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克山农场中学的十年

 严隽圻828 2014-03-16

今年五一劳动节我从杨浦区的茗苑迁到闵行区的美邻苑。老同学沈龙标在祝贺我乔迁新居的时候告诉我:510,在哈尔滨驻沪办事处要举行“54团上海知青纪念上山下乡40周年庆祝活动”。问我想不想去,我说当然想去。于是在昨天,沈龙标陪我去了哈尔滨驻沪办事处准备报名,结果那里的人说不用报名,今天早上我第1个到了哈尔滨驻沪办事处,等了大约20分钟才来了位女士,问我是哪个单位的,我说是场直中学的。她就说是不是叫严隽圻?我非常惊讶的问她怎么知道我的名字的。原来她是杨柏昌的同学王丽华,是杨柏昌托她找我的。我们一起在哈尔滨驻沪办事处走了一圈,发现餐厅的每张桌子上都有牌子,只是没有团直中学的,我看到了211连的牌子,又等了一会,战友们陆续到来,工程连的姚志伟、梁碧云、康利芳、周道生……,大家见面非常高兴,又说又笑的。谈了一会沈龙标也到了,我说我想去看看211连的战友,自从1976年离开连队至今已经33年了,不知道他们还能认识我吗。没有想到11连的战友们见了我立刻叫出了我的名字,并且让我入座,使我非常激动。11连一共来了两桌人:朱培娟、邵正富、王新珍、季庙虹、苏茂盛、费永茂、邬佩依、周燕雯、徐佩芳、李颖、徐领法、孙桂英、徐文宗、许立贵、姚薇薇、许洁华、王月琴、左秀芳、曹俊英……,在另一桌上,徐文宗还特地介绍了一位原54团工会的韩春阳,他是吴小英的同学。一下子见到了这么多分别30多年的老战友,我太高兴了,令我兴奋不已。大家在一起激动地谈论过去的岁月。大家要我介绍自己离开连队后的情况,使我想起了许多往事:1976年,我离开战斗了8年头的连队,来到54团团直中学。从54团团直中学更名为克山农场场直中学,再更名为克山农场中学,我在那里整整做了10个年头的英语教师。

1976年初,54团团直中学准备开设英语课。当时学校只有从齐齐哈尔师专英语专业毕业的陈焕章老师可以教授英语,于是就在全团招聘英语教师。在众多应聘者中,我通过考试被录用了。可是,由于父亲严家莹和当时台湾严家淦的关系,我被卡住了。后来中学校长王三贵和党支部书记胡春英这两位共产党员千方百计地帮助我,通过团党委发公函到上海。后来据军务参谋胥东林告诉我说我父亲单位回函说:“严家莹和当时台湾严家淦虽然是五服之内的兄弟,但是没有任何联系。”就这样,我才正式成为54团团直中学的一名英语教师。

19762月,改变体制,恢复农场体制。19765月,54团团直中学改名为黑龙江省克山农场场直中学,同时也正式成立了外语教研组,陈焕章老师任第一任教研组长。1978年初,学校让我担任高中毕业班的英语课。那一年是恢复高考的第二年,高考开始全国统一命题,而且仍然允许“老三届”报考。我找到校长王三贵和党支部书记胡春英,请求和我的学生们一起报考。但是他们让我安心教学工作,说以后有深造的机会就让我去。于是,我就把心放在学生身上,一心一意地投入到我的英语教学工作中去,真正安心扎根东北了。

那时,中学条件很差,我们师生同住一个宿舍,没有单人床,睡的是板铺,除了我和李云凯、孙大生、杨远顺等老师外,还有78届的高中学生纪亚明等住在同一个宿舍里。冬天没有暖气供热,在屋里用红砖砌的炉子烧煤取暖,很是艰苦。在这期间,有许多知识青年通过办理病退等方法返城,在中学工作的返城知识青年就有哈尔滨的高智华、龙喜丰,天津的陆琰理、单秀丽、曹秀芝、邹允之、孙家声、孙焕祥、萧钧、萧彩欣、郑秀芬、王振友(上学)、郭刚华,上海的王晓妹、王健康、杨远顺,北京的张鸿敏等。在大批知识青年返城后,还有很多知识青年仍在农场工作,并且成为农场各条战线的骨干力量。当时在中学工作的知识青年还有鹤岗的刘红军、孙光友、姜桂珍,鸡西的李云凯、陈志和、于峰、潘衍平,哈尔滨的徐孝华、于德春、李德孝、魏仲贤,天津的殷冠丽,上海知青中除了我还有1979年从黑龙江大学外语系毕业的袁春华和从哈尔滨师范学院生物系毕业的丁庆元等,他们也都是中学的骨干教师。

就在大批知识青年返城的时候,我和本校语文教师吴晓英在19781020日结婚了。除了本校教师以外,上海战友姚志伟夫妇和黄志龙夫妇,北京战友刘宁以及副场长、鹤岗战友高崇辉等都参加了我们的婚礼。

1979年初,陈焕章老师因病长期休息,我接任外语教研组组长,成为第二任外语教研组长。记得当时的校长仍是王三贵,党支部书记还是胡春英,教导主任是刘红军,总务主任是赵云祥,团委书记是高永泰,任正容主任是11月从四分场学校调来的;各教研组组长分别是语文组刘国栋、李鸿飞,数学组姚旭光、徐锡华,外语组严隽圻,政治组杨光,史地组李云凯,理化组张鸿玲,音体美组王占芳

那年,各分场学校也准备开英语课,但是没有师资。在我的建议下,文教科举办英语教师培训班,在全场范围抽调了一批优秀青年接受培训。开始,教育科让我兼任教师培训班的英语课,由于我在场直中学的英语教学任务较重。于是,我推荐十一连的陈家驹调到场部和刚刚从黑龙江大学毕业的袁春华老师一起执教这个培训班。这个培训班的学员后来都成了农场的骨干教师,其中徐淑荣、王千凤、王玉兰、王丽霞、胡伟、丁惠君、梁春明、孙宏伟、李柏林等还是我们克山农场中学的英语教师。年底,农场工会应广大医务工作者要求,开办英语夜校,到中学聘请英语教师,校长王三贵就推荐了我这位外语教研组长。由于我精心备课,认真讲课,效果不错,因而受到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欢迎。但是好景不长,我经常犯头疼病,不得不推辞了。我想推荐十一连的冯宏生来接替我,由于当时二分场学校正在调冯宏生夫妇去当老师,最后只好请王玉兰老师来接替我讲课了。

1980年初,克山农场成立外语教学研究会,我担任了理事长,当时各学科的理事长几乎都是我们场直中学的教研组长。同年316日,我的儿子严立出世。真是无巧不成书,就在同一天,上海战友姚志伟、梁碧云的女儿姚岚也在上海出世了。自从有了儿子后,我就有了成家立业的感觉,这一辈子注定就是孩子王了。不久,陈家驹老师的女儿从成都来信,请他回去安度晚年,我听说后非常高兴,积极支持陈老师回成都享受天伦之乐。我和吴晓英帮助他办理了各种手续,还和他一起去照相馆拍了张合影。19808月,撤销一、二、四、五分场的高中班,集中到场直中学,场直中学更名为克山农场中学。后来,有的知识青年调到嫩江农场管理局、二道河农场工作,也有部分知识青年返回或调回城市工作,而我仍然留在克山农场中学任高中英语教师。克山农场中学的80届学生是恢复高考三年来,高考成绩最好的一届,是我印象最深的一届,除了我的课代表崔来兰外还记得有理科班(姚旭光)的王丽、王守云、丛丽、郭蕊、李松林、方宪波;文科班(杨光)的范开龙、张崇德、吴晓波等。81届学生的英语课也是我执教的,印象比较深的有夏不炀、栗云霞、刘玉玲、李桂云、杨培杰、王洪霞、王丽、肖广英等。

1981年寒假,我和陈志和、李艳辉老师一起到哈尔滨师范学院参加高中新教材培训时见到了原11连的战友刘明义,我们畅谈了当年在连队的兄弟情结和离开连队5年中各自的经历和感受。在1981年暑假前,嫩江农场管理局和牡丹江师范学院联合开办英语教师进修班,我和许多英语老师都参加了招生考试,最后只有我和我们农场英语教师培训班的学员刘春芝、李金霞被录取了。在教师进修班里,由于我的英语基础比较好,还被选为班干部,经常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英语进修班设在管局教师进修学校,隔壁就是嫩江农垦林业学校,我教过的80届学生郭蕊、方宪波,刘爱华等;81届学生刘玉玲、杨培杰、王洪霞等都在那里就读。1982310,这些学生请原二营营长、克山农场党委副书记、当时嫩江农垦林业学校的党委书记刘学圣和克山农场在林校读书的全体学生们在校门口合影留念,并且特地到教师进修学校把我和刘春芝、李金霞都请去了,在拍照时这些学生非要我和刘学圣坐在一起,还说什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等,真是令我感动,这真正是割不断的师生缘啊!

1982326,我的头疼病突然发作,使我不得不休息。跑遍了全省各大医院,却被诊断为癫痫,病情越来越严重。1982年暑假,学校送我去五大连池疗养。在五大连池,我写信询问在上海瑞金医院做医生的姑姑,她告诉我不可能是癫痫,第一我们家族中从来没有癫痫病史,第二我的脑部也从来没有受过伤,她要求我回上海去检查。年底,学校派体育教师李爱民护送我回了上海,后来在上海华山医院经过专家确诊为脑瘤。当时许多人都认为我不行了,要给我准备后事了。

1983年春,我在上海华山医院进行开颅手术,神经外科唐镇生主任成功地为我摘除了脑瘤,使我获得了第二次生命。手术后,在我妹妹任护士长的上海建工医院中医病房修养了一个月,我就回学校上班了。在王三贵校长的关心下,我没有任课,只是继续担任外语教研组长。在我的推荐下,由丁惠君担任外语教研组副组长,主持工作。同年秋,王三贵、张鸿玲夫妇调嫩江管理局教育处(1985年调回北京,在北京师范大学燕化附中退休),分别时,我感到依依不舍,难舍难离。因为他们对我的工作和生活上的支持和照顾,使我终身难忘,是他们尽了最大努力把我调进了中学,并且培养我成为合格的英语教师和外语教研组长。王三贵校长对克山农场中学的发展是做了大贡献的,尤其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他把全场的优秀教师几乎都调入中学,还通过管局教育处招聘一批退休教师解决某些学科师资短缺,有王福森、赵毓梓(英语)、毕德普(地理)等,还把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大中专毕业生吸收到我校任教。记得有1979年进校的崔国久老师,现在是浙江省第七批特级教师、宁波市第二批名教师、民盟宁波市委常委、镇海区政协常委,曾获得浙江省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曾被文化部、全国教育工会授予园丁奖,应邀赴首都人民大会堂受奖并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1980进校的李艳辉老师,现在是克山农场小学的党支部书记、杨柏昌老师,后来是克山农场教育督导室主任;1981年进校的姜兴旺老师,曾经是克山农场高中校长;1982年进校的郭蕊、方宪波、孙世军;1983年进校的王守云、隋公文、刘玉玲等老师,他们曾经都是我的学生。另外1980年引进人才调入的孙金堂、邵清海老师还曾任学校领导工作。王校长调走后,学校也特别照顾我。潘衍平担任校长不长时间便调到二道河农场,李芳琪老师接任校长时也没有让我任课,继续让我担任外语教研组组长,只在外语教研组里做指导青年教师工作,仍然由丁惠君担任外语教研组副组长,主持工作。

我从学生时代就爱好集邮,而从1983年起开始用年册收藏邮票,一年一册,一直到今天从来没有间断。1984年开学初,我和教导主任杨柏昌老师一起组织学生成立了克山农场中学集邮小组,我们俩担任辅导教师。54日,我们成功地举办了克山农场中学《我爱祖国》集邮展览。19849月,克山县举办第一届集邮展览并成立克山县集邮协会,我的邮集《无产阶级革命家》还获优秀奖,我和杨柏昌、陈宝军等都成为第一批会员。克山农场中学集邮小组还曾受到黑龙江省集邮协会的表扬。

1985年寒假我在董贺天和王忠香夫妇的陪同下回上海做了肛漏手术。开学后我和王福森老师参加了姜兴旺老师班级的春游,回访了五大连池。劳动节我参加了姜兴旺老师和我学生从丽的婚礼。到贵州任省委第一书记后,在全国范围引进人才支援贵州。我岳父(供应站离休干部吴开基、贵州人)知道这消息后立即为我报了名。不久,我就被批准调往贵州遵义。临走前,我向我的领导加邻居、校长兼党支部书记刘红军老师推荐了11连老职工李景云的儿子李柏林做我的接班人,担任外语教研组长。李柏林后来曾任高中校长、农场教委主任、教育科长,现在担任农垦齐齐哈尔管理局教育局普教科科长。我到贵州后,在遵义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子弟学校先后担任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等工作,在担任领导工作期间我始终坚持上课,从不间断,并且在那里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学一级教师。1996年,我同时有了成为中学高级教师和回上海的机会,我选择了后者,调回上海继续担任高中英语教师。

在今天哈尔滨驻沪办事处举行“54团上海知青纪念上山下乡40周年活动的时候,11连上海知青的召集人徐文宗告诉我们:815日北京知青纪念上山下乡40周年活动邀请我们参加,我立刻报了名,我希望相聚在北京,能见到更多的战友,大家已经33年没有见面啦!

                                      写于2009510

作者  严隽圻  上海知识青年,中共党员,19695月从上海下乡到54211连务农;1976年任克山农场中学英语教师、教研组长;1985年调贵州遵义农科所子弟学校,任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1996年调上海宝山盛桥中学任高中英语教师201112月退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