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言谈举止要适度,说话要有分寸

 月未圆书斋 2014-03-17

言谈举止要适度,说话要有分寸

说话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夫者存亡,嘴舌有责。”这“嘴舌”作为一个人存亡的不可忽视部分,当然与权与责不可割断。但人有说话的权利和责任并不说明人就可以肆无忌惮地胡言乱语。

说话要有分寸。每个人都有嘴,但不一定每个人都会办事,并且把事办得很有分寸。在这个世界上,有不同的人和事,也就有不同的禁忌。生活有禁忌,做人有禁忌,说话更应该有禁忌。如果说话没有禁忌,大家都一脑子捅到嘴,张口即来,毫不考虑后果,那么社会就没有秩序可言了。说话的禁忌说到底就是分寸的禁忌。

俗话说的好:“凡事都要有个度”。说话也一样,也要根据时间、人物、事件、地点的不同,相应地调整其长短轻重严松快慢,这样才叫说话有分寸。有了分寸,才能把话说圆。而有说话者总要有听话者,也就是说,一个人“张嘴说话”时最少要面对一个以上“听话”的人,说话的目的是要向对方传送某种讯息,如果没有分寸,你传送的讯息就会出现偏差。从这个意义上讲,把握好说话的分寸也就是把握好说话的禁忌。说话,遣辞用句之间,分寸更大。讲话不但要注意对象与你关系的亲疏、对象跟你的辈分、对象跟你的性别,尤其讲话的音调、修辞用字的轻重,都要有分寸。你没有拿捏好分寸,后果就会很麻烦。尤其是当你求人办事的时候更要注意,这样才会顺利办成事。

把握分寸,步步深入才好办事

一个人若想取得成功,就必须掌握说话的分寸和为人处世的技巧,这样做起事来才能得心应手,顺利地实现自己希望达到的目标。

美国斯坦福大学社会心理学家弗利特曼和弗利哲两位教授,曾对学校附近的一些家庭主妇作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以调查在求人办事时怎样才能将分寸把握得恰到好处。

他们第一个电话打给了个彼得太太:“这儿是加州消费者联谊会,为具体了解消费者之实况,我们想请教几个关于家庭用品的问题。”

“好吧,请问吧!”

于是他们提出了一两个例如府上使用哪一种肥皂等简单问题。当然,这样的电话,还打给了许多人。

过了几天,他们又打电话了:

“对不起,又打扰你了,现在,为了扩大调查,这两天我们将有五六位调查员到府上当面请教,希望你多多支持这件事。”

这本来是件容易被拒绝的事儿,但最后却被同意,什么原因呢?只因为有了第一个电话的铺路。相反地,对于那些没有打第一个电话,而直接在第二个电话中就提出拜访请求的用户,却多数遭到了拒绝。最后,两位教授以百分比作为结论。前一种答应他们的占52.8%,后一种只有22.2%。

由上述可知,向人有所请托,应由小到大、由微至著、由浅及深、由轻加重才是,如果一开始就有太大的请求,一定会遭受对方断然拒绝,应该拿捏好分寸,不能太急,让别人一步一步地接受你的说法,最后答应帮你办事。

因此,一步一步地引别人接受,慢慢地诱别人上钩,既是找人办事儿的小技巧,也是嫁接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则。

不讲分寸,事难成

一位从开封到苏州去做生意的人,在去苏州的路上迷了方向,他站在一个三岔路口上犹豫不定。忽然,他看见附近水塘旁边有一位放牛的老人,就急忙跑过去问路:“喂,老头!从这里到苏州该走那条路呀?还有多少路程呀?”老人抬头见问路的是一位三十多岁的人,因为他没有礼貌,心里头很反感,就说:“走中间的那条路对,到苏州大约还有六七千丈远的路程。”那人听了奇怪地问:“哎!老头,你们这个地方走路怎么论丈而不论里呀?”老人说:“这地方一向都是讲礼(里)的,自从这里来了不讲礼(里)的人以后,就不再讲礼(里)了!”

上述这个故事是对不讲礼貌的人的嘲讽,也说明在与人交谈时要讲礼貌。故事中的问路之人不懂礼貌更不懂得说话的分寸,因此他也得到对方同样的回敬,可以说是碰了一鼻子灰。这也给现实中的我们提了个醒:求人办事时,讲礼貌、说话有分寸才行得通。反之,非但事办不成,可能还会遭到对方的还击,那么你就得不偿失了。现实生活中,跟长者打招呼,不要一开口就直呼人“老”,就算对方真的很老。对不认识的长者只要说:“公公”、“婆婆”就可以,如果可以最好问他喜欢别人怎样称呼他。如果面对的是一大群的长者,你大可说:“各位长者”。总之,说出来的话语要文明、合乎情理和礼仪。只有这样,你的求助才能得到解答。

人与人之间要有分寸,人与事之间也要有分寸,尤其说话更要有分寸;如果没有分寸,就会有冲突,就会有是非,就会不欢而散。

下面再来看这样一个事例:张光得知老同学高震的亲戚在一个实权部门说了算,他便找高震,希望能通过高震的亲戚捞一些油水。高震见老同学相求,虽然觉得有一些为难,但面对同学的苦苦恳求,他还是答应了。可是,当高震问过他的亲戚后,人家说没有办法,高震便向张光说明了情况。但张光却认为高震不给他办事,立即拉下了脸说:“你还能干什么?这么一件小事你都不帮忙。”说罢便转身走人了,弄得高震心里很不是滋味。本来他准备说完这件事后,还想说有另一个和他关系不错的人,说不定能办成这件事;但看张光是那样的态度,他也不敢再说这层关系了,他怕如果再办不成,不知张光会怎样对待他。

张光的这种意气用事的做法,就是不讲分寸,是求人办事时最为忌讳的。即使是关系再好的朋友也不能这样做,因为你是在求别人办事,强人所难、意气用事,说话没分寸,到最后吃亏的只能是自己。反之,当你心平气和、用商量的口气与对方沟通时,说不定就有望取得成功。因此,我们更应该明白,求人时说话要有分寸,千万不能自己把回旋的路堵死,那样成功就更遥不可及了。

若想成就一番事业,求人办事是在所难免的,而成功的关键就是你须懂得掌握说话的分寸!以下这些禁忌是你在与别人谈话时所必须注意的,不然,你可就是踩了地雷了:

1.别人的健康状况。除了自己的亲朋好友,很多人都不希望他人谈论自己的健康状况。比如那些有严重疾病的人,如癌症、动脉硬化、关节炎等,通常不希望自己成为谈话的焦点对象。因此你在求别人办事,就算有问候身体的话,但也应该尽量少谈。

2.有争议性的话题。除非很清楚对方立场,否则应避免谈到具有争论性的敏感话题,如宗教、政治等而引起双方抬杠或对立僵持的状况。

3.东西的价钱。一个人的话题若老是绕着“这值多少钱?那值多少钱?”便会令对方觉得你是个俗不可耐的人,那么你在对方心中的形象就会大打折扣。当你提出让人帮你的时候,对方很可能就会拒绝,因为你的表现会让对方你是因为钱才来找他的。

有的时候,并不是所有的话题,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适合拿来公开谈论。求人也是一样的,要想让别人帮你,就须懂得掌握说话、做事的分寸等。说话时的动作、表情,举手投足都要有分寸,过于张扬给人轻狂感,过于木讷则又显得呆板无趣。

人际交往中的分寸感是一种智慧和能力,需要不断修炼。《菜根谭》有云:“得意便思有矜辞色否,失意便思有怨望情怀否。”无论得意时还是失意时,都需要不断自我反思与修炼。

成功是每个人的追求。想在当今竞争激烈的时代中争得一席之地,求人办事是在所难免的,因此,每个人都应努力提高自己的说话水平,尤其要注意把握自己的说话分寸,使语言为自己的成功造势,而不是挡路。

1.智者慎言,愚笨者乱说一通

人为什么会有两只眼睛?平衡景深,看清楚远近层次。

人为什么会有一对耳朵?用以聆听来自四面八方的声音。

正常的人,用两条腿来走路,一双手臂,也会交替性地摆动,保持身体平衡。一旦失衡,祸事丛生。

人只有一个脑袋,所以,很容易偏向一面,失去客观。

人只有一张嘴,所以,说话也经常只表达一个观点,正因为如此,必须慎言。

有这样一个故事:古时,一个大户人家,因为人口多,每天要用掉很多水,家里没有井,就雇了一个人专门从河里往家里挑水。后来,为了节省劳动力,这家的老太爷决定在自家的院子里挖一口井。井终于挖成了,再也不用雇人挑水了,老太爷笑呵呵地对帮他挖井的人说:再也不用雇人挑水了,家里挖了一口井,就好比在井里挖出了一个人。

后来,那帮忙挖井的人把老太爷的这句话讲给了邻居听,邻居把这话又讲给了他的邻居,邻居的邻居又把这话讲给了邻居,口口相传,到最后,老太爷的话传到外村的时候,已经变成了“井里挖出了一个人”。

孔子曰:智者,慎言,独行。

圣训云:一个人由舌头造成的失误,要比他的双脚所造成的多。这句名言所示的真理是不证自明的。流利的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项特征。语言是人们用来互相交流思想、感情、意见、办法的媒介工具。他所表达的内容,可以是正确的,也可以是虚伪的;他的言词可以引起健康的效果,也可以损害别人的感情;他可以以他的演说,使国内建立和平秩序,或是毁灭和平。总之,人际关系中,语言起着重大的作用。

舌头是通向心灵之路,携带着心灵的音信。它能在世界上创造奇迹。离开了它,非凡的事业将不能完美地实现;离开了它,用著名的文章来解释信仰也无法被人证实。对劝人行善,止人干歹的劝告就无法进行。如果不正当地使用舌头,就会改变人生的方向。舌头可以有利于人生,也可以毁害人生。

舌头在人际关系中,其危害可较人体其他部分为烈。要成为有用的人,虔诚的人,必须控制好自己的舌头。通过舌头,以语言为媒介,表示自己的内心世界。伊斯兰谴责滥用舌头,穆斯林社会不准谣言传播。

“你们对自己所叙述的事,不要妄言:‘这是合法的,那是违法的’以致你们假借真主的名义而造谣。”

这一段《古兰经》文明确地规劝信士们谨防滥用舌头。有人请教圣人:“你最怕什么?”圣人指着舌头说:“我最怕它”。另一次,有人又请教圣人:“我们要求得拯救的机密是什么?”真主的使者答道:“管好你的舌头”。圣训说,“使用讽刺、咒骂、污秽的语言和作不正当演说的人,都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伊斯兰信仰者”。这段圣训列举了由于讲话的器官而引起的四种最普通的误解,每一种都使听众引起不同的反应。讽刺会激起受害者采取其他行动,试图胜过使用讽刺语言的人,如果他不能以讽刺报复,会导致作乱,或蓄恨伺机报复伤害折磨他的人。咒骂引起对方报复,也同样降低了咒骂者的人格。有时使用讽刺和咒骂来纠正顽固刚愎的人,但很少有成功。污秽的语言使闻者惊骇,除非闻者是习惯于此者。此类滥用舌头者,使闻者烦恼厌恶。轻率地使用不正当语言者,使自己成为一个被耻笑的人

语言是人们交换思想的工具,该说时不说不行,说多了也不行。该说时不说,是对人的不礼貌,说多了则可能出问题。该说的非说不可,不该说的只字不提。说话要看对象,看场合,还要注意对事外之人不能有影响。胡言乱语者可能会失掉朋友,严重的还可能招来带来杀身之祸。“话不投机六月寒”,“祸从口出”,“言多必失”都是这个意思。话不在多,关键是要说的恰到好处。

在我们的身边,因为想要“出众”而多言者,因为多言而失言的人实在是不少。就如一则笑料股,这些人一茬跟着一茬地出现在我们的面前,究其原因,就是社会给予相对大的自由言论空间,也正是因为这些相对大的言论空间,使得那些表现欲极强的人跳将出来,这些人没有语言自律意识,充其量也就是小脑发达大脑愚钝,以至话多意浅。既不会说,又自以为是的“语出惊人”者,他们然而更甚者是那些既不会说话又自以为是的“语出惊人”者,他们经常把自我感觉良好的句子用于关键时刻,为的是在关键时刻能让自己能够闪耀出四射的光芒,未曾料到的是,非但没有闪耀出光芒,反倒使自己因为露怯而黯然失色。

有一句话叫“言多必有失”。的确是的,一个人在社会上的成败与否并不在于他说了多少话,而在于他说的话对自己乃至对他人究竟起了什么作用。要让自己的话在影响力上起到积极而非消极的作用,慎言才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在职场中。

有一位求职者,本来已经获得了主考官的通过,主考官告诉他:“请你在一周内等候我们的复试通知。”然而这位求职者却很傲慢地“通知”主考官:“请在三天内给我答复,因为好几家单位都打算录用我。”这样一句无礼的话,使其在主考官心目中所有的良好印象顿时烟消云散。主考官收敛起笑容,冷言答道:“那就请便吧!”无疑,这位求职者所暴露的正如那些“语出惊人”者的低能本质,他以“精彩”之语给自己设了一个莫大的暗道机关!

孔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则禄在其中矣。”也就是说,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宁可保留不说,有把握的事情,谨慎地说出,这样就能减少错误;多看,有怀疑的地方,加以保留,如果非常地自信,谨慎地实行,就能减少后悔。能够做到言不招怪,行不招悔,就不愁得不到官职与俸禄了。人与人之间语言礼仪也是一样:若不能慎言,不如不说;若能慎言,则多说无碍。

我们一向以“慎言”为持重,自古以来无论是“多语”还是“惊人语”都不受圣人所推崇。那些平常不大开口,可说起话来,条理分明,耐人寻味,会心悟解,让人打心底佩服其见地。这样的人才是真正“会说话”的人。古人说:“守口,少说、莫传”为“仁者”。由于“人在对面,心隔千里”,所以要“守口如瓶,防意如城”。“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要练出这样的功夫,就要“饱知世事休开口,纵会人前只点头”。因为“知事少时烦恼少,识人多处是非多”。圣人之教化,对那些善“多言”、“惊人语”者而言,其教益是毋庸置疑的。

并不是所有的话题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适合拿来公开谈论。

要塑造成功的人生,就须懂得掌握说话的分寸!以下是一些谈话的禁忌:

自己的健康状况除了自己的亲朋好友,没有人会对他人的健康检查或过敏症感兴趣。他人的健康状况有严重疾病的人,如癌症、动脉硬化、关节炎等,通常不希望自己成为谈话的焦点对象。

有争议性的话题除非很清楚对方立场,否则应避免谈到具有争论性的敏感话题,如宗教、政治、党派等而引起双方抬杠或对立僵持的状况。

东西的价钱一个人的话题若老是绕着“这值多少钱?那值多少钱?”会令人觉得他是个俗不可耐的人。

老生常谈或过时的主题那些会使人在心里想“又来了”的话题并不是好的话题。

真理可以兴邦,谬论可以亡国。口舌虽小,暗藏乾坤。说话得体,有助于成事,相反,说话不得体,就可能坏事。所以,作为一个负责任的社会的人,都应该慎言。

慎言不是“沉默是金”,不是“欲说还休”,也不是“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更不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慎言就是要考虑到自己说的话是否有利于团结,是否有利于大局,是否有利于稳定,是否有利于推动工作的开展。有利于的,就多说,而且要敢说,要畅所欲言;不利于的,就不说。慎言是一种负责任的做法。

或许有许多人会问:朋友之间,可以无话不谈吗?答案是:要看对什么人说什么话,亦即仍然应该有分寸。譬如“交浅言深”就值得商榷了。即使是朋友相互之间的劝告,也须适可而止。

子贡请教交友之道,孔子说:“朋友若有过错,要真诚相告而委婉劝导;他若不肯听从,就闭口不说,以免自取其辱。”论语颜渊章节。

这里明显分为两个步骤,首先要做到“友直”就是真诚说出朋友的过错,但态度要温和。

其次,则必须考虑朋友的反应,如果他不愿接受,就表示说话的时机不恰当,或者他没有心理准备,甚至误会他了,这时就不必多言,否则,可能就会自取其辱。

烦琐或唠叨,对任何人都是行不通的。子游说:“服事君若是过于烦琐,就会招致侮辱;对待朋友若是过于烦琐,就会受到疏远。”论语里仁章节。在此,“君主”可以泛指长辈、老板、上司,我们在说话时要有节制,不然难免难堪而下不了台。

至于朋友,如果我们喋喋不休,就会受到朋友的疏远。我们出于关怀与真心的话语,在他听来只是行动的参考,未必非要言听计从不可。毕竟每个人都有独立自主的选择负责。朋友就像是一面镜子,又怎能代替他生活呢?所以言多必失、言多必思、言多必施。

当今社会,言多者无处不在。从政客到市侩,从掮客到商人,从说客到布衣,无论是“有礼”的还是“无礼”的,逢人逢事张嘴说话是必然的,是有效沟通的一种必然方式。如若没有语言或语言贫乏,那将不易沟通或者无法沟通。语言沟通一旦稍有不慎,各种始料未有的事情就会如期而至。这就叫无嘴气死人,有嘴也会言死人!说话要有分寸,不能信口开河,不能说无用的、伤害人的话。

天太高,语出不至惊天;人却近,说话可能伤人。要谨记:慎言!

2.说得好就会福从口入,说错话就会祸从口出

会说话的人,左右逢源,如鱼得水;不会说话的人,处处受限,寸步难行。

生活中我们常能看到,一句话可以化干戈为玉帛;一句话也可以变亲友为仇人;一句话可以功败垂成;一句话更可以改变人生。可见,说话与人生密切相关,说话与成功干系重大。

善于说话的人,到处都受人欢迎。他们能够使许多素不相识的人携起手来,成为朋友;他们能够为人们排忧解难,消除疑虑和误会;他们能够安慰愁苦烦闷的心灵,勇敢地面对现实;他们能够鼓励悲观厌世的人,微笑着迎接新生活。

会说话,是一种立足社会的能力。它能够使你的难成之事心想事成,从而让你在人生旅途中处处顺心;它能够使你在紧要关头化险为夷,从而让你在社交中事事如意,在商战中左右逢源;它能够使你迅速说服他人,从而蠃得与他人宝贵的合作机遇;它能够使你受到上司的重视,得到同辈的尊重和蠃得下级的拥戴,从而让你的事业锦上添花,一帆风顺。

在生活、工作中对于朋友、同事和家人的缺点,选择在适当的时机,在合适的角度,以非常诚恳的态度和尽可能婉转的口吻表达出来。往往一句话能把人说笑起来,但也能让人说跳起来,我们用于说话的口,千万不能变成枪口和炮口,说出的话像子弹和炮弹一样伤人。开口说话要给人以花朵盛开泉流石上的感觉。

谈吐口才美不美,直接会影响到社交的成败,这并非是夸大之词。同样一件事,会说与不会说大有区别,一句话可以把人说笑,一句话也可以把人说恼,这之间可以有天地之别。

从说话所使用的词汇及内容,就可以了解这个人的性格。古人多主张少开口说话,所以有“沉默是金”的谚语。

但好朋友之间的秉烛夜话就不能说是长舌,这时就可以天南地北地随兴地聊,不必担心引起他人的不快。

“沉默是金”之类的格言或谚语,并不是要告诫大家不要说话,而是希望大家不要不加节制任意发表意见。所谓“祸从口出”,乃是指朋友之间一旦关系变得亲密就容易口不择言。而每个人的情绪都是随时在变的,当心情不好时、身体不舒服时、有烦恼时、心中有所顾虑时的行为表现都与平时不同。因此,即使是对于亲密的朋友,也要正确地使用词汇及注意礼仪。

刘昊和吴梅相恋三年了,至今还没结婚,原因很简单:吴梅的父母不同意这门亲事。

前段时间,吴大伯因病住进了医院。刘昊忙前忙后,端茶送汤,感动了吴梅一家,两位老人总算没再反对他们的婚事。

两个月后,吴大伯出院了。为庆贺老人康复,刘昊特意去大酒店订了桌酒席。

晚餐在热烈的气氛中进行着,一家老小难得聚在一起,自然要畅饮个痛快。吴大伯因身体刚痊愈,不能喝酒,刘昊便小声地对身旁的服务小姐说:“麻烦你先上一碗饭。”

不一会儿,服务小姐就把饭托上来了。刘昊刚把双手伸过去接饭,吴梅的叔叔说:“你怎么可以这么快就吃饭呢?这些天你辛苦了,我还没敬你一杯呢。”

刘昊赶紧分辩道:“不是我,伯父要饭。”边说边恭恭敬敬地把饭放在吴大伯的面前。

刘昊的酒量不太好,几杯酒下肚后,就有些醉意了。他看见邻座吴大伯的脚下有一串钥匙,便好心提醒道:“伯父,您钥匙掉了。”边说边弯腰把那串钥匙捡了起来。可仔细一看,那钥匙分明是自己的,他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就把钥匙放到自己的裤兜里去了。

这顿丰盛的晚餐,花了刘昊半个多月的薪水,一想到马上就能与吴梅携手到老了,心里还是非常高兴。

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吴梅第二天打来电话,提出要与刘昊分手:“我爸被你气倒了,不就是吃了你一餐饭吗,先是说我爸要饭,然后说我爸要死掉了(钥匙掉了),世上有你这么讲话的吗?!”

语言可以修饰一个人的外表,一开口说话就必须很注意才行。古人所说的“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就是这个道理。身为一个现代人,每天都在不停地说话,一定要非常小心才能避免闯祸。

有些人表面看起来很博学多闻的样子,即使对于自己一知半解的事,他也滔滔不绝地表示自己的意见。但实际上他是个半吊子,那些舌灿莲花的功夫只能唬唬刚见面的人,深入交往后就会感到厌烦。这是因为这样的人所提出的都只是自己主观的个人见识,并没有客观的事例及数据,谈来谈去都只有同样一些事。

还有些人喜欢辩白,辩白往往是因为不想为过去说过的话负责,朋友之间的交往最重要的是它不会成为过去,而是现在式或未来式。絮絮叨叨地辩白只是因为规避责任或拖泥带水、鲁莽、不加反省的性格所致。如果对方是个不肯坦诚面对过错,总是不肯以积极的态度面对问题的人,那就最好不要和他交往。

另外还有一项要注意的是词汇的使用。对于年长者、身份地位高的人或是同辈、同身份、没有利害关系的人,最初使用的词汇,即使日后愈来愈亲密也不可有所改变:而粗鲁、低俗的词汇绝对不可使用。如果让对方觉得自己说话不诚恳,交往就很难细水长流。人是感情的动物,很容易会因为环境或立场的改变而动摇,最好不要说让自己后悔的话。

在一次联欢晚会上,一位女青年穿了一件新颖柔美的连衣裙,那款式和色彩都很招人注目,另一单位一位男青年看到后,在欣赏之余不由脱口说:“这件连衣裙多美呀!把人衬托得更漂亮了。”这位女青年听了之后,并不介意,却是有礼貌地应答:“是吗?谢谢您!”于是气氛就显得和谐欢融了。如果这位女青年不是这样说话,而是怀着反感,以粗话反击:“谁要你管,流氓!”这样说不定就会引起一场争吵,使气氛紧张起来。因此,在社交场合,特别要注意说话得体,讲究语言美。

说话要有分寸,说话不能伤人。言语伤人,是不知不觉的,人家怀恨在心,将来的报复是没有办法预料的。往往许多的怨仇误会都是从这儿来的。这个事情麻烦大,“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所以不可不谨慎。少言就寡过,何必多说话呢?人家不会把你当哑巴。

尤其修行人求心地清净,自行化他,一句‘阿弥陀佛’就行了。人家给我们讲再多的话,我们一句也不要答复他:‘阿弥陀佛’!他再讲。‘阿弥陀佛’!听个几句‘阿弥陀佛’,听完之后,他讲什么我不晓得,我们就念‘阿弥陀佛’!我们把这句‘阿弥陀佛’给他,他讲的那些东西我没听进去。这样好!所以言语少好。

新到一个公司,你首先要做的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融入这个集体,避免受到排挤和孤立。因为大家都不是很熟悉,所以说话的时候必须注意分寸,不能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每说一句话之前,都先考虑一下是否合适。不同的场合,对不同的人,有很多话是不能随意说的,否则会给人留下轻浮、不庄重的印象。

“多言”无益,有些人为了在别人面前卖弄自己的所谓知识底蕴,便找一切有人的地方与人“死说烂道”,极尽所能地“卖话”,自以为口若悬河,头头是道,精彩得不得了,无奈他先天不足,话说得再多,远兜远转地还是那些陈芝麻烂谷子,以致听者纷纷昏昏欲睡。然而这种冷落似乎并不会让他那张滔滔不绝之嘴因此而收敛,若逢得谁很客套地捧他两言,他那“说话”的“热情”就更拦不住啦!殊不知非理性的热情会让人情绪同样处于非理性的亢奋,有多少为求得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彩,反倒造成口误连连?如果只是一般性的交谈而出现口误还能让人一笑了之的话,那么一些高级领导人也张嘴闭嘴就犯这类低级的毛病就叫人实在是笑不起来了。即使口误本身有些可笑,但因为出自高级领导人之口,所以留给人们更多的则是困惑,真是不想惊人都难啊!

美国总统布什的新闻一直都被许多媒体炒得沸沸扬扬。别的不提,仅是他为追求讲话达到尽善尽美,结果屡屡造成既不善也不美反成嘴拙的口误例子就足够腌他老人家一菜缸子。

美国总统布什2004年8月5日在签署国防拨款法案后就反恐问题发表了演讲,在强调政府的反恐决心时,情绪就激动起来。他说:“我们的敌人变换手法,随机应变,我们也一样。”他接着说,“他们从不停止考虑危害我们国家和人民的新途径,我们也一样。”更奇怪的是,布什出现这样令人瞠目结舌的口误,在场的所有美国高级军官和国防部官员居然没有一个人立即做出反应。也许是因为这些高官们涵养高,早就习惯了怎样去适应布什语欲惊人即犯错这个老毛病。不过,布什这一次倒是意识到自己又没管好嘴——露怯了,于是连忙不动声色地改口道:“我们会永不停息地思考最好的对策,尽力去保卫我们的国家和人民。我们必须永远想在敌人的前面!”布什爱说话,他的话比美国历届任何一个总统都多,与此相应的口误率也相应为最多。大多数美国人认为布什向来嘴头不太利落,说错话已经是家常便饭了。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会招惹是非的,但凡招惹是非者十有八九与嘴有关。中国成语中对嘴最经典的解读莫过于“唇枪舌剑”,可以想见,最能要人命或保己命的“枪”与“剑”都被嘴占走了风光,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能比嘴更“利害”?难怪当魏人张仪在楚国被怀疑偷了和氏璧被打个半死、郁郁不得志时,其妻垂泪告之“舌头还在”,竟能让他兴奋不已。“舌头在便是本钱,不愁发不了迹。”舌头是什么本钱呢?当然是说话的本钱。

由此可见,一根舌头两片唇,枪剑也——可以杀人也可以救人;可以降福消灾也可以与祸同归。人的愿望都是好的,既然一张嘴既能生好事也能生坏事,谁不愿意让自己的嘴给自己多带来些福而少些灾害祸患呢?然而这一切都基于一个前提:管好自己的嘴。管好自己的嘴并不是叫自己的嘴不要说话,而是要学会怎样说话。有城府而不言者很可怕,但比这更可怕的则是出口成祸者!

艾子发高烧,梦游阴曹地府,正见阎罗王升堂问事。

有几个鬼抬上一个人,说:“这人在阳世,干尽了缺德事。”

阎王命令道:“用500亿万斤柴火烧煮。”

牛头鬼上来押解。那人私下里探头问牛头鬼:“你既然主管牢狱,为参穿着这么破烂的豹皮裤子呀?”

牛头鬼说:“阴问没有豹皮,如果阳间有人焚化才能得到。”

那人立即说:“我舅家专门打猎,这种皮子多着呢,如果你肯怜悯,减少些柴,我能够活着回去,定为你焚化10张豹皮。”

牛头鬼大喜,答应减去“亿万”两字。煮烧时也只是形式而已。

待那人将归时,牛头鬼叮嘱道:“可千万不要忘了豹皮呀!”

那人回头对牛头鬼说:“我有一诗要赠送给你:牛头狱主要知闻,权在阎王不在君,减扣官柴犹自可,更求枉法豹子皮。”牛头鬼大怒,把他叉入滚沸的水锅里,并加添更多的柴煮了起来。

艾子醒后,对他的徒弟们说:“必须相信口是祸之门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