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凤凰知道:他们怎样吸上的第一口?

 昵称535749 2014-03-19
,   凤凰知道


201403191240358224_size21_w550_h366_iifeng.jpg

【导语】“你存在,深深的戒毒所里。”当李代沫吸毒被捕的消息传出后,网友纷纷开始用《我的歌声里》的歌词接龙来调侃他,没有丝毫同情。

自1998年摇滚歌手罗琦成为首个被爆吸食毒品的明星之后,对于明星吸毒,公众经历了从震惊不解到见怪不怪的过程。身处聚光灯之下,他们怎样抽上这致命的第一口?

201403191256316906_size46_w534_h733_iifeng.jpg

●有人说是寻找灵感缓解压力

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借方鸿渐之口戏谑地称:鸦片可以刺激天才。但钱先生是反话正说,实际上谁都知道鸦片只能毁灭天才。

感官刺激可以激发艺术灵感,也可以舒缓压力,因此这也就成了无数艺术工作者的护身金句。早先因《我是不是还能爱你》而成名的歌手景岗山在因吸毒入狱后就采用了“灵感说”。但近些年曝光的吸毒明星,既没有什么大成就,也没什么大才华,靠吸毒为创作找灵感之类的说法,有些站不住脚。摇滚圈内有个广为流传的笑话说,有个年轻的摇滚乐手在吸食大麻后自觉才思泉涌,飞快写下了几句自认为平生最成功的歌词,药劲儿过了之后,他发现纸上写的是:香蕉很大,香蕉皮更大。

美国心理学家肯尼斯·克利斯汀的著作《这辈子只能这样吗?》也剖析道:这些人会为自己的挫败找借口,如那些吸毒的明星,往往会以寻找灵感、受到引诱或寻找宁静为理由,掩饰他们堕落于毒品的行为,但正是这样的放纵压抑了他们天赋的发挥,让他们成为“不唱歌的歌者、不演戏的演员”。

除了这些坚信毒品能带来灵感的“瘾君子”之外,压力大、寻求刺激、精神空虚,也是娱乐圈内人涉毒的主要原因。北京某演艺公司资深经纪人曲亮说:“没成名的拼了命想出头,成名的想永远保住自己的地位,可艺人也是普通人,也难免有状态起伏,有时遇到挫折,内心的恐惧和压力不是旁观者所能想象的。如果这时候有机会接触到毒品,让他感到可以获得解脱,哪怕只是暂时的,以后就很难逃脱诱惑。至于某些已经功成名就的明星,有钱、有闲,生活里很难找到其他乐子,靠赌博、吸毒来寻求刺激和快感,就更不难理解了。”

201403191241546125_size23_w550_h321_iifeng.jpg

●有的是遇人不淑,与毒品纠缠至死

在西方,明星吸毒并不鲜见。而他们中的许多人,或是误交损友,或是所嫁非人,最终与毒品纠缠至死。

《I will always love you》(我将永远爱你)是流行音乐天后惠特尼·休斯顿的巅峰之作,曾为她带来1200万的全球销量,是迄今为止所有流行乐坛女歌手中最畅销的一支单曲。作为电影《保镖》的主题曲,其火爆程度远远超过了电影本身。唱片销量和她同一级别的玛丽亚·凯莉、席琳·迪翁都曾公开表示受到惠特尼的影响,目空一切的 Lady Gaga也承认,惠特尼是她多年的“声乐偶像”。

1995年,惠特尼·休斯顿与R&B歌手鲍比·布朗结婚。这是一段公认的坏姻缘。据说,两人时常一整个星期都在嗑药和看电视,后来证实,1996年起,惠特尼就开始每天依靠毒品度日。她开始经常性迟到和取消通告,每一次亮相,媒体都会惊呼:黯淡、憔悴、骨瘦如柴,表演中出现明显的停顿、气喘。毒品毁了她的容颜,也毁了她完美的声音。

由于饱受毒品折磨,流行音乐天后惠特尼疾病缠身、钱财散尽。2012年2月11日,惠特尼去世。究其一生,多重因素导致天后走向死亡边缘,但最主要的原因可能就是由吸毒造成。

披头士的灵魂人物约翰·列侬也曾在美国歌手鲍勃·迪伦的影响下染上了毒瘾,他不但自己服用一种俗称“黑芝麻”的迷幻药LSD,而且把妻子辛西娅也拉下了水。

辛西娅在书中回忆了当初吸食毒品的感受:“我和列侬那天晚上来到乐队吉他手乔治·哈里森的住所,一进去我就看到里面遍地狼藉,屋内乌烟瘴气。后来,在他们的劝说下我试了一下(毒品)。我感觉到屋子的墙在摇,花草在说话,其他人面目狰狞,时间似乎突然间停止了……那种感觉真的是太可怕了。”

201403191248375907_size58_w500_h368_iifeng.jpg

●特殊的圈子文化,毒品是“通行证”

别人不吸,我敢吸,叫“特立独行”;别人都吸,我不吸,岂非“不识时务”;一则可彰显身份特殊,胆敢违法犯纪,二则也可借此融入演艺圈,别让他人小瞧了自己。

2011年4月,因电影《黄飞鸿》声名鹊起的莫少聪吸毒被拘,在谈到第一口的时侯,莫少聪称是为了面子,莫少聪说:“经常外出应酬,难免有人敬烟敬酒,有时候碍于面子,明知是毒品也不忍拒绝。”对于这样的说法,经纪人张先生向记者表示默认:“任何圈子都有些不成文的规定,你不抽就进不了那个圈子,人家以你不同心而拒绝你。另外,有些人觉得吸毒是一件很叛逆、很酷、很潮的事情。”

虽然在没有确切统计数据的前提下,无法证明演艺圈出现吸毒现象的比例就一定比其他人群高。但据多位演艺人士透露,娱乐圈等特定群体内,“high”甚至成为一种心照不宣的时尚,一个用来划分是不是“同类”、是否具有共同审美和生活趣味的标准。有位主要出演文艺片的演员说,圈内一群吸毒的艺人以毒品为纽带,结成小团体,组织“high局”。被这种“high局”叫到的艺人,哪怕并不情愿,为了维护人脉关系,也不得不去。所以,只要跟这个小圈子里的人还有来往,就无法断绝毒品。

201403191252134013_size33_w450_h300_iifeng.jpg

●欧美娱乐圈吸毒者众,还与“毒品文化”有关

“现在我又有了那种感觉,我无法解释,你不会理解的,我并非真正的我,我正处于惬意的麻醉之中,好吧,就一个小小的针孔,没有更多……啊!”这是Pink floyd歌曲《Comfortably Numb》中对吸毒体验的描写。披头士乐队的灵魂人物列侬也曾写下《A Day in the Life》,这首歌一度因涉嫌描写吸毒体验被BBC禁播。

西方明星吸毒者众,还跟文化有关。六七十年代,摇滚开始盛行,当仁不让地成了当年“垮掉的一代”中嬉皮士们的最爱。这些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披着长发,唱着摇滚,抽着大麻,喊着性解放。同时与摇滚一道,作为当时嬉皮士们用来寻求刺激的另一载体大麻——或者说各类毒品成为两大流行元素,早期的约翰·列侬、“猫王”都是毒品和纵欲的代名词,国内有些歌手就受他们影响,比如演员贾宏声,当时的社会甚至出现了各种各样赞美吸毒的音乐和实际体验吸毒感觉的组织。

而公众对于摇滚歌手吸毒的宽容态度更是与这种文化息息相关。在美国,自“垮掉的一代”以降,从文学到音乐,吸毒、纵欲、沉沦作为挑战社会、反叛传统、打破规则、追求自由的密码得以被储存,直至现在,成为明星尤其是摇滚歌手们吸毒的“理论依据”。

201403191246274016_size44_w335_h431_iifeng.jpg

●国外明星犯错后仍能触底反弹,但在中国这不太可能

吸毒亚文化,也叫毒品亚文化,是美国影响深远的嬉皮士颓废派运动时期,大量的吸毒者特别是青少年吸毒者在美国出现,随之在整个西方国家出现,随之产生了一种与主流文化相对立又并存的亚文化形式,这便是毒品亚文化或称吸毒亚文化。这种亚文化包括一定的社会风尚成分,或者干脆说,吸毒不再仅仅是满足自己的毒瘾,而是一种心照不宣的时尚,一个用来划分是不是“同类”、是否具有共同审美和生活趣味的标准。

国外的公众和媒体对“明星吸毒”较为宽容,也不乏有明星犯错之后仍然重新回归保持热度的例子。比如天后麦当娜、小甜甜布兰妮、惠特尼·休斯顿的前夫鲍比·布朗,都数进戒毒所,但再复出时,媒体依旧愿意给他们机会。大众所熟知的基努·里维斯、强尼·戴普也都承认:年纪轻轻时,便尝遍了所有的毒品。美国女星安吉利娜·茱莉在接受一次采访时自爆隐私说:“我尝过这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毒品,甭管是可卡因还是大麻,我都知道是什么味道。”

但欧美大众的宽容也与明星诚恳认错的态度有关。2005年,曾10次登上《时尚》杂志封面的英国超模凯特·摩斯又登上了英国《每日镜报》的头版,不过这次的标题是《瘾君子凯特!》。丑闻曝光后,一向视其为时尚偶像的粉丝们顿时大哗。LV、CHANEL等奢侈品牌随即宣布终止与凯特的商业合同,BURBERRY也打消了与她第八次续约的打算。如果不是她及时公开承认错误,向公众道歉并承诺戒毒,就连老东家H&M这根救命稻草也抓不住。

在中国内陆、香港和台湾三地,吸毒就等于自毁前程。满文军就因为“毒品”而难以回归,即使好嗓子依旧,登上了《我是歌手2》的舞台,即使有老友陈道明的加油打气,但依然摆脱不了以往经历带来的人气低迷。在淘汰那晚,有人在微博发问,为什么大家不能忘记过往呢?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台湾玉女萧淑慎从06年到现在,8年的光阴也没法抹去观众那段“吸毒”的记忆。

这或许就是中国公众人物的生存法则。

201403191247426606_size35_w579_h385_iifeng.jpg

●第一口之后就很难再回头

据南都周刊在2009年的报道,国内“吸毒亚文化”不仅仅存在于娱乐圈,而且正蔓延进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特别是在城市青年的集体派对中,吸毒也是他们“增进感情”与建立认同的交际方式。吸毒行为的时尚化、交际性质化,显然给当下的禁毒工作带来严峻挑战。

江苏省行政学院讲师、社会学博士韩丹用了几年时间,先后与60多名吸毒者做了面对面的访谈。他在研究论文《吸食新型毒品的亚文化视角分析》中指出:“在个体从初次接触摇头丸、K粉、麻古到彻底成为新型毒品吸食者的过程中,群体亚文化氛围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这些人通常在对毒品的认识上都存在着误区:1.偶尔吸毒一次不会上瘾;2.吸毒能减肥;3.吸食摇头丸、K粉不上瘾;4.别人吸毒会上瘾,但我肯定不会;5.吸毒可能会上瘾,戒毒就是了;6.我不吸毒,也就不需要了解毒品防范知识;7.有钱人才可能吸毒等等。因此,他们中的许多人就放松了对毒品的警惕,吸上了第一口,打开了“享乐之门”,但也打开了地狱之门。他们的身体和精神都将承受巨大的折磨,从此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这就是毒品。一旦染上,就很难再回头,一个人的人生将因此而彻底改变。

(凤凰新闻客户端编辑 王月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