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去年在一份报告中作出的大胆预测。如果这个预言成立,随之而来的将是交通规则、基础设施、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剧烈的变革。 那么,我们距离真正的“无人驾驶”还有多远? “无人驾驶”还得有人先看一下近期热点。 毫无疑问,沃尔沃利用磁铁将汽车“吸”在公路上的尝试成功吸引了我们的眼球。 为了排除车载传感器的若干掣肘,沃尔沃开始设想一条由磁铁铺设的“轨道”,帮助车辆确定安全行驶的范围。这种方法相对廉价,也不需要对现有的交通设施带来多大影响,更重要的是它不怕雾霾,稳定性极佳。 这种实验室级别的概念看似易用,却也简单粗暴,并且这种辅助汽车安全行驶的解决方案其实既不“智能”,也非“自动”。 目前坊间讨论的所谓“无人驾驶”,粗略地究其定义,似乎是让司机借助各种助力实现安全、高效、简单的行驶。这也许并不算是“无人驾驶”,而应归为“辅助驾驶”之列。 所谓“无人”,应当是尽可能地完全摆脱认为操控。而在 1939 年的纽约世博会上,美国通用汽车展出的全球第一台无人驾驶电动汽车则更像是此概念的极致演化——使用嵌在道路里的电路供电,用无线电进行控制,使之成为一整套系统。 这个概念,直到现在也没有变成现实。 ABS:辅助驾驶的鼻祖回溯历史,最早的“辅助驾驶”应用方式,当属 ABS(防抱死制动系统)。 ABS 系统可被安装在任何带液压刹车装置的汽车上,通过安装在车轮(或传动轴)上的传感器检测车轮的转速,借车载计算机的帮助,在必要时增大或减小制动器的制动压力。当传感器发出车轮将被抱死的信号时,控制器能够让车轮始终处于转动状态,同时又尽可能地使车轮不失控。
ABS 诞生之后的一百多年,就是一段“汽车智能化”的激荡岁月。 然后来细数一下历史。 去年的 CES 大展,多家汽车厂商纷纷秀了自己的肌肉,这也是近段时间无人驾驶汽车概念露脸的一次重要事件。 福特的 SYNC SYNC 是福特的“车载多媒体通讯娱乐系统”之简称,由福特、微软和大陆航空共同开发,首次亮相于 2007 年的北美国际车展。 最初的 SYNC 系统只能够通过蓝牙、USB 驳接等方式将车主的数码设备与车载信息终端相连接,随后又增加了“车辆体检”和“自动报警”的功能。 而就在去年,福特宣称其最新的 SYNC 系统已经集成了交通监测和导航功能,也可以起到修正驾驶的作用。 雷克萨斯的“先进主动安全研究车辆”平台 这个名字过长(Lexus Advanced Active Safety Research Vehicle)的平台需要与车载 GPS、雷达、激光测距仪和相机等外设配合使用,整套装备可以侦测到汽车周围的环境变化,甚至能够判断红绿灯,从而辅助驾驶员的驾驶作业。 另外,这套系统还内置了一项“智能传送系统”的通讯技术,能够与其他车辆进行信息交换。 第一次露脸时,这套系统被安装在一辆雷克萨斯 LS 600 上。 克莱斯勒的 Uconeect Uconnect 是克莱斯勒推出的车载娱乐信息系统,升级后的 Uconnect 能支持多媒体浏览、导航、电话和移动应用等功能,甚至还可以控制空调。随后发布的 Uconnect Access via 移动系统则可以支持 Wi-Fi 上网、bing 搜索、短信发送、紧急救援、车辆遥控等等高级功能 。 奥迪 奥迪也曾宣布该公司“正在研发、并拟于 2015-2020 年间推出一套辅助驾驶系统”,据悉这套系统能让驾驶者在堵车或车速缓慢的路况中将汽车切换到“半自动”模式,汽车在这种模式下将不断自动变速,以合理的车速行驶。 通用汽车 通用汽车在其“低速巡航系统”的基础上推出了能让汽车稳定在时速 60 英里行驶的“超级巡航”功能,预计在 2015 年左右投放市场。此系统将会被使用在 SRX 等高端车型中。 日产聆风NSC-2015 该车型配备了一个远距离监控系统,能够通过摄像头和 4G 移动通信系统来识别周围的环境。内置的通信系统可以和驾驶者的智能手机相连接,驾驶者可通过智能手机进行远程操控。 据悉,这款汽车可以实现自动泊车。 Google 的“真·无人驾驶汽车” 离“无人”最近的尝试,当属Google。 Google 从 2011 年10月开始在实验无人驾驶汽车,此前有 7 辆 Google 无人驾驶汽车从北加州山景城出发,在各种路况下行驶了二十多万英里,其中有一千六百多英里是在“无人”的情况下行驶的。 整个行程“仅追尾一次”。
那时候,Google 表示“距离无人驾驶汽车正式投放市场还需要 8-10 年时间”。 最后把视角放到这个高度后,我们会发现近期所谓“智能汽车”的热点,只不过是整个汽车行业往智能方向发展的一小段间奏而已。在智能操作界面和车载娱乐系统更新换代的表皮之下,涌动的是整个汽车工业的飞速进步。 无人驾驶汽车这个名词性短语,也许本身就是一座里程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