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 怎样利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适应未来学习型社会的需要呢?这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进行深入讨论和实践的一个重要课题.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首先应该明白开设这门课的目的是为了适应社会的信息化.我们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增强信息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应用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以便其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参与社会竞争.教学时要时刻注意信息技术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创新能力.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视个性发展,培养创造意志 尊重个性发展,树立新型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个性会对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具有重要作用。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并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树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新生开始本学科学习的第一节课,我都请学生回答一份问卷,以了解他们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情况及对计算机学科的态度。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表示他们愿意学好并希望得到老师的帮助。我被孩子们的求知欲望所感动,更加确信只要公平的对待学生,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能有所进步,有所创造。同时我还确信,充满爱心和个性化的课堂,是以促进达到最根本教学目标为中心的。在这样的课堂上,所有的学生不论学习好坏都受到欢迎。上机实习课,我把学生分成小组,学生在小组讨论问题,学生尽情的思维,用心的学习,大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表达自己的观点,达到互相促进的目的。在小组里学生逐渐意识到:学习需要团结协作而不只是竞争、进而感到全班同学、学校乃至国家与自己的利益休戚相关,决不能仅仅考虑个人进步、成功与否。平时,我则尽可能地了解学生,并且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这种学生可以感受到尊重、信任、鼓励和欣赏的环境中,他们可以精力充沛地学习、全神贯注地获取知识和能力。 二、注重因材施教、开发创造才能 在课堂上,我与学生间形成的良好的关系也培养了学生真正好学的风气。我号召学生成为“探索者”,要求学生在平等的师生关系面前展示他们的才能。在授课时,我一般只是把一些最基本、最简单的操作先讲解一下,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能够获得轻松自在的感觉,能以通常习惯的方式展示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学习成绩的新标准取决于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和信任的新标准。而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则取决于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和信任的程度。 要使所有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尽可能地发展,必须“因材施教”。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早已提出“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但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还难以完全做到“因材施教”。计算机的特点则决定了“因材施教”可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很好地实行。我们的学生来自不同家庭,毕业于不同学校,有的学生开过计算机课,有的偏远山区的学生却从未接触过计算机。针对这种状况,我在讲课时先向学生提出“学过”这部分内容的同学可以不听课,但要会自学,要借助已掌握一定程度的计算机能力的优势,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他们可以走在其他同学乃至老师的前面;没接触过计算机的同学不必心急,踏踏实实从头学起。上机实习时,我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不同特长安排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练习与实践,如在开始入门时让基础好的学生学习制作网页或学习某种语言,而没接触计算机的同学学习指法、输入汉字、操作系统等等,并给与相应的指导,使他们分别得到提高。同时,对于他们的进步给予适当的表扬和鼓励。这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 只要我们的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他们健康成长,比给他们知识本身更重要。当学生个性得到发展、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健康成长以后,他们的创造力无疑会得到充分的开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