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失之交臂

 莲花广圆 2014-03-16

失之交臂


作者:草上飞 时间:2008-03-24 19:01:54



(收藏拍卖导报2005年8月18日报道)笔者爱好古钱币收藏多年,有数百个品种的古币。

几年前的一天,笔者在古玩市场遇见了一枚金代的“承安宝货”折五型方孔圆钱,青铜质,生坑入骨锈下是黑褐色的地,再下面是铜。从文字、字体、穿口、地张等诸方面来判断,其应为真品,且要价不高,也没见第二枚,犹豫再三,未能买下,失之交臂,现在想起来十分后悔。

为什么没买下呢?原因很简单,几乎所有与“承安宝货”有关的书籍文章,几乎众口一辞地说“伪品”、“赝品”的说法及形成的概念,先入为主地深深地印在泉家、集币爱好者们的脑海里,所以卖主也开不了高价。

承安宝货,金章宗完颜王景承安二年至五年(1197年至1200年)所铸。《金史》里记载不详细,系银铤改铸,自一两至十两,分五等,每两折钱二贯,至承安五年(1200年)因发生掺杂铜铅私铸等情形而停止使用。戴葆庭在校正丁福保《历代古钱图说》的文稿中则认为铜铸的是假货,他说:“金‘承安宝货’系银质货币,凡铜铸者均是伪作。”这个定论一直沿用至今,到底有没有铜制的承安宝货呢?史书文献没有记载,也没有出土资料佐证,所以铜质承安宝货一直被认定为假币。

2004年第2期《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专刊》上刊登了裴元博的《承安宝货确有方孔铜钱真品传世》的文章,肯定了“承安宝货”铜品的存在,同时指出金代不少品种曾被专家学者判为假币的货币确实存在真品,如天辅、天眷、明昌、崇庆、至宁等,只是存世量极少而已。

我完全赞成裴元博先生的观点,挑战那些传统的定论。我认为造假钱币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获取暴利。造假钱币和假钱币作旧的成本并不低,要降低成本的惟一途径是扩大产量,如果这两个条件都不存在的话,作假的意义有多大?难道贴本欺世?

事隔几年,现在想起那枚失之交臂的“承安宝货”,悔也!不禁想起了陈达农先生在《古钱学入门》一书中指出:“搜罗名品伪制者反较常品真泉为难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