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春晚 (宋)周敦颐 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周敦颐(1017—1073),北宋杰出的思想家,著名哲学家。字茂叔。为人洒落轩昂,气格高远。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人不可及。所作《爱莲说》以物喻人,可见其品格。其诗风亦清新可爱。 “题春晚”之“春晚”据首句来看,当为暮春,因有“花落”一词。本诗所描写的景象,正是乡村暮春的晚景:红日西沉,一位诗人在柴门外驻足远望,他“小立阑干外”,口中吟诗,夕阳在远方就要落下,昏鸦飞过天空,渔夫樵子归来。这是一幅恬静而又富有生意、和谐的画面,全诗充满宁静而不寂寞的闲适之情。 时已晚春,花儿纷纷飘谢,连夕阳的余晖都被落红所掩了!花落之多,足见已是暮春。如此起笔,不免让人心生惜春之情,或许会以为本文是一篇伤春感时之作。接着,诗人放眼天外,远处暮色苍茫之中,几只归巢的乌鸦正绕着树林盘旋,忽高忽低,时上时下。因距离遥远,又日近黄昏,望去像一个个“点”。而一个“飞”字一扫开篇的低沉,为晚春的画图增添了生气。在小路的尽头,樵子渔夫正担柴提鱼,一路归来。或许,那樵子嘴里正唱着山歌,那渔夫正哼着小调。劳动归来,满载而归的愉悦不言而喻。 本文写景的三句诗,句句紧扣“晚”字,既是春之晚,又是天之暮。落花、昏鸦、归来的渔樵在日落时分融汇成一幅和谐、静谧的画图,而“落”、“ 飞”、“ 归”三个动词的运用又化寂为动,为这静谧的环境增添了活泼的气息,使诗歌富有了生机。诗人在书房诵读篇章、吟诗作文已罢,此时,刚刚走出屋外,稍事休息,“小立”观赏,眼见此情此景,内心难掩欣悦。而对景物的描写足见诗人当时的闲适之情。 古人写晚春的诗歌数不胜数,但大多逃不出伤春的的感慨。杜牧寻春不在,所以“自是寻春去较迟,不须惆怅怨芳时”;李商隐与客诀别,“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李华“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更是满目的感伤……“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歌的感情正是寓含对景物的描写中,同是落花的意象,在本诗中却无萧条之感,这主要源于落花、昏鸦、归来的渔樵等意象融合成了和谐、宁静的意境。 周敦颐是北宋理学的开山鼻祖,颇重所谓的“气象”。程颢曾说“自再见周茂叔之后,吟风弄月以归,有‘吾与点也’之意。”可见周敦颐洒落高远之风。他的为人和作诗的风格是一致的。 [沙场秋点兵] 1、本诗的题目为《题春晚》,请分析诗句是怎样紧扣诗题的。(4分) 2、为什么说本诗的意境是“静而不寂”?(4分) [参考答案] (1)首句“花落”写暮春之晚,“昏鸦数点”写乌鸦绕林,距离较远,模糊不清,是傍晚的景色。樵渔归家也是写日之晚。(对暮春之晚的解说正确给2分,对写日之晚的解说正确给2分。) (2)本诗描写诗人读书吟诗后傍晚稍立门外所观之景,村野薄暮时分和谐、静谧。但是,不显得清冷、空寂。因为“花”在“落”,“鸦”在“飞”,“ 人”在“归”,(分析“静”,得2分;分析“不寂”,得2分。) 题春晚 (宋)周敦颐 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周敦颐(1017—1073),北宋杰出的思想家,著名哲学家。字茂叔。为人洒落轩昂,气格高远。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人不可及。所作《爱莲说》以物喻人,可见其品格。其诗风亦清新可爱。 “题春晚”之“春晚”据首句来看,当为暮春,因有“花落”一词。本诗所描写的景象,正是乡村暮春的晚景:红日西沉,一位诗人在柴门外驻足远望,他“小立阑干外”,口中吟诗,夕阳在远方就要落下,昏鸦飞过天空,渔夫樵子归来。这是一幅恬静而又富有生意、和谐的画面,全诗充满宁静而不寂寞的闲适之情。 时已晚春,花儿纷纷飘谢,连夕阳的余晖都被落红所掩了!花落之多,足见已是暮春。如此起笔,不免让人心生惜春之情,或许会以为本文是一篇伤春感时之作。接着,诗人放眼天外,远处暮色苍茫之中,几只归巢的乌鸦正绕着树林盘旋,忽高忽低,时上时下。因距离遥远,又日近黄昏,望去像一个个“点”。而一个“飞”字一扫开篇的低沉,为晚春的画图增添了生气。在小路的尽头,樵子渔夫正担柴提鱼,一路归来。或许,那樵子嘴里正唱着山歌,那渔夫正哼着小调。劳动归来,满载而归的愉悦不言而喻。 本文写景的三句诗,句句紧扣“晚”字,既是春之晚,又是天之暮。落花、昏鸦、归来的渔樵在日落时分融汇成一幅和谐、静谧的画图,而“落”、“ 飞”、“ 归”三个动词的运用又化寂为动,为这静谧的环境增添了活泼的气息,使诗歌富有了生机。诗人在书房诵读篇章、吟诗作文已罢,此时,刚刚走出屋外,稍事休息,“小立”观赏,眼见此情此景,内心难掩欣悦。而对景物的描写足见诗人当时的闲适之情。 古人写晚春的诗歌数不胜数,但大多逃不出伤春的的感慨。杜牧寻春不在,所以“自是寻春去较迟,不须惆怅怨芳时”;李商隐与客诀别,“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李华“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更是满目的感伤……“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歌的感情正是寓含对景物的描写中,同是落花的意象,在本诗中却无萧条之感,这主要源于落花、昏鸦、归来的渔樵等意象融合成了和谐、宁静的意境。 周敦颐是北宋理学的开山鼻祖,颇重所谓的“气象”。程颢曾说“自再见周茂叔之后,吟风弄月以归,有‘吾与点也’之意。”可见周敦颐洒落高远之风。他的为人和作诗的风格是一致的。 [沙场秋点兵] 1、本诗的题目为《题春晚》,请分析诗句是怎样紧扣诗题的。(4分) 2、为什么说本诗的意境是“静而不寂”?(4分) [参考答案] (1)首句“花落”写暮春之晚,“昏鸦数点”写乌鸦绕林,距离较远,模糊不清,是傍晚的景色。樵渔归家也是写日之晚。(对暮春之晚的解说正确给2分,对写日之晚的解说正确给2分。) (2)本诗描写诗人读书吟诗后傍晚稍立门外所观之景,村野薄暮时分和谐、静谧。但是,不显得清冷、空寂。因为“花”在“落”,“鸦”在“飞”,“ 人”在“归”,(分析“静”,得2分;分析“不寂”,得2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