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籍著名城市规划专家昨天在京病逝
家乡人痛忆周干峙
周干峙来苏参加规划论证活动。(市城乡建设档案馆提供)
□苏报记者 施晓平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官网昨天发布消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建设部副部长,原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周干峙先生,于2014年3月14日6时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周干峙是我国著名的城市规划专家,曾负责编制西安市总体规划,天津市重建规划、唐山市地震后的恢复重建规划,深圳市总体规划等重大规划项目。他是《城市规划法》的主要起草人,是中国技术政策中有关城乡建设部分的主编,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诸多重大奖项。 周干峙1930年6月28日出生于苏州。这位苏州籍院士、著名城市规划专家,在60多年时间里为苏州和全国的保护发展殚精竭虑,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 噩耗传来,熟悉周干峙的我市部分政府官员和亲属不胜悲痛。就在他们点点滴滴的回忆中,周干峙的形象丰满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骑着自己的小三轮去会客 苏州留园中心小学退休教师瞿慈贞是周干峙的小姨子。4个月前,周干峙因骨髓增生异状综合征住进了医院,得知这一消息,瞿慈贞匆忙赶到北京,协助姐姐瞿雪贞护理了两个月。 一个星期前,她看着周干峙身体情况似乎恢复得不错,就回到了苏州。“没想到今天中午得到姐夫走了的消息”,瞿慈贞坦言,她感觉很是突然。 瞿慈贞说,姐夫和他们瞿家都是苏州人。姐夫小时候家境清寒,租住在中街路西百花巷徐姓人家家里,父亲是钱庄的职员,后来到上海工作,他就跟着一起去了上海,最终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建筑系。作为梁思成的弟子,周干峙1952年清华毕业后,就进入建筑工程部(住建部前身)工作。在北京和瞿雪贞相识,结为伉俪。 在瞿慈贞看来,周干峙虽然担任过副部级高官,却为人平和,毫无架子,甚至还骑着自己的小三轮车去外面会客。 只要家乡叫他来,他就不会拒绝 60多年时间里,周干峙一直工作在城市建设与规划一线,共和国建筑规划史上的重大事件——从“一五”计划的“156项重点工程”到中国第一部城市规划法的起草……周干峙几乎从未缺席。对家乡的建设规划,周干峙更是时时牵挂,倾注了大量心血。1998年7月2日,他被聘为苏州市城市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成为苏州规划建设的权威把关人。 因工作关系经常接触周干峙的市住建局副局长邱晓翔、市规划局总规划师相秉军介绍,周干峙对苏州城市保护的把关,其实从上世纪80年代制定《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就开始了;90年代干将路改造、街坊改造,以及后来的轨道交通、苏州博物馆新馆、虎丘地区综合改造工程、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综合整治保护利用工程、天赐庄片区保护与利用工程……几乎所有重大城市建设项目的规划论证,都可以见到周干峙的身影。他曾经说过,只要家乡叫他来,他就不会拒绝! 邱晓翔说,1996年苏州编制第二轮城市总体规划时,他去北京汇报工作,“周老白天忙不过来,就让我晚上去家里谈,弄到深夜方罢”。2010年虎丘地区综合改造工程规划论证时,周干峙几乎每个月都要来一趟苏州。2012年12月,周干峙又为天赐庄片区保护与利用工程方案把关,当时已经82岁的他几乎跑遍了启动区每幢房子,还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去了附近的定慧寺巷,了解沿线的保护情况。去年9月27日,已经抱病的周干峙还回到苏州,参加吴中太湖新城的“绿色生态城区规划成果专家咨询会”,对规划方案进行指导。 巧解人民路隧道下穿难题 除勤勉外,周干峙还是一位睿智的规划家。 邱晓翔介绍,上世纪90年代街坊改造时,有人提出,各街坊要实现资金上的自我平衡。周干峙认为,古城基础设施欠账多,需要更大的投入,靠就地平衡不科学,也不合适,应在更大层面上筹措资金。后来,苏州就设法另外筹措了一部分资金支援街坊改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本世纪初修订苏州城市总体规划时,周干峙提出了许多超前的想法,再一次显示了他的睿智。邱晓翔说,周干峙当时就提出要算清土地账,他认为,苏州经济快速增长,是建立在消耗大量土地资源的基础上的,今后土地资源必然越来越紧张,那时候苏州靠什么发展?一席话引起人们对集约利用土地、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 相秉军则说,平门桥北堍人民路下穿隧道的设计,也充分显示了周干峙的智慧。那里南傍环古城河,北有普速铁路线、城际铁路线、312国道,线路多,距离短,平交不现实,为避免影响古城风貌,又不能建高架。怎么办?规划部门为此邀请了日本一家著名的设计公司设计,对方认为,只有那么短的距离,他们拿不出解决方案,双方只好终止合同。周干峙提出,把下穿隧道分成两股,分别向东、西两侧拐一下,穿越铁路线后再会合,这样就延长了距离,巧妙地解决了问题。 改造不得已,力求保风貌 在许多人看来,规划往往带来大拆大建,造成严重破坏。邱晓翔对此表示,周干峙非常重视苏州的保护。 上世纪90年代初,苏州提出了干将路改造的设想。作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古城内搞这样大的工程是否可行?消息一出,各界议论纷纷,当时苏州建设部门的领导专门去了北京,向周干峙汇报、请教。 邱晓翔介绍,周干峙请了一批城建、古城保护的权威专家,如吴良镛、阮仪三等,对方案进行研究。在分析具体情况后,周干峙说服了多数专家,支持市领导对干将路进行改造。他认为,保护不等于什么也不能动,干将路改造不仅是改善交通的需要,也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更新的需要,不改造,古城的生活、经济发展都将受到严重制约,但改造的同时古城的风貌要好好保护。 在他的指导下,干将路按两路夹一河的方式进行改造,沿线新房子的高度、色彩、形式等,也都进行了控制。工程竣工通车时,他还用毛笔即兴题写了一首诗:“古城无价宝,古画难添描。不得已改造,力求保风貌。” 之前,1986年周干峙参与制定的《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已经规定,苏州古城区的建筑不得高于24米。邱晓翔说,这对苏州古城风貌也起了很好的保护作用。 相秉军也透露了一件有关周干峙支持古城保护的事。那是2013年3月,新加坡驻华大使馆推荐我市角逐“李光耀世界城市奖”。繁杂的前期工作完成后,相秉军一行5月22日赶到北京,找周干峙写推荐信。周干峙得知5月28日材料必须寄到新加坡、其他专家写推荐信时间上有难度后,二话没说连夜拟定了推荐内容,详细介绍了平江历史街区的保护整治情况。 苏州走出的第一代城市规划师
——追忆苏州籍两院院士周干峙
![]() 图为周干峙与苏州市规划局总规划师相秉军在一起(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张云霞吴诚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官网 发布消息,两院院士、原国家建设部 副部长,原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 院院长周干峙先生于2014年3月 14日6时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 84岁。 周干峙于1930年6月28日 出生在苏州,1952年清华大学建筑 系毕业后,就进入建筑工程部(住建 部前身)工作。这名我国著名的城市 规划专家不仅是《城市规划法》的主 要起草人,还曾为家乡苏州的古城 保护、城建规划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为苏州古城保护与发展不遗余力 昨天中午,身在上海的阮仪三教授接受本报记者的电话采访。 作为著名古城保护专家、与周干峙又同为苏州人,两人又都是苏州城市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的成员,阮仪三对记者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周干峙院士是我国第一代城市规划师,是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的第一任院长,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他与我的老师董鉴泓就很熟悉,那时我就认识他了。后来他任原国家建设部副部长,我们都称他为周部长。” 作为我国第一代城市规划师,周干峙曾经为西安、唐山、上海、天津等很多城市做过城市规划,不过,对于家乡苏州,这位两院院士则倾注了更多的感情在里面。他被聘为苏州市城市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这个委员会里聚集了国内顶级的城市规划专家,里面有清华大学教授,两院院士吴良镛,东南大学博导、中国工程院院士齐康、吴明伟教授,清华大学教授朱自煊,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徐循初,南京大学教授崔功豪等,周干峙带领着这批专家对苏州的城市规划建设提出了很多宝贵建议与忠告。 阮仪三告诉记者,在怎样保护古城方面,正是以周干峙为代表的专家们提出了“保护古城,建设新区”的“新旧分开”理念,正是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苏州的古城风貌才得以维护,至今在全国范围放眼望去,苏州在古城保护方面的成就令人瞩目,要归功于以周干峙为代表的这些爱护苏州的“古城保护神”。 苏州的每次城市总规修编,周干峙都要亲自过目,密切关心,为家乡的规划编制是不遗余力。在干将路的建设上,周干峙一句题词至今还令人回味无穷,他写道:“古城无价宝,古画难添描,不得以改造,力求保风貌”。 阮仪三称,周干峙作为他的“师长”也给过他很多有益的帮助。阮仪三的一本新著《姑苏新续——苏州古城的保护与更新》便是在周干峙的建议下写成的。这本书讲述了苏州古城保护几十年来的历史成果,从“源”与“流”两方面论述了苏州城的街巷、建筑的历史遗风与人文内涵,并着重从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技术层面,对苏州古城风貌的保护与发展进行了探讨。“他还欣然为我这本书写了序。” 他是一位正直的人 在为人处世方面,阮仪三说,周干峙虽然身为部级官员,但却是少见的“直言不讳”。遇到一些地方政府出于政绩考虑的盲目建设,周干峙往往会站出来不留情面地尖锐批评。阮教授说:“大家都知道我是很直率的了,但是周部长批评起来比我更加直接,毫无保留。” 另外,阮仪三还记得,在上世纪90年代,作为专家参加评审会,周干峙带头“拒收”评审费。“这是我亲身经历的。”阮教授说:“他是一位廉洁奉公的人。” 市住建局副局长邱晓翔原在市规划局工作,那时因工作需要他时常向周干峙请教、汇报。邱晓翔告诉记者,90年代初他进入了原苏州市建设委员会工作。而周干峙给邱晓翔留下的印象不仅是和蔼可亲,更是睿智而有远见。邱晓翔记得,周干峙来苏参加一次论证会中特别提到了苏州的城建应该着眼于发展节能、环保的项目,以及充分利用好地下空间。而现在苏州园区等地地下空间的大量开发建设正符合了他当时的设想。 家乡的发展最牵记 得知周干峙去世消息,市规划局总规划师相秉军感到悲痛和惋惜。相秉军告诉记者,他认识周干峙是在1995年时,那时他还在同济大学读研究生,随导师一同来苏州参加老街坊改造的论证会,在论证会上他认识了周干峙,会议休息期间周干峙还和他热情地进行了交流。 毕业后,相秉军就来到了原苏州市建委工作,从那时开始他和周干峙的接触也更多了,而周干峙对家乡的热爱他也是感触颇深。 相秉军记得2010年虎丘地区综合改造工程规划论证时,周干峙几乎每个月都要来一趟苏州。在论证会结束后,周干峙就会去老街老巷里走走转转,此外他还喜欢去太湖。此外,周干峙特别爱吃家乡的菜,回到苏州开完会他总会找些苏州老饭店,去吃蔬菜、鸡豆米等等时令菜品。 在1996年苏州编制第二轮城市总体规划时邱晓翔去了北京,向周干峙汇报工作。但由于周干峙实在太忙,约了他们去家中谈。当时时值晚饭时间,面对家乡来的邱晓翔,周干峙没有一点架子,还邀请他们一同吃了晚饭,后来邱晓翔才知道周干峙从不请人吃饭,这次是破例。 周干峙对于一些不符合城市的发展、环境的需要搞的建设他会直言不讳,而对于古城保护和发展有利的,他总会大力支持。去年3月,由于我市参加“李光耀世界城市奖”需要专家的推荐,5月22日相秉军赶到了北京,周干峙得知5月28日材料必须寄到新加坡,他连夜就拟定了相关的推荐内容。 周干峙简历>>> 江苏苏州人,一九五二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长期从事城市规划设计和政策制定工作。曾负责编制西安市的总体规划,天津、唐山市地震后的恢复重建规划,深圳市的总体规划,以及其他一批城市的规划设计指导。他指导编制的深圳经济特区总体规划获全国城市规划优秀设计一等奖。他提出了“滚动、灵活、深细、诱导”的城市规划指导思想,提高了城市规划的深度和广度,发展了城市规划理论。曾是中国技术政策中有关城乡建设(国家科委蓝皮书第6号)的主编,因此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也是现行中国城市规划法的主要起草人。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
来自: 苏迷 > 《苏州名人逸事、名人与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