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粟 古老的埃及流传有这么一句古话:“要寻找智慧,就到东方中国去。” 上世纪50年代,印度总理尼赫鲁也对女儿说:“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她的每一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你要好好地学习。这个国家就是——中国。” 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中华民族的魂,蕴含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非凡的创造力和强大的凝聚力。所以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中华文化。 一粟老师今天就从《弟子规 总序》隐藏的一个字谜开讲: ![]() 一拄拐老者抱着一卷书简慢慢走来,一小孩见了,张开双臂,蹦跳着扑向老人:爷爷,爷爷,教我读书学”文“——这显然透出“快乐学习”和先学做人“孝”亲尊师爱家国,然后才能学得好“文”化知识这两大信息。所以《弟子规》开篇说“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么。 所以读书之前应该先学做人:孝——包含有“孝亲、父慈子孝、上行下效、老吾老、幼吾幼”等内涵。 既然“教”字要我们先“孝”亲,那么同学们告诉一粟老师:家里每天最辛苦最值得“孝” 敬的人应该是谁呢? 请先认认“司母戊”鼎右下角镂刻的这个“母”字: ![]() ![]() 一位双手环抱跪着乳子的伟大女人! 还有这个“娘”字,也是一个跪着为我们做饭的女人——也只有最优“良”(优秀)的“女”子才有资格被称为“娘” 親! ![]() 现在,同学们一起分享这个“媽媽”的“媽”字。 提问:这个“媽”字仅仅只是一个形声字吗? 其实,她更是一个会意字—— “媽”:一位一辈子为我们儿女当牛做马的伟大女人! 既然是指“为儿女当牛做马的人”,那为什么只选用“马”而不用“牛”? 一粟提示:确实,六畜里牛马是最辛苦的。牛什么时候最辛苦? 春天! 马呢? 天天! 相比之下谁更辛苦呢? 当然是马! 是呀,马比牛更辛苦呀,睡觉都不能躺下来,一辈子只是四只脚换着颠颠而已。而且不到倒下的那一刻,就是再累,再难,也要将背上的货物驮到地才倒下……想想,我们的妈妈——在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前三四年里(含怀胎10月)是不是就像马一样:我们只要稍微有一点动静,稍微哼一声,母亲就会警觉,马上为我们喂奶或换尿布……所以,老祖先在创造这个字时,才选用了最能体现母亲精心呵护的部首“马”字! 再看这个“父”字的甲骨文: ![]() “父”应该有以下两层意思: 一是手持棍棒之形。意为“手里举着棍棒教子女守规矩的人”就是家长,即‘严父’教子——“教不严,父 之过”“严是爱,松是害,不管不教要变坏”呀! 二是一个小孩子蹒跚学步时,一支有力的大手在扶着孩子学步——大爱无声,无声胜有声呀! ![]() 学会做人之后才可以去学习知识:文 那么学习“文”化知识的最好方法是什么呢? 请看5000年前老祖先为我们子孙后代设计好的这组汉字: 读——知~智~慧——意——聪——圣! 我们先看看这个繁体“讀”字都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 “讀”字的偏旁“言”,即指祖宗留下来的经典言论,如《道德经》、《论语》、《大学》、《中庸》《三字经》、《弟子规》以及成语、谚语以及传世诗词美文等。 那么,“书”该怎么“讀”呢? “讀”字右边中间的“四”告诉我们:读书一定要“四到位”:眼到、口到、手到、心到。这四大治学方法,充分体现出一个“动”字,也就是眼动、口动、手动、心动。“四动合一”充分启动了大脑皮层运动中枢功能和整体身心的综合运用,从而便能达到“书声琅琅而入耳,清泉潺潺而出心”效果。这种通过动口而达到动心的宝贵传统学习方法,才能真正地跟祖先沟通、学习,才是领悟祖先智慧的最好方法!所以“讀”书:向上,则必将实现“学成文武艺,报效咱国家”的人生理想,成为文武双全品学兼优的无双国“士”;向下,也可得“贝”(钱),能够谋生甚或发财致富。 少年儿童学习“知”识最好也是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只要有的放“矢”(有选择)并“矢”志不渝的开“口”诵读就足以掌握所学“知”识了——“心开窍于舌”(《黄帝内经》)。而如能每“日” 开口诵读(“日”积月累)地坚持下去,就足以获取祖先的无边“智”慧了! 而这个智慧的“慧”字则告诉我们:一个时常在自个“心”田上勤于清扫(清理)心灵垃圾的人,定能取得生活事业(精神物质)上的双“丰”收。 而开口读书的妙用就在——书读百遍千遍,“心”“音”自然出现:意!这是因为:读书不响,隔靴瘙痒。书能熟读成诵,自能融会贯通。经书熟读千百遍,内藏真意自显现。所以,书一定要读,多读,朗声读!不如此,则不能接收宇宙间天德地气,难以吸收祖先留下的道光德能和大智大慧! 我们再看——聪明的“聪”,聖人的“聖”(多聆听,多开口诵读,就足以担当大任:“耳”+“口”+“壬”=“聖”)这两个字,不就是都有“耳”旁么——所以,坚持诵读中华智慧经典的孩子,必定“聪”慧不凡! |
|
来自: 昵称12217444 > 《南山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