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鸯单骑退雄兵让“小伙伴都惊呆了”

 共同成长888 2014-03-18

文鸯单骑退雄兵让“小伙伴都惊呆了”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

在《三国演义》中,张飞张翼德据水断桥,喝退曹兵,威震敌胆,留下了“独退曹公百万兵”的千古佳话,并流传至今。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几十年过去,魏国同样也出了一个“单骑退雄兵”的英雄人物,其战斗作风、胆略勇武丝毫不比当年的张飞张将军逊色。

这个英雄就是少年文鸯。

对于文鸯,不知道是作者的有意疏漏,还是后期偏离了写作轨道,亦或是笔墨的角度有所淡化,与三国时代璨若星空的英雄人物相比,文鸯总是显得名不见经传,故事也鲜为人知。

事实就是,文鸯的英雄事迹很精彩,也很值得品味。自古英雄出少年。某种程度上讲,文鸯与张飞张将军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张飞喝退曹兵,靠的是勇气加名气,并未生死相搏。而文鸯则不同,身陷敌阵,独自面对数百员魏将,却是来去自如,胜似闲庭信步,用实力和智慧演绎了一幕“威震乐嘉桥”的传奇大剧。

却说魏国后期,司马懿父子权倾朝野。到了司马师时代,军政大权已尽归司马氏所有。皇权衰落,佞臣僭越,权力失去了控制。在此条件下,也就无所谓国法君臣了。为进一步扫清障碍,巩固地位,司马师最终废掉曹芳,并另立曹髦为君。此举一时让朝野上下一片哗然,人心惶恐。大势将去,谄媚之人随风摇摆,顺势而上;忠义之士则是悲痛欲绝,愤恨不已。但苦于司马氏兄弟手握兵权,势大难敌。

在此情势之下,扬州都督、镇东将军、领淮南军马毋丘俭就请来刺史文钦商议。文钦也是忠义之人,当即表示愿意相助。并说我有一子文鸯,马上使双鞭,有万夫不当之勇,常欲杀司马师兄弟。毋丘俭一听大喜,定下计策,分头举兵讨伐。而文氏父子,领兵五千,直接杀往司马师驻扎的“乐嘉城”。

以少敌多,贵在出奇制胜。于是,年仅十八岁的文鸯就向父亲献计:“趁彼营寨未成,可兵分两路,左右击之,可全胜也。”少年英雄,智慧超群。文钦一听大喜,约定三更,父子二人同时出击。

是夜,文鸯全装管带,腰悬钢鞭,绰枪上马,直奔魏寨。而司马师因为眼伤在寨中养病,听得有人报:“一军从寨北斩围直入,为首一将,勇不可挡。”司马师顿时大惊失色,心如烈火,眼珠都从疮口内迸了出来,血流满地。按说此计倘若成功,此战定会一举诛杀司马师。但不料想,当文鸯率部杀进去之后,其父文钦却因夜黑迷路,未能及时赶到,从而失去了两路夹击司马师的最佳时机。

随着魏兵救援部队的蜂拥而来,文鸯陷入了被动。见魏兵势大,气势汹汹,文鸯部下各自逃散,只剩下文鸯单骑冲开魏兵,往南而走。见文鸯突围,数百员魏将,抖擞精神,骤马追来。眼看就要追到“乐嘉桥”的时候,文鸯却忽然调转马头,大喝一声,冲入魏军队伍中来,“钢鞭到处,魏将纷纷落马,各自急退”。文鸯杀退魏兵,扭头继续缓缓而行。

想当年,张飞长板桥喝退曹兵,也没有如此从容,反而拆桥而退。结果被曹操识破诡计,大军随后掩杀,刘备一败涂地。对此,刘备曾对张飞说:“若不断桥,彼将恐有埋伏,持疑而不敢进追;今若拆之,彼必料我无军,怯而断桥矣。”而此时,文鸯的处境与当年长坂坡形势极其相似。不同的是,文鸯没有选择拆桥或是赶紧逃跑,而是不慌不忙,“缓缓而行”。这反常规的举动,自然给敌军造成一种错觉,不敢贸然追杀。只此一节,足见文鸯谋略高出张飞一筹。当然,害怕归害怕,魏军对文鸯的举动还是十分怀疑,并没有轻易放弃。

果不其然,见文鸯掉头要走,魏将很快又聚到一处,惊讶道:“此一人尚敢退我等之众,可再追之。”于是,魏将又来追赶。但就在快要接近“乐嘉桥”的时候,文鸯却再次突然回转,大喝一声:“鼠辈何故不惜命也!”提鞭骤马,再次杀入魏将丛中,鞭起处,又有数人落马。

杀退魏将,文鸯并不恋战,又缓慢而去。就这样,魏将又连续追杀了四五次,皆被文鸯杀退。直到最后,魏将也未能擒住文鸯。文鸯靠自己的大智大勇,保全了自己,脱离了险境。

日常生活中,我们总能见到这样的情形:一人面对恶狗,如果心慌逃跑,恶狗必会奋力追赶。而一旦被追之人停下脚步,恶狗定然不敢靠前。这时,如果被追之人再弯下腰做摸石头状,恶狗定会望风而逃。

尽管人狗不可相提并论,但至少说明了一个道理:身处险境,尤要冷静面对,如果没有最佳选择,沉下心来,放手一搏未必不是一个好办法。(东湖少主2013年4月3日——4月7日写于山东枣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