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运用感动材料 抒写感人篇章

 smxuan 2014-03-15

随着2006感动中国人物颁奖晚会帷幕的落下,魏青刚等感动中国人物在神州大地已家喻户晓,他们动人的事迹也广为传颂,激励着、感染着、鼓舞着社会不同阶层的人们,他们崇高的品格打动着、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对于紧张备战高考的学子来说,感动人物及其动人的事迹无疑是写作的最好素材,只要能恰当运用这些材料,一定能抒写出感人的篇章。

    一、于细节中发现动人的光彩
    这些人物感人的本质在于他们平凡而伟大的事迹背后所折射出的崇高精神:或临危不惧对别人的救助,或勇于承担责任的自强自立,或鞠躬尽瘁舍身为国,或超越不幸铸造辉煌……他们或高贵在坚持,或伟大于创新,或令人感动于奉献,或让人尊敬于执著。而这些精神又恰是作文中的热点话题。因为这些精神是从他们的事迹中表现出来的,自然对感动人物事迹的叙述,会使文章富有高度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这些人物已广为人知,所以对事件的叙述要注意简洁,或努力从别人不太注意的一些细节上入手。如一同学在《这不是软弱》中这样写道:
   
当洪战辉当年拥着小妹为一顿饭尚无着落而泪眼婆娑时,那眼神里没有贫穷中的绝望,因为他知道贫穷不是博取别人同情的资本;当王顺友在孤独的山路上点燃火把照亮夜空时,他高亢的曲子中没有流露出后悔,虽然这曲子的吟唱是为了排遣孤独;当黄伯云亲眼看到十年的奋斗成果成为一堆废铁时,他黯然神伤的面容没有成为最后的定格,因为他知道玉汝以成的创新注定要与艰难困苦同行:失意、孤独、挫折后,人们难免会悲伤,但只要有希望的种子在,这悲伤便注定不会成为软弱。
    本文段以感动人物生活中的三个故事展开对主题的论证,细节选取典型,评述中饱含感情,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二、于联想中抒发真挚的情感
    文学作品的创作是一种高度的形象思维过程,它以联想、想象为手段。对感动人物的事迹若加以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同样也可以营造出浓郁的情感氛围。一同学便在联想中将陈健守护的墓碑旁的青苔作为了抒写的对象,在《青苔依旧》中,她这样写道:
   
陈健是孤独的,他没有亲人的陪伴,没有妻儿的照料。他面对的只是那沉默的墓碑和墓碑旁青青的苔藓,还有凛冽的朔风和不能开口说话的灵魂。可是对他而言,这些却是最温暖的抚慰,因为这良心的自我约束、这为承诺而做的坚守就像那些青青的苔藓,用生命的翠绿装点另一个生命。
  青苔依旧,白发相守。

   
用这样一种方法,洪战辉的锅灶、李春燕的药箱、王顺友的酒壶、青藏铁路边的野草等许多事物都可以作为抒发的对象,而通过联想的方式传达出作者深厚的感情。

  三、寻找话题和感动材料的契合点
    古人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若要运用好感动材料,平时既要从不同角度深入分析这些材料所蕴含的思想意义,又要寻找一个话题和不同材料的契合点。如通过洪战辉的事迹可以传达承担责任、执著、坚持、成熟、财富、坚强、改变自我等不同的思想观点。而一个话题也可以用不同的感动材料来论证,如对执著这个话题,魏青刚、洪战辉、丛飞、黄伯云、陈健等不同的人物材料都可以作为事例论据。多做几次这样的练习,便能娴熟地运用感动材料了。05年高考中安徽优秀作文《什么——“是该这样!》就以孝子田世国、优秀大学生徐本禹、跨栏王子刘翔三个04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为素材表现了出人意料之外和情理之中的关系,堪称这方面的范例。

  四、引用、化用颁奖辞增加文采
    在历界感动人物的颁奖晚会上还有一个共同的亮点,那就是精美的颁奖辞。颁奖辞以极其精练的语言高度概括了每一个当选者的崇高精神和闪光点,并根据颁奖人物事迹的不同而展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或明快、或凝重、或平和、或庄严,于人于事于情于理又和谐得体,颁奖辞还注意长短句结合,抒情、描写、议论并用。有的还恰当引用了一些诗词名句,使颁奖辞于尺幅之间,文采飞扬,读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若能对颁奖辞的这些特点细心揣摩、仔细体会,自然对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写作中,如果恰当地融进颁奖辞,还会使文章增色不少。有人在《耐得住孤独》中这样写道:
   
要成功,就要耐得住孤独;要收获,就要守得住寂寞。成为世界邮递员楷模的王顺友,过滩涉水,越岭翻山,用一个人的长征传邮万里,用20年的跋涉飞雪传心。路的尽头还是路,山的那边还是山。他能耐得住漫长的孤独,因此人们才到处传颂近邻尚得百里远,世上最亲邮递员
   
这样的引用虽然使文章富有文采,但运用时不宜大段或反复引用,否则,难以体现出创作者的才情。若能化用这些颁奖辞,即巧妙将之融进自己的语言中,更能展示出作者的机智。如下文:
   
20年行走在马班邮路上的王顺友,过滩涉水,越岭翻山,他经受了孤独的洗礼而成为世界邮递员的楷模;为一句承诺,上海知青陈健于孤独中在北大荒为烈士坚守着良心的自我约束长达37年,而成为诚信守信的典范;不辞辛苦,连年奋战在生命禁区的青藏铁路的建设者,面对的是高原上的雪山、冻土、冰河,他们与成群的藏羚羊作伴,在孤独中缔造了世界上最伟大的铁路线。他们都是平凡的人,他们耐得住了孤独,孤独中的生命也同样绽放出了动人的烈焰。       ——《百年孤独》
    在过去的岁月里,感动中国人物以其动人的事迹震撼着我们的心灵。熟悉楷模事迹,讴歌他们的精神,并以此作为文章写作的素材和思想,我们一定能抒写出感人的篇章。

                                                                                                                            
发表于《中学语文园地》(高中版)2007/9

随着2006感动中国人物颁奖晚会帷幕的落下,魏青刚等感动中国人物在神州大地已家喻户晓,他们动人的事迹也广为传颂,激励着、感染着、鼓舞着社会不同阶层的人们,他们崇高的品格打动着、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对于紧张备战高考的学子来说,感动人物及其动人的事迹无疑是写作的最好素材,只要能恰当运用这些材料,一定能抒写出感人的篇章。

    一、于细节中发现动人的光彩
    这些人物感人的本质在于他们平凡而伟大的事迹背后所折射出的崇高精神:或临危不惧对别人的救助,或勇于承担责任的自强自立,或鞠躬尽瘁舍身为国,或超越不幸铸造辉煌……他们或高贵在坚持,或伟大于创新,或令人感动于奉献,或让人尊敬于执著。而这些精神又恰是作文中的热点话题。因为这些精神是从他们的事迹中表现出来的,自然对感动人物事迹的叙述,会使文章富有高度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这些人物已广为人知,所以对事件的叙述要注意简洁,或努力从别人不太注意的一些细节上入手。如一同学在《这不是软弱》中这样写道:
   
当洪战辉当年拥着小妹为一顿饭尚无着落而泪眼婆娑时,那眼神里没有贫穷中的绝望,因为他知道贫穷不是博取别人同情的资本;当王顺友在孤独的山路上点燃火把照亮夜空时,他高亢的曲子中没有流露出后悔,虽然这曲子的吟唱是为了排遣孤独;当黄伯云亲眼看到十年的奋斗成果成为一堆废铁时,他黯然神伤的面容没有成为最后的定格,因为他知道玉汝以成的创新注定要与艰难困苦同行:失意、孤独、挫折后,人们难免会悲伤,但只要有希望的种子在,这悲伤便注定不会成为软弱。
    本文段以感动人物生活中的三个故事展开对主题的论证,细节选取典型,评述中饱含感情,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二、于联想中抒发真挚的情感
    文学作品的创作是一种高度的形象思维过程,它以联想、想象为手段。对感动人物的事迹若加以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同样也可以营造出浓郁的情感氛围。一同学便在联想中将陈健守护的墓碑旁的青苔作为了抒写的对象,在《青苔依旧》中,她这样写道:
   
陈健是孤独的,他没有亲人的陪伴,没有妻儿的照料。他面对的只是那沉默的墓碑和墓碑旁青青的苔藓,还有凛冽的朔风和不能开口说话的灵魂。可是对他而言,这些却是最温暖的抚慰,因为这良心的自我约束、这为承诺而做的坚守就像那些青青的苔藓,用生命的翠绿装点另一个生命。
  青苔依旧,白发相守。

   
用这样一种方法,洪战辉的锅灶、李春燕的药箱、王顺友的酒壶、青藏铁路边的野草等许多事物都可以作为抒发的对象,而通过联想的方式传达出作者深厚的感情。

  三、寻找话题和感动材料的契合点
    古人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若要运用好感动材料,平时既要从不同角度深入分析这些材料所蕴含的思想意义,又要寻找一个话题和不同材料的契合点。如通过洪战辉的事迹可以传达承担责任、执著、坚持、成熟、财富、坚强、改变自我等不同的思想观点。而一个话题也可以用不同的感动材料来论证,如对执著这个话题,魏青刚、洪战辉、丛飞、黄伯云、陈健等不同的人物材料都可以作为事例论据。多做几次这样的练习,便能娴熟地运用感动材料了。05年高考中安徽优秀作文《什么——“是该这样!》就以孝子田世国、优秀大学生徐本禹、跨栏王子刘翔三个04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为素材表现了出人意料之外和情理之中的关系,堪称这方面的范例。

  四、引用、化用颁奖辞增加文采
    在历界感动人物的颁奖晚会上还有一个共同的亮点,那就是精美的颁奖辞。颁奖辞以极其精练的语言高度概括了每一个当选者的崇高精神和闪光点,并根据颁奖人物事迹的不同而展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或明快、或凝重、或平和、或庄严,于人于事于情于理又和谐得体,颁奖辞还注意长短句结合,抒情、描写、议论并用。有的还恰当引用了一些诗词名句,使颁奖辞于尺幅之间,文采飞扬,读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若能对颁奖辞的这些特点细心揣摩、仔细体会,自然对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写作中,如果恰当地融进颁奖辞,还会使文章增色不少。有人在《耐得住孤独》中这样写道:
   
要成功,就要耐得住孤独;要收获,就要守得住寂寞。成为世界邮递员楷模的王顺友,过滩涉水,越岭翻山,用一个人的长征传邮万里,用20年的跋涉飞雪传心。路的尽头还是路,山的那边还是山。他能耐得住漫长的孤独,因此人们才到处传颂近邻尚得百里远,世上最亲邮递员
   
这样的引用虽然使文章富有文采,但运用时不宜大段或反复引用,否则,难以体现出创作者的才情。若能化用这些颁奖辞,即巧妙将之融进自己的语言中,更能展示出作者的机智。如下文:
   
20年行走在马班邮路上的王顺友,过滩涉水,越岭翻山,他经受了孤独的洗礼而成为世界邮递员的楷模;为一句承诺,上海知青陈健于孤独中在北大荒为烈士坚守着良心的自我约束长达37年,而成为诚信守信的典范;不辞辛苦,连年奋战在生命禁区的青藏铁路的建设者,面对的是高原上的雪山、冻土、冰河,他们与成群的藏羚羊作伴,在孤独中缔造了世界上最伟大的铁路线。他们都是平凡的人,他们耐得住了孤独,孤独中的生命也同样绽放出了动人的烈焰。       ——《百年孤独》
    在过去的岁月里,感动中国人物以其动人的事迹震撼着我们的心灵。熟悉楷模事迹,讴歌他们的精神,并以此作为文章写作的素材和思想,我们一定能抒写出感人的篇章。

                                                                                                                            
发表于《中学语文园地》(高中版)2007/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