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霾载雾,自强不吸”,北京空气状况的诠释。2013年1月,31天里30天是雾霾天,让人更加珍视蓝天的可贵。

蓝天下的北海。摄于2013年9月25日。

2013年9月24日,北京下了场大雨;25日,天空蔚蓝,此日观北海,水天一色;26日,天还是比较蓝,但已不如前日;27日起,逐渐出现的雾霾天气持续加重,29日北京全城再陷重度污染,30日雾霾情况持续;
10月1日,“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这天上午大雨,党和国家领导人和首都群众依旧按往年国庆节惯例,冒雨向人民英雄纪念碑献花。老天爷真给面子,终于在国庆节的中午,让我们见到了久违的阳光和蓝天;10月2日,天空蔚蓝,天空开始了新的蓝天和雾霾的轮回。

因为有了雾霾,在北海南面的中南海皇家禁地里办公的人民领袖们,终于要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了。严密的安保,早已经把领袖们关进了“笼子”里,但并没有把权力一起关进“笼子”。现在雾霾来了,看你们往哪儿逃。“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北平图书馆旧址,位于北海西边。
北平图书馆旧址,也就是中国国家图书馆分馆的主楼——文津楼,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31年在文津街北平图书馆新馆落成(即今国家图书馆分馆)。文津街新馆是当时远东最先进的图书馆之一,共耗费银元二百四十余万元,皆来自退还的庚子赔款。占地面积七十六亩,建筑外观是华丽的中国传统宫殿式结构,内部设施则全部为当时最先进的西式设备,不逊色于美国国会图书馆。
文津楼。
民国在大陆30多年,内忧外患,争战动乱,居然还能建造出不少在今日看起来都值得赞叹的建筑。可惜,无数的优秀古建筑和人文遗迹在新国家的改天换地中被劣质的临时建筑替代,拆了旧房,建了新的旧房。人民共和国60多年,有多少建筑从人文历史和艺术来说值得称道,值得保留,只落得个拆了建,建了拆,为GDP数字做了贡献。
感谢蓝天,多欣赏欣赏前辈建造的华丽宫殿。
这是我们不忘的记忆,在五星红旗下回味民国。以上影像定格于2013年9月25日。
蓝天下的什刹海。摄于2012年9月30日。

后海,远望西山,水天一色。
这是我们不忘的记忆,回味蓝天。

后海望海楼

后海向东遥望银锭桥方向,新出现的高楼大煞风景。

后海秋色,右面为靠近后海南岸的野鸭岛。

蓝天下的前门大街鲜鱼口美食街。摄于2011年9月24日。

蓝天下的中华圣公会教堂。摄于2011年5月2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