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另外在春节前夕,各私塾的教书先生也代写春联。据清人的《燕京岁时记》记载:“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费用),待祭灶之后,则渐次粘贴,千门万户,焕然一春”。一进腊月门,在齐化门里斜街东边路北的“三元子”里的私塾先生就摆摊书写春联。同时在一些闹市也有写春联的先生。在街上摆一两张桌子,上有笔墨,大红纸,为各家书写春联,也有自带红纸请先生写的,也有买现成的。而先生则借写春节挣点钱以贴补家用。一些家中无人能写的纷纷来求先生给写对联,至于内容,老师在这方面真是“满腹经纶”了,如:“汉瓦当文延年益寿。周桐盘铭富贵吉祥”“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说到这副对联,还有一段小故事:据民间流传:曾有个给地主干活的长工,到年了,还不给工钱,弄得长工家里没钱过年,恰巧教书先生知道了此事,于是想为长工讨个说法,走到地主家门口,看到了这副对联,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先生拿起笔来把“增”字改为娘字,把下联的“福”字改为爹字。这样就成了“天增岁月娘增寿;春满乾坤爹满门”了,(变相的骂地主老财,你想啊,要是爹多了,那不成杂种了!)过路人看到了都大笑不止,最后地主老财才知道改了对联,造成贻笑大方的后果,)“喜迎新春合家欢乐,欢度新年福寿双全”“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老北京过大年有“尚红”之俗,红色代表喜庆之意。各街巷宅门,特别是富裕人家更要讲究的多。要在户外挂起红灯笼。宅门,小院,四合院均张贴福字。
说起贴福字来,也是中国民间的老传统了。
北京是六朝古都,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底蕴极深。老北京人过春节讲究吉利。每逢新年贴对联的同时,也贴福字,以求迎来五福临门。伴着阵阵爆竹声,家家把大红的福字贴在门上,或最显眼的地方,使宅舍四处生辉,加深了节日喜庆祥和的气氛。许多人家在房间,院内,影壁墙上,家具上都贴上福字,还有四个字的:“福光普照”“年年有余”“吉庆有余”“日进斗金”“黄金万两”“招财进宝”就连农村的猪圈墙上都有“肥猪满圈”。还有的干脆把福字倒过来贴,就意为“福”到了!说起这“福到了”还有两段典故: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在一天夜晚命手下人悄悄给臣子家贴福字。大凡不支持自己的就不贴,以便按“通元贼”处斩。次日差役发现有一户的福字贴倒了,朱元璋知道后大怒,要将那家治罪。马皇后闻言劝道:“那是人家为了您来访,故意把福字倒贴着,说是您一来就带来福气了”。朱元璋听后觉得甚有道理,就没杀那家人。另传:在清光绪年间,慈禧太后命翰林院在春节时写些对联和福字贴于皇宫各处。其中有个太监不识字,把一个福字贴倒了。老佛爷恼羞成怒,刚要追究,李莲英赶忙恭维说:“这幅字倒贴,就是福到了之意,奴才认为是大吉大利呀!”慈禧听后转怒为喜。不但没惩治那个太监,还赏了几两银子。此事传到民间,便有了倒贴福字的习俗。而每到春节,清朝皇上还要亲自写福字赐给功臣。而得到御赐者,常以此为荣。精心装裱悬于厅堂之内,而以为“皇恩浩荡”。如今的福字有的是。市场,小摊儿上到处都有卖的,买回家贴上就是了。很方便的,也是春节一道亮丽的风景。
还有一件最重要的事儿,就是过年三十儿了,在我小时候最期盼的就是吃杂拌儿,放爆竹。在那天,父亲虽然挣钱少,但也要买些杂拌儿回来。这是一种将各种加工好了的果品搀和在一起,论斤出售的食品,盛在盘里摆在桌上,供三十儿晚上大家过年除岁时吃的。“杂拌儿”因选料不同,档次也有很大差别。可大致分为三个等次;上等的,也称细杂拌儿。只在果局子,干鲜果店有卖的,内容全是精品,如果脯类,有桃脯,杏脯,苹果脯,还有青梅,金糕条,海棠脯,青果,橘饼,金丝蜜枣等,这些食品平时就有出售,只是在过年期间,店铺再选取若干种掺在一起,如荔枝,桂圆,金糕条,藕片,瓜条,糖腌小藕片等。有时顾客可以要求给装匣子,因为是细货,价钱当然贵些;拿去送人很有面子。而买细杂拌儿的也多是有钱人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