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洪均生谈陈氏太极拳

 三平读书 2014-03-17
洪均生谈陈氏太极拳
  
  凡是适应生活.符合客观事物规律的,必然符合科学。方法是万变的,而原理是不能变的。方法的变,是因人、因事、因地而变,但仍合乎原理,也可以说合乎需要的。
  
  陈式太极拳虽然世传已久,但至十六代阵鑫先生才总结出此拳的科学原理和方法,提出“太极拳,缠法也...”,并加重语气说:“不明此,即不明拳”。 陈鑫先生说的缠法,就是螺旋运动形式,通过螺旋形式,周身渐渐练出一种缠丝劲来。这种劲是刚柔相济的,也就是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说的“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的劲,是用科学方法练出来的劲。这种劲,在生理方面能使全身关节、肌肉束、各个细胞一动无有不动,甚至内脏也随着躯干的左右转动而发生自我按摩的功用。日久天长,人体由于气血循环通畅,自然得到健康,在技击方面,由于变转灵敏,对方来力挨我何处,我随其方向略一转动,便可化开。这就是太极拳要求的引进落空。当转动时, 因为走的是螺旋圆形,这半边随化,另—边必然转过来,自然形成柔化刚发。假设动作慢时,转到圆周四分之一,便可生效。功夫越深, 速度越快,略一旋转,便能化发同时发生作用。 所以太极拳又要求由大圈而小圈, 由小圈而无圈。 大圈小圈是自转配合公转,无圈则是只用自转。
  
  什么是自转? 什么是公转? 陈鑫写的书上没有这个名词。陈福生(陈发科的字----编者)老师教拳时, 也不曾提过自转和公转。这是我在解放后为了教人才提出的。陈鑫讲缠法,有顺逆、左右、上下、进退、前后和大小六种,没分出主次来,也没说明顺逆是以何为据而定的。 沈家桢、顾留馨著《陈式太极拳》,指出:顺逆缠丝为基本缠法,其它为方位缠法。主次分明,是进步的。但我从实践中体会出,每个动作都有自转与公转的配合。有人说:“以顺着时针的旋转方向为顺,反之为逆”。这种说法虽然不无道理,但只可作为躯干旋转的顺逆规律。因为手各有两个,右手顺时针为顺,左手如此转动岂不相反? 因此我便以手心的上转为顺,而下转为逆。 至于公转,则分为左右旋和前后旋两类。左右旋又分为正旋和反旋。因公旋一周中的缠法,必然是一半顺缠,一半逆缠。凡从下顺缠收到心口前,变逆缠,从上开 与眼平的,为正旋(如“云手”);凡顺缠从上向内收到肘齐乳房,变逆缠,而手经心口、胯前,开到与眼平的, 为反旋(如“十字手”)。前后的公转,只有反旋而无正旋(如“前蹚拗步”、“倒卷肱”)。腿部的缠法,系以腰的转旋方向而定顺逆。腰向左转,则左腿顺缠而右腿逆缠;腰向右转,则右腿顺缠而左腿逆缠。由此可以肯定,腿部缠法的配合,只有一顺一逆,而无双顺双逆。双逆缠则身必向前仆跌,双顺缠则身必向后仰跌。它不同于两手的配合有双顺双逆和—顺一逆。腿部的公转,分为里、外、前、后弧线。一般讲,前进则走里前弧线(如拗步类),后退则走里后弧线(如倒卷肱), 左右旋转的步法则走外前或外后弧线(如“扫蹚腿”)。至于躯干,则只有自转而无公转。因为从头顶百会穴至尾骨长强穴的上下一条线, 在力学上等于杠杆的支点。支点只能旋转,不许摇摆。假如随着步法的进退而变更方向,也应随遇平衡而适当位移,不许偏移于某腿。拳谱云:“立如平准”,“腰如车轴”,可见古人早明此义.
  
  按照力学原理,重心越低越稳。所以太极拳历来主张气沉丹田。但沉气不是有意鼓起小腹,而是运用科学方法。陈式太极拳的方法是尾骨长强穴微向后翻。这个姿势,使小腹下方自然向内斜着收敛,从而使气自然下沉,而人体重心也自然降低。这是陈式太极拳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同其他太极拳的根本区别。
  
  当年陈福生老师教拳,经常说。学拳有三个阶段:一是照着规矩把基本动作学对:二是照着规矩把套路练熟,三是从熟悉规矩,细找规矩,详明这些规矩是为什么? 有什么用? 哪些规矩适用于眼、身、步、手以配合,朋、捋、挤、按、采、例、肘、靠及进、退、顾、盼、定的着法变化,并加以互相试验。他说:学拳者不但要将拳理明了于心中,还要将拳法练到全身;不但要知其当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才不至枉费功夫而有所成就。还说:成就的大小,全看用功的深浅。武术功夫不能不芳而获。下一分功夫,有一分成就;下的功夫和我一样,则成就会和我相等。假如下的功夫超过了我,其成就也会超过我。陈鑫有诗云:“空谈皆涨墨,实运是真诠”。可见前辈教学一种技艺,都以坚持实践为进步的不二法门。
  
  陈师教我们,虽然说分为三个阶段,却每句话总有叫“照着规矩”几个宇,使学者重视规矩。陈师教人,首先从每一动作的姿势入手,次则注意手和手、足和足,以至手和足及全身配合变化的规律,要求非常严格。常常打比方说:初学要慢练,如学写字,先要求点画正确,再讲每个字的笔画配合,然后才讲到章法。
  
  陈师还经常说:只要有人来学,我恨不能钻进他的肚子里,一下子让他们学会学好。可是作不到。因为教人只能是给人领路,不能代替人走路。所以任何艺术名家的子孙,只能有优先继承的条件,而无继承权。艺术的形式是学得像,功夫的成就是学得纯。不像物质金钱,可以随便赠人,子孙有当然的继承权。
  
  我从1930年从陈师学拳,1944年迁至济南,1956年春赴北京再求师教。我师告以: 这套拳没有一个动作是空的,都是有用的着法。每天将拳中动作通一讲解,互相试验。不但讲了用法,而且又讲了解法。我这才能对陈式太极拳略能领悟。这样复习,从三月至六月,因事离京。行前向师请准:可以按实用法传拳。 因此,返济后改变初学动作,并和同志们共同试验。凡是合乎基本规律的必胜。总结我学习陈式太极拳五十余年的经验,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陈式太极拳的理、法,都是对立而统一的。有形的方面是:动静、开合、大小、进退等。劲力方面是:虚实、刚柔、化打等。 凡此种种,当静止时,是对立的;在运动时,则是既对立而又统一的。例如:第一金刚捣碓的动作之一,是目视前方,身略向左转,而两手从肋旁一高一低、一前一后向正前转出,眼、身、步,手的方向是对立的;动作的时间是统一的;着法的目标为棚接前方来手,也是统一的。内劲和着法的配合为:右手以顺缠摇棚对方手腕,左手以逆缠迎搭对方肘关节上侧,缠法是对立的,时间和棚法又是统一的。整个套路的所有动作,都是在螺旋运动的缠法中完成的。但螺旋变转的角度又是处处对立的。技击的作用,都是要求我顺人背、化打同施的。一路四个金刚捣碓,式名虽同,而练法着法各有变化。也是对立而统一的。
  
  二、缠法是陈式太极拳的主要规律,必须在每个动作中严格掌握。但学得要细到一丝不苟,用时要活,角度的加减与速度的配合,要因敌而变,毫厘不差。所以陈鑫说:“守规矩而不泥于规矩”。
  
  三、要照着规矩从练对的基础上,练到纯熟,但应随着身体强弱,年龄大小而区别练拳趟数和运动量的大小,总以自然为主,不可勉强支撑。 内劲的出现是在日积月累正规锻炼中自然产生的。
  
   陈师教人只讲松圆,要求从全体放松中求圆。 陈式太极拳的圆,不但是太极图外线的弧形“( ”“) ”,而且变转方向时要是“2”“S”的圆。这是因为圆的弧线是点、线组成的。点为刚而弧线为柔所说的“方圆相生”,实际就是点线相生,在运动中便为刚柔相济所以陈师教人总说松圆,而不说松柔。更下讲弹抖。因机轮转得再快。也不会弹抖。讲到有形的规矩,是习太极者皆知的。如:“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及“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等术语,也要正确领会其动作配合方法。这些术语表面上是有共性的,在实践中却又有其特性。例如:“虚领顶劲”,我们认为,“顶劲”是指头顶百会穴的劲要虚向上领,所以十三势总歌说:“满身轻利顶头悬”。陈鑫解为如同用绳子从百会穴向上悬起来;杨澄甫则将领字换成“灵”字;顾留馨则说如头顶一种轻物;也有人说是虚、灵、顶三个劲。气沉丹田的气,陈式太极拳是由于尾骨长强穴的微向后翻,而自然下沉。王矫宇的语录说,练裆劲如欲大便状。有下少人则要求有意沉气。或说:“动作配合呼吸,吸气则丹气上升至胃,而胃部鼓起;呼气则胃气又下降至丹田,而小腹鼓起。并介绍所谓的“腹式逆呼法”, 但陈师从来主张自然呼吸,调气而不运气。曾有人来信问我关于丹田与胃气能否相通。 我向中西医 学老人请教, 都答以丹田与胃不可能有气的往来。 我不懂生理学,对此莫测高深,因而无从答复。
  
  松肩沉肘也是共性规律,实系劳动生活的规津。我认为陈式太极拳的一切规律都与生活一致。但当前部分习陈式太极拳者,在理论上则讲腹式呼吸、 讲意、 讲气的所谓“意气运动”; 在动作上则讲“沉肩坠肘”,肩生在上方怎能下沉? 陈师主张“肘不离肋”,即使手向外开,肘尖只向下垂,低于肩部约五、六寸,以保护胸肋要害之处。有人却说:“肘不贴肋”, 这是不是陈式太极所主张的,也是莫测高深。“左重则左虚,右沉则右杳”之句,本是讲手足上下不许全实,以解决双重的方法。许多有关太极拳的文字,则只解此句为推手不顶的方法。 或说马步为双重。 至于陈师常说的“下塌外碾”, 原是讲手法的,有的著作将之移用于足部,虽亦可通。 而陈师常讲的“左手来,左手迎;右手来,右手迎”,“前发后塌”及“直来横拨”、“横来棒压”等口诀, 却很少有人介绍。
  
  我由爱陈师而爱我师后人, 更爱陈式太极拳这一宝贵文化遗产,如抱着“明知不对, 少说为佳”的原因写文详述陈师所教有关陈式太极拳的规矩,以供参考。
  
  
  螺旋力秘法
  
  
  一、螺旋力的作用
  
  螺旋力的运用主要有两种:一种以蓄力状态自转攻防,可使对手的来力落空而失重,其力如打在飞转的车轮上;第二种是发力于对手,其力如旋转着钻入岩石的钻头。螺旋力最高级的运用是脱骨训练后的蓄发,其横转如摇旗撼树,其竖转如车轮削切,这种螺旋力的应用,应注重两点,一是其运动要领是在总重心自转的同时,由脊柱带动骨架的各关节一齐转动;二是运动轨迹不能仅仅是横转还应练习竖转、斜转、正转、反转等多种形式之转,正面螺旋,不仅是变面和双臂竖转,而应是总重心和脊柱、肩、胯等各关节都要竖转,同时需注意,发力需以脊柱去削切对手中心,万不可只是用手砖其间架,竖转为劈拳,反转为削拳,横转为圈捶,斜转为斩手,简而言之,一切单操形式都要取消,其发力只是浑圆力和螺旋力的合成,劈、崩、炮等单操只是无意识的空间形式而矣!
  
  二、平面螺旋力训练
  
  螺旋力功法的训练,是卢氏结构拳法的核心,亦为我国传统内家拳之精髓。历代拳家皆奉之为"不传之秘",真正掌握本功法、功力的人过去不多,现在更少。其力如车轮切削,所遇之物无不被离心力击出。对方如主动进攻,一旦与我方间架相融之,一刹那间,必会产生一种不可抗拒之力,令对手反弹而起,挨身即被摔出。此功精熟之后,在实战中不论对手来力如何巨猛,只要一经接触即会化为乌有。在末发力之时,对手即已失去重心。一旦此功上身,所有拳法及器械的发力,均可获得巨大突破性进展。
  
  经过桩功的苦练,二至三个月后就会获取强功鸳实的浑圆整体爆发力。当我们深入体会桩功的性能并且获得基本的生理改造之后,怎样的运动才会使站桩的意义不失呢?对"螺旋力"的体认是整体运动从相对静态过渡到绝对动态的最佳训练手段,目前所有的意拳、心会掌、螺旋拳等原传拳法的有关教材中,均一笔带过或根本末提(中华武学事业指导总部推出的《华夏武学精髓训练教程》例外)。孰不知如果自身不具备"整体螺旋"的功夫,那么在应用之中"力如盘内之珠"的螺旋发力是不可能达到的。
  
  我国原传实战武学之整体劲力的来源,即是通过关节与关节之间的韧带拉伸,来调动以肌肉为动力,骨酪为杠杆,以关节为枢纽的力的有序连接和释放。根据人体生理构造原理分析,人体关节的运动可分为屈伸、内旋、外旋和环转,关节运动的特点是以关节为支点,进行某一部分的运动。
  人体的生理结构决定了人体的发力必然遵循物理学上的力学原理。卢氏结构之"螺旋力"功法训练不但吸收了上述特点,而且还上升至脊柱带动躯干,躯干带动间架,一动无有不动的整体性关节同步运动。
  "螺旋力"修习入手方法:首先从桩功的间架动转开始,即从正面浑圆桩为基本姿式,以躯干作为我们的中心轴,使双肩、双胯按顺时针方向360度的滚动式摩擦环绕。这时我们就会发现,如果双肩双胯按顺时针方向运动,那么上肢所保持的间架就会与躯干形成矛盾的反称运动,这样才能使双肩关节真正产生360度运动轨迹。双胯与躯干的运动亦是如此。另外,由于下肢承受上体的重压,下肢的膝关节、踝关节会被胯关节的运动而自然带起,与躯干形成方向相反轨迹相同的运动。我们又发现一个新的课题,那就是如何能使双肩双胯在运动中同步进行,若仅动双后,下肢力量传导不上来,如只动双胯又会造成扭屁股,此均非真正的螺旋功夫,更丧失了整体用力的原则。
  
  在此我们先来谈谈脊柱的中枢作用。脊柱上端连于大脑,是人体机能调节输出及输入信号的司令部,同时它又是人体的中心分界线,把双肩双胯对称分开,所以我们可利用它的运动原理来连接双肩双胯的运动定向。
  
  首先,我们可以坐在凳子上,并且把上肢固定住不动,然后使脊柱的颈椎和尾椎纵向拉伸定位(即不许回缩)以尾椎为动点,绕凳子做360度环绕运动,这时由于我们的双肩双胯不能主动地运动,其关节部位就会被脊柱带动起来做与脊柱轨迹相同方向相反的360度旋转,待熟练之后,我们就可以用站桩的间架来做平面螺旋训练。习者可以把自已视同老虎,有一条尾巴与地面竖直,让尾巴尖端在地面上划360度的圆(以脊柱带动),这样双肩双胯就会产生相应的同步运动。螺旋功法训练深人之后,习者就会明显感到,在站桩时经常出现的局部紧张会逐渐地缓解下来,使站桩产生的劲力更加饱满和圆润、松活,也只有间架形成的劲力圆润松活,才能产生力的松紧转换和"一触即发"的触觉之活力。螺旋力的这种训练,是符合人体生理结构的,它是所有拳学发力通用模式,轨迹拳学创始人李紫剑老师曾提出"大形同动,局部自律,轨迹平行,切线对应"的发力原理正与此不谋而合。大形同动,是指整体朝一个方向运动;局部自律,是指每个部分都分别循自己的自由轴旋转;轨迹平行,是指各个圆的圆面平行;切线对应,就是各圆心与目标处在同"正面螺旋力"是躯体的上下起伏带动四肢体认上下发力的训练功法。它的基本运动形式是以矛盾桩的向内,向上的撑拧变为大天星桩,再由大天星桩变为虎扑桩的按推,如同摇砖井架上的辗轩一样。立体螺旋试力运动不同于钩挫试力和蛇缠手。因为上述两个试力都是建立在摇旋的平转基础上运动的,而立体螺旋试力则是在躯干的运动中使双肩双胯变为立转,便身体与上肢形成上下的反称用力,即躯干下落而手上扬,躯干拨起而手下落,初习可以如此,但熟练后应使双手在一水平面上,使躯干动转,而双手只是轻微的起落(如图正面立体螺旋试力)。
  正面立体螺旋力的动作形态中我们可演化出钻拳和劈拳两种单操形式。钻拳之方法与西方拳击技术的勾拳相类似,相同之处则为均是由下而上的发力动作,但是钻拳在原传形意拳法中的劲力为截劲,芗斋先生通过波浪试力的身手反称,加大了其进攻中的防护功能,其钻拳发力之际有效地提高至头部,这样不但加大了攻击的部位,同时在发力失败的情况下也未失去堵截对方来拳的意识,钻拳做为堵截对方的一种手段并未从根本上失去进攻的主动性。因为钻拳是波浪形式的拨起,双臂走的为弧线,故具备撬起对方重心的功能,假设对方手臂压住我的桩架,我在保证三角支撑不失的条件下,加大小臂的斜面角度,使对方下压之力沿斜面滑落,而我之拳锋正可兜击其下颌。斜面力的变化是在三角支撑基础加强了小臂的外旋拧转,这样小臂尺骨的滚动摩擦通过无数个点的接触使其最后落在我的肘弯部分,于是我小臂就因为失去了压力而变得灵活自然,此时只须变面向上或合身前撞就会把对方重创。另外,在格斗的形式中钻拳发力亦可应用于类似于拳击、散打的赛事中,但是钻拳的起动不能脱离桩架的浑圆状态和另一只手的搏挂。控制发力在向上勾的同时,注意全身的螺旋和小臂的挑拧。钻拳发力不应只重拳锋,而是以小臂的广侧骨棱作为多个发力部位向对方腹,下颌、面颊的滑动发力,切不可执着一点而应为以线打面(如钻拳操手)。
  
  正面螺旋试力的下按动作可演化为劈拳操手,劈拳之法为从上向下的弧线形劈砸发力,其重点体会手臂下落与躯干上拔形成的互争,同时身体发生相应的左右错面,在击打时尤须注意弧线的切削功能,无论是接触头部、胸部、腹部,劲力不可有丝毫的停顿,当从头部劈至腹部之际,也是立圆弧线的最大空间,故仍须恢复至波浪的起钻落翻的圆运动轨迹,同时劈拳的下发力不应只注重手掌的接触面,并以整条小臂尺骨为发力部位,劈拳的左右互换性与其它的操手一样,来源于身体这个平行四边形左右互换,前手劈拳为撕胯调面,后手劈拳为合胯调面,重点体会接触瞬间身体形成的最强烈的争发状态,劈拳打的是竖劲,在格斗中,如果对方是直向发力,就可用竖劲的劈拳来破坏直向发力的运动方各,仅从形式上分析劈拳之发力若作用于直向发力的手臂上,其必会完全承受我的力而发生形变,而如果处理好实战中的接手问题直接把劲力传导至对方的躯干,则效果将会使其神经、内脏均造成十分强烈的破坏。
  
  值得注意的是,当今的擂台赛中尤其是西方的格斗技术己经在追求爆发力的连惯和技术上的合理配合,而我国武术界却依旧徘徊在一击必杀、一招制敌的盲从中,芗斋先生提出的"炸力无断续",在今天的大成拳界已基本看不到了,尽管有些名手能够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交手即把对方放出丈外,但是由于相对的杀伤力小而使对方还可再战,因而这种技术不可能是永远占据优势。我们应该脚踏实地的,从渗透性强的爆发透力加以研究,来提高我们自身的素质,因此包括劈拳在内的格斗技术应该体现出它的连续和渗透性。
  
  三、侧面螺旋力训练
  
  侧面螺旋力是躯干的上下起伏中加入了螺旋反转的功能,在这种动态的运动过程中我们体会躯干360度圆周运动,双肩双胯双膝双踝均产生旋转,身体的起落又使这种螺旋的运动产生了弹簧般的上升和压缩,故而侧面螺旋试力通过重点摩擦关节轨迹,使人体的灵活性能得到进一步的改变,这种改变为以后的步法、身法的训练带来极为可观的效益(如图侧面螺旋力)。
  
  侧面螺旋试力是配合单操手的身体高低正侧的螺旋发动,实战中的操手动作由于躯干是主动性运动,故它的空间游离范围就是我们整体劲力大小的标志。无论何种形式的试力实际都是在演变具体打法动作条件下设计的躯干应该怎样运动,如钩挫试力是身体的左右错变带动手臂争发,蛇缠手试力是身体的平旋环绕带动手臂做切线运动,波浪试力是身体的立式旋转带动手臂做上下的弧线形发力,侧面螺旋试力是身体的螺旋上升趋动手臂做离心力和向心力的切削性发力,这些试力的设计安排通过相互的组合和连惯性,把三维空间内的运动形式利用整体的原则表现得淋漓尽致,也就是无穷无尽的武术打法均压缩在这几个方向螺旋运动的试力中,故芗斋先生说试力是最困难最重要之一部分工作。
(备注网友跟帖,看官自己分辨:本文前半部分还像洪老的话,后半部分从螺旋力秘法开始纯系后人伪造,假借洪老语言而写,请读者注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