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百家争鸣》有感

 一个好老头 2014-03-17

刚刚读完易中天的中华史系列丛书之:《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当时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也有说达上千家),4324篇著作,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最为著名的也不过几十家而已(真正影响中国上千年历史的不过是儒、墨、道、法)

能够出现“百家争鸣”最起码要有两个条件,一是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促进了经济,使传统的社会秩序受到猛烈冲击。由此引来了大家对现实不满,人心思变。春秋战国时期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林立纷争。如何改变纷乱的局面,建立新的秩序,各种理论、学说纷纷出笼。说白了,就是原药方不好使了,各路大仙开出各自的济世良方。二是中央政权控制力弱,强权之下无争鸣。做皇帝和国王的、做领导的、做家长的都不喜欢臣民、属下、孩子们瞎吵吵,瞎吵吵一个是乱,吵得脑仁儿痛。二是效率慢,吵了半天事还定不下来(除非遇上珍珠港和9·11),没有专制痛快,能一锤定音。因此,只有在中央政权缺乏控制力时才会有各路药方的市场。在强权之下,“官”大表准,他说那个方好使就用那个方,其他方子等不到出世就都胎死腹中了。除此之外,还有文化、科技等其他因素,共同促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有两个时期,一个是春秋战国;另一个就是民国初年。

百家争鸣的结果是出大师,出思想。春秋时期大师有:孔子、孟子、墨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思想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民国时期大师有:老舍、胡适、梁实秋、谢冰心、梁漱溟、陈寅恪、马寅初、竺可桢、蔡元培、叶圣陶、季羡林、朱自清、王国维、刘师培、钱穆……思想有: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三民主义、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工读主义……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们争论了500多年,开出了数不清的方子,最终集中了几大家:儒家讲王道(仁爱),方子是退回到商周;墨家讲帝道(兼爱),是要回到到尧舜;道家讲天道(无为),更彻底,要退回到太古;只有法家讲霸道,主张往前走,最终走向秦汉,确立了皇权帝国。

民国初年也是皇权不好使了,走什么路,各路神仙更是拼命鼓吹自己的才是能救命的祖传秘方,结果不必说了,大家都懂得。

现如今各路大仙们也在纷纷地开方子,不过使谁家的方子好像还得老大说了算,我等小民们那就等着倾现成的喝药就成了,省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