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宁波传统祠堂的文化特色与建筑特征(下)

 西祠书生 2014-03-17
宁波传统祠堂的文化特色与建筑特征(下):家族源流的立体史册
海曙云石街李氏宗祠的连廊

鄞州走马塘陈氏老祠堂
 
海曙青石街张家祠堂梁架
 
北仑后所村项氏宗祠

主讲人 郑雨

  宁波象山人,高级工程师,现任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宁波分院院长,主持了保护规划、古建筑测绘和设计180多个项目,曾多次获得省市优秀勘察设计奖。

  张家祠堂

  蔡氏宗祠

  目前在宁波保留的老祠堂中,根据平面布局、结构做法等特点,比较典型、具有代表性的祠堂有:

  张家祠堂

  位于海曙区青石街70号,为宁波现存少数明代建筑之一,也是宁波早期祠堂建筑的代表,现为宁波市级文物保护点。据调查,明代在青石街有张士培及张锡锟、张锡璜等名人聚居于此,祠堂应为其族人所建。黄宗羲晚年曾在张家祠堂讲学,是浙东学派的主要传播基地之一。

  祠堂坐北朝南,中轴线上由门厅和正厅组成,总占地面积465平方米,建筑面积335.5平方米。门厅为五开间,三柱五檩,中间明间为入口大门。山墙采用观音兜式。正厅面阔三间两弄,明间五柱九檩,次间及过弄七柱九檩,抬梁穿斗混合式结构,梁架用材硕大,装饰素雅,柱础中间腹鼓,均体现了明代建筑风格。

蔡氏宗祠

  位于鄞州区潘火桥村,现为鄞州区文物保护单位。蔡氏宗祠始建于1588年,距今有424年的历史,现存建筑建于清同治年间的1870年,有142年历史。建筑布局形式、营造工艺和做法等代表了宁波传统宗祠建筑的特征,建筑群面积较大,特别是后进正厅屋高近9米、用材规格硕大,在宁波乃至浙江地区极为罕见。另外,蔡氏宗祠是全国罕见的男祠、女祠合一的宗祠,在浙江一带尚属首例,也可证明从1870年起,蔡氏一族就已经打破了女人不能进祠堂的封建观念,这在当时是十分罕见的。

  蔡氏宗祠坐西朝东,由男祠、女祠两部分组成,占地面积2185平方米,建筑面积1709平方米。男祠在北轴线上,前后三进,由门厅、戏台、厢房、前厅、正厅组成。女祠在南轴线上,前后三进,由头门、前厅、正厅和偏房组成。

男祠门厅,为五开间后檐连戏台,单层硬山顶,小青瓦屋面,采用抬梁式与穿斗式混合结构,明间四柱六檩,次间和梢间四柱六檩。前檐柱上施十字斗拱,牛腿承托檐枋,山墙饰三脊马头墙,门厅中间正大门设近2米高抱鼓石,须弥底座线脚层次繁琐,面浮雕松鼠葡萄,栩栩如生,工艺精湛。戏台在门厅背面连后檐,平面呈方形,台面宽4.97米,进深6.09米,它作为祠堂的中心安排在中轴线正中,面向正厅,左右为厢房,形成“凹”字形天井。戏台屋顶为单檐歇山顶,下施藻井用轩棚式,梁、桁、枋上多施雕刻。

  男祠正厅,为五开间,前檐廊重檐、后单层后包檐硬山顶,小青瓦屋面,采用抬梁式与穿斗式混合结构,明间、次间六柱十檩,梢间七柱十檩。前檐柱上施十字斗拱,牛腿承托檐枋。

  女祠正厅,为五开间,前有檐廊重檐、后单层后包檐硬山顶,小青瓦屋面,采用抬梁式与穿斗式混合结构,明间、次间五柱十檩,梢间六柱十檩。前檐廊檐柱上施十字斗拱,牛腿承托檐枋。

 项氏宗祠

  位于北仑区柴桥街道后所村城南项家,现为北仑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后所村为“千户所军”安营扎寨之地,最早称为后所城。后所村姓氏众多,包括项氏在内的多数人家均为“千户所军”后裔。项氏始祖项信禄,明洪武年间从温州平阳迁入。据民国《镇海县志》记载,项氏宗祠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堂号惇叙堂。其坐北朝南,占地490平方米,保留正厅建筑面积198.5平方米,面阔五间,为歇山顶一层平屋。明间和次间内侧梁架为抬梁式,四柱七檩;次间外侧和梢间内侧梁架为穿斗式,七柱七檩;梢间为四柱披屋,由梢间内侧前、后金柱分别向外侧各设一双步梁,内侧前、后檐柱分别向外侧各设一弯梁,四角飞檐起翘,构造较为独特。屋面采用歇山顶结构做法在宁波地区保留的宗祠类传统建筑中属于孤例。

  李氏宗祠

  走马塘陈氏老祠堂杨氏宗祠

  位于海曙区云石街27号,现为宁波市级文物保护点。李氏宗祠是纪念浙东学派著名学者李杲堂的重要场所。李杲堂,鄞县人,曾受学于黄宗羲,是浙东学派著名学者,诗文卓然成家,著有《杲堂文钞》等。

李氏宗祠为清晚期建筑风格,占地面积550平方米,建筑面积673平方米,建筑坐北朝南,呈四合院布局,由门厅、正厅、东西厢房及天井过弄等组成,建筑布局规整,构造工艺简练又体现庄严。特别是从正厅两侧设楼梯上二层(其余建筑不设楼梯),用连廊使门厅、厢房、正厅等各建筑单体之间的二层相互贯通是该建筑最为特别之处,此结构为宁波祠堂类建筑孤例。

  走马塘陈氏老祠堂

  位于鄞州区走马塘进士村东北面,荷花池西北面,西靠贵房,东与后新屋一巷之隔。老祠堂是八世祖陈大有之宗祠,陈氏到八世时为鼎盛时期,其间出了七名进士,缙绅官吏有十四人之多。八世祖陈大有与其兄陈大寅就分二系(西众和东众),起行第,修家谱。西众建造宗祠,即为老祠堂。陈氏祠堂(遗忠堂),俗称新祠堂或东众祠堂,是陈氏东众家族的宗祠,历遭兵灾火焚,后人在原址重建,故称新祠堂。

  老祠堂为清代建筑风格,坐北朝南,两进一明堂(天井),前进为门厅,后进为正厅,天井两边为厢房,占地面积约926.5平方米,建筑面积约830平方米。

  门厅采用三开间屋宇式,双坡硬山顶,屋脊高出两边对称布置的倒座。

  正厅为七开间,前檐廊为卷篷式轩顶,檩子和枋下均有雀替,梁头为月弯式,有牛腿,雕梁画栋,主要有人物故事和花卉异珍,繁而有序,雕刻精美。

杨氏宗祠

  

  位于海曙区牌楼巷2号,现存为民国早期建筑。为纪念明吏部尚书杨守而建,祠堂内保留“杨氏碧川房重建祠堂记”,由清末民初书法名家张琴所书,碑记里介绍了杨氏支脉碧川房自明朝以来的兴衰史,记载了当时资助祠堂重建的是“宁波帮”旅沪商人杨习榆及祠堂规模,对研究甬上杨氏家族历史特别是早期宁波商人惠泽故里的义举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祠分前后两进,第一进为五开间,单檐硬山顶,山墙采用中西结合的近代洋式,通面阔五开间。前廊设卷棚顶,建筑前廊卷棚月梁、枋、牛腿等雕刻人物故事,图案繁琐,工艺精湛,饰以大漆,并贴金箔装饰,金碧辉煌,光泽如初,代表了宁波传统朱金木雕工艺的高超技艺。

  

  卢氏支祠

  位于海曙区塔影巷15号,现为海曙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甬上卢氏于明嘉靖年间从定海定居于此,至清末已败落。现存卢氏支祠为卢氏其中一分支的祠堂。

  卢氏支祠建筑为独栋,大门在临塔影巷围墙中设石框门,正厅坐北朝南,面阔三开间,占地面积211.5平方米,建筑面积192平方米,明间抬梁式四柱七檩,次间五柱七檩,采用在五架梁之上支花斗,分别与成双使用的对子梁的下端相交,柱的上端为蝴蝶木,下悬垂花篮状的挂斗,梁架较为特别。祠内前廊两侧山墙各有一老石碑,山墙饰马头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