《卫生易简方》谓本品可治肿毒)。
 
      本方因苦寒药较多,若服后胃失冲和者,可加橘皮;若体质虚弱者,可加鲜赤首乌;若项外焮肿,可加夏枯草、郁金之类。
 
        8、玉屏风散加味(崔锐华,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721卷第4P54
 
         药物组成:生黄芪40g,防风30g,白术20g,僵蚕20g,陈皮20g,紫河车20g。
 
       用法:研细末,每日2次,每次5g,早晚空腹服用,15日为1个疗程,连续2~3疗程。适用于儿童慢性扁桃体炎。
 
      9、复元活血汤(杨锐萍,甘肃中医2002年第l5卷第5P23
 
     药物组成:制大黄4~10g,柴胡4~10g,当归5~10g,桃仁4~10g,红花4~10g,穿山甲3~8g,瓜萎根4~10g,生甘草2~6g。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服,连续30天。
 
         10、仙方活命饮加味(徐成兴,吉林中医药20056月第25卷第6P31
         药物组成:金银花、当归、赤芍、天花粉、浙贝母各15g,红藤、败酱草各20g,防风、白芷、皂角刺各10g,陈皮、穿山甲、乳香、没药、桔梗各6g,甘草3g。
 
       发热者加柴胡、黄芩,大便秘结者加桃仁、大黄。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1个月为1疗程。
 
      11、单方治疗急性扁桃体
       (1)蒲公英  于艳玲,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5年第4卷第6期P578:30g干燥饮片,水煎服,分2次服,连续5~7日。
 
        (2)重楼  王海涛,中国临床医生2002年第30卷第3期P53):研粉,每次1.5g,每日3次口服,连续几日。
 
        (3)生大黄:(朱文付,中国社区医学2001年第7卷第2期P56):30g(儿童8~12g),以沸水400mL冲泡,待温后慢慢下咽,每日泡服4~6次。
 
      亦有报道(许海英,湖北中医杂志,2000,第22卷第10期P6),用生大黄9g,病情较重者可用12g,用150mL的沸水浸药,待温顿服,日服2~3次。
 
       (4)山豆根(蔡姮婧,家庭医学,2006年第2期P58):山豆根、锦灯笼各30g。将上药水煎取汁,每日1剂,每天2~3次口服。用于外感风热、肺经有热者。
 
      (5)金银花《中医喉科学讲义》:金银花l0g,甘草6g。水煎l0分钟,取药汁频频漱口,每日数次。
 
       (6)马齿苋:50g(干燥品),加开水300mL,浸泡10分钟,再煎煮10分钟,滤渣浓缩至100mL,加白糖适量,以微甜为度。分早、中、晚及睡前4次服用,频频含服。
 
       【临证心法】本病急性发作时最令患者痛苦的症状是高热、咽痛,吞咽痛,甚则吞咽困难等,因此,应设法尽早减轻这些症状。
 
         一、针灸、擒拿与中药相结合
        从古代文献到现代的研究都表明,针灸治疗通过疏通经络,调整气机,可取得止痛退热的快捷疗效,而且简便验廉,因此应当在治疗的第一时间使用。如针刺合谷、曲池、内庭等穴;或在少商、商阳,耳穴耳尖、扁桃体穴,耳背静脉,腭扁桃体局部等处放血。
 
      其次发泡法和擒拿法等对于迅速减轻痛苦缓解症状,均有可靠的效果。中药内治法很重要。有疏解外邪,涤荡胃肠,清心利尿,活血消肿等多种疗效,与针灸疗法同时使用,可以即时缓解症状使疗程缩短。
 
       二、局部用药直达病所
       本病发病部位在咽腔,该处是邪气最集中的部位,而且是药物可以直接到达的部位。局部用药能涤荡患处污秽邪气,而且药物能直接被患部吸收,有即时起效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古今不少医家留下了局部用药的宝贵经验,常用鲜土牛膝根煎液漱口,选用冰硼散、珠黄散、锡类散或双料喉风散等进行局部吹药,铁笛丸、润喉丸、藏青果含服,对于减轻症状、提高疗效和缩短疗程是必不可少的。
 
       三、注重使用泻下及行气活血药物        
        一般认为,有大便秘结者,才使用泻下法,但是我们在临床中体会到,本病属热证者,均可根据体质强弱和病情轻重酌情选用玄参、花粉、牛蒡子、熟大黄、芒硝等药,使大便更为通畅、热毒从下而泄。
 
      喉核红肿疼痛的病机为经络闭阻,气血淤滞,适当选用赤芍、桃仁、川红花、泽兰等行气活血药物。方剂中还可配合使用动物药,如蝉蜕可疏风消肿;咸竹蜂可利咽止痛;白僵蚕可消肿散结;穿山甲(炒)可祛腐排脓,有助于疾病的尽早治愈。
 
         四、根据病情选择给药途径 
 
         患者发病后,常先自行服药,效果不佳方来就诊,故来诊者或咽痛剧烈汤水难进,或病情缠绵反复不愈。对于前者,静脉给药更易令患者接受,可使用清开灵注射液、炎琥宁注射液等清热解毒的中成药,同时还可以补充由于发热而消耗的体液,只有在体液充足的情况下,病人正常的代谢方能维持,才有可能通过出汗和大小便来排出体内的邪气。体液充足后,体温往往很快恢复正常,而且可避免阴液受损。
 
      对于病情反复者,一是与治疗欠彻底,邪气未尽有关系;另一方面可能与所用药物损伤了人体正气有关,故治疗时可根据患者的情况,或益气固表,或健脾和胃,或滋养肺肾,总之驱邪不忘扶正。
 
      做好健康宣教,指导病人切勿体温一降、咽痛消失就马上中止治疗,而必须继续治疗至扁桃体炎症完全消散、身体正气恢复如常为止。  
  
        还应指导病人在患病期间注意休息和忌食不宜食品,以免邪气滞留,缠绵难愈。
 
         五、预防并发症 
 
       要预防并发症的出现,首先在发病时即应指导病人完全休息,收敛心神,切不可妄自劳作。补充体液,迅速降温,以保存正气,避免阴液受损。
 
        对有表证者,要遵从表解里和治当慎始的原则,使邪气从外透解。使用清热解毒法时要顾护阴液。对平素体弱多病脉象虚的病人,攻伐宜慎,以免邪气深陷。
   
        病人症状消失后,还应适当休息、节劳,饮食适宜,以利完全康复。       
        
            六、中西医结合治疗
 
          慢性扁桃体炎是常见病,治疗上中西医结合疗法有助于提高疗效。由于慢性扁桃体炎病程较长,且部分患者可能毫无症状,即使轻度不适也可耐受,故临床上可在急性发作期用中药辨证或西药对症、抗感染治疗,缓解期则以中药治疗,并宜配合外治或手术治疗。平素注意增强体质,防患于未然,则可降低本病的发病率。
         扁桃体炎病在局部,而发病机理与整体功能状态相关,因此治疗时应注意扶正与祛邪的关系,缓解期以扶正为主,而急性发作期宜祛邪为主,酌加清解邪毒之品。
 
          七、慢性扁桃体炎注重活血祛瘀
 
            中医学认为,“久病多瘀”,“久病必瘀”。慢性扁桃体炎缠绵难愈,病程较长,其病机多夹瘀,治疗上,可酌加活血散瘀的药物,如桃仁、红花、赤芍、郁金、穿山甲,往往会收到较好的疗效。
 
        采取综合治疗的方法全身治疗和局部治疗相结合可提高疗效,除口服药物外,还宜适当使用含服、含漱、喷喉、针灸、烙法、敷贴等治法。
 
        其中烙法治疗,即用烙具烧烙扁桃体,烙后扁桃体表面形成白膜,两天左右可脱落。 
 
     白膜脱落后,扁桃体隐窝开口清晰可见,经多次烧烙,扁桃体逐渐变小,隐窝变短,有利于隐窝内容物的排出、扁桃体变小,从而改善扁桃体肥大引起的各种机械症状,隐窝变浅可减轻慢性扁桃体炎的急性发作次数,乃至消除所有症状,得以治愈。
 
       【名医经验】1、干祖望(现代中医耳鼻咽喉科创始人之一,南京中医药大学耳鼻咽喉科教授)经验:扁桃体炎辨证施治分六型:
 
         (1)风热型(相当于急性卡他性扁桃体炎)治宜疏风清热利咽,选用疏风清热汤或银翘散,外用通用吹喉散。   
        (2)热毒型(相当于急性隐窝性扁桃体炎)治宜清热解毒,消肿利咽,选用加减黄连清咽饮(黄连、黄芩、栀子、金银花、连翘、土牛膝根、山豆根、射干、赤芍),外用喉科祛腐散。
    (3)烂喉风(相当于急性间质性扁桃体炎)治宜清腑泄热,解毒消肿,选用清咽利膈汤或仙方活命饮,外用吹喉祛腐散或锡类散。
     (4)肺气虚怯,邪毒留恋型,选用百合固金汤加减:生地、熟地、玄参、白芍、川贝、山药、当归、桔梗、甘草。
     (5)肾阴亏损,虚火上炎型,选用知柏八味丸加减:知母、黄柏、熟地、丹皮、泽泻、山药、天竺黄、射干、桔梗、甘草。 
      (6)禀赋不足,气血双亏型,选用八珍汤加减:党参、黄芪、山药、白术、茯苓、当归、川芎、甘草、桔梗。
 
         2、杨志仁(现代中医耳鼻咽喉科创始人之一,广州中医学院耳鼻咽喉科副教授)
 
            经验:治乳蛾内治外治并举针刺两侧少商、商阳四穴。若汤水难入者,亦可用擒拿法。
         用银花甘草汤,或用鲜菊花30~6og煎汤,漱涤喉间,吹以冰硼散、五宝丹、冰麝散;白降雪散亦可用。 
         若内脓已成,当用刀或喉枪刺破排脓,溃后吹以冰硼散、珠黄散、冰麝散。
        内服药物可用疏风清热汤,或清咽双和饮加六神丸。
        若热势壅盛,口气臭秽,大便不通,宜服清咽利膈汤、凉膈散之属。
        将成脓时,以仙方活命饮加减治之。
 
        3、张赞臣(现代中医耳鼻咽喉科创始人之一,上海中医药大学耳鼻咽喉科教授)
 
        经验:治乳蛾注重内治外治相结合
 
        (1)内服药方以自制的“金灯山根汤”为基本方,由挂金灯、牛蒡子、射干、桔梗、甘草六味药组成。表邪甚者,加荆芥、薄荷、蝉蜕;
        里热甚者,加赤芍、牡丹皮、黄芩、知母、金银花、连翘、黄连之属;兼见碎腐者加马勃;
        痰多加僵蚕、贝母、瓜蒌皮、地枯萝、土牛膝;
         肝火旺者,加桑叶、菊花、白芍、夏枯草;
        大便干结加瓜蒌仁或玄明粉;
       小便短赤加竹叶、芦根、赤茯苓之属;喉核周围化脓难于消退者;
        加皂角刺、芙蓉花;体质阴虚火旺者;
       加玄参、生地黄、麦冬之属。
 
     (2)外吹药常用家传经验方珠黄青吹口散(薄荷叶、尿浸石膏、人中白、老月石、天竺黄、西瓜霜、细川连、生甘草、飞青黛、大梅片、珠粉、牛黄)、冰硼散(风化西月石、西瓜霜、尿浸石膏、海螵蛸、飞辰砂、三梅片)、加味柳花散(生黄柏、生蒲黄、人中白、水飞青黛、大梅片、牛黄)等。
 
 
         (3)含漱剂常用家传“明达氏漱口液”(金银花、生甘草、薄荷叶、硼砂、土牛膝根),与吹药相辅而行,起协同作用。       
 
        4、史济招(北京协和医院内科教授)经验提出清音利咽汤与补中益气汤合用
 
         清音利咽汤:诃子肉10g,桔梗10g,蝉衣6g,银花10g,连翘10g,生甘草6g,具有清热解毒,宣肺利咽功效,用于咽喉部急性炎症的治疗。     
 
      《本草纲目》谓:“蝉衣可治大人失音。”现代药理研究认为此药有镇静及抗过敏作用;诃子肉具有降火利咽开音的功效,可抑制细菌,刺激唾液分泌以润喉;银花、连翘清热解毒;喉为肺之门户,桔梗人肺经,善于开提肺气,有“诸药舟楫,载之上浮”之性;生甘草入十二经,能解毒又可敛阴液润咽喉,同时调和诸药。
 
      临床上治疗急性扁桃体炎常围绕热毒立法,以清热解毒或辛凉解表为多,然并非例例有效,使病情加重者亦不少见。
 
      史氏认为感染性疾病的证候并非千篇一律,全面地分析病因、变证,以及体质因素,以清音利咽汤合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急性扁桃体炎有脾气虚弱见证者,既可针对热邪也未忘正虚,值得学习借鉴。
 
       5、吕同杰(山东名老中医,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教授)经验:治疗急性扁桃体炎注重顾护阴液  
 
       吕氏认为,温热邪毒极易化燥伤阴,因此护阴宜早,否则水不制火则极易出现热势鸱张、高热稽留的急重征象。吕氏崇尚吴鞠通关于温邪在表亦当“顾护其虚”的观点和临证“增液保津之品”的应用,并自创经验方清咽解毒汤,由生地黄、玄参、黄芩、麦冬、浙贝母、牡丹皮、白芍、板蓝根、薄荷、蝉蜕等药物组成。
 
       以生地黄、白芍、玄参、麦冬等养阴增液,益水制火,黄芩、牡丹皮、板蓝根等泻火解毒,两组药配伍有相得益彰之妙;蝉蜕、薄荷等祛邪于表,用该方治疗急性咽喉炎、急性扁桃体炎,中医辨证属风热感冒、热毒炽盛者,疗效显著。
 
2009年6月22日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