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都:重塑公众集体记忆,铲除谣言滋生土壤

 大漠荆棘 2014-03-15

  3月14日下午4时半,据《华西都市报》消息,有数百人在成都春熙路一线往蜀都大道奔跑,原因是有人大喊“砍人”,导致了周边人群陷入恐慌、蜂拥逃窜。然而,经记者核实及现场警方确认,所谓“有人砍人”系造谣,目前尚不清楚呼喊“砍人”者出于何种目的和原因。

  发生在成都春熙路的砍人事件最终被证明是谣言,当然在公众记忆中,也有发生过出现伤亡的重大公共安全事件。真与假尽管在真相的界定上截然对立,但由此造成的社会心理冲击却很可能趋向一致,这种心理是基于对中国社会现实判断的一个简单逻辑:在人群拥挤的公共场合并不安全。

  需要指出的是,这样的推论并不缜密,逻辑上也算不上严谨,但却非常深入人心。已故的印度心理学家巴萨德曾指出,“不安”是谣言传播的动力之一。突如其来、令人毫无防备的公共安全事件发生后,几近冲垮了人们在大城市公共场合的心理安全警戒线。尤其是暴力袭击本身的不可预测性,与巨大的杀伤力相互交织,足以迅速稀释公众原本持有的安全感。所以说,无论是真实存在的公共安全事件,还是谣言版的成都砍人事件,最终投射在公众内心世界的都只能是“不安”二字。

  未见真相而只见残暴的事件,已经在公众的内心埋下了不安的种子,也间接塑造了公众恐慌的集体记忆。依据谣言的产生机制,首要的条件是依赖一定的公共背景,其次则必须要有导火索事件为直接契机,再次以集体无意识为投射,依赖于集体记忆、口口相传或者互联网传播,经假想、“推理”和编织最终形成“谣言”。

  在谣言的爆发过程中,公共背景往往是固定的,比如公共安全事件一旦发生,在被报道之后就被迅速塑造成一种公众的集体记忆;但是,导火索的出现却常常充满着意外,既有可能是一些人无意识捏造的产物,也可能存在某些人故意散布的情形。成都散发谣言的人居心何在尚未明确,但从此前日本福岛核危机导致“抢购碘盐”这一经典案例来看,出于无知、莫名的恐慌或者他人的告知都可能制造出一个导火索。

  我们身处的正是一个扁平化的社会,日常人们的社会生活在各领域、各层次、各方面之间联系越发紧密。这种协调性与紧凑性,在显示出其强大效力(生产力、消费力)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呈现出极其脆弱的一面。正因为协同的存在,恐慌的心理便无法被地域、阶层、文化所切割,而是通过网络媒体的传播、互动形成一种集体性的心理预设。

  在这一基础上,防谣辟谣的第一要义就在于“及时公布权威信息”。此外,作为大众媒体和自媒体的大V,也有义务在谣言发生后尽快澄清,从而占据更多的信息传播节点,尽可能地纠正信息谬误。然则,辟谣的釜底抽薪之策显然不在于掐灭导火索本身,而是要重塑最根本的“公共背景”。因为公共背景决定着社会心理态势,如果将导火索事件比喻成一个谣言种子,那么公共背景就是滋生谣言的肥厚土壤。

  的确,从微观上来看,成都春熙街有人呼喊“砍人”纯属造谣,但从宏观上切入,公众对于公共场合的安全隐忧却真实存在。当导火索被证实为“幻影”,公共背景却真实存在,谣言决不会自动消失,而只可能是换一个地方继续爆发。所以,要击碎谣言,及时切断导火索,防止谣言的扩散并及时纠正谣言是必要的,但只有真正重塑了公众的集体记忆,铲除了滋生谣言的深厚土壤,谣言才会逐渐远离我们生活的世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